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故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 怎样设计教学情境
- 《“四特”教育系列丛书》编委会编著
- 1963字
- 2021-05-25 11:48:27
教育的目标不是唯一的,教学的方法也不是千篇一律的。对初中语文教学而言也是如此。好的教学方法可以从多个角度去评判,但是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学生感兴趣,得到学生的认同。因此,对初中语文教师而言,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首先要选择学生认同,并乐于接受的方法。而以“故事”为教学方法的主导因素,自然是学生所乐于接受的。所谓故事教学,就是在课堂中以“故事”为主线,进行教学,这不是什么新的教学创新,但是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运用得当,这种教学方式是较容易得到学生的认可的。毕竟初中学生还处于青春期,童真未去,对具有故事性的课堂教学一般都会抱有很大的兴趣的,而只要抓住了学生的兴趣。教师的教学思想就容易传达到学生那里,并可以产生共鸣。简单的说,故事教学法在学生那里能得到共鸣,能吸引学生,得到学生的认可,并能发挥语文的教育功能。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根据实际教学需要,适当采用故事教学法,可以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初中语文教师如果要采用这一方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
讲故事
要在教学中贯穿故事,当然就必须讲故事。但这并不是说初中语文课堂就成了“故事会”而是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所上的课文,进行故事性的叙述。这可以分为几个步骤:第一步是以故事作为切入点。即教师以与课文知识相关的故事作为导入,以故事开启课堂教学,让学生一开始就以轻松的心态接受课堂知识,同时也可以从一开始就把学生的注意力纳入教学秩序中,保证课堂教学的专注性。如在学习《呼兰河传(节选)》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把萧红得到鲁迅指点的趣闻为教学导入,以此引出萧红,并以此强调萧红的文学功底。毕竟,得到鲁迅指导的作家,在写作能力上必然非常出色。这样的导入,可以让学生对萧红的文学才能产生兴趣,或者“真的写得很好吗?”这样的疑问,不管是那种,都会使学生专注于课堂,教师的教学思路就可以得到顺利的执行;第二步是以故事贯穿课堂教学中。就是说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不断的插入一些小故事,或者一个故事的段落,在与课文内容相关处。这样的效果是为了缓解学生听课的疲劳,或者重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在课中分神的学生重新回到课堂中。如在“《孟子》二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鱼我所欲也”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适当的加入孟子的传奇故事,包括“孟母三迁”等小故事,以此让学生珍稀学习的机会,毕竟与孟子相比,学生们的学习条件好得多;第三步是以故事结尾。也就是说教师可以在完成课堂教学之后,在加个与课堂教学相关的故事作为结尾,这样的目的一是起到总结性作用,二是给课堂一个完美的结尾。
编故事
前面“讲故事”主要是教师起主导作用,而“编故事”则主要强调的是学生的作用。毕竟,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两个主体的相互合作,相互沟通。课堂的质量不是哪一方就能决定的,需要双方进行亲密合作。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不妨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让学生根据课堂所学的课文,或者与课堂课文内容相关的知识,自己编一个相关的故事。当然+这样的教学环节,是基于与课堂教学相关。发挥学生动脑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基础之上的,而不是游戏性的故事编造。如在学习《曹刿论战(《左传》)》这篇文章中,教师可以把“编故事”作为发展学生学习能力的一个环节,在完成主要的课堂知识解读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对文章中的故事进行改编,在人物和事件一致的情况下,让学生编出各种不同的版本,故事的结局和过程可以不一样。通过这样的环节,就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能锻炼学生看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毕竟学生在编的过程中,会考虑到故事的完整与可读性,这对学生的语文素养是有很大的帮助的。
写故事
在完成前面两个环节的基础之上,教师可以进一步把故事教学法进行到底。即进一步提升故事教学法的功能,让学生从中实现更高层次的提升。具体来说,就是要让学生学会写故事。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在完成课堂教学后,以一定的题材为课后作文的写作方向,让学生在课学习的基础之上进行延伸。毕竟,写,是语文综合能力的体现,没有很好的语文功底,是很难写出很好的文章的,同样没有良好的语文素养,也不可能写出精彩的故事。其实,这样的方式,有助于学生克服对作文写作的抵触心理,对初中学生而言,编故事,写故事,总比写作文显得相对轻松些,尽管在本质上都是写,而且内容也完全可能一致,但是心理上的接受程度是不一样的。以故事的形式,更为学生所接受。如教师可以让学生以《破阵子》为题材,让学写辛弃疾作战行军的故事,只要学编写得精彩,只要符合逻辑思维,都表明学生在教学中得到了启发,学到了文章的精神内涵。而对初中语文教育而言,这是难能可贵的。
结束语
总之,初中语文教师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为了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可以根据课堂知识结构和文本结构,在教学中适当的采用故事教学法,以故事贯穿教学的整个过程,让课堂趣味化,让学生在快乐中获得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