“别人家的孩子”没那么好

◆接纳孩子与别人家孩子的不一样

◆帮助孩子找回自信

◆帮助孩子建立自我联结

“你看看别人家孩子都去中央电视台表演了,再看看你。”

“别人家孩子都懂得帮妈妈做家务,你就不能学学。”

“你怎么才考80分啊,你看别人家孩子,每次都能考90分以上。”……

网上流传着一个段子:

从小我就有个夙敌叫“别人家的孩子”。

这个孩子不玩游戏,天天就知道学习,回回年级第一。

这个孩子可以九门功课同步学,妈妈再也不用担心他的学习了……

这个孩子考清华,望北大,能考硕士、博士、圣斗士;

他不看星座,不看漫画,看到网游就想骂娘……

这个孩子琴棋书画样样精通,甚至会刀枪剑戟、斧钺钩叉,

而我们只会吃喝拉撒……

他是团员、党员、公务员,而我只是土肥圆。

这个孩子长得好看,写字好看,成绩单也好看,就连他的手指甲都是双眼皮的……

这个孩子每天花10块钱都觉得奢侈浪费和犯罪……

这个“别人家的孩子”如同神一样的存在,或者说,对许多孩子来说,他就是挥之不去的噩梦。上面虽然是一个段子,又何尝不是将现实生活中父母教育孩子的一面真实展示出来了呢?很多时候,父母之所以要在孩子面前搬出“别人家的孩子”,不过是想给孩子树立一个榜样,让自家孩子像“别人家的孩子”一样优秀。可心理咨询师认为:每个孩子天性都是不一样的,自家孩子与别人家孩子之间有着看不到的内部差异,父母要承认并尊重孩子的独特性,允许孩子有自己的活法。

因此,父母不该总是将“别人家的孩子”抬出来作为教育孩子的“利器”,况且,总是拿“别人家的孩子”来约束孩子,孩子看到的都是别人的光鲜亮丽,却看不到自己的优势,没办法从内心建立起真正的自信,让孩子不但变得自卑,还会让孩子感觉到自己毫无价值,这些都不利于孩子成长。

父母教育孩子,要打破“别人家的孩子”的魔障,让孩子健康成长。那到底该怎么打破呢?各位父母不妨从以下几点入手。

◆接纳孩子与别人家孩子的不一样

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无可替代的,不管孩子能不能、行不行、可不可以,他都是你的孩子,都不影响你爱他。

一位父亲呵斥儿子:“我在你身上花了那么多钱、那么多心思、那么多精力,你竟然才给我考60分,笨死了,让我都没脸见人了。一会儿回去好好给我面壁思过,晚饭也别吃了……”

父母往往将孩子当作自己的附属品,将孩子的人生与自己的人生捆绑在一起,所以,当孩子出现什么问题时,父母首先会觉得丢脸、没脸见人等。

可是,父母可能没意识到,孩子首先是独立的个体,是一个人,其次才是自己的孩子,无论他怎样,都改变不了他是一个独立个体这一事实。孩子有孩子的特点、特长,或许在学习成绩上孩子不占优势,但是在其他方面,比如体育方面、美术方面等更优于其他同学。

父母要做的,就是接纳孩子与别人家孩子的不一样,看到孩子的优势所在,扬长避短,并给予孩子鼓励,让孩子朝着自己的优势所在努力。

◆帮助孩子找回自信

帮孩子找回自信,找到归属感和价值感,这更利于孩子健康成长。

多多妈妈带九岁的多多去公园玩儿,刚好碰上一对母女,小姑娘有六七岁的样子,两个孩子玩得很好。玩的时候,多多用一根芦苇草编了只小兔子,让小姑娘看好不好看,小姑娘摆弄着说好看。这时候旁边小姑娘的妈妈说:“您看小哥哥用一根草就编出了一只小兔子,你有没有要给我们展示的东西?”

小姑娘显然没有做好准备,于是也拿来一根芦苇草想要编,可摆弄了半天也没有编出来,于是非常不悦地自顾自去玩水了,结果妈妈还不甘心,还在问她有没有什么小玩意儿拿出来,甚至有些逼迫的意思。结果小姑娘最终也没有展示什么,而是瞪了一眼妈妈,独自一人朝着公园门口跑去了。

小姑娘独自跑开,何尝不是一种自卑的表现呢?而此时这位妈妈要做的,就是抛开自己心中的欲望,不要拿孩子来跟别人家孩子比较。小姑娘不会编小兔子有什么关系,或许她画的画经常被老师夸奖呢,也或许她唱歌很好听。通过这些优势之处的赞扬,慢慢地帮孩子将自信与价值感、归属感找回来,让孩子看到他自己就是一道独特的风景。

◆帮助孩子建立自我联结

父母常拿自己的孩子来与“别人家的孩子”比较,会让孩子慢慢意识到父母对别的孩子的肯定、欣赏以及对自己的否定、不满,接下来,孩子会越来越在乎别人的看法和评价,以外界标准驱使自己行动,慢慢地,孩子会与自我失去联结,不懂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长大成人后常陷入迷茫中,对工作的选择、人际交往的处理、婚恋对象的选择等,都会显出不知所措感。

帮助孩子建立自我联结,最好的办法依然是发现孩子的优势和长处,并多给孩子鼓励和赞扬,彻底切断“别人家的孩子”,做到眼中只有自家孩子。

无论如何,你都没有办法改变孩子是你的孩子的事实,因此,不管他是“龙”还是“虫”,都欣然接纳他,爱他。别再拿“别人家的孩子”来给孩子施压,“别人家的孩子”并没有那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