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拢住了人心,小势力也能变成一颗砸不碎、锤不烂的铜豌豆;失了人心,庞然大物也会变成一只破纸盒,随便一脚就能踩扁。
01.
赤壁之战
以前上学的时候,我看到历史书上说,赤壁之战为日后三国鼎立的格局奠定了基础,一直感到很纳闷。因为北方的曹操势力并没有遭到极大的削弱,领土几乎维持在战前水平。而且在他的领导下,曹操集团整体还能稳住阵线,甚至在对江东的战役中接连取胜。至于刘备集团,虽说之后发展的很快,但在赤壁之战刚结束的时候,也不过是一个占据南郡、江夏郡的割据政权罢了。两个郡的实力,哪里有资格,和曹、孙并列?
随着读到的资料越来越多,自身生活经历一同增长,我渐渐明白了一些。赤壁之战不单单是一次南方对于北方的胜利,它更坚定了南方对抗北方的信心。这才是赤壁之战奠定三国鼎立格局的根本原因。不说别的,单单对比一下赤壁之战前后,刘备在荆州的处境,也能发现一些端倪。
战前刘备是客居荆州的外人,虽说得到了一些外来势力的青睐,以及部分本土势力的好感,但仅凭这些,并不足以在荆州建立政权。荆州这些家族,并没有把自家的优秀子弟,送到刘备帐下,与他结成利益共同体。可战后就大不一样了,荆州才俊纷纷加入刘备政权,例如鼎鼎大名的庞统、蒋琬、费祎、马氏兄弟、向氏叔侄等等。
赤壁之战前后,这些人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大的转变呢?因为在战争中,他们看到了刘备集团的能力,以及对荆州地方的号召力。这两点便决定了,刘备能够在荆州建立一个稳固的政权,并不断发展。近水楼台先得月,作为刘备统治中心的世家大族,一定要搭上刘备这班青云直上的快车。
回过头来,再看孙氏政权。此战之后,孙权彻底坐稳了江东六郡。以前,想要和孙权争夺孙氏家主的宗亲,外来的文武,以及本土坐观成败的世家,赤壁战后,都把更多的资源投入到了孙权执掌的江东政权当中,优秀的子弟纷纷加入。即便日后孙权在合肥城下多次折戟,也没有动摇他的主君地位。此时,胜败只是兵家常事,不能毁掉孙氏政权的号召力了。
02.
曹操的战略思维
说完了刘备和孙权两大集团,再来看看曹操集团,他为什么要轻兵进攻江东呢?作为东汉末年最杰出的战略家,他不会不懂北人南战的隐患,下马上船,以短击长的事,他干不出来。之所以这么做,一方面是曹操南下时的战略目标,是收服荆州,但没想到荆州直接投降,胜利来的太过轻易,打乱了既定战略;另一方面,从荆州归附中,曹操看到了南方割据政权里,有不少人对于中央政权心怀敬畏,希望回到中央的怀抱,所以他不想错过这个人心浮荡的好机会,顺流而东,一举拿下江东。
由此可见,曹操的战略规划并不是从军事上击败敌人,而是以政治攻势瓦解敌人,随后军队接收地盘。这一规划的确挑不出什么大的漏洞,但是曹操对于孙权、周瑜等江东君臣缺乏了解,却是最大的硬伤。面对交战不利、疫病爆发的形势,曹操果断烧掉了车船物资,领兵北返,及时止损。不得不说,赤壁战败后的退兵行动,以及之后在汉中之战中的战略撤退,都体现出了曹操一流的战略水准。(参见“补充05.从著名战例中看战略思维”)
作为一名出色的战略家,并不强求每战必胜,而是能打胜的仗一定打胜,在打败的情况下及时止损,留下东山再起的资本。这样的敌人简直是对手的噩梦,你可以拼尽全力击败他一次,但是你却打不垮他。这一方面的杰出代表就是汉高祖刘邦,他愣是凭借出色的战略能力,打垮了战术大家项羽,建立了大汉王朝。
03.
夷陵之战
话说曹操兵败而回,曹刘孙三足鼎立的局面基本奠定。但没有一劳永逸的战争,一个政权的建设,必须依靠不断的胜利来聚拢人心,加强政权内部的凝聚力。孙吴政权在这一点上做的就很失败。一方面威望崇高的三任大都督周瑜、鲁肃、吕蒙,在十年内相继中年去世,更替太过频繁,军队缺乏定海神针;另一方面,在合肥城下的多次惨败,一点点地瓦解着孙吴政权的信心与人心。即便在荆州取得了为数不多的一次大胜,也是偷袭得来的。自古以来从没听说过,哪个政权是靠偷袭得以巩固的,也没听说过,偷袭的方法能够一而再、再而三地奏效。坐拥荆州、扬州的孙氏政权,表面看国土面积增加了一倍,但实际上仍然面临着严重的生存危机。
正是看到了这一点,刚刚继位的昭烈帝刘备,不顾重臣、亲信的反对,放弃了政治上的敌人曹魏,坚决提兵进攻孙吴。如果战事顺利,孙吴的内部矛盾会提前引爆,伐吴之战会越打越顺,甚至直接灭掉孙吴政权,与曹魏形成划江而治的二强并立局面。同时也能通过战争,度过政权刚刚建立,必然要面临的反复期。现在,你还认为刘备是被怒火冲昏了头脑吗?
可惜此时的孙权,头脑异常清醒,他任用洞悉局势的陆逊为大都督。陆逊上任以后,先是拖住了蜀军的进攻节奏,给孙权留下了充足的时间,收拾国内人心。随后干脆利落地击败了刘备,使孙吴政权稳定下来。后来陆逊又在石亭,结结实实地击败了曹魏大司马曹休率领的10万大军。在《三国演义》里,这一战叫作“周鲂断发赚曹休”。这样一来,孙吴同时拥有了击败两大强敌的威名,人心再次安定,转过年孙权正式称帝。
人心真的是很复杂,倘若己方势力在战场上迅速战败,自然人心背离。可如果己方扛住了敌方的第一波攻势,稳住了阵脚,拖到了相持阶段,人心便开始摇摆了。而人心最见不得犹豫、反复,因为一旦陷入深度思考,同样的损失便能发挥出比同等收获更大的影响力。这种心理状态有个学名,叫做“损失厌恶”。
如果此时国内的对立势力再做出一点让步,这些心思动摇的人便会轻易重回己方阵营。人心真是复杂。当己方处于不利局面时,满城皆叛是人心;在战场上处于劣势,但死战不退的也是人心。
04.
人心背离
借《红楼梦》中的一句话来说,就是高门大户的衰落,往往是从根子上先烂的,而非被外部压力直接压垮。拢住了人心,小势力也能变成一颗砸不碎、锤不烂的铜豌豆;失了人心,庞然大物也会变成一只破纸盒,随便一脚就能踩扁。所以在政权建设的过程中,统治者必须要做一些看似没有实用,但是又能影响人心向背的事情。历朝历代,概莫能外。
那有没有建国之后,没有顶住第一轮攻击就灭国的例子呢?当然有了,中华五千年文明,从来不缺案例。
比如袁术建立的仲氏王朝,连五年都没有撑过;十六国时期的西燕政权,刚刚建国就被后燕灭亡;以及篡夺了东晋的桓楚政权,在北府名将刘裕的持续打击下,连建国一周年都没看到。
这些国家,大家应该都很陌生。想想也正常,但凡大家熟悉的王朝,都是顶住了第一轮攻击,而留在史册上的国家。像这种龙套国家,在历史上也不会留下多少笔墨。而他们失败的原因,无外乎背离民心,政权内部松松散散、缺乏凝聚力。
由此可见,人心虽然看不见摸不着,却是一项重要的战略资源。甚至可以说,在战略家制定战略规划的优先级中,人心稳居第一。但人心又不像民意调查,不需要去询问每一个人的想法。你只需要考虑主要群体的利益诉求,并且衡量自己能否满足这些人的需要,同时思考自己对外的形象能否让人信服。当三者合一时,民心便站在了你这边,你就暂时抓住了变幻无常的人心。
所以,你说如果一位军事大家遭遇了一位善于洞察人心的心理大家,胜负会是怎样的呢?这样的实验或许很难完成,毕竟想要找到只擅长军事或者只擅长心里的历史人物实在是件难事。不过有一个小故事,倒是可以从旁佐证一二。这个故事发生在公元1600年,坐标位于日本歧阜县之西。在这里爆发了决定日本之后300年历史的关原合战。当明治维新后,日本请来的西方军事学家看到当时的布阵图后,断言胜利的一定是西军。而事实上最终的赢家是东军,其领导者德川家康,正是德川幕府的首任征夷大将军。军事上处于优势的西军,内部却出了叛徒,最终败在了人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