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三

治伤寒附伤寒论

伤寒之证,固有天疫流行,一时所感,病无老少,率相似者,然多是体虚劳役之人,冬月冲斥道途,不谨调护,以至为风寒所伤,其毒藏伏于内,不即发见,或热所击搏,然后发而为病,故经云:冬感寒,春发温者是也。其为证,有阳,有阴,有表,有里,又当知受病不同,传变不一。其发也,未有不自头疼发热、自汗恶寒而始者。若发于太阳,即热而恶寒;发于太阴上,恶寒而不发热也。传阳则潮热,狂言如有所见,其脉多长浮;变阴则舌强不语,手足厥冷,多有自利,其脉多沉细。伤寒为治,虽曰有法,又须问证以察于外,切脉以审于内,故在表宜汗之,在上宜吐之,在里宜下之,在半表半里者,和解之。此固一定之法,然又须考得病之日,传变之期,方可施治。一日至三日,病在皮肤者,为表,宜麻黄、桂枝之类驱散寒邪,得汗之后,脉静为愈。有汗不得服麻黄,无汗不得服桂枝,此仲景至切之论,不可不谨。四日、五日之间,病在胸膈,痰气紧满于上,当以瓜蒂、豆豉之类吐之而愈。六日、七日之间,其病入腹传胃,脏腑结燥,狂言潮热,须大黄、芒硝之类下之而愈。古今治法揔 [1] 曰如此,却又有得病之日便四肢厥冷,名为阴厥。欲绝者,丹田、气海穴灸之。又有经日微厥,而后发热者,为热厥,热甚舌黑鼻燥者,今人多以水渍布帛重叠搭之于胃,频频更换,以拔去热气,亦良法也。又有不厥而即变阳证,或胸腹恚 [2] 闷,牵引疼痛,坐卧不安,喘息,则又不可拘以日数,即宜下之。又有六七日,大腑结燥,上不能食,其脉细紧,皆曰当下。却有头痛恶寒,项上有汗,或小便清利,乃表证未除,仍宜汗之。或里寒表热,或里热表寒,皆当先救其里,后治其表。应汗而发下之,则热蓄于里,或为瘀血,发而为狂证者有之,结而为痞,为结胸者有之。结胸者,心下紧满而痛,按之如石,手不可近;痞者,但紧满而不痛。证虽相类,用药却有不同。若应下而反汗之,则津液枯竭。又有亡阳谵语者,谵语为实,郑声为虚。若应吐而反温之,则毒气郁结于胃,发而为斑,其色如锦纹者生,黑者即死。临证用药,若不辨其阴阳,观其传变,审而行之,则必致错乱,怪证百出,流而为坏证伤寒,甚至不救,以此伤寒一证,不可不谨。病愈之后,切不可轻用补药,尤忌房室、劳伤、饮食过度,倘因之再作,未易治也。致有脚气、痰饮、食积、虚烦,四证与伤寒相类,更宜审之。但脚气则脚膝软痛,卒起即倒;痰饮则头不痛,项不强;食积则身不痛,左手脉平和;虚烦则不恶寒,身不痛为异,决不可有误作伤寒治之,其中变易,非止一端,兹略举其说,以备仓卒。其详又当于仲景论中,千金百问内求之。且感冒本与伤寒治证一同,但有轻重之分耳,故重者为伤,轻者为感,感冒之中,有风、有寒,又须详别。夫感寒则必恶寒,面色黯惨,项背拘急,亦或头痛发热,其脉沉迟,当以五积散、藿香正气散、养胃汤表之。感风则必恶风,面色光浮,身体发热如疟,鼻塞声重,时引清涕,或咳唾稠黏,其脉多浮数,当以十神汤、败毒治之。或风寒兼之,又当用和解之药。体虚之人不可过于发散,恐致他疾,并述于后,审之审之。

宜汗

一 麻黄汤 治伤寒头痛,发热恶风,骨节疼痛,喘满无汗。

杏仁 七十个去皮,炒,别研如膏  麻黄 去节,三两  甘草 炙,一两  肉桂 去皮,二两

上为粗末,入杏仁膏令匀,每服三钱,水一盏 [3] 煎八分,温服。以汗出为度。

二 十神汤 治时令不正,瘟疫妄行,感冒发热,或欲出疹,此药不问阴阳两感风寒,并宜服之。

川芎 甘草 麻黄 去根。各四两  [4] 干葛 十四两  [5] 紫苏 升麻 赤芍药 白芷 陈皮 香附子 各四两  [6]

上㕮咀,每服三钱,水盏半,姜五片,煎七分,去渣热服,不以时侯。如发热头痛,加连须、葱白;中满气实,加枳壳煎。

三 葛根解肌汤 治伤寒头痛,发热恶寒,肢体拘急,胸膈烦闷。

葛根 四两  麻黄 去节,三两  肉桂 去皮,一两  甘草 炙  黄芩 芍药 各二两

上㕮咀,每服三钱,水一盏 [7] ,枣一枚,煎八分,去渣热服。

四 葱白散 治四时伤寒,头痛壮热,肢体烦疼,小便赤涩。及伤风鼻塞,咳嗽痰涎,山岚瘴气,并皆治之。

川芎 苍术 米泔浸  白术 各二两  麻黄 去根节,三两  甘草 石膏 干葛 各一两

上㕮咀,每服二钱,水一盏,姜三片,葱白二寸,煎七分,热服,不拘时候,如欲汗,并进数服。

五 小青龙汤 治伤寒表证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咳嗽微喘,又治肺  [8] 经受寒,咳嗽喘急。

半夏 汤洗七次,二两半  干姜 炮  细辛 去叶  麻黄 去根、节  肉桂 去皮  芍药 甘草 炒。各三两  五味子 二两

上㕮咀,每服三钱,水盏半,煎七分,去渣,食后温服。

六 大青龙汤 治伤寒头痛,发热恶寒,无汗烦躁,六脉浮紧。

麻黄 二两  桂枝 去皮  甘草 炙,各一两  杏仁 去皮,二十个  大枣 五个  生姜 一两半  石膏 半个鸡子大

上㕮咀,每服五钱,水盏半,煎八分,去渣温服。取汗为度,不可过汗,恐亡阳也。若汗多不止,用温粉扑之。

宜下

七 大柴胡汤 治伤寒十余日不解,邪气结在里,身热烦躁,语言谵妄,大便不通,绕脐刺痛。

枳实 去瓤,麸炒,半两  柴胡 去芦,半斤  大黄 二两  赤芍药 黄芩 各三两  半夏 汤洗七次,二两半

上㕮咀,每服三钱,水一盏,姜五片,枣一枚,煎七分,去渣温服。此药治,伤寒内热里实,若身体疼痛,是表证未解,不可服之,宜解表。

八 小承气汤 治伤寒潮热,谵语如有所见,大便六七日不通,是有燥粪结滞,此药主之。

枳实 一枚麸炒,去瓤 黄去皮,一两  厚朴 去皮,姜制,一两

上㕮咀,每服五钱,水盏半,煎八分,去渣温服,以利为度。

九 柴胡饮子 治内实大便难,不恶寒反恶热。

柴胡 人参 黄芩 甘草 大黄 当归 芍药 各半两

上为粗末,每服三钱,水一钱,生姜三片,去渣温下。

十 防风当归饮子 治身热大便秘,不恶寒而烦渴

柴胡 人参 黄芩 防风 滑石 甘草 芍药 大黄 当归 等分  [9]

上为粗末,每服三五钱,生姜三片,水一钱,煎至七分,去渣温服,不拘时侯。

十一 调胃承气散 治阳明不恶寒反恶热,大便秘,谵语,呕。

大黄 甘草 朴硝 各五钱

上为粗末,每服五七钱,水一大钱,煎三五沸,去渣温服,食后。

十二 调中汤 治秋夏之间,暴寒折于盛热,热结于四肢,则壮热头痛。寒伤于胃则下利,或血或水,脉数者,宜此下之。

大黄 去皮,三分  [10] 葛根 黄芩 藁本 择真者  白术 芍药 桔梗 茯苓 去皮  甘草 炙,各半  [11]

上㕮咀,每服五钱,水盏半,煎八分,移时再服,得利即止。

十三 脾约麻仁丸 治伤寒燥热粪结,大便秘,小便自利。(方见秘结门)  十四 蜜导法 治秘结服药不得通利,宜此导之。(方见秘结门)

宜吐

十五 瓜蒂散 治伤寒四五日,病在胸膈,痰气紧于上,不得息者,当以此吐之。

瓜蒂 一两,炒黄  赤小豆 一两

上㕮咀,每服三钱,水盏半,入豉一合同煎至六分,去渣温服。以吐得快为度,亡血、体虚者,不得可服。

十六 稀涎散 治伤寒脉大,胸满痰多,涎病头疼。(方见风门)

宜温

十七 五积散 治伤寒头痛,发热恶寒,身痛无汗及脏腑素寒,服凉剂不得者。(方见中寒门)

十八 阳旦 汤治伤寒肢节疼痛,内寒外热,心下虚烦。

芍药 甘草 各二两  干姜 黄芩 各三两  桂心 四两  大枣 十五个

上㕮咀,每服五钱,水一盏 [12] ,煎八分,温服频进,令少汗。

十九 茯苓四逆汤 治伤寒汗下之后,病证不解而烦躁者。

附子 一个,去皮,生破八片,只用二片  [13] 人参 二钱半  [14] 甘草 三分  [15] 干姜 三钱  [16]  茯苓 一两  [17]

上㕮咀,每服五钱,水一盏,煎八分,温服。

二十 桂枝附子汤 虚寒八九日不解,风湿相搏,身体烦疼。

桂枝 一两三钱  甘草 六钱二字  附子 一个,炮

上㕮咀,每服五钱,水一盏,姜四片,煎八分,温服。

二十一 小建中 汤治伤寒阳脉涩阴脉弦,腹中急痛,法当先与小建中汤。若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

桂枝 去皮,两半  芍药 三两  甘草 一两  生姜 两半  胶饴 半斤,旧有微溏或呕者去胶  大枣 六个

上锉。每服五钱,水盏半,姜三片,大枣一枚,煎八分,去渣,下胶饴两匙许,再煎化,温服。尺脉尚迟,加黄芪末一钱煎。

和解

二十二 和解散 治四时伤寒,头痛,烦躁,自汗,咳嗽,吐痢。

陈皮 洗  厚朴 去皮,制。各四两半  藁本 桔梗 甘草 各半斤  苍术 去皮,一斤

上为粗末,每服三钱,水盏半,姜、枣 [18] 煎七分,不拘时热服。

二十三 消风百解散 治四时伤寒,头疼发热,及寒壅咳嗽,鼻塞声重。

荆芥 白芷 陈皮 去白  麻黄 去节  苍术 各四两  甘草 炙,二两

上㕮咀,每服三钱 [19] ,水一盏 [20] ,姜三片,葱白三个 [21] ,煎七分,不拘时。如咳嗽加乌梅煎。

二十四 八解散 治四时伤寒,头痛体热,恶风多汗,呕逆恶心。

人参 去芦  茯苓 甘草 陈皮 去白  藿香 去土  白术 厚朴 [22] 半夏 汤洗七次。各一两

上㕮咀,每服五 [23] 钱,水一盏,姜三片,枣葱同煎,不拘时。

二十五 十味和解 散治头疼发热,发散寒邪.

白术 二两  桔梗 一两  人参 去芦  甘草 炙,各一分  当归 洗焙  陈皮 去白  枳壳 去瓤,炒  赤芍药 各一分  [24] 厚朴 姜制半两  防风 一分  [25]

上㕮咀,每服五 [26] 钱,水一盏半 [27] ,姜五 [28] 片,葱白三寸 [29] ,煎热服,不拘时。

二十六 香苏散 治四时伤寒,头痛发热恶寒.

紫苏 香附子 各二  [30] 两  陈皮 一  [31] 两  甘草 炙,半  [32]

上㕮咀,每服四 [33] 钱,水一盏,姜葱煎七分,空心热服。如头疼加川芎、白芷,名芎芷香苏散。

徐同知加减香苏散法

头痛,加川芎、白芷;头痛如斧劈,加石膏、连须葱头;偏正头风,加细辛、石膏、薄荷;太阳穴痛,加荆芥穗、石膏;伤风自汗,加桂枝;伤风无汗,加麻黄去节并干葛 [34] ;伤风恶寒,加苍术;伤风发热不退,加漳柴胡、黄芩;伤风咳嗽不止,加半夏、杏仁去皮尖;伤风胸膈痞塞,加制枳壳;伤风鼻塞声重、咽膈不和,加苦梗、旋覆花;伤风痰涎壅盛,加白附子、天南星;伤风鼻内出血,加茅花;伤风气促不安,加大腹皮、桑白皮;伤风鼻塞不通、头昏,加羌活、荆芥;伤风不散,吐血不时,加生地黄;伤风不解、耳内出脓、疼痛,加羌活、京芥;伤风不解,咽喉肿痛,加苦梗;伤风中脘寒、不思饮食,加去白青皮,枳壳;伤风呕吐、恶心不止,加丁香、半夏;伤风头晕,眼花,颠倒,支援不住,加熟附子;伤风时作寒栗,加桂枝;伤风痰壅呕恶不止,加白附子、旋覆花、半夏;伤风后时时作虚热不退,加人参;伤风饮食不能消化,加缩砂仁、青皮;伤风一向不解,作潮热,白日至日中不退,日日如是,加地骨皮、漳柴胡、人参、菴 [35] 芦;初盛风头痛作热、鼻塞声重,加羌活、川芎;感风腰疼不能伸屈,加官桂、桃仁;感风浑身痛不止,加赤芍药、紫金皮 [36] ;感风颈 [37] 项强急、不能转头,加羌活、官桂;腹肚疼痛,加木香;腹吐疼刺不可忍,加姜黄,茱萸七粒;小腹疼痛无时不可忍,加木香、姜枣;妇人忽然大便痛肿,不能下地,加木香,木瓜,茱萸;妇人被性所苦,胸膈痞疼,胁肋刺痛,小便急疼,加木香、枳壳;妇人被气疼所苦,加木香、缩砂仁;脾胃不和,中脘不快,加谷芽、神曲;伤食吐呕、泄泻、腹痛,加干姜,木香;心卒痛者,加延胡索酒一盏;饮酒太过,忽遍身发疸或两目昏黄,加山茵陈、山栀子;中酒吐恶,加乌梅、丁香;妇人经水将行先作寒热,加苏木、红花;妇人产后作虚热不退,烦渴,加人参、地黄;产后发热不退,加人参、黄芪;产后腰疼不已,加当归、官桂,冷嗽不已,加干姜、五味子、杏仁;脾寒加良姜、青皮、草果;脚气,加木香、木瓜、牛膝、紫金皮、茱萸、川楝子;感风寒,发热头疼,加不换金正气散;感寒头痛,壮热恶寒,身痛不能转动,加生料五积散;饮食不下,欲吐不吐,加丁香与萝卜子;感寒头痛,发热身疼分阴阳,加败毒石膏;妇人产后风,脚手疼痛生料五积散、人参败毒散,加木瓜、不换金正气散,加生地黄、川芎同煎。

二十七 十味芎苏散 治四时伤寒,发热头痛。

川芎 七钱  紫苏叶 干葛 桔梗 生,二钱半  柴胡 茯苓 各半两  甘草 三钱  半夏 六钱  枳壳 炒,三钱  陈皮 三钱  [38]

上㕮咀,每服三钱,姜枣煎服。

二十八 麻黄桂枝各半汤 治伤寒七八日,发热恶寒如疟状,但不呕,小便清利,六脉虽微而恶寒。此乃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及吐下,此药主之。

桂枝 一两  麻黄 芍药 生姜 甘草 炙,各五钱  杏仁 十二个  大枣 二枚  [39]

上㕮咀,每服五钱,水盏半,煎八分,温服。

二十九 柴胡桂枝汤 治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有恶寒,表证未解者。

柴胡 一两二钱  桂枝 去皮,半两  黄芩 半两  甘草 三钱  生姜 半两  人参 半两  半夏 四钱  大枣 一枚  芍药 二两

上锉,每服五钱,水盏半,煎八分,去渣温服。

阳证

三十 黄连解毒汤 治伤寒大热,干呕错语,呻吟不眠。

黄连 一分  黄芩 黄柏 各半两  栀子 四个

每服锉五钱,水二钱半,煎七分,去渣温服。

三十一 栀子仁汤 治伤寒阳毒发狂,烦躁面赤,咽痛热潮。

栀子仁 赤芍药 大青 知母 各一钱  升麻 黄芩 石膏 杏仁 各二钱  柴胡 一钱半  甘草 半钱 一百粒

上锉,每服五钱,水一钱半,煎七分,去渣温服。

三十二 小柴胡汤 治伤寒发热如疟,胸膈满痛,小便不利,大便秘涩。

半夏 汤洗七次,二两半  柴胡 去芦,半斤  黄芩 人参 去芦  甘草 炙。各三两

上㕮咀,每服三钱,水一盏 [40] ,姜五片,枣一枚,煎七分,热服。

三十三 柴胡散 治伤寒病后,邪入经络,体瘦肌热,或又咳嗽。

柴胡 四两  甘草 一两

上为末,每服二钱,水一盏,煎八分,食前热服。

三十四 白虎汤 治伤寒大汗后,表证已解,或吐下后邪未除,热结在里,心胸烦渴,甚欲饮水。烦渴不止者加人参。(方见暑门)

三十五 鹊石散 治伤寒发狂,踰  [41] 墙上屋。

黄连 寒水石 各等分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浓煎甘草汤,候冷调服。

三十六 玄参升麻汤 治伤寒失下,热毒在胃,发斑,甚则烦躁谵语。

玄参 升麻 甘草 炙。各等分  [42]

上㕮咀。每服四 [43] 钱,水一盏 [44] ,煎七分,温服。温毒亦能发斑。

阴证

三十七 葱熨法 治伤寒阴厥,百治不效。(方见寒门)

三十八 白术散 治阴毒伤寒,心间烦躁,四肢逆冷。

川乌头 炮,去皮、脐  桔梗 去芦  白术 附子 炖,去皮、脐  细辛 各一两  干姜 炮,半两

上为末,每服二钱,水一盏,煎六分,热服,不拘时。

三十九 真武汤 治伤寒数日以后,发热腹疼,头目昏沉,大便自利,小便或利或涩,或呕或咳,或已经汗不解仍复发热,心下悸忪,头目眩晕,皆由渴后饮水停留中脘所致,并皆治。

芍药 [45] 茯苓 生姜 [46] 白术 各七钱半  [47] 附子 炮,一个

上㕮咀,每服五 [48] 钱,水盏半,煎八分,温服,不拘时。咳者,加五味子七钱半 [49] ,细辛、干姜,各二钱半 [50]

四十 四逆汤 治伤寒自利,脉微欲绝,足厥冷者。

甘草 炙,二两  干姜 一两半  附子 生,去皮,剖,半两

上㕮咀,每服三钱,水一盏 [51] ,煎七分,温服,不拘时。

四十一 姜附汤 治伤寒自利,六脉沉伏,手足厥冷。(方见中寒门)

四时

四十二 增损白术汤 病后最宜之,生津止渴,顺气下痰。

白术 葛根 茯苓 藿香叶 人参 木香 各一两  陈皮 二两  干生姜 一钱

上㕮咀,每服四 [52] 钱,水一大盏半,煎七分,去渣,温服,不拘时。

四十三 五苓散 治伤寒汗后发渴,小便不利。(方见中寒门)

四十四 藿香正气散 治伤寒头疼,增寒壮热,或感湿气,霍乱泄泻。常服除山岚瘴气。

大腹皮 白芷 茯苓 去皮  紫苏 去土,各三  [53] 两  藿香 三两  厚朴 去皮,姜制  白术 陈皮 去白  苦梗 半夏 曲。各二两  甘草 炙,二两半

上㕮咀,每服二钱,水一盏,姜三片,枣一枚煎,热服。

四十五 僧伽应梦人参 散 治伤寒,体热头痛,及风壅痰  [54] 咳、咯血等疾。

甘草 炙,六两  人参 桔梗 青皮 白芷 干葛 白术 各三两  干姜 炮,五钱半

上㕮咀,每服三 [55] 钱,水一盏,姜二片,枣二枚,煎七分,去渣热服,不拘时。如伤寒,加豆豉煎。

四十六 不换金正气散 治四时伤寒,瘟疫时气及山岚瘴气,寒热往来,霍乱吐泻,下痢赤白,并宜服之。

厚朴 去皮,姜制  藿香 去枝、土  甘草 半夏 苍术 泔浸  陈皮 各等分

上㕮咀,每服三钱,水盏半,姜三片,枣二枚,煎七分,去渣,食前热服。若出远方,不伏水土者,宜常服之。

四十七 人参败毒散 治伤寒头痛、壮热恶寒,及风痰咳嗽、鼻塞声重。如心经蕴热,口舌干燥者,加黄芩。

柴胡 甘草 桔梗 人参 羌活 芎䓖 茯苓 枳壳 前胡 独活 各等分

上㕮咀,每服三钱,水一盏,姜三片,薄荷少许,同煎七分,去渣,不拘时。

四十八 五积交加散 治内感风寒、上膈蕴热。

生料五积散 人参败毒散 二料等分

上和匀,每服四钱,水一盏 [56] ,姜五片,枣一枚,煎八分,温服。

四十九 冲和散 治感冒风温之气,头目不清,鼻塞声重,肢体倦怠欠伸,出泪。

苍术 六  [57] 两  荆芥穗 二  [58] 两  甘草 一两一钱半  [59]

上㕮咀,每服三钱,水一盏,煎八分,去渣热服,不拘时。

五十 参苏散 治感冒风邪,发热头疼,咳嗽声重,涕唾稠黏。此药大解肌热,宽中快膈,或欲或劳瘵  [60] ,潮热往来,并能治之。

木香 [61] 紫苏叶 干葛 半夏 汤洗七次,姜制  前胡 去苗  人参 去芦   茯苓 去皮。各三分  枳壳 去瓤,麸炒  桔梗 去芦  甘草 炙  陈皮 去白。各半两

上㕮咀,每服四钱,水盏半,姜七片,枣一枚,煎六分,去渣热服,不拘时。《易简方》以气盛者,不用木香。

疫疠

五十一 升麻葛根汤 治大人小儿时气瘟疫,头痛发热,及疮疹已发未发,疑似之间,并宜服之。

川升麻 白芍药 甘草 炙。各五两  葛根 十五两  [62]

上㕮咀,每服三钱,水一盏 [63] ,煎七分,去渣热服,不拘时。

五十二 柴胡升麻汤 治时行瘟疫,壮热恶风,头痛体疼,鼻塞咽干,痰盛咳嗽,涕唾稠黏。

柴胡 去芦  前胡 去芦。各十两  黄芩 去皮,六两半  荆芥 去梗,十  [64] 两半  赤芍药 去芦  石膏 各十两  升麻 五两桑  白皮 六两半  干葛 十两

上㕮咀,每服三钱,水一盏 [65] ,姜三片,豉十余粒,煎热服。

五十三 神术散 [66] 治四时瘟疫,头痛发热,及伤风鼻塞声重。

苍术 米泔浸,五两  藁本 去土  香白芷 细辛 羌活 去芦  川芎 甘草 炙。各一两

上为细末,每服三钱,水一盏,姜三片,葱三寸,煎七分温服,不拘时。如伤风鼻塞,用葱茶调下。

五十四 甘桔汤 治四时疫疠咽痛。(方见咽痛门)

虚烦

五十五 栀子豆豉汤 治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及  [67] 发癫倒,心中懊  ,栀子豆豉汤主之。若少气绝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

肥栀 子四个  香豉 半两

上锉,水二大盏,先炙栀子至一盏,入豉同煎,取七分,去渣温服,得快吐,止后服。

五十六 酸枣汤 治伤寒吐下后,心烦乏气、昼夜不眠。

酸枣 四升  麦门冬 一升,去心  甘草 炙,一两  知母 二两  茯苓 川芎 干姜 各三两

上㕮咀,每服四钱,水一盏,煎七分,去渣温服。

五十七 竹叶汤 治伤寒大霍乱吐泻后,心虚烦闷,内热不解。

竹叶 麦门冬 去心  人参 茯苓 去皮  小麦 炒  半夏 汤泡,各一两  甘草 炙,半两

上㕮咀,每服四钱,水盏半,姜五片,煎八分,温服。

五十八 竹叶石膏汤 治伤寒已经汗下,表里俱虚,津液枯竭,心烦发热,气逆欲吐,及诸虚烦热,并宜服之。

麦门冬 去心,五两半  人参 去芦  甘草 炙。各二两  石膏 一斤  半夏 汤洗七次,二两半

上㕮咀,每服三钱,水一 [68] 盏,入青竹叶、生姜各五六片,煎一半,去渣,入粳米百余粒,再煎米熟,去米温服,不拘时。

五十九 温胆汤 治伤寒一切病后虚烦,不得睡卧,兼治心胆虚怯。

半夏 枳实 各一两  橘红 一两半   茯苓 三分  甘草 四钱

上㕮咀,每服四钱,水盏半 [69] ,生姜七片,枣一 [70] 枚,竹茹一块,煎七分 [71] ,去渣,食前热服。

自汗

六十 温粉 治汗多不止。

白术 藁本 川芎 白芷

等分为末,每末一两,入米粉一两半 [72] 和匀,用粉周身扑之。

六十一 桂枝汤 治伤寒太阳经受病,头疼身痛,或翕翕发热,或洒洒恶风。

桂枝 芍药 各三两  [73] 甘草 一两

上㕮咀,每服三 [74] 钱,水一盏,姜三片,枣二 [75] 枚,煎七分,去渣温服,不计时候。惟春初可依此方。自春末夏至已前,宜加黄芩半两;夏至后加知母半两,石膏二两或升麻半两。若病人素体虚寒者,不用加减,无汗休服。

六十二 黄芪建中汤 治伤寒身痛,尺脉迟,或汗出不止。(方见诸虚门)

自利

六十三 黄芩汤 治伤寒肠垢,协热下利,脐下必热。

黄芩 三两  芍药 甘草 各二两  大枣 十二枚

上锉,每服五钱,水一钱半,煎七分,温服。呕者加半夏、生姜。

六十四 理中汤 治伤寒鸭溏,协寒下利,脐下必寒。(方见中寒门)

六十五 枳实理中丸 治伤寒曾经吐利后,胸痞欲绝,膈高起急痛。

枳实 去瓤,麸炒  茯苓 人参 白术 干姜 炮  甘草 炙。各等分

上为末,蜜和,一两作四丸,热汤化下,渴则加栝楼根;下痢加牡蛎粉。

六十六 半夏泻心汤 治心下痞满而不痛者。

半夏汤 洗七次,一两一钱  黄芩 人参 甘草 炙  干姜 炮。各两半  黄连 半两

上㕮咀,每服四 [76] 钱,水一盏 [77] ,姜五片,枣一个,煎七分,温服。或伤寒中风,医反下之,腹鸣心痞,干呕心烦者,加甘草半两、人参一两,名甘草泻心汤。

结胸

六十七 大陷胸汤 治伤寒表证未解而误下之,则热蓄于里,小便不利、身体发黄,为结胃之证,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如石,手不可近者,此药主之。

大黄 去皮,一两半  芒硝 一两八钱半  甘遂 一分为末

上㕮咀,每服五钱,水盏半,煎八分,去渣,再下芒硝,煎一二沸,入甘遂末,温服,得快利为愈。

六十八 小陷胸汤 治伤寒结胸,心下紧满而痛,按之如石,脉浮者是。

半夏 汤洗,称六钱半  黄连 一分  瓜蒌根 一枚,用四分之一

上㕮咀,每服五钱,水盏半,煮瓜蒌至一盏,却下诸药,取八分,去渣温服,以微吐黄涎为愈。

六十九 大陷胸丸 治结胸,项强如柔痓  [78] 状,下之则和

大黄二两芒硝 九  [79] 分  葶苈 三分  [80] 杏仁 去皮、尖二  [81]

上捣罗二味,纳芒硝、杏仁,合如脂 [82] ,如弹丸大一枚,抄甘遂末一字,白蜜少许,水二盏半 [83] ,煮取一盏服,一宿乃下,如不下,再服。

血证

七十 犀角地黄汤 治血证,大便黑,或发狂,或发黄,或衄血,或嗽水不欲咽,已上诸证, 皆内有瘀血,此治之。(方见吐血门)

七十一 桃仁承气汤 治伤寒外已解,小腹急,大便黑,小便不利,此为血证,宜此药下之。

桃仁 五十枝  桂枝 芒硝 甘草 各六钱半  [84] 大黄 一两三钱

水二升三合半 [85] ,煮取一升二合,去渣,纳芒硝,微煎,分五服。

七十二 抵当汤 治瘀血狂言,小腹满,漱水不欲咽。

水蛭 虻虫 桃仁 各二十个  大黄 一两

水三盏,煎至六分,去渣,分二服。

七十三 柏皮汤 治伤寒,热毒入深,吐血不止。

柏皮 三钱  黄芩 黄连 各二钱

水二钱,煎至一钱,去渣,入阿胶一钱半,煎烊,温服。

七十四 茅花汤 治伤寒鼻衄不止。

茅花一大握,无花用根,水三钱,煎至一钱,分二服。

七十五 桃花汤 治少阴下利脓血。

赤石脂 五两三钱,一半为末一半全用  糯米 三合  干姜 三钱

水二升三合煮,米令煮熟,去渣温服二合半,纳赤石脂末方寸匕,日三服,疾止住服。

呕哕

七十六 经验竹茹汤 治伤寒胃热呕哕。(方见吐呕门)

七十七 半夏生姜汤 治伤寒诸呕吐,水谷不下及咳逆。

半夏 一两  生姜 二两

上用水二钱,煎至一钱,去渣温服。

七十八 大橘皮汤 治伤寒呕哕,胸满虚烦不安。

陈皮 人参 各一两  甘草 半两

上锉,每服五钱,姜七片,水一钱半,煎至七分,去渣温服。

七十九 小橘皮汤 治伤寒呕哕,手足逆冷。

陈皮 一两  生姜 二两

水三钱,煎至一钱半,去渣,分二服。

八十 灸期门法 治伤寒咳逆,诸治不效。

穴在妇人屈乳头向下尽肌骨间,丈夫及乳小者,以一指为率。男左女右,艾炷如小豆大三壮,陷中有动脉是穴。

易病

八十一 烧裩散 治妇人伤寒病后与男子交接,病名阴易。

上用妇人裩裆烧灰,细研,冷水调服,以小便利为愈。

八十二 猳鼠粪汤 治男子伤寒病后与女人交接,病名阳易。

韭根 去青,一握,约  [86] 径寸半  猳鼠粪 十四粒,两头尖者

上二味,水一盏,煎六分,顿服,以汗出为愈。

复病

八十三 白术散 治伤寒病后,气脉不和,食复劳复,病证如初。 

桔梗 茯苓 各三两  干姜 炮,二两  白术 四两  白芷 陈皮 去白  青皮 去白  香附子 甘草 山药 各三两

上㕮咀,每服三 [87] 钱,水一盏,姜三片,枣一枚,干木瓜一片,紫苏三叶,煎七分,食前服。若吐泻,入白梅;喘,入桑白皮、杏仁;伤寒劳复,入薄荷;中暑厥逆,入香薷;产前产后血气不和,入荆芥;霍乱入藿香煎。

杂证

八十四 金沸草散 治肺经受风,头目昏痛,咳嗽声重,涕唾稠黏,及治时行寒疫,壮热恶风。

旋覆花 去梗,三两  荆芥穗 四两  麻黄 去节  前胡 去芦。各三两  甘草 炒  赤芍药 半夏 汤洗七次,姜汁浸。各一两

上㕮咀,每服三钱,水一盏 [88] ,姜三片,枣一枚,煎八分,温服。

八十五 人参养胃汤 治外感风寒,内伤生冷,憎寒壮热,头目昏疼,不问风寒二证,夹食停痰,俱能治之。但感风邪,以微汗为好。

半夏 汤洗  厚朴 姜制,去  皮苍术 米泔浸一宿。各炒一两  橘红 七钱  半藿香叶 去土  草果 去壳   茯苓 去皮  人参 去芦。各半两  甘草 炙。一  [89] 钱半

上㕮咀,每服四钱,水盏半,姜七片,乌梅一个,煎六分,热服。兼治饮食伤脾,发为痎疟,寒多者,加附子,为十味,名不换金散。

[1]揔(zǒng):古同“总”。

[2]恚(huì):恨,怒。

[3]盏:《局方》卷之二作“盏半”。

[4]各四两:原脱,据《局方》卷之二、《得效方》卷之二补。

[5]十四两:原脱,据《局方》卷之二、《得效方》卷之二补。

[6]各四两:原脱,据《局方》卷之二、《得效方》卷之二补。

[7]盏:《局方》卷之二、《得效方》卷第三作“盏半”。

[8]肺:原作“胎”,今据《局方》卷之二、《得效方》卷第三改。

[9]等分:《儒门事亲》卷十二作“各一两”。

[10]分:《普济方》卷一百四十三作“两”。

[11]半:《普济方》卷一百四十三作“一”。

[12]盏:《得效方》卷第一作“盏半”。

[13]二:《普济方》卷一百三十二作“一”。

[14]二钱半:《普济方》卷一百三十二作“一两”。

[15]三分:《普济方》卷一百三十二作“二两”。

[16]三钱:《普济方》卷一百三十二作“一两半”。

[17]一:《普济方》卷一百三十二作“四”。

[18]姜枣:《局方》卷之二作“姜三片,枣二枚”。

[19]三钱:《局方》卷之二作“二大钱”。

[20]一盏:《局方》卷之二作“一大盏”。

[21]个:《局方》卷之二作“寸”。

[22]厚朴:《局方》卷之二作“二两”。

[23]五:《局方》卷之二作“二”。

[24]各一分:原脱,据《家藏方》卷第三补。

[25]一分:原脱,据《家藏方》卷第三补。

[26]五:原作“四”,据《家藏方》卷第三改。

[27]盏半:原作“盏”,据《家藏方》卷第三改。

[28]五:原作“三”,据《家藏方》卷第三改。

[29]寸:原作“个”,据《家藏方》卷第三改。

[30]二:《局方》卷之二作“四”。

[31]一:《局方》卷之二作“二”。

[32]半:《局方》卷之二作“一”。

[33]四:《局方》卷之二作“三”。

[34]干葛:《普济方》卷一百四十七作“干姜”。

[35]菴(ān):古同“庵”。

[36]紫金皮:《普济方》卷一百四十七作“紫荆皮”。下同。

[37]颈:原作“胫”,据《普济方》卷一百四十七改。

[38]三钱:此方在《普济方》卷一百五十一,除“甘草”“半夏”剂量相同外,其余共作“各等分。”

[39]二枚:此方在《伤寒论》中除“桂枝”外,所有药物剂量均加倍。

[40]盏:《局方》卷之二作“盏半”。

[41]踰(yú):同“逾”。

[42]等分:《三因方》卷之二作“半两”。

[43]四:《三因方》卷之二作“五”。

[44]盏:《三因方》卷之二作“盏半”。

[45]芍药:《得效方》卷第一用“一两”,后“茯苓”同。

[46]生姜:《得效方》卷第一此方“生姜”用“五片”。

[47]七钱半:《得效方》卷第一作“一两”。

[48]五:《得效方》卷第一作“四”。

[49]七钱半:《得效方》卷第一作“三分”。

[50]二钱半:《得效方》卷第一用“一两”。

[51]盏:《局方》卷之二作“盏半”。

[52]四:《御药院方》卷二作“五”。

[53]三:《局方》卷之二作“一”。

[54]痰:原脱,据《局方》卷之二补。

[55]三:《局方》卷之二作“二”。

[56]盏:《岭南卫生方》卷中作“盏半”。

[57]六:《百一选方》卷之七作“六十”。

[58]二:《百一选方》卷之七作“三十”。

[59]一两一钱半:《百一选方》卷之七作“十二两半”。

[60]瘵(zhài):病,多指痨病。

[61]木香:《局方》卷之二用“半两”。

[62]十五两:《普济方》卷一百五十一作“各等分”。

[63]盏:《普济方》卷一百五十一作“盏半”。

[64]十:《局方》卷之二作“七”。

[65]盏:《局方》卷之二作“盏半”。

[66]神术散:原作“神木散”,据《局方》卷之二改。

[67]及:原作“反”,据《奇效良方》卷之九改。

[68]一:《局方》卷之二作“两”。

[69]半:原脱,据《普济方》卷一百四十补。

[70]一:《普济方》卷一百四十作“七”。

[71]七:《普济方》卷一百四十作“六”。

[72]一两半:《活人书》卷第十三作“三两”。

[73]三两:《局方》卷之二作“一两半”。

[74]三:《局方》卷之二作“二”。

[75]二:《局方》卷之二作“三”。

[76]四:《三因方》卷之四作“五”。

[77]盏:《三因方》卷之四作“盏半”。

[78]痓(zhì):痉挛。

[79]九:《三因方》卷之四、《活人书》卷第十三作“三”。

[80]分:《三因方》卷之四、《活人书》卷第十三作“钱”。

[81]二:《三因方》卷之四、《活人书》卷第十三作“三”。

[82]脂:原作“肪”,据《三因方》卷之四、《活人书》卷第十三、《普济方》卷一百廿七改

[83]盏半:《三因方》卷之四、《活人书》卷第十三无“半”。

[84]六钱半:《医学启源》卷之中作“六钱”。

[85]三合半:《医学启源》卷之中作“三合”。

[86]约:此前原衍“一”,据《三因方》卷之四删。

[87]三:《局方》卷之二作“二”。

[88]盏:《局方》卷之二作“盏半”。

[89]三:《局方》卷之二作“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