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劳动争议审判大数据应用指南:“后劳动法时代”HR必备
- 仇少明
- 3166字
- 2021-05-12 17:47:21
自 序
大数据时代,劳动法律师执业的机遇与挑战
近几年,大数据风靡全球。正如最早预言大数据时代到来的全球知名咨询公司麦肯锡所言:“数据,已经渗透到当今每一个行业和业务职能领域,成为重要的生产因素。人们对于海量数据的挖掘和运用,预示着新一波生产率增长和消费者盈余浪潮的到来。”
而这一思想也在英国教授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的《大数据时代:生活、工作与思维的大变革》一书中得以深刻体现,并成功地让大数据引发全球热议。如今,此番大数据变革,不仅成功地颠覆了各行各业经济发展的模式,也同样掀起了法律领域的智慧浪潮,这,就是律师执业的机遇与挑战!
机 遇
2013年11月27日,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在全国法院司法公开工作推进会上表示,努力实现审判流程公开、裁判文书公开、执行信息公开三大平台的一体建设和整体推进。同时,中国裁判文书网与各高院裁判文书传送平台举行了联网仪式,此举意味着全国3000多家法院的裁判文书将集中传送到统一的网络平台上公布。
按照公开审判原则精神内涵的要求,作为法官通过一系列对证据进行质证、认证的程序从而认定案件事实,并进而依据有关法律规定作出的实体裁判的载体,裁判文书既能反映法律对这种情况有何种规定,也能反映法官在这种情况下会如何运用法律、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在这种情况下会得到何种处置,更能反映出法官是依据哪些证据认定事实、每一证据分别证明什么事实、证据采信与否的理由及根据、基于何种理由作出裁判。
也就是说,在一定程度上,法官作出裁判的“心证”过程已在裁判文书中公开,不管是律师、当事人还是旁听者,都能够随时随地获取文书内容,了解某一案件中法官的心路历程,了解决定案件胜败的关键。可以说,每一份裁判文书,都是一次实践的精华,这是数据时代信息共享功能在法律领域的激荡和推进,更赋予了一个任法律工作者采撷知识、提升技能的优质平台。
2015年,一个新的词汇的出现,再一次将大数据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它就是“互联网+”。越来越多的传统行业都在加速进入这一“风口”,促进经济社会各领域互联网化、大数据化的融合创新。而律师更应该把握这一次推动信息质变的机遇,充分利用法律公开平台获取信息,并运用这些公开的信息去指导实践。在提升自身专业性的基础上,为法律大数据的研发贡献一份力量!
挑 战
在如今这个大量数据公开于大众的时代,信息获取早已不是问题,但数据只是一种原材料,真正能让它发挥价值“开花结果”,就要利用好数据搜索和数据挖掘。数据体量大不一定就是大数据,大数据本质多来源信息量变引起的质变,挖掘出了新的知识,进而实现信息价值的增值,所以关键就在于数据的分析、加工过程。
而纵观国内大数据的研发实践,更多地集中在商业和社会管理领域,法律大数据的研发还处在准备阶段。如何确定研究方向?如何整理数据?如何分析数据?如何运用数据分析结果?如何将数据进行可视化表达?这些在开始之前都是未知数。
缘 起
决定研究劳动法审判大数据最初源于客户的一次询问:“这个案件的胜诉率您怎么看?”这不禁让我想起执业过程中被问到的很多类似问题,相信很多同仁亦是:
1.这类案件,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胜诉率分别是多少?
2.仲裁结果出来后,客户问,这类案件仲裁到诉讼的改判率是多少?
3.同理,一审判决后,考虑是否上诉时,客户问,这类案件,一审到二审的改判率是多少?
4.这类问题,法院及主审法官的倾向性观点是什么?
5.劳动争议高发雷区在何处?
……
而回答这些问题,如果有大数据分析结果作为支撑,可能会专业、容易得多!当然,由于我国并非判例法国家,大数据研究的最大意义是提供决策参考,并不意味着可以完全机械地适用。
研究历程
大数据之父维克托尔认为,大数据的核心是预测,而实现预测的途径是通过挖掘不同变量间的相关关系,揭示数据背后的隐性知识。法律大数据分析同样可以借鉴此思路,通过分析法律相关数据,挖掘隐藏在数据背后的司法规律。
研究劳动法审判大数据,亦是希望通过挖掘裁判文书中的信息达到指导实践、预测司法规律之目的。就劳动争议审判,通常而言,中级人民法院的审判较之于基层人民法院的审判更具有指导价值,为此,我们选择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和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2014年审结的近3000份裁判文书作为数据样本并构建数据仓库。
参考于数据仓库之父比尔·恩门出版的《数据仓库之构建》一书中关于数据仓库的概念:数据仓库是一个面向主题的、集成的、相对稳定的、反映历史变化的数据集合,用于支持管理中的决策制定。可知数据仓库和普通数据库的最大差别在于,前者是以数据分析、决策支持为目的来组织存储数据,而数据库则是保存、查询数据。
通俗地讲,裁判文书就相当于数据库,可供查询,但并没有形成可供决策的数据组织,而要想更便捷的挖掘司法规律,就要在数据库基础上提取目标信息形成数据仓库。这一个过程就会涉及维度问题,正如一千个人眼里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不同的评论角度会产生不同的观点,而不同的分析角度,也会形成多个维度。
而以结果倒推数据仓库的构建是最便捷的途径,也就是根据想要的分析结果确定需要的信息,同时,格式一致是数据分析的前提。为此,我们将3000份裁判文书中的目标信息提炼到一张统一的表格中,而这一张表格中涉及的项目多达几十种,从而尽可能地保证维度的全面性。
当然,表格的形成还远远不够,如何将挖掘的数据表达出来更为重要。生理学证明,人的大脑皮层当中,有40%是视觉反应区,人类的神经系统天生就对图像化的信息最为敏感。通过图像,信息的表达和传递将更加直观、快捷、有效。
所以我们在表格的基础上,又将信息转化为图像,曾经冰冷坚硬、枯燥乏味的数据也开始“动”了起来!
如此抽丝剥茧、层层深入的梳理分析,历经整整6个月,终于完成了劳动法审判大数据的实务分析研究,多维度的数据可以运用在以下多个方面:
1.争议高发案由、领域
2.劳动争议的特点:群体性、员工缠讼现象
3.仲裁到诉讼的改判率
4.企业聘请律师时的背景调查
5.企业聘请员工时的诉讼背景调查
6.律师在办理案件中对对方聘请律师的背景了解
7.律师在办理案件时对对方企业、个人的诉讼背景调查与诉讼信息运用
8.一审到二审的改判率
9.疑难问题的法院观点
10.主审法官的判决倾向与司法观点
11.用人单位胜诉败诉原因分析
12.用人单位人事管理完善的借鉴:员工手册调整、劳动合同调整等等
当然,大数据分析的运用远不止于此,可以说,劳动法+大数据+互联网+技术,开启了“后劳动法时代”,化学反应,也许才刚刚开始!
何谓“后劳动法时代”?2008年以前,我们称之为“前劳动法时代”,当时不仅企业的合规意识和规范化不够,员工的维权意识也不够,不签合同、随意解雇等侵害劳动者权益的情况非常常见;在2008年以后,基于整个社会舆论和氛围,使企业认识到不合规的成本巨大,劳动者的维权意识也大有提升,企业基于这些原因不断完善自身劳动人事的管理,因而至2015年之前,我们称之为“劳动法时代”。而“后劳动法时代”,即当制度、文本和流程都很完善的情况下,关键在于如何将“活着的法律”引用到具体的劳动人事管理实务中去。
而为了更好地开启“后劳动法时代”,分享劳动法审判研究的成果,并且教会HR这种思考研究方法,以便于HR更迅速更对症的解决企业劳动管理中的实务问题,一本涵盖劳动法大数据研究方法、典型劳动争议案例以及劳动法领域疑难问题实务技巧的书籍必不可少。
有鉴于此,本书除了分享劳动法审判大数据分析研究的方法和报告,将重点分享劳动争议案件审理中复杂、疑难问题裁判观点与说理启示,在此部分,每一个复杂疑难问题都结合最新的案例、运用最新的法规进行分析讲解。并且本书是以实务为导向,以专业化和多元化为要求,融合了律师团队多年的实务经验,分享最有效的问题解决方法,具有极高的实践性和广泛的覆盖面,值得不同行业的HR阅读。我们真诚希望本书能够给予HR应对各种管理问题的方法,成为HR解决问题的良师益友。
隆安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
2016年3月于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