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几位穷画家

看到本章的标题时,你也许会有些奇怪,为什么要介绍很穷的画家呢?因为,本章介绍的画家虽然很穷,但是画却画得很好,可以称得上是优秀的画家。

柯罗

其中有一位法国画家,名叫柯罗。他之所以很穷,是因为没人愿意买他的画,他的第一幅画是在50岁那年卖出去的。事实上,他并没有人们说的那么穷,因为他父亲每年都会给他一笔钱,虽然数目不大,但也够他勉强维生了。

成为一名画家是柯罗少年时的梦想,但他父亲想让他接手家族的亚麻生意。柯罗很坚持,一直都没有放弃自己的梦想,最后终于获得了父亲的支持,他不再强迫儿子卖亚麻,而是让他去学画。

在意大利学习了几年后,柯罗成为了一名风景画画家并回到了法国。他画了许多出色的风景画,但当时的人们似乎不认可他的画,根本没人买。

柯罗有几位和他同病相怜的穷画家朋友。他们发现,住在巴比松乡下比住在首都巴黎的花销少,而且巴比松附近的乡村风景优美,很适合画风景画。那里有树林、溪流和田野,这些都是他们最喜欢也最擅长画的。于是,这些穷画家们一起搬到了巴比松,住在小木屋里。他们被称为“巴比松画家”。

搬到巴比松的想法是柯罗首先提出来的,他也确实爱上了那里。他每天早起出去散步,观察晨曦中的树木和田野。清晨的露珠在草叶上滚动,一切笼罩在朦胧而柔和的晨光中。他通常会先把看到的景色快速勾勒出来,回家后再按照素描的轮廓画。他也喜欢暮色和月光,画了很多傍晚和夜间的风景画。他的风景画在全世界都很受欢迎,因为它们有种奇妙的、梦幻般的美。

柯罗是大器晚成的代表,他在晚年也算得上名利双收。他一生慷慨,很愿意帮助别人,在他富有之后,就把大部分钱捐给了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如果你看过柯罗的风景画,一定会发现他的画面中充满梦幻和感伤,与振奋和快乐搭不上关系。生活中的柯罗却是个开朗而快乐的人,朋友们都爱他,叫他“柯罗老爹”。在他出名后,所有人都替他感到高兴。

在巴比松,有一个画家比柯罗还穷。他叫让·弗朗西斯·米勒,是第一批搬去巴比松的画家之一。他带着妻儿老小住在一栋只有3个房间的村舍里,房间没有铺木地板,地面是夯过的硬土。他后来竟成了法国最伟大的画家之一,谁又能想得到呢!

米勒一生都穷困潦倒。他的父亲是个农夫,米勒小时候经常去父亲的农场干活。他偶然间看到一本旧《圣经》,就照着上面的插图学画。在田间休息时,其他人都会打个盹儿,可小米勒却用这段时间来画画,后来,村子里的人给他凑了一点儿钱,让他到巴黎学画去了。

让·弗朗西斯·米勒

米勒的巴黎求学生涯也非常不顺利。他内向害羞,一直也不习惯城市的生活,这让他很难受。他靠卖画挣来的那点儿钱只够糊口。米勒最擅长画贫苦的农夫,因为他非常熟悉他们的生活。在他的第一幅农民画卖出去之前,他几乎快要被饿死了,幸好有这笔钱能让他离开巴黎,搬到巴比松。之后,他一直生活在巴比松,直到去世。

为了画好农民干活的姿态,米勒采取了一种独特的方法。他常常来到田间,认真观察农民干活的样子,看他们如何挖土、锄地、施肥、锯木、做黄油、洗衣服、播种等,然后再回到家,把刚才看到的内容画下来。怎么样,他的记忆力很不错吧?他连模特都不用,就可以把人物的动作画得十分逼真。当然,如果实在需要模特,他会请妻子为他摆几个姿势。

米勒有一幅画叫《播种者》,画的是一个农民正在播种的场面。你应该没见过在田间播种的农民吧,现在的美国,在田间播种的通常是马或机器,很少见得到农民在田间徒步播种的场景。播种者需要手脚默契配合,他们先从胸前的口袋里抓一把种子,然后转身把种子撒出去。每撒一次种子,播种者都要朝前迈一步。米勒画中的播种者很辛苦,但他迈开的步子和挥动的手臂配合得很好,像机器一样丝毫不错。只有当你看到画中人物的头部时,才知道他有多么劳累。

《播种者》

米勒画过好几幅类似的画,彼此之间相差不大。最有名的一幅现在保存在美国波士顿的艺术馆里。

米勒还有一幅画和《播种者》一样出名,叫《拾穗者》,就是下面这幅。拾穗者指的是在收割过的田间捡拾遗落的麦穗儿的人,那时巴比松附近的农民都很穷,即使捡到的麦穗儿很少,对拾穗者来说也很有帮助。从米勒的画中我们可以看出,拾穗是个非常辛苦的活儿,然而这些活儿竟然都是由女人来干的,真是太出乎意料了!

米勒还有一幅很出名的画,叫《晚祷》,就是下页这幅画。直到今天,你还经常可以看到它的复制品,就连廉价超市里都买得到。《晚祷》画的是一个法国农夫和妻子正在田间干活,这时听到教堂敲响晚祷的钟声,停下手中的农活低头祷告的场面。

同柯罗一样,米勒直到去世前才得到世人的认可,但他贫穷的状况却从未得到改善。在他去世后,他的妻子只得靠柯罗的资助维持生活。

后来,那些住在巴比松的画家也有几位出了名。他们过去常常在一个大谷仓里聚会,把各自的画挂在墙上,互相谈论切磋,相言甚欢。我其实挺想介绍米勒和柯罗的其他几位画家朋友,但是篇幅有限,所以就到这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