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掷地有声:从山西看中国脱贫攻坚
- 鲁顺民 杨遥 陈克海
- 3367字
- 2021-04-30 16:59:50
“输血”与“造血”之辩
三个人曾有过一夜关于“输血”与“造血”的讨论。
杨遥担任挂职副乡长,下乡伊始,已经把功课做足。陈克海担任第一书记,身处最前线,与农村具体问题短兵相接。两人在下乡之前就已经购置大量关于农村研究的书籍,加上几个月的下乡经历,对“三农”,对扶贫,理论联系实际,有深切了解。如此功课,也是两人下乡之前对自己的理论武装。
说起过去“漫灌式”扶贫,杨遥说,“漫灌式”也好,粗放型也好,都是相对“精准”扶贫而言。“漫灌式”扶贫模式,有当时的历史背景。按照世界银行贫困线标准,1981年,中国农村的贫困人口占到农村人口比例的95.59%,几乎就是人人穷,户户困,粮袋干瘪,炊灶作难,贫困的主要体现,是温饱都有问题。这个比例很可怕,要占到世界贫困人口比例的38.29%。
杨遥是1975年生人,少年时的记忆反映在他小说里。他笔下的村镇乡野和少年经历,大抵混乱无依,衣食有虞,农村青年一代奋斗和挣扎,也大抵能够折射20世纪80年代以来农村社会经济的境况。
杨遥一番话,激发起我的记忆。20世纪80年代,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农村生产力解放,乡村田野一派生机。最明显的表现,就是70年代每逢春荒时成群结队的乞丐慢慢消失。但县域经济尚不发达,一县之中,因为农业立地条件不同,发展并不平衡,温饱问题仍是农村的首要问题,吃救济、等救济是家常便饭。所以那个时候流传着一句顺口溜,叫“拄着棍子靠着墙,单等救济粮。告诉大家个好消息,咱县评成贫困县啦”。县域经济发展全靠向上要,要救济,要项目,“村要乡,乡要县,一直要到国务院”,有些地方官员很无奈,说自己天天唱一出“丐帮漂流记”。
克海着意梳理扶贫历史,精研细读,颇有心得。他讲,扶贫,或者说是反贫困,是改革开放的一部分,农村贫困程度如此严重,也是促成改革开放的一个重要因素,或者说是主要因素,也是改革开放很重要的一部分。1986年,国务院成立贫困地区经济开发领导小组,正式提出扶贫,也正式启动了中国反贫困的历程。
扶贫工作经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986年到2000年,主要是解决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第二个阶段,是2001年到2010年,按照划分,是解决农村多维贫困问题。所谓多维,就是继续解决少数贫困人口温饱,改善贫困地区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巩固温饱成果,提高贫困人口的生活质量和综合素质,加强贫困乡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态环境。这一轮扶贫工作,也就是所谓的“漫灌式”扶贫,还是着眼改变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和文化的落后状况。
这样就过渡到现在的第三阶段“精准”扶贫。
克海说,每一阶段的扶贫主旨,都与整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有关系。你看,今天的“精准”扶贫实际上就是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不管是哪一阶段,要注意到,从国家层面,到县一级扶贫机构,扶贫办公室,全称为“扶贫开发办公室”。扶贫是宗旨,开发是手段。不管是“漫灌式”扶贫,还是精准扶贫,开发这条线贯穿始终。开发式扶贫,是中国特色,全世界没有。
克海说,所以要精准,全面小康,不能落下一个人。哪些人会落下?还是要回到精准。也就是“帮扶谁,谁来扶,怎么扶”。
他接着前面话茬:扶贫三阶段,每一阶段都有成就。从全世界反贫困的角度来考察,1981年,中国农村贫困人口比例几近农村人口的100%,占全世界贫困人口38.29%。但是到了2002年,以解决温饱为主旨的第一阶段扶贫之后,农村的贫困人口下降了一半,占48.8%,占世界贫困人口的比例也因此下降到23.39%。到了2012年,农村贫困人口占农村人口比例再下降,到了12.98%,占世界贫困人口的比例也随着下降到9.41%。
说了半天都是说百分比,说具体人口数量。从1981年到2012年,全世界贫困人口规模减少了10.8538亿,中国农村贫困人口规模减少了6.7458亿,这个规模占全世界减贫人口规模的62.15%。这个比例相当大了,也就是说,中国的扶贫工作,在全世界反贫困格局中的地位相当显著,对全世界的减贫事业贡献巨大。
具体到山西省,80%以上的贫困人口在西部吕梁山和东部燕山、太行山,具体有描述叫作:西部吕梁山黄土残垣沟壑区、东部太行山干石山区和北部高寒冷凉区。全省36个国定贫困县、22个省定贫困县,加起来共58个扶贫开发重点县。其中,由北而南,天镇、广灵、偏关、宁武、静乐、兴县、临县、石楼、永和、大宁十县为深度贫困县。20世纪80年代,在省直干部中流传着这样一个顺口溜:欢欢喜喜汾河川,凑凑合合晋东南。恓恓惶惶雁门关,哭哭啼啼吕梁山。雁门关外,吕梁山上,做官尚视为畏途,三十年前已然如此,三十年之后的今天,仍然如此。
陈克海说,山西省为什么把脱贫攻坚喊得这么响,从省到市到县是“一把手工程”?全国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共有14个,大多集中在西部和西南部地区,属于华北地区而且同时就占两个的只有山西一省,受全国瞩目也在情理之中,上到省长,下到县长、乡长,他们压力之大也可想而知。
我问,为什么绝对贫困会集中连片?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总结。
绝对贫困,原因很多。进村入户,问起贫困户致贫原因,贫困户总是不好意思地搓手回答:咱人老,没钱,没本事,外头没关系,不贫还等个甚?
老百姓的回答,倒把乡村绝对贫困的原因说了个明白。换算为理论语言,就是因为身体资本、物质资本、货币资本和社会资本等方面资源的匮乏与短缺而陷入贫困或困难境地。这是绝对贫困,如岢岚的王三女。
王三女在接受我们采访时,一遍遍感谢政府的扶贫政策,说:如果不是这政策,不是“逢上这天年”,我就是引上两个娃娃讨吃要饭也走不了多远。
省扶贫办主任刘志杰跟我们说起王三女的情况,感慨道:如果在村里继续生活下去,什么事情不可能发生?
贫困不是耻辱,可至少是遗憾。
但是如果化成现实的经济问题,情况就不一样了。因为进不进贫困行列,关涉具体利益,在精准识别的时候矛盾重重,也引发一些问题。
他讲起在永和县东征村采访时看到的一个标语,“真是贫困户,大家都帮助。想当贫困户,肯定没出路。争当贫困户,永远难致富。抢当贫困户,吓跑儿媳妇。怕当贫困户,小康迈大步。拒当贫困户,荣宗展傲骨”。这个标语当然是为了化解精准识别时候矛盾的,但在利益面前,群众会把眼前的利益最大化,有什么不可以理解的?
这时想起省扶贫办主任刘志杰跟我们说过的一件事。2010年开始,全省给农户发放爱心煤,因为爱心煤以户为单位发放,在统计的时候,全省一下子比原来多出几十万户来。
这个情况我们在采访的时候也发现过。宁武县阳方村,原来户籍为300户出头一点,发放爱心煤之后,多出90多户,成为392户。
克海说,也不能怪群众,解决绝对贫困的同时,还要解决相对贫困,两厢组合才可以提高扶贫开发的效率,而解决相对贫困,必须彻底消除绝对贫困。
扶贫开发过程中,总听到一个论点,这个论点把过去扶贫开发称之为“漫灌式”扶贫的同时,还称之为“输血式”扶贫。而精准扶贫,就是要把“输血式”扶贫变为“造血式”扶贫,增强贫困户自身脱贫的能力,激发其内生动力。实际上,这是对新一轮精准扶贫的误读。对于那些失去劳动力,因病因学致贫生活压力沉重的贫困户而言,他们已经失去了靠自身能力脱贫的可能,即便有,也有一个非常漫长的周期。因此,对于绝对贫困,“输血”更显必要,而且必须“输血”方可奏效。怎么“输血”呢,就是现在所谓的“兜底”。
这是新一轮精准扶贫开发的一个重要举措,前所未有,亘古未有,把贫困问题彻底“兜”起来。作为全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对于目前相对较少的绝对贫困人口而言,是有这个能力的。如果把历年国家财政在这方面的投入,再加上社会投资,汇总起来,这是一个很庞大的数字。
政府保障兜底。对老、弱、病、残等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全部进行政府保障兜底。到2017年,宁武县全县纳入政府保障的低保户10788人,五保户2358人。
产业扶贫支撑。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收入,依靠发展产业支撑。通过引导贫困户入股实力强、效益好的企业获取较为固定的资产性收入,入股大象养殖、光伏电站、潞宁煤业和旅游企业等方式实现产业支撑,产业扶贫的贫困户共4121户12211人。
劳务就业带动。对于年富力强、文化素质较高的贫困户,依靠劳务就业兜底。主要由政府主导,通过企业招工、政府公益性岗位、生态护林等方式安排就业,增加贫困户工资性收入。目前,全县通过劳务用工就业的贫困劳力达7000余人,其中,政府引导就业2581人。
到2017年,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村由251个减少为148个,贫困户由17091户40415人减少为8454户19541人。
输血之后是造血。最后一公里,前去接地气。从某种意义上讲,脱贫攻坚,不就是为天下黎庶苍生谋生存谋福利,用实际行动为民请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