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之振传(桐乡历史文化丛书)
- 郁震宏 潘诗雨
- 3156字
- 2021-04-13 15:46:41
二
考虑到吴尔埙对洲泉吴氏家族以及吴之振精神世界的特殊意义,这里再略作介绍。千年吴家,从南宋到明清,都是洲泉第一望族,人才辈出,但列传于“二十四史”者,只有吴尔埙一人。
吴尔埙,福建巡抚吴之屏长子,字伯吹,一字介子,少即聪颖,有“文阵雄狮”之称。十三岁入县学,十九岁中举人。崇祯十六年(1643)考中进士,时年二十三,授翰林院庶吉士。
吴尔埙的考试仕进之路,可谓一帆风顺,然而当时明朝气数将尽,西有李自成日渐逼近,北有后金虎视眈眈,北京城已到了生死存亡之际。崇祯十七年(1644)三月十八日,李自成攻陷北京外城,崇祯皇帝自缢煤山,次日,北京内城沦陷。
北京陷落之前,吴尔埙针对当时的紧急局势,与好友魏学濂共同拟定了一套救国方略,受到东阁大学士范景文赏识,并报告给崇祯皇帝,崇祯皇帝破格召见吴尔埙、魏学濂。他们两人的救国方略,据葛世振(鄞县人,崇祯十三年榜眼)《吴尔埙墓志铭》以及计六奇《明季北略》等书记载,大致可以归纳为:
一、请太子监国南京。
二、给予河南土司李、祁、鲁三姓世爵,在中原一带牵制李自成。
三、推荐孙奇逢、阎尔梅等北方义士领袖,联络义师勤王。
吴尔埙、魏学濂的方案,倘若实行起来,是否能够挽狂澜于既倒,不好说。历史很难假设,但在当时,不失为明朝“延缓衰老”的唯一办法。其中第一条,则与左都御史李邦华的建议大致相同。李邦华曾建议崇祯皇帝,国家危难,不妨南迁,或者请太子监国南京,崇祯皇帝没有同意。吴尔埙与李邦华有交往,李邦华的建议,可能正出自吴尔埙、魏学濂。崇祯十七年(1644)二月,李自成一路往东,攻陷汾州、太原、代州等地,京师告急。崇祯皇帝开始考虑李邦华、吴尔埙、魏学濂的方案,可惜遭到光时亨的阻扰,导致这一方案在最后关头破产。
李自成攻陷北京以后,范景文、李邦华等自杀殉国,大部分明朝官员纷纷投降李自成,出任“伪职”,为当时士林所不齿。出任“伪职”的,就有吴尔埙、魏学濂。吴尔埙受命为李自成政权的苍溪县令,魏学濂受命为户部司务。关于他们出任“伪职”的动机,据《明季北略》记载,明亡之际,魏学濂联络孙奇逢举义师勤王,回到北京,正值北京陷落,他跑到金水桥,遇到吴尔埙、陈名夏、方以智,三人都说:我们应该以死报答先帝!魏学濂回答:死很容易,但现在太子下落不明,勤王义师还没到,我们不妨先保存生命,等待机会。
三人都觉得有道理,于是曲线报国,投降了李自成。明朝末年,虽然国势衰颓,但士林却十分重视名节,堪与东汉相比。北京官员投降李自成的消息传到南方后,群情共愤,魏学濂是嘉善人,他的父亲魏大中、兄长魏学洢,忠臣孝子,萃于一门,都是嘉善人的骄傲。魏学濂投降了李自成,做了逆臣,嘉善人无法接受如此斯文扫地的事实,于是群起欲烧毁魏家的住宅,魏学濂的母亲出来说:“你们稍微等几天,我相信我的儿子一定会自杀殉国的。”大家才散了,但嘉兴全府的士大夫还是发了檄文,讨伐魏学濂,其中也提到了吴尔埙。这篇檄文说:
反逆伪官魏学濂者,破犁狂犊,食母逆枭。与吴尔埙等聚议,敢言一统无疑。偕陈名夏等授官,私喜独膺优擢。
其中“与吴尔埙等聚议,敢言一统无疑”一句的背景,据谈迁《国榷》记载,李自成攻陷北京之际,魏学濂、吴尔埙认为,明朝灭亡,李自成大顺政权一统天下,乃是天意。这个记载与《明季北略》有异。历史真相究竟如何,不得而知了。
总之,魏学濂、吴尔埙投降李自成确是事实,一个多月以后,魏学濂自缢。为什么突然自缢,有说他是以死殉明朝,也有说他羞愧难当。魏学濂尽管死了,但嘉兴府还是有不少读书人不肯原谅他。吴尔埙与魏学濂是好友兼同乡,又同出任“伪职”,从魏学濂的尴尬境遇,我们完全可以推测,吴尔埙在嘉兴府的名声,此时真可谓一败涂地了。又据《明史·祁彪佳传》记载,投降李自成政权的苏州籍官员项煜、钱位坤、宋学显、汤有庆,常熟籍官员时敏,他们的住宅均被焚毁。在这种大形势下,吴尔埙在洲泉的家想必也很难逃过此劫。葛世振《吴尔埙墓志铭》说,吴尔埙从北京逃出以后,有人劝他“暂归里以观变”,吴尔埙回答说:“吾誓不与贼俱生,贼一日不灭,无以家为也。”这大概只是曲笔。事实可能与魏学濂一样,客观上是有家归不得,主观上则是无颜见江东父老。
吴尔埙、魏学濂投降李自成,做了“逆臣”,受到整个嘉兴士林的唾弃。南明福王政权建立后,又开始了大规模地惩治“逆臣”的运动,崇祯十七年(1644)九月十六日,浙江按察使任天安就弹劾浙江籍“从逆”官员,吴尔埙又一次被点名:
庶吉士王自超、吴尔埙、魏学濂为贼所留,止学濂痛愤自缢,诸人犹恋身家,臣谊安容?(《明季南略》)
崇祯十七年(1644)十二月二十三日,福王政权刑部尚书解学龙拟定了《从逆贼官六等定罪》的名单,其中吴尔埙被列在“另存再议者”二十八人之一,处罚是“永不叙用”。
吴尔埙的名誉扫地,有家难回,不免会波及洲泉吴氏家族。从苏州、常熟、嘉善等地焚毁“从逆”官员住宅的情形看,吴氏家族亦必面临着一场灾难。因此,徐焕《吴母范太孺人传》说:
时当胜国之际,所在盗寇剽掠。吴故甲族,尤盗所注目,遂自洲泉迁住城中。
这个“吴母”,就是吴之振的母亲范氏,吴之振是吴尔埙的堂叔。这段记载中的“盗”,未必是真“盗”,盖史家曲笔也。吴之振一家从洲泉迁居县城,这里面当有隐曲,很可能与吴尔埙家族难以在洲泉立足有关。因此,吴氏家族迁居县城的具体时间虽然难以考知,但最有可能就是在吴尔埙投降李自成到他去世之间。
吴尔埙逃回南方以后,有家难回,便投身史可法军中。史可法对“从逆”官员比较宽容,立主从新,戴罪立功。吴尔埙的选择,除了这个考虑,大概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吴尔埙与史可法的弟弟史可程是同年进士,同授翰林院庶吉士,而且两人关系特别要好,史可程也与吴尔埙一样,曾经投降过李自成。因此,吴尔埙在史可法军中很受器重。
史可法(1601—1645),字宪之,祥符人,崇祯元年(1628)进士,历官南京兵部尚书,北京沦陷后,与马士英等拥立福王监国南京,同年五月十五日,福王正式即位。第二天,史可法以兵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出镇淮扬,东西撑持,实心为国,至次年四月二十五日在扬州被清军所杀。吴尔埙在投身史可法军中之际,用刀砍掉自己左手的一个指头,请好友海宁人祝开美带回洲泉,以明必死之志。这时候的吴尔埙,应该决心想一洗投伪之耻了。
吴尔埙进入史可法军中后,受史可法派遣,率领几千人的部队,从淮阴出发,过徐州,进入归德(商丘),转战河南东北部,收复了六个州县,史可法特地上奏朝廷:
翰林院庶吉士吴尔埙痛心雪耻,捐资募义,冒险进师,用能布扬国威,驱除伪贼,宜录其功。
当时的南明政权,实际上操纵在马士英之手,因为马士英的阻扰,吴尔埙功而不赏。但从史可法的奏疏中可见,吴尔埙的部队,是他自己捐资招募的,其中“痛心雪耻”四字,也反映了吴尔埙对自己投降李自成这一经历的深刻忏悔、反思、自救。
吴尔埙部队孤军深入,一直攻打到新郑一带。可惜弘光二年(1645)正月十二日,兴平伯高杰在睢州被总兵许定国所杀,高杰部将进行了报复性地杀戮,睢州二百里方圆,几无活口。许定国随即降清。史可法闻讯,顿足叹曰:“中原不可为矣。”
高杰死后,吴尔埙部顿失声援,同时,清军又攻陷孟津,吴尔埙寡不敌众,只得仓猝南还,到达扬州城,与史可法相对痛哭,誓死坚守扬州。四月二十日,清军围攻扬州城;二十三日,城破,史可法死之,同时就义者,有吴尔埙、何刚、任民育等。
吴尔埙死后,有故人将他尸骨棺敛,藏在一个寺庙中,不料寺庙失火,尸骨被焚。后来,吴氏家族安葬了他托祝开美带回的那个手指,这便是洲泉人熟知的“一指坟”。
吴尔埙著有《滋兰室初集》《聂许堂遗草》《仁书》等。他只活了二十五岁,他的夫人徐氏(1620—1692),是海宁人徐在中的女儿。徐在中,万历四十七年(1619)进士,官广州知府。吴尔埙死后四十七年,徐夫人在洲泉去世,这个时候,天地已变,吴尔埙的儿子吴震方、女婿陆祚蕃,都已是清朝的进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