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你所做的真的是你所想的吗

或许很多人都会遇到这样的情况:

你明明心里不喜欢这个同事,但是表面上还会和她打招呼问好;

当大家兴冲冲地讨论某个明星是怎么帅的时候,尽管你明明觉得这个明星长得很普通,也会表现出很喜欢的样子,只为参与到大家的聊天中;

当你的上司给了你太多工作,你明明深感不满,表面上却会欣然接受,并假装高兴地向上司表示:“保证好好完成任务。”

很多时候,我们都会“身不由己”和“言不由衷”,所以你很难从一个人的行为中去判断他内心真实的想法,这是为什么呢?

第一个原因,是反向作用。是指一个人采用与自己的意愿相反的行为或想法来进行心理防卫,避免暴露出自己的真实想法的行为。比如,当一个小偷听见别人在讨论小偷时,会很激动地表明自己对小偷的厌恶和憎恨。正是因为他害怕暴露出他自己是小偷的事实,所以才会在行为上极力撇清自己,表现出对小偷的厌恶。

同样,当男女一起交流时,也同样存在着反向作用。比如,当一个女孩对一个男孩有好感,她可能会不敢直视对方,偶尔视线对上,也会迅速移开,这其实恰恰表明其非常渴望与该名异性交往。“明明我的心里就想这么一直地看着你,但是我就不这么做,因为我怕你发现了我的小心思。”

第二个原因,是外界因素的作用。曾经有电视台做过这样一个采访,记者在街上随机选了50个路人询问他们:当遇到老人摔倒时,会不会扶起老人。绝大多数的路人都表示自己会扶起老人。就在离采访地比较远的另一条街道,另外一个记者正偷偷地假扮老人摔倒在路边,观察之前接受过采访的那些路人会不会真的过去扶起老人。然而,最后真正走上前扶起老人的人并没有几个。

之后,记者再次对他们进行采访,很多人回答,“我担心会遇到老人的讹诈”“我担心别人会以为是我撞的”“我不知道他是不是真的摔倒了”。他们虽然产生了“想去上前帮助”的想法,但是种种外界限制因素却让他们不敢把自己的想法付诸行动。

事实上,这并非偶然,在现实生活中的你,可能会因为担心与同事决裂引起麻烦,而克制自己对他的厌恶,选择与他交好;可能会因为害怕被大家孤立,而选择违背自己内心的意愿附和大家的观点;可能会因为害怕上司否定自己,而抑制自己对上司的不满并努力地完成他交给你的任务。这些外界因素让你不得不克制你内心真实的想法,并表现出另外一种完全相反的行为。

因此,很多时候并不是我们不想这么做,而是种种限制让我们不敢这样去做,那么什么时候外界因素对你影响更大?什么时候你的内心想法对你影响更大呢?

有研究表明,如果当前的这件事情对你足够重要、影响力足够大时,你的想法对这个行为所起的决定作用也就越大,而当时外界环境的影响相对就越小。因此当你在做某些重要的决定时,告诉自己不要太在意外界的影响,而是要好好问问自己的内心,你是不是真的想这么做。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当你的想法由于外界因素被压抑时,并不代表这个想法就真的对你没有了影响,就真的不会表现出来了。很多时候只是它隐藏得太深,没有被你发现而已,或者转而表现出另外一种行为。比如,当你心里特别不想做某件事,但是碍于外界的压力而最终选择了去做时。

显然,这时候虽然外界的压力对你的影响占据了上风,但其实在你的内心深处,依旧会有一个响亮的声音:“我是不想做这件事的!”这会潜在地影响着你的行为,首先你在做这件事时,会表现得很不情愿,总是拖拖拉拉。其次,你也很有可能因为这种不情愿而迁怒他人。比如你在公司对上司不满,但是又不敢对他发泄出来。当你回到家里时,就会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与自己的丈夫争吵起来,又或者因为孩子犯了一点点小错,就大发雷霆。显然,这时候你把对上司的不满转移到了家里,对家人发泄了出来。

所以,虽然受种种外界因素的影响,我们压抑了自己的内心想法,选择妥协,做出了与之相反的行为,但是这种想法仍然在潜意识里影响着我们的行为。只有明白了这一点,我们才能更好地做自己,让生活变得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