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工作室建设策略探究

第一章 工作室建设策略探究

工作室建设策略探究

一、陇原名师基层(二级)工作室建设策略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陇原名师工程”是甘肃省教育厅2011年为贯彻落实国家、省政府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业务水平、造就一批教学名师的有关精神,打造甘肃省中小学教学名师团队,促进中小学教师队伍教育教学水平的整体提升,推进全省基础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而实施的一项教师素养提升工程。

2011年9月,嘉峪关市酒钢三中闫桂珍老师荣获首批“陇原名师”荣誉称号。2015年12月,根据甘肃省教育厅关于印发《甘肃省陇原名师助力贫困县优秀青年教师成长计划》等三个计划的通知的精神,甘肃省第二批“陇原名师双向工作室建设”项目实施,闫桂珍老师在庆阳市环县的“高中语文二级工作室”在环县一中正式挂牌成立。经过四年发展,二级工作室现有成员53名,覆盖全县五所高中,形成首席导师、导师、骨干学员、跟岗学员四个层次阶梯式的团队。

本文是在“陇原名师闫桂珍高中语文环县二级工作室”的建设与实践过程中的具体案例研究的基础上,全面系统地梳理了县域二级工作室的发展脉络,从中归纳和总结陇原名师在县域基层的工作室建设策略,并探讨双向名师工作室建设的普遍意义和主要作用,有利于成功经验的应用和推广,从而为教育相对薄弱县域的教师专业成长和教师队伍建设探索有意义的路径和有效措施。

二、陇原名师基层(二级)工作室建设策略探究

陇原名师基层(二级)工作室是充分发挥陇原名师辐射引领作用的重要载体,也是培育基层优秀教师的专业平台。回顾和反思“陇原名师闫桂珍环县基层(二级)工作室”成立四年来的建设运行实践,给予我们如下启示。

(一)树立名师师德旗帜,确立激励奋进理念

陇原名师的师德感召和激励奋进的理念是二级工作室建设的旗帜和灵魂。陇原名师都是师德高尚、专业素养良好,在全省该学科有声望的老师,二级工作室首先充分宣传和发挥名师的师德感召力,激励全体成员坚持把立德修身,铸就高尚师魂作为必修课,以“四有”好老师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爱岗敬业,为人师表,努力使自己具有良好的政治素养、文化素养和业务素养,坚持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积极践行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以闫桂珍老师为例,她扎根西北戈壁,默默耕耘,几十年如一日。因工作业绩突出,先后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中青年十杰教师金奖”“感动甘肃十大陇人骄子”等各项殊荣,光荣当选中共十八大代表。2015年11月环县成立二级工作室以后,她的高尚师德极大地感染激励了环县工作室成员,在闫桂珍老师的无私奉献精神和崇高思想品德的感召和鼓舞下,环县二级工作室成员中掀起了学习闫桂珍老师的热潮。

向往名师、学习名师的奋进理念是工作室的灵魂。“德不孤,必有邻”“一德立而百善从之”,工作室全体成员在闫桂珍老师高尚师德的引领鼓舞下,始终树立积极向上的工作理念,秉持“草根”也可以成为名师的追求理念。闫桂珍老师的事例让老师们坚信:名师并不神秘,普通老师也可以成为名师,只要我们肯努力奉献,只要我们有高度的从业热情和职业自信。四年来,工作室成员爱岗敬业、严于律己、一丝不苟、无私奉献,在各级各类考核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多名成员被评选为不同级别的业务骨干或荣获不同级别的表彰奖励,他们的职业信仰、奉献精神得到了明显的激发和提升。

(二)定位清晰合理的工作目标,建立科学规范的运行机制

清晰合理的工作目标和科学规范的运行机制是名师工作室建设的前提和保障。我们研究国家省市有关政策精神,研究教育理论,立足县域实情,借鉴一级工作室经验,在此基础上完善二级工作室的目标定位、发展规划和运行机制。4

二级工作室的总体目标是:提升成员学科专业素养,打造优秀专业团队,加强语文教育教研活动,推动高中语文学科建设。具体目标是:规范标准,建立制度;搭建平台,形成机制;立项课题,攻关难题,出版专著,提升技能;凝练教学主张,培养一支队伍,形成一定影响。

运行机制是工作室开展研修活动、提升综合素养必须要遵循的。我们的运行机制主要是:工作室总体以三年为一个发展规划周期,成员个人以“六个一”作为考核评价标准。

1.周期发展机制。

根据教育厅和一级工作室相关文件精神,我们结合实际,提出以三年为一个发展规划周期;在工作室层面制定三年发展规划、年度工作计划、主要活动策划方案。整体规划,形成共识,聚焦问题,转化成果,发现问题,反思提升。在工作室成员层面制定三年成长规划、年度提升计划、研修成果展示。每个成员要坚持反思专业成长过程,明晰专业发展思路,对接工作室发展规划,做好理论与实践提升的心理和行动准备,及时呈现和内化研修成果。

2.评价激励机制。

二级工作室积极践行示范辐射、专业引领、成长探索和教育研究等使命,积极开展各项专业研修活动,着力促进成员个人专业发展,创建了优秀的专业团队,在县域内课程改革和教师专业发展方面发挥了独到的作用。这一切得益于几年来工作室对全体成员实行严格的“六个一”评价标准。即:

每位成员每学期上好一节公开课(录摄提交)。

每位成员每学期提交一篇优秀教学设计。

每位成员每学期阅读一部专著,提交一篇读书心得。工作室为全体成员购置了有助于专业素养提高的中文、教育类书籍,定期开展读书沙龙活动;

每位成员每学年撰写一篇论文。

两年参与一项课题研究。工作室鼓励拥有中级以上职称的老师积极负责申报课题,鼓励所有老师积极参与课题研究,要求达到全员参与。

撰写一篇个人成长案例。反思是自我提高的重要途径,我们要求工作室成员都要撰写个人成长案例,学期末提交,下学期续写;作为个人职业素养提升的驱动方式,也是工作室理论研究的生动素材。

“六个一”要求是工作室对全体成员的评价标准,作为年度考核的主要内容,每年据此评出优秀成员,报送市、县表彰奖励。

(三)确定切合县域实际的研修内容,设计组织各类交流、竞赛、培训、研修活动。

二级工作室的发展模式是:专家引领、导师指导、两地交流、学员互动相结合;课堂观摩研讨、理论思考研修并存;“走出去、请进来”相融合。并据此开展了一系列活动。

1.示范引领结对帮扶,辐射带动共同发展。

为了充分发挥闫桂珍老师一级工作室示范引领作用,带动二级工作室拓宽专业视野共同发展,我们坚持嘉峪关—环县两地交流、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原则,2016—2019年,二级工作室每年选派优秀成员到一级工作室参加赛课观摩交流学习活动,同时请一级工作室专家团队来环县作师德引领、教学指导活动,两地学员结对帮扶。此外,在一级工作室名师的协调指导下,先后六次共派出50多人次赴西安、渭南、兰州、南京、无锡、厦门等地参加各类学术交流、听评课教研活动。同时,请外省名师专家上示范课、作讲座。这些活动的开展,一方面更新了老师们的教育教学理念,例如群文阅读、专题阅读、整本书阅读等方面的前沿概念和操作方法,培养了一批勇立时代潮头的先行者,同时两地示范结对帮扶活动,达到了扬长避短、辐射带动共同发展的目的,也更保证了研修的核心指向和专业水平。

2.阅读经典拓宽视野,疏浚源头书写心灵。

读书写作是语文教师成长的不竭源泉,离开了广泛学习的教学只能是无源之水。三年来工作室从闫桂珍老师捐助的资金中支付购置了300多册中文、教育类专业图书,订阅了3种专业期刊,组织成员开展了6次大型读书沙龙活动,每次都要求撰写读书心得。读写行动培养了全体成员对语文教学的热爱和对语文教研的兴趣,成员创作和发表了大量有关教育教学方面的文章,有的还出版了教育教学专著。6

3.聚焦核心立足课堂,锤炼技能争做名师。

课堂是主阵地,三年来工作室成员在闫桂珍名师团队指导下,精心组织和参加各级各类教学技能大赛,沉淀提炼了一批能够聚焦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具有较强示范引领价值和推广应用价值的教学范式。例如饶东红老师构建的“诗歌五步教学法”、郭宏才老师构建的“议论文教学法”,他们已成为全县高中语文教学能手,而且在全市乃至全省的教学技能大赛中屡次获奖,如环县一中饶东红老师获得2019年全县、全市高中语文教师教学技能大赛第一名。工作室观课、磨课、研课、议课成为常态,不断激励青年老师在专业领域初试锋芒、崭露头角,收获了可喜的成绩,多人获教学大赛优胜奖励,并成长为各级骨干教师、教学能手和教学名师。

4.课题引领立足校本,教研驱动角色蜕变。

课题研究是教师专业成长最为有效的方法,是教育教学的第一生产力。在工作室建设过程中我们鼓励和要求全体成员在做好教学的基础上,立足校本、积极开展各项教育课题研究工作。

三年来,在一级工作室的引领下,二级工作室的课题研究成绩突出。现有在研国家级课题、省重点级课题各一项。龚亚明老师主持,工作室核心成员参与的全国教研科学“十三五”规划单位资助课题《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研究》已经通过了省级鉴定,报送全国终审。向文剑老师主持、工作室核心成员参与的“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省级重点课题《陇原名师闫桂珍高中语文环县二级工作室建设策略研究》已进入结题阶段。已经省级鉴定结题的课题有王永锋主持的《基于现代学徒制的双导师选拔与培养机制研究》等12项;省级在研课题有余立义主持的《结构解析法在高中诗歌教学和高考诗歌鉴赏中的应用研究》等15项。另外还有多项市级结题和在研课题。

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教科研与教学相结合才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升,教育科研能力是一个团队学习力的有力体现。这些课题的研究帮助课题成员实现了由普通教师向专家型教师的蜕变。

5.不忘职业初心,自觉辐射反哺。

魏书生说:“面向学生、面向大众的教研才是真教研。”工作室成立几年来,全体成员在努力提升自我、发展自我的同时,不忘一级工作室的一路帮扶,也不忘自己当初为什么而出发。我们注重语文学科的育人功能,发展学生特长,指导学生参加各级各类语文竞赛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为推动全县教育提质发展,工作室骨干成员积极参与“环县语文教育协会”的创建和会刊《环江语文教育》杂志的创办;积极参加县、市局及工作室自己组织的支教、送教、教研联盟等活动,充分发挥了名师工作室教育教学成果的引领、辐射作用。还通过“阮原名师闫桂珍高中语文环县二级工作室”微博、“环江夜听”等自媒体形式宣传、推介工作室的工作,建立环县语文教育教学优质资源库,并积极撰写各类文学、文艺类作品,为“书香环县”“悦读环县”的创建,助力教育脱贫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四)梯队式发展,全员提高专业素养

名师工作室团队梯队式发展,全员提高专业素养,是名师工作室建设的核心任务。促进团队整体梯队式发展,重在掌握成员各自的特点及能力情况,从而合理构建团队的结构,彰显团队价值。如何做好成员定位、组合搭配、培养引导、扬长避短等都需要一系列具体的落实策略。环县二级工作室促进团队整体梯队式发展的基本策略包括:

目标计划和考核制度先行;定期及时召开年度计划、督查、总结会议;注重过程管理,如文档资料、信息数据及时留存,阶段考核定期完成,阶段成果及时提交,活动简报及时宣传等;建设团队文化,发挥名师师德感召力,升华职业理想,在整个工作室内形成巨大的执行力、思考力和创造力;个性化、多角度发掘和培养成员,注重交流沟通,积极组织论坛、座谈及各类个体成果展示活动;施行严谨的导师制度,如在核心名师闫桂珍、二级首席导师向文剑的引领下,二级工作室有刘绪洲等七位导师成员,各负责指导三名骨干学员,骨干学员之下又各指导一名跟岗学员。由此实现全面统筹、具体指导、层层带动。

名师工作室形成团队整体梯队式发展,实现途径主要是专业研修,我们秉持的研修理念是:全员参与,一个不落,在合作研修过程中尤其注重专家引领,高位8指导。教师在经历“基于经验的教学—专家引领—自我反思—基于理论与反思的教学”这一专业研修过程,有效地实现了专业发展,促成教材解读能力、教学设计能力、考试命题能力、成绩分析能力、课例研究能力、教学反思能力等专业能力的建设。这样,名师团队在不断成熟中成为教师专业经验共享的共同体。

合作研修、提高专业素养,最终要回归学科的本质,和日常教学紧密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实现教师发展、学生成长的美好愿望。课堂始终是主阵地,环县二级工作室成员在闫桂珍老师的指导下,始终把提高课堂教学技能作为工作室成员的一项长期的课题。

三、建设陇原名师县域(基层)工作室,对加强教育薄弱县区教师队伍建设助力扶贫攻坚战略意义的思考

(一)搭建平台很重要

陇原名师选择教育薄弱县域建设的二级工作室,是发挥国家、省级教育名师在师德修养、学科改革、教育科研等方面的示范、引领、指导作用,传播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提高教育薄弱县域教师的整体教育教学水平的重要平台。搭建起这个平台,薄弱县域基层教师就有了成长和发展的舞台,有了这个平台,学员就可以线下双向互动,线上资源共享,多渠道交流,多角度参与,在更广阔的专业视野中得到培养锻炼和发展提升。

(二)发展团队是关键

两级工作室之间的指导帮扶合作交流是两个团队间的合作,目标指向是团队发展。“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但是一个团队却可以走得更远。”工作室成员的发展,不是单打独斗,不是孤军深入,既有成长伙伴,又有合作团队,教育教学中许多成功的案例,背后都有一个强大的团队,集体研修,多维交流,合作共赢,整体发展。所以,做好名师团队建设是目前加快教师素养提升和学校自身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提升素养是核心

陇原名师二级工作室立足县域教学实际,借鉴一级工作室的先进经验,以解决教学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为突破口,通过工作室平台参与各类活动的核心指向是提升每个成员的综合素养,包括思想政治素养、文化素养,尤其是学科专业素养,提升成员的核心能力,主要是课堂教学能力、教学研究能力。促使每位成员在工作中都能有自己的教学业绩和研究成果,助推青年教师完成从合格教师—骨干教师—教育名师的完美蜕变。

(四)助力脱贫是目的

陇原名师选择在教育薄弱县域建设名师工作室,是实施教育精准扶贫、建设教师队伍的一项有力措施。我们反思总结二级工作室建设与实践的成功经验、摆脱困境及解决策略,探讨双向名师工作室建设的普遍意义和主要作用,有利于成功经验的应用和推广,从而为教育相对薄弱县域的教师专业成长和教师队伍建设探索有意义的路径和有效措施,对促进县域教育质量提升、助力教育脱贫攻坚具有重大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