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二

治诸寒附寒论

寒为天地杀厉之气,故见于冬则为冰、为霜,草木因之而摧败,鸟兽各巢穴以自居。气体虚弱之人,或调失宜,冲斥道途,一时为寒气所中,则昏不知人,口噤失音,四肢僵直,挛急疼痛,或洒洒恶寒,翕翕发热,面赤若有汗。五脏之虚者,皆能有所中也,其脉多迟而紧。挟风则脉带浮,眩晕不仁;兼湿则脉濡而四肢肿痛。治疗之法,只宜以姜附之药,温散寒气,切不可妄有吐下。如舌卷囊缩者,难治。

中寒

一 姜附汤 治体虚中寒,昏不知人。及脐腹冷痛,霍乱转筋,一切虚寒,并皆治之。 

干姜 一两  附子 生,去皮、脐,细切,一枚

上㕮咀,每服三钱,水盏半,煎七分,食前温服。

二 理中汤 治五脏中寒,口噤失音,四肢强直。

人参 干姜 甘草 白术 各等分

上㕮咀,每服四钱,水一盏,煎服。《三因方》加附子,名附子理中汤。

三 葱熨法 治中寒,气虚阳脱,气息欲绝,不省人事及伤寒阴厥,百治不效。

葱一握,以索绳缠如饼馅大,去根叶,惟存白,长二寸许。先以火熁一面,令通热,勿令灼人,乃以热处着病人脐下,上以熨斗盛火熨之,令葱饼热气透入腹内,更作三四饼。遇一饼坏,不可熨,即易一饼。候病人醒,手足温,有汗乃瘥 [1] 。更服姜汤一盏,良,或四逆汤之类。若熨而手足不温者,不可治。

四 又方中寒熨法

宜以吴茱萸二 [2] 升,酒略煮湿,以绢袋盛,蒸令极热,熨心腹及脚手心,候气通畅,匀暖即停止,累用有效。

感冒

五 正气散 治伤寒阴证,憎寒恶风,正气逐冷。

半夏 厚朴 各三两,为末,生姜四两,研烂,同为饼子,微炒  藿香叶 陈皮 各一两  甘草 七钱,炒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生姜三片,枣一枚,水一钱,煎七分,食前稍热服,常服顺气宽中、辟除瘟疫。

六 生料五积散 治感冒寒邪,头疼身痛,项背拘急,恶寒呕吐,或有腹痛。又治伤寒发热,头疼恶风,无问内伤生冷,外感风寒,及寒湿客于经络,腰脚酸疼,及妇人经血不调或难产,并治之。

白芷 三两  陈皮 去白,六两  厚朴 去皮,姜制四两  桔梗 去芦,十二两  枳壳 去瓤,麸炒,六两  川芎 甘草 炙   茯苓 各三两  苍术 米泔浸,去皮,二十四两  当归 去芦,三两  麻黄 去节,六两  肉桂 去皮  芍药 各三两  干姜 四两  半夏 汤洗,三两

上㕮咀,每服四钱,水一盏,姜三片,葱白三个,煎七分,热服。胃寒用煨姜;挟气则加茱萸,妇人调经催产则入艾醋。

通治

七 大己寒丸 治沉寒痼冷,脏腑虚惫,心腹  痛,胁肋胀满,泄泻肠鸣,自汗自利。(方见泻 门)

治诸暑附暑论

暑之为气,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人脏为心。是以暑之中人,先着于心。凡中之者,身热头痛,烦渴口燥,甚者昏不知人,手足微冷,或吐或泻,或喘或满。入肝则眩晕顽痹,入脾则昏睡不觉,入肺则喘满痿躄 [3] ,入肾则消渴,其脉多沉伏。一时昏中者,切不可便与冷水,并卧湿地。古法当以热汤先灌,及用布衣蘸热汤,熨脐下及气海,续续以汤淋布上,令暖气透彻脐腹,俟其苏醒,进以黄连香薷散、五苓散。若体虚者,冷香饮子;霍乱吐泻,来复丹、二气丹;夹食,则用胃苓汤;若挟风,则其脉沉而浮,证有搐搦,当于黄连香薷散内加羌活煎服,却不可作惊痫治之,多致不救,此方乃严氏累用之而有验者。若旅途中卒然晕倒,急扶在阴凉处,掬 [4] 道上热土于脐上,拨开作窍,令人尿尽于其中,以代 [5] 求热汤,并生姜或大蒜各一块嚼烂,以汤送下,立醒。

冒热

八 白虎汤 治伏暑呕吐。

石膏 四两  知母 一两  [6] 甘草 一分  [7] 粳米 一合

上锉散,每服水煎热服。如伏暑作寒热未解,宜和五苓散同煎服,伏热后,或冷水沐浴,或喫 [8] 冷物,清气在脾,不觉解,令日作寒惨壮热,浑身洒淅,宜加桂煎服,出汗便解。

九 白虎加人参汤 治太阳中暍  [9] ,脉弦细芤迟,小便已,洒然毛耸,口开板齿燥  [10] 者,缘腠理司开阖,寒则皮肤急,腠理闭;热则皮肤缓,腠理开,开则洒然寒,闭则热而闷。即白虎汤内加人参。

十 黄龙丸 治伏暑发热,呕吐恶心。

黄连 去须,三十二两  好酒 五升

上黄连以酒煮干,研为细末,面糊为丸如梧桐子,每服三十丸,热水吞下。

十一 益元散 治中暑身热,小便不利。此药性凉,除胃脘积热。

滑石 六两,好者  甘草 微炒,一两

上为末,每服三钱,加蜜少许,热汤冷水任下 [11] 。如欲发汗,以葱白豆豉汤调下。

伤冷

十二 二气丹 治伏暑伤冷,二气交错,中脘痞结,或泄或呕。

硝石 硫黄 各等分

上为末,于银石器内,火炒令黄色,再研,用糯米糊为丸梧桐子大,每服四十丸,新井水下,不拘时。

十三 冷香饮子 治虚中伏暑、烦躁引饮,服凉药不得者。

草果仁 三两  附子 炮,去皮  橘红 各一两  甘草 炙,半两

上㕮咀,每服一两,水二碗,姜十片,煎一半,沉冷,不拘时。

十四 冷香汤 治夏秋伤暑引饮,过食生冷无度,脾胃不和,或成霍乱之证。

良姜 二两  檀香 二两  附子 炮,去皮,二两  丁香 二钱  川姜 炮,三分  甘草 炒赤,二两  草豆蔻 五个,去壳

上为末,每服五钱,以水二升,煎十数沸,贮瓶内,沉井底,代热水服,大能消暑止渴。

冷热不调

十五 大顺散 治冒暑伏热,引饮过多,脾胃受湿,水谷不分,霍乱,呕吐,脏腑不调。

甘草 三十斤  干姜 四斤  杏仁 去皮、尖,炒,四斤  肉桂 去粗皮,四斤

上先将甘草用白砂炒,及八分黄熟,次入干姜同炒,却入杏仁,候杏仁不作声为度,用筛筛净,后入肉桂一处捣罗为末,每服三钱,水一中盏,煎七分,温服。如烦躁,井花水调下,不计时候。以沸汤点服亦可。

十六 来复丹 治上盛下虚,里寒外热,伏暑泄泻如水。

硝石 二两,同硫黄为末,入碟  [12] 内,以微火炒,用柳篦搅,不可火太过,恐伤药力,再研极细,名二气末  大阴玄精石 研飞,一两  五灵脂 水澄,过砂石,晒干,二两  舶上硫黄 透明者,一两  青皮 去白,二两  陈皮 去白,二两

上用五灵脂、二橘皮为末,次入玄精石末及前二气末拌匀,好醋打糊为丸豌豆大,每服三十丸,空心米炊下。

霍乱

十七 解暑三白散 治冒暑伏热,霍乱呕吐,小便不利,头目昏眩。

泽泻白术白茯苓 各等分

上㕮咀,每服四钱,水一盏,姜五片,灯心十茎,煎八分,不拘时。

十八 桂苓甘露饮 治伏暑引饮过度,腹肚膨胀,霍乱泻利,并皆治之。

白茯苓 去皮  白术 猪苓 去皮  滑石 研,各二两  寒水石 研  甘草 炙  泽泻 各一两  肉桂 去皮,半两

上为末,拌匀,每服三钱,热汤,冷水任下,入蜜少许亦好。

十九 香薷散 治伏暑引饮,口渴咽干或吐或泻,并皆治之。

一又方加黄连四两用姜汁同炒令色黄,名黄连香薷散。如有搐搦,加羌活煎服。

白扁豆 微炒,半斤  厚朴 去皮,姜汁炙,熟半斤

上㕮咀,每服三钱,水一盏,入酒少许,煎七分,沉冷,不拘时候。

烦渴

二十 桂苓丸 治冒暑烦渴,饮水过多,心腹胀满,小便赤少。

肉桂 去皮  赤 茯苓 去皮。各五两

上为末,蜜丸,每两作十丸,每服一丸,细嚼白汤,冷水任下。

二十一 缩脾饮 治暑气,除烦渴。

缩砂仁 干葛 乌梅肉 [13] 白扁豆 各二两  草果 煨,去壳  甘草 炙。各四两

上㕮咀,每服四钱,水一大碗,煎八分,以水沉冷服。

二十二 枇杷叶散 治中暑伏热,烦渴引饮,呕哕恶心,头目昏眩。

枇杷叶 去毛,炙,半两  香薷 三分  白茅根 麦门冬 去心  丁香 [14] 甘草 炙  干木瓜 各一两  陈皮 去白,焙,半两  厚朴 去皮,姜汁炙,半  [15]

上为末,每服二钱,水一盏,姜二片煎,烦躁冷水调下。

二十三 五苓汤 治伤寒中暑,大汗后胃中干,燥不得眠。

猪苓 去皮   茯苓 去皮  白术 各半两 一分,去皮  泽泻 一两

上为末,每服二钱,热汤调下愈妙,加滑石二两甚佳。喘咳烦心不得眠者,加阿胶半两煨 [16] ,夏月大暑,新水调服,立愈。

二十四 竹叶石膏汤 治中暑不恶寒,烦躁不已。(方见伤寒门)

二十五 小柴胡汤 治中暑烦渴口干,急用冷服。

方见伤寒门。

通治

二十六 消暑丸 治伏暑引饮,脾气不利。

半夏 霜,煮,一斤  甘草 生用   茯苓 去皮。各半斤

上为末,姜汁煮糊为丸如梧桐子,每服五十丸,热汤下。

二十七 大黄龙丸 治中暑,身热头疼,状如脾寒,或烦渴呕吐,昏闷不食。

舶上硫黄 硝石 各一两  白矾滑石 各半两  白面 四两  雄黄 半两

上五味研末,入面和匀,滴水丸如梧桐子,每服三十丸 [17] 新水下。

二十八 十味香薷散 消暑气,和脾胃。

香薷 一两  人参 去芦  陈皮 汤泡,去白  白术 黄芪 白扁豆 炒,去壳  甘草 炙。各半两  厚朴 姜汁制,炒黑色  干木瓜 白茯苓 各半两  [18]

上为末,每服二钱,热汤冷水调下。

二十九 五苓散 治中暑烦渴,身热头痛,霍乱吐泻,小便赤少,如心神恍惚,加辰砂,又名辰砂五苓散。

泽泻 二十五两  肉桂 去粗皮,十两  赤茯 去皮,十五两  白术 去芦,十五两  猪苓 去皮,十五两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热汤调下,不拘时。

三十 桂苓甘露饮

官桂 半两  人参 藿香 各半两  茯苓 白术 甘草 葛根 泽泻 寒水石 各一两  滑石 二两  木香 一分

上为细末,每服三钱,白汤下,新水生姜汁亦可。

救急

三十一 皂荚汤 治中暑不省人事。

猪牙皂荚 烧灰  甘草 炒  [19]

等分为末,每服二钱,温热水调下。

三十二 中暑闷乱方 凡三道  [20] 治夏月途中卒然中暑闷绝。

令患者仰卧,以道中热土铺放腹心上及心头,立苏。如无热土,令患者仰卧,以热尿烫脐腹中间亦良。

又方 治中暑迷闷。

取蒜研,热汤灌之,立愈。或用连皮生姜一大块,研烂,热汤灌下亦苏。卒急不得热汤,以冷水研亦可。

又方 用道上热土同大蒜研烂,以冷水和,去渣,饮之即差。

治诸湿附风论

湿之为气,冲溢天地之间,流注四时之内,体虚之人,或为风雨所袭,或卧卑湿之地,远行涉水,或感山泽蒸气,或汗出衣裹冷,则浸渍脾肾,皆能有所中伤着肾者。腰痛身重,如坐水中,小便不利。着脾,则四肢浮肿,不得屈伸。若挟风,则眩晕呕哕,心间烦热。兼寒则拳挛掣痛,无汗恶寒。带暑则烦渴引饮,心腹疼痛、面垢恶寒。凡感湿之证,其脉多沉缓而微,其证多四肢倦怠不举。法当踈 [21] 利小便为先决,不可轻易汗下并用火攻。若有泄泻等证,又当于各类求之。

风湿

三十三 羌附汤 治风湿相搏,手足掣痛,不可伸屈,或身微浮肿。

羌活 去芦  附子 炮,去皮、脐  白术 甘草 各等分

上㕮咀,每服四钱,水一盏半,姜五片,煎七分,温服,不拘时。

三十四 薏苡仁散 治湿气伤肾,肝气不调,自然生风,遂成风湿,流注四肢,肌肉疼痛。

薏苡仁 一两  当归 小川芎 干姜 茵芋 甘草 官桂 川乌 防风 麻黄 人参 羌活 白术 独活 各半两

上为细末,每服三 [22] 钱,空心临卧酒调下,日三服。

三十五 麻黄白术散 治感风湿,身体烦疼,无汗恶寒,发热者。

麻黄 去节,汤浸,三两  杏仁 十六  [23] 个去皮、尖  甘草 炙,二  [24] 两  白术 四两  桂心 一  [25]

上㕮咀,每服四钱,水盏半,煎七分,食前服。

三十六 白术 茯苓 干姜汤 治感风湿挟暑,烦渴引饮,恶风微汗。

白术 茯苓 干姜 细辛 乌梅 桂心 干葛 甘草 炙  陈皮 豆豉 各等分 

上为末,每服二钱,白汤调下。

三十七 四物附子汤 治风湿相搏,骨节烦疼,四肢拘急,不得屈伸。

附子 炮,一钱  肉桂 八钱  白术 六钱  甘草 四钱

上㕮咀,每服半两,水一盏,姜五片,煎八分,温服。

三十八 术附汤 治风湿相搏,腰膝疼痛,四肢重着,不呕不渴,大便坚硬,小便自利。

甘草 炙,二两  白术 四两  附子 去皮、脐,薄片一两半

上㕮咀,每服三钱,水一盏 [26] ,姜五片,枣一枚,煎七分,空心温服。

三十九 防己黄芪汤 治风湿相搏,客在皮肤,四肢少力,关节烦疼。

防己 四两  黄芪 五两  甘草 炙,二两  白术 三两

上㕮咀,每服三钱,水一盏 [27] ,姜、枣同煎七分,热服,不拘时。

四十木 瓜丸 治风湿客搏,手足膝腰不能举动。

以木瓜一枚,去瓤、皮,开窍填吴茱萸一两,线系定,蒸熟研烂,入盐半两,研匀,糊丸梧子大,每服四十丸,茶酒吞下。

四十一 [28] 桂枝附子汤 治风湿相搏,身体烦疼。(方见伤寒门)

寒湿

四十二 渗湿汤 治寒湿所伤,身体重着,如坐水中,小便赤涎,大便溏泻。

苍术 白术 甘草 炙,各一两   茯苓 去皮  干姜 炮。各二两  橘红 丁香 各一分

上㕮咀,每服四钱,水一盏 [29] ,枣一枚,姜三片,食前温服。

四十三 肾着汤 治肾虚伤湿,身重腰冷,如坐水中,不渴,小便自利。

干姜 炮   茯苓 各四两  甘草 炙  白术 各二两

上㕮咀,每服四钱,水一盏 [30] ,煎七分,空心温服。

四十四 渗湿汤 治坐卧湿地,或为雨露所袭,身重脚弱,关节疼痛,发热恶寒,或多汗恶风,或小便不利,大便溏泻。

白术 二两  人参 半两  干姜 炮  白芍药 附子 炮,去皮、脐  白茯苓 去皮  桂枝不 见火  甘草 炙。各半两

上㕮咀,每服四钱,水盏半,姜五片,枣一枚,煎八分,不拘时。

四十五 生附汤 治受湿腰痛。

附子 生,二钱半  苍术 炒  杜仲姜 炒。各半两  牛膝 酒浸,焙  厚朴 制  干姜 生  白术 茯苓 甘草 炙。各二两半

上㕮咀,每服三钱,姜三片,枣一枚,食前煎服。

四十六 芎术除眩汤 治感寒湿,头目眩晕。

甘草 炙  附子 [31] 炮  白术 官桂 各二钱半  川芎 半两

上㕮咀,每服三钱,姜七片,食前煎服。

四十七 麒麟竭散 治寒湿敷于经络,疼痛不可忍。

血竭 南乳香 没药 白芍药 当归 [32] 水蛭 杵碎,炒,令烟尽  麝香 各二钱  [33] 虎脑 [34]酥,炒黄,五钱

上八味为末和匀,每服三钱,温酒调下,食前。

四十八 除湿汤 治寒湿所伤,身体重着,腰脚酸疼,大便溏泻,小便或涩或利。

半夏 曲炒  厚朴 姜制  苍术 米泔制。各二两  藿香叶 陈皮 去白  白茯苓 去皮。各一两  甘草 炙,七钱  白术 生用,一两

上㕮咀,每服四钱,水一盏,姜七片,枣一枚,煎七分,食前温服,

暑湿

四十九 五苓散 治伤温有热,小便赤少。(方见中暑门)

五十 苍术汤 治暑湿郁发,半身不遂,口眼㖞斜。

附子 炮,去皮、脐  茯苓 白术 干姜 炮  泽泻 桂心 各等分

上㕮咀,每服四钱,水一盏 [35] ,姜煎七分,空心服。

五十一 茯苓白术汤 治感湿挟暑,汗未干而浴,暑湿相搏。

茯苓 白术 干姜 炮  甘草 炙  桂心 各一两

上㕮咀,每服四钱,水一盏,煎七分,食前服。

五十二 大橘皮汤 治证同上。

橘皮 半两  木香 一分  滑石 六两  槟榔 三钱   茯苓 一两  猪苓 去黑皮  泽泻 白术 官桂 各半两  甘草 二钱

上为末,每服五钱,水一钱,生姜五片,煎至六分,去渣,食后服。

通治

五十三 苍耳丸 治一切风寒暑湿,四肢拘急挛痹。

苍耳子洗焙为末,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日三。又方,取苍耳子以水煎服亦可。

五十四 白术酒 治中湿骨节疼痛。

白术一 [36] 两,酒三盏,煎一盏,顿服。不能饮酒,以水代之。

五十五 赤茯苓丸 治脾湿太过,四肢肿满,腹胀喘逆,气不宣通,小便赤涩。

葶苈 四两  防己 二两  赤 茯苓 一两  木香 半两

上为细末,枣肉为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煎桑白汤下,食后。

[1]瘥:原作“着”据《三因方》卷之四、《普济方·针灸》卷十、《活人书》卷第十六改。另《得效方》卷第一、《普济方》卷一百二十一作“止”。

[2]二:《证类本草》卷第十三及《太平圣惠方》卷第十一作“一”。

[3]躄(bì):仆倒。

[4]掬(jū):用两手捧。

[5]代:原作“待”,据《得效方》卷第一、《三因方》卷之二改。

[6]两:《普济方》卷一百十七作“两半”。

[7]分:《普济方》卷一百十七作“两”。

[8]喫(chī):同“吃”。

[9]暍(yē):中暑,热。

[10]燥:原脱,据《得效方》卷第二、《普济方》卷一百二十一、《金匮要略》卷上补。

[11]热汤冷水任下:《局方》卷之二作“温水调下”。

[12]碟:原作“揲”,据《局方》卷之五改。

[13]乌梅肉:《局方》卷之二与“缩砂仁”均用“四两”。

[14]丁香:《局方》卷之二用“半两”。

[15]半:《局方》卷之二作“四”。

[16]煨:《宣明论方》卷五作“枯”。

[17]三十丸:《是斋百一选方》(下简称“《百一选方》”)卷之七作“十丸至二三十丸”。

[18]各半两:原脱,据《直指方》卷之三补。

[19]炒:《得效方》卷第二后有“各一两”。

[20]中暑闷乱方凡三道:原脱,据目录补。

[21]踈(shū):同“疏”。

[22]三:《本事方》卷第三作“二”。

[23]十六:《三因方》卷之五作“二十”。

[24]二:《三因方》卷之五作“一”。

[25]一:《三因方》卷之五作“二”。

[26]盏:《局方》卷之二作“盏半”。

[27]盏:《局方》卷之二作“盏半”。

[28]四十一:原作“四十”,与前编码重复,据前文改,其后编码顺序递加。

[29]盏:《局方》卷之二作“盏半”。

[30]盏:《三因方》卷之五作“盏半”。

[31]附子:《普济方》卷一百十八用“半两”。后“白术”同。

[32]当归:《普济方》卷一百十八后有“各六两(钱)”。

[33]二钱:《普济方》卷一百十八作“一钱”。

[34]脑:《御药院方》卷一作“胫”。

[35]盏:《得效方》卷第二作“盏半”。

[36]一:《三因方》卷之二作“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