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高症”通常是指高血压、高血脂和高血糖三种病症,它们都与现代文明有关,故又称之为文明病,属于高发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在成年人群中患病率特别高,也越来越趋向于年轻化群体。在我国,三高更是以其高患病率、高危险性、高医疗费用的三高著称。
认清高血压
什么是血压
血压是指血液在血管内流动时,对血管壁产生的单位面积侧压。因为血管分动脉、毛细血管和静脉,所以也就有动脉血压、毛细血管血压和静脉血压。当心脏收缩时把血液挤送到血管,此时在血管壁处所产生及测得的压力,称为“收缩压”。当心脏挤送完后,在不收缩的情况下(即放松时),此时所测得的压力,称为“舒张压”。因为收缩压是血管被冲挤时测得的压力,所以压力数值会比舒张压高。通常血压是指体循环的动脉血压。
什么是高血压
高血压是指未服用降压药且在休息情况下,测得的舒张压大于90毫米汞柱或者收缩压大于140毫米汞柱。要在不同的时间测量血压两次以上,结果数值都过高才表示可能有高血压。偶然的一两次血压升高,可能是基于某些因素,并不能代表有高血压,除非数值异常高,或已经有高血压后遗症产生,如心绞痛等。
随着血压数值的不同,世界卫生组织定出不同等级的高血压状况,参见下表。当同一位患者之收缩压及舒张压分别落在不同分类时,应采用较高之类别。
血压分类 收缩压(毫米汞柱) 舒张压(毫米汞柱)
理想血压 <120 <80
正常血压 <130 <85
正常偏高型血压 130~139 85~89
高血压 第一级(轻度)140~159 90~99
高血压 第二级(中度)160~179 100~109
高血压 第三级(重度)≥180 ≥110
高血压症状
不同患者的高血压症状各不相同,早期可能无症状或症状不明显,仅仅会在劳累、精神紧张、情绪波动后发生血压升高,并在休息后恢复正常。随着病程延长,血压明显地持续升高,逐渐会出现各种症状。此时被称为缓进型高血压病。
缓进型高血压病症状有头晕、头痛、胸闷、注意力不集中、肢体麻木、记忆力减退、夜尿增多、心悸、乏力等。
头痛、头晕是高血压最常见的症状,大部分患者表现为持续性沉闷不适感,经常头晕妨碍思考,降低工作效率,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尤以近期记忆力减退为甚。长期的高血压会导致脑部供血不足,这是引起头晕的原因之一。有些长期血压高的患者对较高血压已适应,当服降压药将血压降至正常时,也会因脑血管调节的不适应产生头晕。低血压会导致脑供血不足,也会产生头晕。
头痛可表现为持续性钝痛或搏动性胀痛,甚至有时引起呕吐、恶心,多因血压突然升高使头部血管反射性强烈收缩所致,疼痛的部位可在两侧太阳穴或后脑。
由于脑神经功能紊乱,可出现心悸、烦躁、失眠、易激动等高血压症状;全身小动脉痉挛以及肢体肌肉供血不足,可导致肢体麻木,颈背肌肉紧张、酸痛;原来鼻中隔部位血管存在缺陷的患者易发生鼻出血。
出现胸闷心悸意味着高血压患者的心脏受到了高血压的影响,血压长期升高会致使左心室扩张或者心肌肥厚,这都导致心脏的负担加重,进而发生心肌缺血和心律失常,患者就会感到胸闷心悸。
当血压突然升高到一定程度时会出现呕吐、心悸、剧烈头痛、眩晕等症状,甚至会发生神志不清、抽搐。这属于急进型高血压和高血压危重症,多会在短期内发生严重的脑、心、肾等器官的损害和病变,如心梗、中风、肾衰等。因此,一旦出现上述高血压症状,要早检查早治疗。
高血压易患人群
父母患有高血压者,摄入食盐较多者,摄入动物脂肪较多者,长期吸烟、饮酒者,精神紧张、压力大及性子急者,身体肥胖者易患高血压,患有肾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局部血管性疾病、糖尿病者易患高血压。
高血压的危害
高血压患者在采取如戒烟、限盐、减重、增加运动等措施和服用3种以上降压药物3个月后,假如仍不能将血压控制在140/90毫米汞柱以下,一般称作难治性(或者顽固性)高血压。难治性高血压的真正危害在于损害心、脑、肾等重要器官。具体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脑血管意外
高血压能加速血管硬化,使血管壁变脆,容易破裂。高血压患者一时激动或者过度兴奋,如愤怒、忽然事故的发生、剧烈运动等,均能令血压急骤升高,脑血管破裂出血。高血压会引起脑中型动脉粥样硬化,使管腔狭窄,甚至堵塞,脑部小动脉硬化和血栓形成可导致脑腔隙性梗死。常见的临床表现有:忽然昏倒、不省人事、口眼㖞斜、言语不利及半身不遂等。
高血压性心脏病
高血压对心脏的典型危害为左心室肥厚。动脉压持续性升高,造成左心室克服阻力的力量过大,增加心脏负担,加上高血压发病过程中的儿茶酚胺、血管紧张素 Ⅱ升高等亦可刺激心肌细胞,早期表现为代偿性左心室肥厚,伴随着病况发展心脏继续扩张,最后可能发生心力衰竭和严重心律失常。
冠心病
血压变化会引起心肌供氧量与需氧量之间的平衡失调。高血压患者血压持续升高,左心室后负荷增强,心肌收缩力增多,心肌耗氧量随之增加;与此同时,长时间高血压会引起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冠状动脉血流储备功能下降,心肌供氧减少,可引发心绞痛、心肌梗死等。
视网膜病变
血压长时间升高可引起血—视网膜屏障破坏、血浆渗漏、血管内有形成分渗出,产生视网膜水肿、出血、缺血或者渗出等病变,严重的可出现视网膜脱离,甚至失明。
肾动脉硬化与尿毒症
高血压合并肾功能衰竭约占这几方面的10%。高血压和肾脏有着密切而复杂的关系,二者可互相影响,造成恶性循环。一方面,高血压引起肾脏损害;另一方面,肾脏损害加重血压上升。高血压可造成肾小球小动脉痉挛、硬化、退变,造成肾脏缺血缺氧;持续高血压可造成肾小球囊内压升高,肾小球纤维化、萎缩,最终致肾衰竭、尿毒症。恶性高血压时,肾小球小动脉和小叶间动脉发生增殖性内膜炎和纤维样坏死,可迅速发展为肾衰竭。
高血压预防措施
高血压的一级预防
高血压的一级预防就是对还没有发生高血压的个体或者人群所采取的一些预防措施,预防或者延缓高血压的发生,其方法有以下几个方面:
1.限盐:食盐和高血压之间的关系已为现代医学研究所证实。高钠可引起身体内水钠潴留,造成血管平滑肌细胞肿胀,管腔变细,血管阻力增多,同时使血容量增多,加重心脏与肾脏负担,从而使血压升高。因此,要限制钠盐的摄取量。每个人每日食盐的摄取量要限制在6克以下。
2.补钾:补钾有助于排钠,能够降低交感神经的升压反应,而且有稳定与改善压力感受器的作用,所以要注意补钾。
我国传统的烹调方法,经常使钾随之丢失,因此,提倡多吃新鲜水果、蔬菜。
3.增加优质蛋白质:优质蛋白质一般指动物蛋白质与豆类蛋白质。专家指出,蛋白质的质量与高血压中风发病率高低有一定的关系。我国人群蛋白质摄取量基本上接近正常,但是对质量要求不多,主要是必需氨基酸含量比较低,因此,要增加饮食中的优质蛋白质。
4.维持食物中钙、镁的充分摄入:钙与镁和血压的关系是10多年来医学研究的重点,绝大部分研究报告认为,饮食中钙、镁不足可以使血压上升。
5.维持理想体重:肥胖可导致水钠潴留,导致高血压;而控制主食谷类的进食量,增加活动量,使体重降低后,可以使胰岛素水平和去甲肾上腺素水平下降,进而使血压降低。据临床观察,体重每减少1千克可以使血压降低0.2/0.1千帕(1.6~1.1毫米汞柱)。
6.戒烟限酒:抽烟对人体的危害甚多,特别是可以通过损伤动脉血管内皮细胞,产生血管痉挛等机制,造成血压升高。酒精可造成血管对多类升压物质的敏感性增多,使血压上升,具有高血压不利因素的人更要戒酒。
7.心理平衡:保持乐观豁达,控制情绪波动,避免愁、烦、躁、怒等精神刺激因素,这也是保证血压稳定的重要原因。另外,高血压患者还要安排一些有利于身心健康、消除紧张因素、宁心怡神、保持血压稳定的活动,如种花草、养鸟养鱼、听音乐、学书法、绘画、钓鱼等。
8.适当运动:常常参加耗氧多的体育运动可以使血压降低。散步、慢跑、太极拳、八段锦、保健操、气功、快步走、门球、广场舞、上下楼梯、踏阻力单车等均是高血压患者比较适宜的体育运动。游泳可以降低血管平滑肌的敏感性,对预防治疗高血压同样有一定的帮助。每人应当依据自己的年龄、体质、病况等选择适宜的运动方法,不宜选择运动量过大、身体摆动幅度过大和运动频率过高的运动项目。运动频率可依据运动者身体情况与所选择的运动类别及气候条件等定,一般要每星期锻炼3~5次,每次持续20~60分钟就可以。
高血压的二级预防
高血压的二级预防通常是指对已发生高血压的患者采取措施,预防高血压进一步发展与并发症的发生。其具体措施是:
1.进行系统正规的抗高血压治疗,通过降压治疗使血压降到正常范围内。
2.合理用药,保护靶器官免遭损害。
3.降压的同时要兼顾其他不利因素的治疗。
临床试验证明,改善生活习惯与长时间有效实施降压治疗是高血压患者控制血压并且通向健康长寿之路的唯一途径。
高血压属于多基因遗传性病患。父母均患有高血压,其子女今后患高血压概率高达45%;父母一方患高血压,子女患高血压的概率是28%;双亲血压正常者,其子女患高血压的概率仅为3%。所以,有高血压家族史的人,应该积极预防高血压的发生。具体措施包括:成年后坚持监测血压,至少每月一次;限盐补钾,每日摄入食盐量不超过5克;多食含有大量钾的蔬菜、水果,如香蕉、核桃仁、莲子、芫荽、苋菜、菠菜等;防止超重与肥胖;戒烟限酒。
正确认识高血脂
什么是血脂
血脂是血浆中的中性脂肪(三酰甘油和胆固醇)和类脂(磷脂、糖脂、固醇、类固醇)的总称,广泛存在于人体中。它们是生命细胞的基础代谢必需物质。一般说来,血脂中的主要成分是三酰甘油和胆固醇,其中三酰甘油参与人体内能量代谢,而胆固醇则主要用于合成细胞浆膜、类固醇激素和胆汁酸。
人体内血脂的来源有两种途径,即内源性和外源性。内源性血脂是指在人体的肝脏、脂肪细胞等组织中合成的血脂成分;外源性血脂是指由食物中摄入的血脂成分。具体来说,内源性血脂是指通过人体自身分泌、合成的一类血清脂类物质。内源性血脂先经过肝脏、脂肪细胞,并与细胞结合后释放到血液中,便可成为供给人体新陈代谢和生命活动的能量来源。相对于内源性血脂而言,来自外界、不能由人体直接合成的血脂称为外源性血脂,这类血脂大多是人体从摄取的食物中吸收而来的。食物在经过胃肠道的消化和吸收后脂类物质进入血液,从而成为血脂。
正常情况下,外源性血脂和内源性血脂相互制约,二者此消彼长,共同维持着人体的血脂代谢平衡。当人体从食物中摄取了脂类物质后,肠道对于脂肪的吸收量便会随之增加,此时血脂水平就会有所升高;但由于外源性血脂水平的升高,肝脏内的脂肪合成便会受到一定的抑制,从而使内源性血脂分泌量减少。相反,如若在进食中减少对外源性脂肪的摄取,那么人体的内源性血脂的合成速度便会加快,从而可以避免血脂水平偏低,这样能使人体的血脂水平始终维持在相对平衡、稳定的状态。而正是由于这种制约关系的存在,人体的血脂水平才能够良好地维持在稳定状态。若是长期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如高脂肪、高热量饮食等,则会造成血脂升高,诱发疾病。
高脂血症的诊断
关于高脂血症的诊断标准,目前国际和国内尚无统一的方法。既往认为血浆总胆固醇浓度>5.17毫摩尔/升可定为高胆固醇血症,血浆三酰甘油浓度>2.3毫摩尔/升为高三酰甘油血症。各地由于所测人群不同以及所采用的测试方法的差异等因素,所制定的高脂血症诊断标准不一。但为了防治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合适的血浆胆固醇水平应该根据患者未来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来决定,发生风险越高,合适的血浆胆固醇水平应该越低。
新近共识是将高危患者LDL-C目标值下调至<1.4毫摩尔/升。
常规的血脂检查包括甘油三酯、血清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一般在正常饮食情况下2周内有2次出现下列数值,即可确诊为高血脂。
检查项目 血脂项目数值
血清总胆固醇 ≥6.0毫摩尔/升(230毫克/分升)
甘油三酯 ≥1.54毫摩尔/升(140毫克/分升)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男性≤1.04毫摩尔/升(40毫克/分升)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女性≤1.17毫摩尔/升(45毫克/分升)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3.37毫摩尔/升(130毫克/分升)
高脂血症的分型
根据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测定结果,高脂血症分为以下四种类型(见下表):
症型 血清总胆固醇、三酰甘油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测定
高胆固醇血症 血清总胆固醇含量增高,超过5.72毫摩尔/升,而三酰甘油含量正常,即三酰甘油<1.70毫摩尔/升
高三酰甘油血症 血清三酰甘油含量增高,超过1.70毫摩尔/升,而总胆固醇含量正常,即总胆固醇<5.72毫摩尔/升
混合型高脂血症 血清总胆固醇和三酰甘油含量均增高,即总胆固醇超过5.72毫摩尔/升,三酰甘油超过1.70毫摩尔/升
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 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含量降低,<0.91毫摩尔/升
易得高脂血症的人群
1.有高血脂家族史者。
2.有冠心病、周围动脉粥样硬化或脑血管疾病家族史者。
3.皮肤上有黄色瘤者。
4.身形肥胖者。
5.长期大鱼大肉等高脂高糖饮食者。
6.30岁以上男性或绝经后妇女。
7.长期吸烟、酗酒者。
8.不爱运动,习惯静坐者。
9.生活无规律、情绪易激动、精神处于紧张状态者。
10.患有肝肾疾病、糖尿病、高血压、甲状腺功能低下、肾病综合征、阻塞性黄疸、女性更年期等疾病者。
11.应用一些可引起人体血脂代谢紊乱的药物者,如类固醇和避孕药等。
高脂血症的危害
大量研究资料表明,高脂血症是脑卒中、冠心病、心肌梗死、猝死的危险因素。此外,高脂血症也是促进高血压、糖耐量异常、糖尿病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高脂血症还可导致脂肪肝、肝硬化、胆石症、胰腺炎、眼底出血、失明、周围血管疾病、跛行、高尿酸血症。所以必须高度重视高血脂的危害,积极地预防和治疗。
高血脂是引起人类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像常见的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有:冠心病(包括心肌梗死、心绞痛)、猝死以及周围血管血栓栓塞性疾病。这些心脑血管性疾病的发病率高,危害大,病情进展凶险,其死亡率占人类总死亡率的半数左右。
高脂血症的三级预防
高脂血症的三级预防可分成人群预防与个人预防。在此我们主要讨论有关高脂血症的个人预防。
一级预防
定期进行健康体检高危人群一定应按期监测血脂水平。高危人群包括:中老年男性,绝经后的女性,有高脂血症、冠心病、脑血管病家族史的健康人,各类黄色瘤患者及超重或者肥胖者。
高危人群要注意自我保健注意学习保健知识,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改善膳食结构,控制热能摄入,已有肥胖的人要注意积极而科学地减肥。
积极治疗会引起高脂血症的病患如肾病综合征、糖尿病、肝胆病患、甲状腺功能减退等。
二级预防
饮食治疗所有的高脂血症患者都要首先进行饮食治疗。大部分轻度或者中度患者都可通过饮食治疗得到不错的控制。重症高脂血症患者或者经过半年饮食治疗无效者,则要联合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最近几年来不论西药还是中药都有不少进展。本书有专门章节进行讨论,在此不做详述。
适当的锻炼在进行饮食治疗与药物治疗的同时,我们不能忘记坚持有规律的体育锻炼。
三级预防
针对冠心病、胰腺炎、脑血管病等并发症必须要进行积极预防与治疗。
正确认识高血糖
正常人血糖一天的变化特点
保持血糖的相对恒定对人体健康极为有益,可维持组织细胞内的糖代谢正常,从而保证组织器官及生命活动的正常运作。血糖一天的变化主要有以下特点:餐后1小时血糖会明显升高,一般高达7.8~8.9毫摩尔/升,最高不超过10.0毫摩尔/升,导致此种情况出现的原因是,饭后肠道对葡萄糖的吸收量逐渐增多,从而导致血糖升高,胰岛β细胞在高血糖的刺激下会增加胰岛素的分泌,利用胰岛素来抑制肝糖原的异生,促进葡萄糖转变为肝糖原,进入肌肉、脂肪等组织中,从而阻断了血糖的来源,加速了血糖的利用,以抑制饭后血糖升高。等到了饭后2小时,血糖和血浆胰岛素都会下降至正常水平。由于大多数人都是一日三餐,那么在24小时内就有18小时的血糖处于空腹水平状态,而其余6小时就会血糖升高。
由于空腹时胰岛素分泌会相对减少,而胰高血糖素分泌则会相应增加,以促进肝糖原分解,增加血糖量,同时增加了生长激素的分泌,抑制各组织细胞对血糖的利用。
低血糖一般不会在正常人空腹时出现,常维持在正常范围内,即在3.9~6.1毫摩尔/升,以保证大脑获得充分的血糖供应。
如何判定高血糖
掌握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很重要,便于监测自己的血糖,观察治疗效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预防或延缓并发症的发生。
糖尿病的诊断标准,见下表:
项目
静脉血糖 空腹(毫摩尔/升)静脉血糖(口服葡萄糖75毫升)餐后2小时(毫摩尔/升)
正常人 <6.1 <7.8
糖尿病 ≥7.0 ≥11.1(或随机血糖)
糖耐量减退(IGT)<7.07.8~11.1
空腹血糖调节受损(IFG)6.1~7.0 <7.8
注:“随机血糖”表示任何时候,不考虑距上一餐的时间抽取的血糖,若无典型症状,应在不同日期再测一次,均超过表中标准,方可诊断为糖尿病。
多食
由于大量尿糖丢失,如每日失糖500克以上,机体处于半饥饿状态,能量缺乏需要补充而引起食欲亢进,食量增加。同时又因高血糖刺激胰岛素分泌,因而患者易产生饥饿感,食欲亢进,老有吃不饱的感觉,甚至每日吃五六次饭,主食达1~1.5千克,副食也比正常人明显增多,还不能满足食欲。
多饮
由于多尿,水分丢失过多,发生细胞内脱水,刺激口渴中枢,出现烦渴多饮,饮水量和饮水次数都增多,以此补充水分。排尿越多,饮水也越多,形成正比关系。
多尿
尿量增多,每昼夜尿量达3000~5000毫升,最高可达10000毫升以上。排尿次数也增多,1~2小时就可能小便1次,有的患者甚至每昼夜可达30余次。糖尿病患者血糖浓度增高,体内不能被充分利用,特别是肾小球滤出而不能完全被肾小管重吸收,以致形成渗透性利尿,出现多尿。血糖越高,排出的尿糖越多,尿量也越多。
体重减轻
由于胰岛素不足,机体不能充分利用葡萄糖,使脂肪和蛋白质分解加速来补充能量和热量。其结果使体内碳水化合物、脂肪及蛋白质被大量消耗,再加上水分的丢失,患者体重减轻、形体消瘦,严重者体重可下降数十斤,以致疲乏无力,精神不振。同样,病程时间越长,血糖越高;病情越重,消瘦也就越明显。
一些2型糖尿病患者症状不典型,仅有头昏、乏力等,甚至无症状。有的发病早期或糖尿病发病前阶段,可出现午餐或晚餐前低血糖症状。在应激等情况下病情加重。可出现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痛、多尿加重、头晕、嗜睡、视物模糊、呼吸困难、昏迷等。
糖尿病易患人群
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
父母、子女或兄弟姐妹中有患糖尿病者,即为有糖尿病家族史。2型糖尿病患者中1/3的后代将表现为糖尿病或糖耐量异常;双亲患有2型糖尿病,估计其后代达60岁时,糖尿病发生率约为50%,另有12%伴糖耐量降低;母亲患糖尿病的遗传倾向高于父亲;有糖尿病的父母所生子女,糖尿病的发生年龄早于无糖尿病的父母所生子女。
高血压和血脂异常者
糖尿病常常是一手牵着高血压,一手拉着血脂异常来影响人体,它们已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并发症,同时又是患糖尿病的危险因素,因为这些疾病都有胰岛素抵抗,同属于代谢综合征。
吸烟者
吸烟可以使多个器官受损,特别是心血管系统。而糖尿病患者吸烟对已发生心血管并发症的人来说,那是雪上加霜,有害无益。
缺乏运动者
运动除了消耗热量、减轻肥胖外,还可以增加胰岛素的敏感性,因此,缺乏运动者是糖尿病瞄准的一个对象。
中老年人
人到中年生活工作压力加大,精神紧张,而生活条件改善,摄取热量较多,运动量减少,热量消耗降低;另外,人到中年以后,各种脏器渐渐老化,细胞功能逐渐衰退等,使这部分人容易患糖尿病。年龄40岁以上就应该每年检查尿糖、糖耐量、血糖、血脂、血压等,这对糖尿病的早期发现很重要。
肥胖者
2型糖尿病发生的危险性与肥胖呈正相关,肥胖的病程越长,程度越重,患糖尿病的危险就越高,尤其是腹型肥胖者(男性腰围≥90厘米,女性腰围≥80厘米)患2型糖尿病的危险性更大。一般来说,肥胖体重指数在25以上的成年人才容易患内脏型肥胖,但有14%左右的非肥胖中国成年人,也患有内脏型肥胖,中国人的脂肪容易在内脏周围存积,因此更容易得2型糖尿病。肥胖造成胰岛素抵抗,胰岛素抵抗容易造成胰岛素过多地分泌,胰岛素过多分泌不可能持续很长时间,胰岛细胞最后会不堪重负而发生功能衰竭,引发糖尿病。
高热量饮食习惯的人
摄入高热量及结构不合理的膳食而体力活动不足,易导致肥胖及降低胰岛素敏感性,可促进糖尿病的发生。
食用过多糖类和淀粉的人
糖尿病本质是糖代谢功能失调,如果日常饮食当中过量摄入糖类和淀粉类的物质,人体又无法正常消耗,过量的无法代谢,最终导致病理性的代谢失调。事实上日常饮食清淡,少吃淀粉类,如土豆、玉米、大米、精面粉的人一般不会得糖尿病。
不明原因的疲劳的人
典型的“三多一少”,即多饮,多尿,多食和体重减轻症状并不多见,而疲劳症状在休息后不能缓解,是糖尿病患者最早出现,也是最多的临床表现。
糖尿病的危害
目前,糖尿病已成为第三大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也是全世界非常关注的问题之一。据有关调查发现,我国的糖尿病患者是最早、最多,也是最严重的。而且病程较长的在不同程度上都存有并发症。那么糖尿病对人体有什么危害呢?
对心脑血管的危害
糖尿病致命性并发症就是对心脑血管的危害。主要体现在主动脉、脑动脉粥样硬化和广泛小血管内皮增生及毛细血管基膜增厚的微血管糖尿病病变。由于血糖升高的原因,从而形成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压,导致糖尿病心脑血管病发病率和死亡率逐步上升。而心脑血管病包括冠心病、脑出血和糖尿病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糖尿病患者心脑血管病并发率和病死率为非糖尿病患者的3.5倍,是2型糖尿病最主要的死亡原因。
对肾脏的危害
由于血糖、血压及血脂异常升高的原因,促进了糖尿肾病的发生和发展,可导致肾功能衰竭,同时也是2型糖尿病最重要的死亡原因之一。
对周围血管的危害
糖尿病对周围血管主要以肢动脉为主,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升高的原因,可引起周围血管发生病变,引发局部组织对损伤因素的敏感性降低。临床表现为下肢疼痛、溃烂,供血不足而引发肢端坏死,如果出现这种情况,可导致残废,甚至会截肢。
对神经的危害
神经病变是糖尿病慢性并发症之一,是导致糖尿病致死、致残的重要因素。糖尿病神经病变最常见为周围神经病变和自主神经病变。周围神经病变主要体现在四肢末梢麻木、冰冷刺痛等;而自主神经病变主要体现在无汗、少汗或者多汗等。
对眼球的危害
糖尿病患者除动脉硬化、高血压视网膜病变及老年性白内障外,糖尿病视网膜病与糖尿病性白内障为糖尿病危害眼球的主要表现。轻者视力下降,重者可引起失明。在美国,糖尿病是20岁以上患者失明的最主要原因。另外,糖尿病还能引起青光眼及其他眼病。
对物质代谢的危害
主要是由于糖尿病患者胰岛素相对或绝对缺乏,引起糖代谢严重紊乱,脂肪及蛋白质分解加速,酮体大量产生,组织未能及时氧化,肺及肾也未及时调节排出酮体,血酮浓度明显增高,出现酮症酸中毒和高渗性非酮症昏迷,病死率极高,需紧急救治。
感染
常见有皮肤感染反复发生,有时可酿成败血症;霉菌性阴道炎所致的外阴瘙痒、甲癣、足癣、泌尿道感染(肾炎和膀胱炎),另外,容易染上肺结核,一旦得病,蔓延广泛,易成空洞,发病率比正常人高5倍。
根据调查还得出,我国是糖尿病并发症发生最早、最多,且最严重的国家。糖尿病患病10年以上的患者,78%以上的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并发症,预防、治疗糖尿病成为我国医疗事业建设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糖尿病的三级预防
虽然糖尿病已经成为危害现代人健康的高发病之一,但其实它是可以预防的,需要把好以下三道防线。
一级预防
树立正确的进食观,采取合理的生活方式。糖尿病的发生虽存在一定的遗传因素,但生活因素和环境因素也很重要。过度摄入热量、营养过剩、肥胖、缺少运动是发病的主要原因。摄入适当热量,低糖、低盐、低脂、高纤维、维生素充足,是最佳的饮食原则。
二级预防
定期测量血糖,以尽早发现无症状性的糖尿病。中老年人应该将血糖测定列入常规的体检项目,即使一次血糖测定正常,仍要定期测定。凡有皮肤感觉异常、性功能减退、视力不佳、多尿、白内障等,更要及时去测定血糖和仔细鉴别,以尽早诊断,争得早期治疗的宝贵时间,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三级预防
糖尿病患者很容易并发其他慢性病,患者多因并发症而危及生命。因此,要对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加强监测,因为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减少并发症造成的危害,能使患者过上正常人的生活。如何正确自测血糖?首先注意血糖仪的各种提示信号,并保证操作前有充足的电量。然后调整好血糖仪代码,使之与试纸代码相同。每次自测时,都要察看试纸表面有无受潮或受其他污染,切忌用手触摸试纸条表面。采血前先用温水或中性肥皂洗净双手,反复揉搓准备采血的手指,直至血量丰富。然后用75%的酒精消毒指腹,待酒精挥发完后再扎手指。将一滴饱满的血吸入试纸的吸血槽中,将试纸插入血糖仪中等待结果即可。需要注意的是,将血吸到试纸上后不要再追加吸血,否则会使测试结果不准确。
糖尿病与遗传因素密切相关,是一种遗传性疾病,但遗传的并不是疾病本身,而是容易发生糖尿病的体质。在糖尿病家族中,糖尿病患者越多,其他成员患糖尿病的风险就越高。有资料表明,父母亲都是糖尿病患者,其子女得病的概率超过50%;若父母亲中只有一方患糖尿病,则子女得病的概率为20%~30%。虽然目前尚无根治糖尿病的方法,但通过多种治疗手段可以控制好糖尿病,即便是有糖尿病史的家庭,只要掌握了糖尿病的发病规律,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也能避免糖尿病的发生。
我们知道,糖尿病的发病除了遗传因素外,主要在于环境因素的诱发。所以,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要想不得糖尿病,就要注意克服环境因素的影响。
首先要避免肥胖。体重超重或肥胖者得糖尿病的概率要比体重正常的人高数倍。基于以上原因,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要想不得糖尿病,必须调整饮食结构,改变饮食的不良习惯,加强体育锻炼,避免体重超重或肥胖。其次要调节情绪,保持良好的心态。最后,如果你有糖尿病家族史,要想早发现糖尿病,不仅要注意监测血糖,还要尽早做胰岛素受体结合率检测,提前发现糖尿病的倾向,及时采取干预措施,有效避免糖尿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