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标准对孩子不适用

◆摒弃脑海中的“模范孩子”

◆帮孩子制订切实可行的目标

唐诗宋词背诵不流利,父母着急;扫地叠被不干净、不整齐,父母生气;没达到父母要求的分数,父母发飙;没达到父母要求的跑步速度和里程,父母不满……

几乎所有的父母都对自己的孩子抱有过高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像成人一样懂事,并将所有事情都做得尽善尽美,不出一点儿差错,于是就给孩子定很高的要求和标准,一旦做不到,父母就着急、生气,可是父母越着急、生气,对孩子的要求越高,孩子就越做不好……父母对孩子赋予了高期望,相应地,就有高标准、严要求,用成人的标准来要求孩子。可是这样到底适不适合孩子的成长呢?

11岁的嘉宝曾经是父亲的骄傲,如今却总是被父亲呵斥,原因是他总达不到父亲的要求。就拿写字来说吧,从一年开始父亲就特别强调嘉宝的书写。每次嘉宝都非常努力想要将字写好,可还是难以让父亲满意。偶尔写歪了,呵斥;不注意写错了,呵斥;一笔横平竖直不到位,呵斥……渐渐地,嘉宝的字写得不但不工整,错误还一天比一天多,而父亲的呵斥也一天比一天多。

这无疑是一个令人心痛,又值得大家深思的普遍存在的“镜头”。对孩子要求过高,孩子往往没有积极性去做,一开始就容易灰心丧气,觉得自己做不了。长期下去,孩子不但无法达到家长理想的状态,甚至还会渐行渐远。美国教育学家珍妮·艾里姆曾说:“孩子的身上存在缺点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作为孩子人生领路人的父母缺乏正确的家教观念和教子方法。”孩子也是普通人,用成人标准要求孩子,这种错误的教育观念给孩子压力太大太早,这会影响孩子的自然天性发展,违背孩子心理成长规律,让孩子早熟,甚至形成压抑的性格,对孩子身心发展都非常不利。

作为爱孩子的父母,尽量不要用成人的标准要求孩子,给孩子松松绑,还给孩子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

◆摒弃脑海中的“模范孩子”

很多父母之所以对孩子有高标准、严要求,是因为脑海中住着一个想象中的“模范孩子”,在教育自己的孩子时,一直在以脑中的这个“模范孩子”为标杆,力争让孩子成为那个样子。

有一位妈妈就是这样,想着孩子将来能成为像郎朗一样的钢琴家,于是在孩子够得到钢琴的琴键时,就让孩子学钢琴,每天监督孩子至少练习1小时的琴。可到小学后,孩子看到其他同学在操场上欢快地踢足球、打羽毛球,非常羡慕,几次想要加入其中,都被妈妈严词拒绝了,理由是会耗损体力,影响钢琴练习。五年级时,孩子的钢琴水平已经达到了八级水平,就在妈妈心里偷着乐时,孩子却毅然决然放弃了钢琴,果断加入了有繁重练习任务的校足球队。尽管妈妈伤心失望,可孩子就是不愿意掀开琴盖,不愿再动一下手指。

让孩子健康成长,就要给孩子松绑,让孩子自由成长,父母必须要将脑海中那个“模范孩子”摒弃掉。

◆帮孩子制订切实可行的目标

父母对孩子避免用成人标准,放弃过高的期望,不妨帮孩子制订更切实可行的、适合孩子实际能力的目标,让孩子更容易达成目标,也更容易有成就感来激励孩子不断进步。

拿孩子完成家庭作业来说吧。可能因为磨蹭、小动作多等,孩子在完成作业时会出现拖拉现象,此时父母不妨帮孩子制订一个目标,让孩子集中精力一小时,这一小时都专注于作业中。如果一小时的专注难以达到,那就将目标压缩为半小时,甚至是二十分钟、十分钟。

在学习成绩上也是一样。父母往往非常看重孩子的学习成绩,对孩子的成绩要求非常严格。有些父母甚至一味要求孩子考试必须考100分,考不到100分就惩罚孩子。其实,没必要让孩子每次都考100分,随着年级的升高,题型越来越多,题越来越难,孩子能够考取100分非常不容易,所以,看重孩子成绩的父母不妨让孩子保持前几名即可。

成人标准并不适用孩子,父母若用过高的标准去要求孩子,结果不仅无法改变孩子,还会破坏孩子的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