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灯会元》疑问句研究
- 袁卫华
- 11445字
- 2021-04-23 18:07:42
第二节 “甚”系特指询问句
现代汉语中的“什么”是由唐代的“是物”发展而来,吕叔湘(1985:123)、太田辰夫(1991:88~104)、志村良治(1995:42~44)、江蓝生(1995)等均持此说法,方环海(1998)在《“什么”语源的方言补正》中举例说明了现今江苏省北部沭阳、东海、新沂等地区的方言仍有“是物(勿)”用作疑问代词的现象,“是物(勿)”在句子中可以作主语、宾语、定语,其词汇意义与语法作用与“什么”完全对等,因此他指出这一现象是保留了“什么”一词的原始语源形式。[10]
“什么”的书写形式在使用初期还不定型,唐代中期可以写作“是物”“是没”“甚没”,晚唐五代时期写作“什摩”或“甚摩”,到宋代才基本写作“什麽”或“甚麽”。唐宋禅宗语录中,五代时期写成的《祖堂集》绝大多数作“什摩”,有8次作“甚摩”;北宋的《景德传灯录》绝大多数写作“什麽”,有8次写作“甚麽”[11];南宋的《古尊宿语要》“什麽”出现1066次,“甚麽”仅5次(卢烈红1998:124~135);到了南宋晚期的《五灯》,情况则大为改变,除出现1次“作什麽”(用于反诘问句)外,其他均写作“甚麽”。
王锦慧指出“‘甚’字出现的时代是9世纪;‘甚(什)摩’是10世纪中叶;‘甚(什)麽’是10世纪后半叶。”李斐雯(2001:70~72)的考察结论是11世纪初完成的《景德传灯录》中所呈现的语言,是以“什麽”为主,“甚(麽)”已渐衰微,而南宋晚期的《五灯》全书“甚(麽)”出现的情况却恰恰与之相反。[12]
《五灯》中“甚”系特指询问句主要包括“甚”“甚底”“甚麽”等构成的询问句。共出现2432次。
一 “甚”字句
“甚”是“甚麽”的早期形式,始见于唐末,通行于宋元。[13]《五灯》中“甚”询问句共出现353次。
(一)作定语
“甚”在N前作定语,可用于询问情状或处所,出现294次。
1.询问情状
相当于“什么”,出现31次。例如:
(1)沩问:“今日吃甚菜?”师曰:“二年同一春。”(卷五《夹山善会禅师》,294)
(2)问僧:“卿是甚人?”对曰:“塔主。”(卷六《宋太宗皇帝》,353)
(3)师曰:“一只脚在西天,一只脚在东土。著甚来由?”僧无语。(卷一二《泐潭景祥禅师》,763)
(4)上堂:“云自何山起,风从甚涧生?好个入头处,官路少人行。”(卷一六《慧林怀深禅师》,1089)
2.询问处所
“甚”作定语,与“处”构成偏正短语,用于询问处所,相当于“什么地方”“哪里”。“甚处”在《祖堂集》中写作“什处”,二者语意相同。据叶建军考察,《祖堂集》中“什处”询问句仅出现2次,《敦煌变文集校注》《景德传灯录》《古尊宿语要》中“甚处”询问句分别出现14次、17次、32次。《五灯》中“甚处”询问句使用频率较多,有262次。
“甚处”作定语修饰“人”,出现12次。询问句中S一般都出现,也可以不出现(3次)。例如:
(5)师问:“汝是甚处人?”仰曰:“广南人。”(卷三《东寺如会禅师》,151)
(6)问归宗:“甚处人?”宗曰:“陈州人。”(卷三《水塘和尚》,173)
“甚处”作介词宾语、动词宾语。出现102次。
(1)“从甚处来?”(6次)、“向甚处VP?”(17次),共23次。例如:
(7)祖问:“从甚处来?”师曰:“石头。”(卷五《丹霞天然禅师》,262)
(8)问:“如何是西来意?”师曰:“汝从甚处来?”(卷八《白龙道希禅师》,452)
(9)祖曰:“汝昨日向甚处留心?”师曰:“鼻头今日又不痛也。”(卷二《百丈怀海禅师》,131)
(10)州曰:“向甚处住?”师曰:“老老大大,住处也不知。”(卷四《鄂州茱萸和尚》,213)
(11)林曰:“遍界是佛身,子向甚处种?”师曰:“金鉏不动土,灵苗在处生。”(卷一三《石门献蕴禅师》,840)
(2)“(S)近离甚处?”,出现49次,以S不出现为常(44次)。例如:
(12)师问僧:“近离甚处?”曰:“南方。”(卷二《南阳慧忠国师》,100)
(13)问:“僧近离甚处?”曰:“报恩。”(卷八《招庆省僜禅师》,475)
(14)问:“新到近离甚处?”僧曰:“庐山。”(卷十《清凉泰钦禅师》,575)
此外,有1次“今日离甚处?”如下:
(15)门问:“今日离甚处?”曰:“慧林。”(卷一五《洞山清禀禅师》,953)
(3)“(S)(住)在甚处?”,出现23次。例如:
(16)师又问:“婆住在甚处?”婆曰:“只在这里。”(卷三《麻谷宝彻禅师》,150)
(17)问僧:“今夏在甚处?”曰:“径山。”(卷四《睦州陈尊宿》,232)
(18)丈曰:“在甚处?”师乃拈一枝柴吹两吹,度与百丈。(卷一九《沩山灵祐禅师》,520)
此外,还有1次“在甚处VP?”如下:
(19)僧参,师乃问:“未到这里时,在甚处安身立命?”僧叉手近前,师亦叉手近前,相并而立。(卷八《枣树二世和尚》,496)
(4)“发足甚处?”,出现3次。例如:
(20)问僧:“发足甚处?”曰:“闽中。”(卷八《枣树二世和尚》,495)
(5)“到甚处?”,仅出现1次。如下:
(21)霜见便问:“离道吾后到甚处来?”师曰:“只在村院寄足。”(卷五《渐源仲兴禅师》,289)
“甚处”作状语,142次。主要出现在6种句式中。
第一种,“(S)甚处来?”,出现90次。以S不出现为常(75次)。S出现时多是“僧”(12次)、“维那”(1次)、“上座”(2次)等。例如:
(22)峰问:“甚处来?”曰:“大日山来。”(卷二《温州净居尼玄机》,94)
(23)问:“僧甚处来?”曰:“定州来。”(卷一一《临济义玄禅师》,647)
(24)岩头问:“上座甚处来?”师曰:“临济来。”(卷一一《定上座》,662)
(25)问:“维那甚处来?”曰:“牵醋槽去来。”(卷一三《曹山本寂禅师》,789)
第二种,“(S)甚处去?”出现12次。例如:
(26)问:“僧甚处去?”曰:“西山住庵去。”(卷四《大随法真禅师》,238)
(27)福问:“甚处去?”曰:“礼拜罗山。”(卷七《罗山道闲禅师》,389)
第三种,“(S)甚处得来?”出现11次。例如:
(28)僧问:“手中剑甚处得来?”师掷于地。(卷四《关南道吾和尚》,249)
(29)师曰:“甚处得来?”僧无对。(卷四《关南道吾和尚》,249)
第四种,“(S)甚处去来?”出现11次。例如:
(30)首座问:“和尚甚处去来?”师曰:“游山来。”(卷四《长沙景岑禅师》,208)
(31)问僧:“甚处去来?”曰:“制鞋来。”(卷一三《洞山良价禅师》,782)
第五种,“甚处去也?”,出现3次。句尾有语气词“也”,帮助表明所提问的情况已经发生过。例如:
(32)祖曰:“甚处去也?”师曰:“飞过去也。”(卷三《百丈怀海禅师》,131)
第六种,其他“(S)甚处VP?”,出现15次。例如:
(33)仰曰:“和尚甚处得此三昧?”师曰:“我于马大师处得此三昧。”(卷三《中邑洪恩禅师》,163)
(34)云曰:“甚处相别?”曰:“白莲庄上。”(卷一二《归宗可宣禅师》,742)
“甚处”作谓语,出现3次。例如:
(35)禅问:“乡里甚处?”师曰:“漳州。”(卷一六《法昌倚遇禅师》,1023)
(36)侍郎曾公开问曰:“上座仙乡甚处?”曰:“严州。”(卷一八《九仙法清禅师》,1204)
“甚处”作主语,出现4次。例如:
(37)云居锡云:“甚处是沩山勘破仰山处?”(卷九《沩山灵祐禅师》,525)
(二)作宾语
“甚”分别与“因”“为”构成介宾短语“因甚”“为甚”,皆用于询问原因,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为什么”。其中“因甚”询问句出现15例,“因甚”皆作状语,或在VP前作状语,或在小句前作状语。例如:
(38)问:“临济推倒黄檗,因甚维那吃棒?”师曰:“正狗不偷油,鸡衔灯盏走。”(卷一一《三交智嵩禅师》,696)
(39)师曰:“阇黎因甚颠倒?”曰:“甚麽处是学人颠倒?”(卷一三《洞山良价禅师》,782)
“为甚”询问句出现43例,“为甚”皆在VP前作状语。例如:
(40)王乃问:“诸人尽转经,唯师为甚不转?”祖曰:“贫道出息不随众缘,入息不居蕴界,常转如是经百千万亿卷,非但一卷两卷。”(卷一《二十七祖般若多罗尊者》,38)
(41)遵曰:“为甚不鉴?”师曰:“水浅无鱼,徒劳下钓。”(卷六《韶山寰普禅师》,324)
二 “甚底”句
“甚底”由疑问代词“甚”+助词“底”构成。始见于宋,且常见于宋元时代的中土文献,宋时的三部禅宗语录里,《景德传灯录》《古尊宿语要》中均没有出现“甚底”用例;《五灯》中也仅出现1次,作宾语,询问事物。如下:
(42)(天宁禧宁禅师)既而复曰:“丹霞有个公案,从来推倒扶起。今朝普示诸人,且道是个甚底?”(卷一四《天宁禧禅师》,894)
同时期的中土文献《朱子语类》中使用频率较高,出现50次。例如:
问:“祭天地山川,而用牲币酒醴者,只是表吾心之诚耶?抑真有气来格也?”曰:“若道无物来享时,自家祭甚底?肃然在上,令人奉承敬畏,是甚物?若道真有云车拥从而来,又妄诞。”(《朱子语类》卷三《鬼神》)
三 “甚麽”句
《五灯》中“甚麽”询问句共出现2079次。“甚麽”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什么”,从句法功能上看,可以作宾语、定语、兼语、状语,未见作主语用例。
(一)作宾语
1.作动词宾语
共507次。常用格式为“(S)V个甚麽?”“(S)V甚麽?”。
(1)“(S)V个甚麽?”出现184次。例如:
(43)问:“达磨西来传个甚麽?”师曰:“传个册子。”(卷十《永明道潜禅师》,582)
(44)悟叱曰:“见个甚麽?”师曰:“竹密不妨流水过。”(卷一九《虎丘绍隆禅师》,1279)
(45)祖曰:“书里说个甚麽?”师曰:“文彩已彰。”(卷二十《灵岩仲安禅师》,1360)
(46)问:“和尚见古人得个甚麽,便住此山?”师曰:“情知汝不肯。”(卷八《清泉守清禅师》,472)
(47)又曰:“成佛成祖出不得,六道轮回出不得。”僧曰:“未审出个甚麽不得?”(卷四《长沙景岑禅师》,207)
(48)上堂:“觌面相呈,更无馀事。若也如此,岂不俊哉?山僧盖不得已曲为诸人,若向衲僧面前,一点也著不得。诸禅德,且道衲僧面前说个甚麽即得?”(卷一六《崇德智澄禅师》,1046)
(2)“(S)V甚麽?”
出现323次。其中“(S)作甚麽?”出现96次。“作甚麽”在句中皆作谓语,或询问目的,或询问原因,或询问行为。例如:
(49)祖问:“作甚麽?”曰:“牧牛。”(卷三《石巩慧藏禅师》,160)
(50)时有僧咳嗽一声,师曰:“作甚麽?”曰:“伤风。”(卷七《鼓山神晏国师》,410)
(51)山曰:“你去游五台作甚麽?”师曰:“礼文殊。”(卷二《天台丰干禅师》,120)
(52)师曰:“用礼作甚麽?”者曰:“礼佛也是好事。”(卷四《赵州从谂禅师》,206)
(53)问金峰志曰:“作甚麽来?”曰:“盖屋来。”(卷一三《曹山本寂禅师》,789)
(54)师在街衢立,有僧问:“和尚在这里作甚麽?”师曰:“等个人。”(卷二《明州布袋和尚》,122)
(55)士因卖漉篱,下桥吃扑,灵照见,亦去爷边倒。士曰:“你作甚麽?”照曰:“见爷倒地,某甲相扶。”(卷三《庞蕴居士》,187)
“(S)道甚麽?”出现24次,例如:
(56)山曰:“德山道甚麽?”牙曰:“德山无语。”(卷七《德山宣鉴禅师》,373)
(57)曰:“文殊向行者道甚麽?”师曰:“文殊道,你生身父母在深草里。”(卷五《石室善道禅师》,285)
“(S)是甚麽?”出现69次。例如:
(58)师拈油饼曰:“这个是甚麽?”曰:“色法。”(卷四《睦州陈尊宿》,232)
(59)师曰:“是甚麽?”僧无对。(卷九《香严智闲禅师》,538)
(60)师常握木蛇,有僧问:“手中是甚麽?”师提起曰:“曹家女。”(卷一三《疏山匡仁禅师》,801)
“(S)名甚麽?”出现27次。例如:
(61)峰曰:“汝名甚麽?”师曰:“玄机。”(卷二《温州净居尼玄机》,94)
(62)师曰:“名甚麽?”曰:“不委他法号。”(卷五《长髭旷禅师》,266)
“(S)唤作甚麽?”出现25次。例如:
(63)师曰:“众微未聚,唤作甚麽?”生罔措。(卷二《跋陀禅师》,116)
(64)师拈帽子带问曰:“这个唤作甚麽?”曰:“朝天帽。”(卷四《睦州陈尊宿》,232)
“(S)堪作甚麽?”出现8次。例如:
(65)云岩问:“师弟家风近日如何?”师曰:“教师兄指点,堪作甚麽?”(卷四《道吾宗智禅师》,271)
(66)问:“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衲僧得一,堪作甚麽?”师曰:“钵盂口向天。”(卷一九《杨歧方会禅师》,1231)
“(S)见甚麽?”出现12次。例如:
(67)曰:“和尚见甚麽?”师曰:“可惜许!磕破钟楼。”(卷三《华林善觉禅师》,173)
(68)师曰:“适来见甚麽?”僧无语。(卷六《覆船洪荐禅师》,310)
其他“(S)V甚麽?”共出现62次。例如:
(69)陆亘大夫问南泉:“姓甚麽?”泉曰:“姓王。”(卷一三《曹山本寂禅师》,792)
(70)山曰:“受戒图甚麽?”师曰:“图免生死。”(卷五《澧州高沙弥》,277)
(71)师曰:“汝问甚麽?”曰:“问佛。”(卷十《永安道原禅师》,620~621)
(72)三日后,普化却上来问:“和尚三日前说甚麽?”师便打。(卷一一《临济义玄禅师》,645)
2.作介词宾语
(1)“(S)将甚麽VP?”
介宾短语“将甚麽”作VP的状语,出现20次。例如:
(73)祖曰:“将甚麽讲?”师曰:“将心讲。”(卷三《西山亮座主》,176)
(74)僧问:“人将语试,金将火试。未审衲僧将甚麽试?”师曰:“拄杖子。”(卷一五《大沩怀宥禅师》,1004)
(2)“(S)向甚麽VP?”
介宾短语“向甚麽”充当VP的宾语仅出现1次,句尾有语气词“也”配合使用。例如:
(75)问:“亡僧迁化向甚麽去也?”师曰:“苍天!苍天!”(卷十《尧峰颢暹禅师》,636)
(3)“(S)因甚麽VP?”
介宾短语“因甚麽”在VP前作状语,出现44次。例如:
(76)云岩问:“和尚每日区区为阿谁?”师曰:“有一人要。”岩曰:“因甚麽不教伊自作?”师曰:“他无家活。”(卷三《百丈怀海禅师》,133)
(77)曰:“和尚因甚麽如此?”师曰:“汝话堕也。”(卷八《罗汉桂琛禅师》,449)
(4)“(S)为甚麽VP?”
“(S)为甚麽VP?”句式使用频率最高,出现490次。例如:
(78)僧后问玄沙:“既在鼻孔上,为甚麽不见?”沙云:“只为太近。”(卷二《南阳慧忠国师》,99)
(79)僧问:“和尚为甚麽说即心即佛?”师曰:“为止小儿啼。”(卷三《江西马祖道一禅师》,129)
“为甚麽”与“为甚”语意相同,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为什么”。请再观察下面两个例句:
(80)曰:“世界为甚麽倾坏?”师曰:“宁无我身。”(卷四《末山尼了然禅师》,250)
(81)问:“如何是古佛心?”师曰:“世界崩陷。”曰:“为甚如此?”师曰:“宁无我身。”(卷六《禾山无殷禅师》,337)
例(81)“为甚如此”按句意补充完整即为“世界为甚崩陷?”,与例(80)“世界为甚麽倾坏?”语意、句法格式皆相同。
(二)“甚麽”作定语
1.询问情状
“甚麽”作定语以询问事物、事情的情状居多,共出现294次。其中“甚麽事”出现26次,在询问句中皆作宾语。例如:
(82)师曰:“我劳汝一段事得否?”曰:“和尚有甚麽事?”(卷四《大慈寰中禅师》,193)
(83)峰曰:“有甚麽事?”僧举前话。(卷四《苏州西禅和尚》,216)
“甚麽物”出现28次。可以作宾语(16次)、主语(10次)、谓语(2次)。例如:
(84)问:“天不能盖,地不能载,是甚麽物?”师曰:“无孔铁锤。”(卷一九《护国景元禅师》,1284)
(85)问:“甚麽物无两头,甚麽物无背面?”师曰:“我身无两头,我语无背面。”(卷九《芭蕉慧清禅师》,551)
(86)国师问:“篮里甚麽物?”师曰:“青梅。”(卷二《耽源应真禅师》,103)
“甚麽道理”出现19次。例如:
(87)宗曰:“汝见甚麽道理,便言大悟?试说看。”师曰:“师姑元是女人作。”(卷四《五台智通禅师》,220)
(88)师曰:“见甚麽道理?”牧主曰:“当断不断,反招其乱。”(卷一一《风穴延沼禅师》,674)
“甚麽经”出现16次。例如:
(89)僧问:“和尚看甚麽经?”师曰:“我与古人斗百草。”(卷七《镜清道怤禅师》,415)
“甚麽法”出现14次。例如:
(90)师曰:“是甚麽法?”主曰:“师子出窟法。”(卷三《江西马祖道一禅师》,130)
“甚麽”作定语询问情状的其他例子(187次)如:
(91)问僧:“门外甚麽声?”曰:“雨滴声。”(卷七《镜清道怤禅师》,417)
(92)僧问:“未审是甚麽莫过于此?”师曰:“不出是。”(卷九《洪州米岭和尚》,548)
(93)僧问:“经文最初两字是甚麽字?”师曰:“以字。”(卷一二《金山昙颖禅师》,719)
(94)问:“极目千里,是甚麽风范?”师曰:“是阇黎风范。”(卷一三《洞山道全禅师》,810)
“甚麽”修饰表人的NP,用于询问人的情状,出现4次。例如:
(95)帅问:“是甚麽佛?”师曰:“请大王鉴。”(卷七《鼓山神晏国师》,410)
(96)师曰:“你是甚麽人家男女?”曰:“某甲是大阐提人家男女。”(卷一三《洞山良价禅师》,780)
2.询问处所
“甚麽”与名词“处”构成偏正短语“甚麽处”,“甚麽处”与“甚处”义同,用于询问处所,相当于“哪里”“什么地方”。《五灯》中“甚麽处”共出现542次,使用频率较高,且句法功能较为丰富,因此我们从功能入手,对其进行进一步的讨论。
(1)作宾语
“甚麽处”可以作动词宾语(202次),也可以作介词宾语(166次),出现次数以前者为多。
“X在甚麽处?”共出现47次。X可以是单音名词,也可以是单音动词。例如:
(97)山曰:“老僧过在甚麽处?”师曰:“两重公案。”(卷七《岩头全奯禅师》,375)
(98)师曰:“东家作驴,西家作马。”曰:“过在甚麽处?”师曰:“万里崖州。”(卷一二《道吾悟真禅师》,733)
(99)真唾地曰:“这一滴落在甚麽处?”师扪膺曰:“学人今日脾疼。”(卷一七《开元子琦禅师》,1117)
其他“(S)在甚麽处?”出现次数较多,132次。例如:
(100)师曰:“汝道老僧在甚麽处?”僧竖起一指。(卷四《五峰常观禅师》,194)
(101)僧曰:“在甚麽处?”曰:“山河大地,若草若木,皆是我眷属。”(卷六《亡名道婆》,367)
(102)居曰:“珠在甚麽处?”师无对。(卷一三《杭州佛日禅师》,826)
“(S)(近)离甚麽处?”出现3次。其中“(S)近离甚麽处?”2次,“S离甚麽处?”1次。例如:
(103)师问僧:“近离甚麽处?”曰:“南岳。”(卷一五《云门文偃禅师》,929)
(104)师曰:“阇黎今日离甚麽处?”僧无对。(卷十《报恩慧明禅师》,582)
“S去甚麽处(来)?”出现3次。例如:
(105)洛浦问曰:“院主去甚麽处来?”师曰:“扫雪来。”(卷六《青峰传楚禅师》,342)
(106)师曰:“汝拟去甚麽处?”曰:“几不到此。”(卷十《云居道齐禅师》,621)
“(S)到甚麽处(来)?”出现4次(句尾有2次出现“来”)。例如:
(107)师问:“新到甚麽处来?”曰:“凤翔来。”(卷三《归宗智常禅师》,144)
(108)座曰:“到甚麽处?”师曰:“始从芳草去,又逐落花回。”(卷四《长沙景岑禅师》,208)
此外,还有1次动词“到”前出现否定词“不”。如下:
(109)问:“学人不到处,请师说。”师曰:“汝不到甚麽处来?”(卷一三《归宗怀恽禅师》,825)
“甚麽处”作其他V的宾语
共12次。其中有5次作间接宾语。例如:
(110)昌曰:“这里是甚麽处?”师曰:“贼不打贫人家。”(卷三《草堂和尚》,182)
(111)婆问:“和尚住甚麽处?”师曰:“赵州东院西。”(卷四《赵州从谂禅师》,201)
(112)师曰:“怪老僧甚麽处?”曰:“学人不会,乞师方便。”(卷十《瀫宁可先禅师》,623)
作介词宾语时主要见于以下几种句式:
“(S)向甚麽处VP?”
“向甚麽处”在VP前作状语,出现次数较多,共152次。“(S)向甚麽处VP?”以S出现为常,VP多以趋向动词“去”充当(80次),有的后面还有语气词“也”(19次)。例如:
(113)曰:“向甚麽处去?”师曰:“草深无觅处。”(卷一三《青林师虔禅师》,803)
(114)僧问:“和尚百年后向甚麽处去?”师抬起一足曰:“足下看取。”(卷八《明招德谦禅师》,441)
(115)问:“亡僧迁化向甚麽处去也?”师曰:“终不向汝道。”(卷十《天台德韶国师》,568)
(116)问:“佛法遍在一切处,教学人向甚麽处驻足?”师曰:“大海从鱼跃,长空任鸟飞。”(卷四《大随法真禅师》,238)
“(S)从甚麽处VP?”
13次。VP多以趋向动词“来”充当(9次)。例如:
(117)师曰:“汝从甚麽处来?”吾无语,师掣手便去。(卷四《镇州普化和尚》,223)
(118)师曰:“从甚麽处来?”曰:“江北来。”(卷一四《鹿门谭禅师》,851)
(119)乃曰:“若论此事,放行则曹溪路上月白风清;把定则少室峰前云收雾卷。如斯语论,已涉多途。但由一念相应,方信不从人得。大众且道,从甚麽处得?”(卷一六《福严守初禅师》,1068)
“S往甚麽处去?”
仅1次。如下:
(120)才近便问:“大姊往甚麽处去?”女曰:“如舍利弗与麽去。”(卷二《舍利弗尊者》,115)
(2)作状语
“(S)甚麽处来?”
共30次。以省略S为常,27次。例如:
(121)师问:“甚麽处来?”曰:“江西来。”(卷二《南阳慧忠国师》,99)
(122)师复问迁:“汝甚麽处来?”曰:“曹溪。”(卷五《青原行思禅师》,254)
“(S)甚麽处去?”
共24次。以省略S为常,19次。例如:
(123)师问:“甚麽处去?”曰:“诸方学五味禅去。”(卷三《归宗智常禅师》,145)
(124)僧问:“从上诸圣甚麽处去?”师良久,曰:“作麽?作麽?”(卷五《云岩昙晟禅师》,273)
“(S)甚麽处去来?”
共19次(S出现仅2次)。例如:
(125)师曰:“甚麽处去来?”庆曰:“只守甚麽处去来?”(卷四《饶州嶤山和尚》,241~242)
(126)僧问:“四相俱尽,立甚麽为真?”师曰:“你甚麽处去来?”(卷六《紫阁端己禅师》,351)
其他“(S)甚麽处VP?”(59次,以S不出现为常)。例如:
(127)问僧:“甚麽处宿?”曰:“山下宿。”师曰:“甚麽处吃饭?”曰:“山下吃饭。”(卷五《丹霞天然禅师》,263)
(128)峰问:“大德甚麽处住?”曰:“城里。”(卷九《双峰古禅师》,549)
(3)作主语
出现37次。“甚麽处”询问句作主语皆是用来询问抽象意义上的处所。固定格式为“甚麽处是X?”,X或是NP,或是VP。例如:
(129)曰:“某甲甚麽处是妄语?”师曰:“这里不著沙弥。”(卷四《睦州陈尊宿》,234)
(130)曰:“甚麽处是学人颠倒?”师曰:“若不颠倒,因甚麽却认奴作郎?”(卷一三《洞山良价禅师》,782)
(4)作定语
仅3次。“甚麽处”用来修饰“人”,询问籍贯。“甚麽处人”即“哪里的人”“什么地方的人”。例如:
(131)师曰:“汝是甚麽处人?”曰:“新罗人。”(卷七《德山宣鉴禅师》,373)
(5)作谓语
共2次。1次用于询问籍贯:
(132)又问:“和尚生缘甚麽处?”师曰:“日出东,月落西。”(卷四《灵树如敏禅师》,239)
“生缘甚麽处?”与“甚麽处人?”询问所指即意义相同,只是询问方式有所变换。
另有1次用于询问处所,如下:
(133)峰曰:“今夏甚麽处?”曰:“西禅。”(卷四《苏州西禅和尚》,216)
“今夏甚麽处?”即询问“今夏(住)在什么地方”。
此外,偏正短语“甚麽处所”“甚麽方所”,与“甚麽处”义同,相当于“哪里”“什么地方”,出现2次。如下:
(134)师曰:“因甚麽得到这里?”曰:“这里是甚麽处所?”师揖曰:“那不吃茶去!”(卷八《大章契如庵主》,455)
(135)师曰:“与汝素无冤仇,一句元在这里。”曰:“未审在甚麽方所?”(卷八《白兆怀楚禅师》,493)
3.询问人
偏正短语“甚麽人”,用于询问人,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谁”“什么人”。出现119次。“甚麽人”在句中可以作宾语、主语、定语或兼语。
(1)作宾语
“(S)是甚麽人?”出现33次。“甚麽人”在系词“是”后作宾语。答话者或对提问的内容作简单答复,或作出较为详细的描述,或不从正面回答。例如:
(136)有僧扣门,师问:“是甚麽人?”曰:“是僧。”(卷二《鹤林玄素禅师》,67)
(137)师曰:“是甚麽人?”曰:“我本此庙灶神,久受业报。今日蒙师说无生法,得脱此处,生在天中,特来致谢。”(卷二《嵩岳破灶堕和尚》,76)
(138)问曰:“不与万法为侣者是甚麽人?”祖曰:“待汝一囗吸尽西江水,即向汝道。”(卷三《庞蕴居士》,186)
在其他V后作宾语,13次。例如:
(139)师曰:“汝道曹溪用此三昧接甚麽人?”仰曰:“接一宿觉。”(卷三《中邑洪恩禅师》,162)
(140)师曰:“供养甚麽人?”僧无语。(卷一三《归宗澹权禅师》,828)
(141)院曰:“阇黎曾见甚麽人来?”师曰:“在襄州华严与廓侍者同夏。”(卷一一《风穴延沼禅师》,673)
“(S)与甚麽人VP?”出现4次。例如:
(142)曰:“寻常与甚麽人对谈?”师曰:“文殊与吾携水去,普贤犹未折花来。”(卷五《夹山善会禅师》,294)
(143)山问:“阇黎与甚麽人同行?”师曰:“木上座。”(卷一三《杭州佛日禅师》,827)
“(S)为甚麽人VP?”出现3次。例如:
(144)曰:“此量为甚麽人施?”师曰:“不为圣人。”(卷八《南台诚禅师》,454)
(2)“甚麽人”在V前作主语,出现33次。例如:
(145)僧问:“诸佛心印甚麽人传?”师曰:“达磨大师。”(卷七《白兆志圆禅师》,435)
(146)曰:“甚麽人得?”师曰:“待海燕雷声,即向汝道。”(卷八《黄龙诲机禅师》,437)
(147)问:“古涧寒泉,甚麽人得饮?”师曰:“绝饥渴者。”(卷一四《谷隐智静禅师》,850)
(3)“甚麽人”在N前作定语,出现20次。例如:
(148)师曰:“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唯识唯心,眼声耳色,是甚麽人语?”僧曰:“法眼语。”(卷一一《神鼎洪諲禅师》,690)
(149)山问师:“空劫无人家,是甚麽人住处?”师曰:“不识。”(卷一三《疏山匡仁禅师》,798)
(4)“甚麽人”在V1、V2之间作兼语,出现13次。例如:
(150)问:“无烟之火,是甚麽人向得?”师曰:“不惜眉毛底。”(卷八《明招德谦禅师》,440)
(151)上堂,掷下拄杖,却召大众曰:“拄杖吞却祖师了也.教甚麽人说禅?还有人救得也无?”(卷一七《报慈进英禅师》,1157)
(152)曰:“正当恁麽时,更有甚麽人为知音?”师曰:“无眼村翁暗点头。”(卷一九《保宁仁勇禅师》,1236)
4.询问时间
“甚麽时”“甚麽时节”用于询问时间,与“何时”“何时节”义同,相当于“什么时候”。共出现12次,其中“甚麽时”出现7次,皆作状语。例如:
(153)迁又问:“和尚自离曹溪,甚麽时至此间?”师曰:“我却知汝早晚离曹溪。”(卷五《青原行思禅师》,254)
(154)郑金部问:“和尚甚麽时开堂?”师曰:“不历僧只数,日月未生前。”(卷一四《兴阳清剖禅师》,878)
“甚麽时节”出现5次,皆作系词“是”的宾语。例如:
(155)敢问诸人,即今是甚麽时节?(卷二十《净居尼妙道禅师》,1348)
(三)“甚麽”作兼语
“甚麽”作兼语48次,其中47次出现于“唤甚麽作X?”格式。例如:
(156)时有一僧出,曰:“请和尚箭。”师曰:“汝唤甚麽作箭?”(卷一一《魏府大觉和尚》,655)
(157)师曰:“唤甚麽作缘尘?”曰:“若不伸问,焉息疑情。”(卷十《罗汉守仁禅师》,592)
有1次作“是”的宾语,同时又作V“动”的主语。如下:
(158)问:“不是风动,不是幡动,未审是甚麽动?”师曰:“低声!低声!”(卷一六《慈济聪禅师》,1067)
(四)“甚麽”作状语
可以询问处所,相当于“哪里”“什么地方”。2次。例如:
(159)平问:“甚麽来?”师曰:“黄檗来。”(卷一一《临济义玄禅师》,647)
小结
“甚”“甚底”“甚麽”是近代汉语中新兴的疑问代词,它们构成的询问句共出现2432次,在《五灯》中居于第二位(“何”系询问句位居第一)。其功能及频率详情见表1-3。
表1-3 “甚”系疑问代词功能及使用频率
综上可见,“甚”系三个疑问代词中,“甚麽”使用最为频繁,出现2079次,句法功能相对来说最为完备,可以作宾语、定语、状语或兼语,语意分布也最为广泛,可以询问事物、人、情状、行为、原因、目的、时间、处所等;“甚”的使用频率位居其次,句法和语意功能均不及“甚麽”丰富;“甚底”仅出现1次,句法和语意功能亦均为单一。
[1] 参见叶建军《〈祖堂集〉疑问句研究》,中华书局,2010,第16页。
[2] 参见贝罗贝、吴福祥《上古汉语疑问代词的发展与演变》,《中国语文》2000年第4期。
[3] 参考王海棻《古汉语疑问范畴辞典》,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第289页。
[4] 参见吕叔湘《近代汉语指代词》,学林出版社,1985,第128页。
[5] 参考魏培泉《汉魏六朝称代词研究》,“中研院”语言学研究所,2004,第235页。
[6] 参见卢烈红《〈古尊宿语要〉代词助词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第159页。
[7] 参见卢烈红《佛教文献中“何”系疑问代词的兴替演变》,《语言研究》2003年第3期。
[8] 参见王玥雯《姚秦译经疑问句研究》,武汉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第72页。
[9] 参考俞理明《佛经文献语言》,巴蜀书社,1993,第170~171页。
[10] 参见方环海《“什么”语源的方言补正》,《中国语文》1998年第4期。
[11] 参见冯春田《近代汉语语法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第182页。
[12] 参考王锦慧《敦煌变文与〈祖堂集〉疑问句比较研究》,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研究所博士学位论文,1997,第150页。
[13] 参考吕叔湘《近代汉语指代词》,学林出版社,1985,第12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