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朝浙东诗考述

陆路

本文所说的浙东指东晋时之会稽郡、临海郡、永嘉郡、东阳郡等(南朝时期州郡设置渐趋泛滥,故以东晋政区为纲研究浙东诗歌较合适)。大致相当于今浙江省辖杭州市之萧山区,绍兴市,宁波市,台州市,温州市,丽水市,金华市,衢州市等地(1)。本文拟以东晋时浙东诸郡为纲,系统考证分析六朝时该地区的诗歌创作情况,亦可为浙东文学地理研究提供基础。

一、会稽郡

会稽郡秦时所置,为吴越故地,治吴县,辖境相当于今江苏南部、上海市、浙江和福建的大部。此政区为西汉所沿袭,东汉永建四年(129)分会稽郡浙江以西地区设吴郡,治吴县(今江苏苏州市),会稽郡保留浙江以西地区和今福建一带,移治山阴(今浙江绍兴市),东吴太平二年(257)会稽郡分出了临海郡,东吴永安三年(260)又分会稽郡南部为建安郡,此后会稽郡辖境大致相当于今浙江省辖杭州市之萧山区、绍兴市、宁波市(不包括象山县、宁海县),等。

会稽是东晋时期侨姓士族的重要聚居地,该地区也是东晋诗歌的主要创作地。咸和间孙绰在会稽与同样隐居此地的谢安、许询作诗赠答,《晋书》卷五六《孙绰传》:“绰字兴公。博学善属文,少与高阳许询俱有高尚之志。居于会稽,游放山水,十有余年,乃作遂初赋以致其意……征西将军庾亮请为参军,补章安令,征拜太学博士,迁尚书郎。”(2)《资治通鉴》卷九五《晋纪十七》:“咸和九年六月辛未,加平西将军庾亮征西将军、假节、都督江荆豫益梁雍六州诸军事、领江豫荆三州刺史,镇武昌。亮辟殷浩为记室参军。浩,羡之子也。”(3)则孙绰约咸和九年(334)夏秋之际离开会稽赴任庾亮参军,其《答许询诗》云:“山栖嘉遁,亦有负薪。”(弘仁本《文馆词林》卷一五七),《赠谢安诗》诗中未言及谢安功业,约作于早年在会稽时。许询赠孙绰诗、谢安答孙绰诗已佚。王羲之在会稽时亦曾与许询唱和,有《答许询诗》,许询赠王羲之诗已佚。东晋时期最有名的会稽诗歌是永和九年(353),王羲之等二十六位诗人在会稽山阴雅集,曲水流觞,饮酒赋诗,共作有《兰亭诗》三十七首,其中谢万二首、孙绰二首、孙统二首(第二首)、孙嗣一首、郗昙一首、曹茂之一首、王玄之一首、王肃之一首、王彬之二首、王丰之一首、徐丰之二首共十五首诗,已涉及一定的山水景物描写,虽然这类描写在大多数诗中还不是诗歌主体,但是在对山水的哲学性思考中感受自然之美,确实为山水诗在南朝的兴盛导夫先路。孙绰《兰亭诗》二首,第一首“春咏登台,亦有临流。怀彼伐木,宿此良俦。修林荫沼,旋濑萦丘。穿池激湍,连滥觞舟”,第二首“流风拂枉渚,停云荫九皋。莺语吟修竹,游鳞戏澜涛。携笔落云藻,微言剖纤毫。时珍岂不甘,忘味在闻韶”(4)。第一首虽使用传统四言体式,但已是完整的写景诗,第二首是一首五言八句的写景小诗。钟嵘称“孙绰、许询、桓、庾诸公诗,皆平典似《道德论》”(5)。并不能一概而论,如上文所引孙绰诗句“莺语吟修竹,游鳞戏澜涛”,对景物已有较为细致的描写,置于齐梁诗歌中亦不逊色。

东晋永和三年(347)江夏李充出为剡县令。《晋书》卷九二《李充传》:“征北将军褚裒又引为参军,充以家贫,苦求外出。裒将许之为县,试问之,充曰:‘穷猿投林,岂暇择木!’乃除剡县令。遭母忧。服阕,为大著作郎。”(6)《晋书》卷七《康帝纪》:“建元二年(344)秋八月丁巳,以卫将军褚裒为特进、都督徐兖二州诸军事、兖州刺史,镇金城。”(7)《晋书》卷八《穆帝纪》:“永和二年秋七月,以兖州刺史褚裒为征北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永和五年二月,征北大将军褚裒使部将王龛北伐,获石季龙将支重……秋七月,褚裒进次彭城,遣部将王龛、李迈及石遵将李农战于代陂,王师败绩,王龛为农所执,李迈死之。八月,褚裒退屯广陵……十二月己酉,使持节、都督徐兖二州诸军事、徐州刺史、征北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都乡侯褚裒卒。”(8)李充大约永和二年(346)为褚裒参军,李充出为剡县令最晚在永和五年(349)七月褚裒驻军彭城前,根据《晋书·李充传》李充为褚裒参军后即苦求外出,由此看来,李充求外任在任参军不久,大约永和三年(347)李充出为剡县令,永和四年(348)正月初七登剡西寺时作《正月七日登剡西寺》。该诗仅存残句“命驾升西山,寓目眺原畴”(《初学记》卷四),约是现可知较早的作于剡县(今浙江嵊县)的诗歌。孙绰早年在会稽作有《三月三日诗》。王羲之在会稽与许询作诗赠答,今存有《答许询》,许询与王羲之诗已佚。

李充出为剡县令,李充子李颙至剡县探望其父,在回建康途中作《经涡路作》:“言归越东足,逝将反上都。后洫慎中路,改辙修兹衢。旦发石亭境,夕宿桑首墟。”(宋本《艺文类聚》卷一〇〇),据施宿《嘉泰会稽志》卷一二:“凤林乡在(会稽)县东二里,管里三:西施里,镜水里,石亭里。”(9)则会稽确实有石亭这个地方,该诗大约作于会稽郡境内,具体创作地点未详。

王彪之在升平二年(358)至兴宁三年(365)期间任会稽内史,《晋书》卷七六《王彪之传》:“复转尚书仆射……后以彪之为镇军将军、会稽内史,加散骑常侍。居郡八年,豪右敛迹,亡户归者三万余口。桓温下镇姑孰,威势震主,四方修敬,皆遣上佐纲纪。彪之独曰:‘大司马诚为富贵,朝廷既有宰相,动静之宜自当咨禀。修敬若遣纲纪,致贡天子复何以过之。’竟不遣。温以山阴县折布米不时毕,郡不弹纠,上免彪之。彪之去郡,郡见罪谪未上州台者,皆原散之。温复以为罪,乃槛收下吏。会赦,免,左降为尚书。顷之,复为仆射。”(10)《晋书》卷八《海西公纪》:“升平元年十二月,以太常王彪之为尚书左仆射……兴宁三年十二月戊戌,以会稽内史王彪之为尚书仆射。”(11)王彪之在会稽八年,其间作有《登会稽刻石山》。《舆地纪胜》卷一〇:“刻石山。在会稽西南七十里,晋时王彪之有《会稽刻石山》诗。”(12)《南齐书》卷一八《祥瑞志》:“会稽剡县刻石山,相传为名,不知文字所在。”(13)刻石山在剡县(治今浙江嵊州)。殷仲文有《入剡诗》仅剩残句,或作于前往东阳途中。

南朝时期山水诗兴盛,山水诗的鼻祖谢灵运即居于会稽始宁(治今浙江上虞西南),虽然东晋时期在会稽创作诗歌的文士和诗歌总量超过南朝时期,但是东晋在会稽创作诗歌的文士和诗歌总量多是因为王羲之等二十六位文士在兰亭雅集赋诗,其中二十三位作者除了《兰亭诗》以外没有别的诗歌,也就是说严格意义上他们不能算诗人,因此不能因为兰亭诗歌数量多创作者众,而认为东晋时期会稽诗歌创作远较南朝时期繁荣。当然会稽郡是东晋时期浙东诗歌创作最兴盛的区域则是毋庸置疑的。

谢灵运是南朝时期会稽诗歌最重要的作者,他在该地区留有约十二首诗歌。据《宋书》卷六七《谢灵运传》:“灵运父祖并葬始宁县,并有故宅及墅,遂移籍会稽,修营别业,傍山带江,尽幽居之美。”(14)可知始宁一带的山庄是谢灵运的祖居之地,谢灵运在始宁作《述祖德》以颂美之,此地已经成为谢灵运的故乡,故谢灵运经常回到祖居,如其永初三年(422)秋出为永嘉太守,并非直接从建康前往永嘉,而是先回始宁,作有《过始宁墅》。景平元年(423)秋离开永嘉郡回到始宁至元嘉三年(426)春前往建康任秘书丞,元嘉五年(428)春赐假东归至元嘉八年(431)冬出为临川内史,其间谢灵运一直隐居始宁,谢灵运写于会稽的诗歌主要作于这两个时期。石壁山、石壁精舍、南楼、南山、斤竹涧由于谢灵运诗而成为始宁一带的著名景观。谢灵运在始宁石壁山立招提精舍,始宁故乡典型的江南之景“林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霏。芰荷迭映蔚,蒲稗相因依”(《石壁精舍还湖中作》,奎章阁藏《文选》卷二二之李善本)令其忘归,也因此写出了具有如清水芙蓉般的诗句。关于谢灵运《从斤竹涧越岭溪行》的创作地有不同看法,《万历会稽县志》卷八:“淳湖、黄豆湖、汤湖、娄墺塘、达郭塘(俱隶二十二都,源岀静林诸山流为达郭溪、横溪、白木溪,岀汤浦会广陵溪、斤竹涧注于小舜江。)”(15)刘履《风雅翼》卷六选诗补注六:“斤竹涧见《游名山志》,今会稽县东南有斤竹岭,去浦阳江十里许,即其地也。”(16)这是以为该诗作于会稽的竹斤涧。而《明一统志》卷四八:“白若岭,在乐清县东,谢灵运渡江而上,从斤竹涧过白若岭即此。”(17)则又认为该诗所写为永嘉斤竹涧。《文选》卷二二《从斤竹涧越岭溪行》李善注:“灵运《游名山志》曰:神子溪,南山与七里山分流,去斤竹涧数里。”(18)《文选》游览类中一共选录谢灵运诗九首,第一首《从游京口北固亭应诏》作于京口,第二首《晚出西射堂》至第五首《游赤石进帆海》作于永嘉郡,第六首《石壁精舍还湖中作》至第八首《于南山往北山经湖中瞻眺》作于会稽郡,可知《文选》的编者是根据创作地点来编排谢灵运诗的,而《从斤竹涧越岭溪行》就排在《于南山往北山经湖中瞻眺》之后,可见《文选》编者明白该诗作于会稽,故与谢灵运的其他会稽诗同列。有可能《文选》编者在选录谢灵运作品时依据的是他们所见的谢灵运集,在这谢灵运集中就显示该诗是作于会稽。《田南树园激流植楥》《南楼中望所迟客》《登临海峤初发疆中作与从弟惠连可见羊何共和之》(羊指泰山羊璇之,何即东海何长瑜)亦作于始宁。元嘉三年(426)宋文帝派颜延之和范泰至始宁褒奖谢灵运并任命他为秘书监,谢灵运作有《还旧园作见颜范二中书》,颜延之作《和谢监灵运》以答之,这是颜延之现可知唯一一首作于会稽的诗歌。

谢惠连亦居于会稽,《宋书》卷六七《谢灵运传》:“灵运以疾东归,而游娱宴集,以夜续昼,复为御史中丞傅隆所奏,坐以免官。是岁,元嘉五年。灵运既东还,与族弟惠连、东海何长瑜、颍川荀雍、泰山羊璇之,以文章赏会,共为山泽之游,时人谓之四友。”(19)谢灵运元嘉五年春回始宁,是时惠连亦在此地。谢惠连作有《泛南湖至石帆》,施宿《嘉泰会稽志》卷九:“谢惠连《泛南湖至石帆诗》云:‘涟漪繁波漾,参差层峰峙。’南湖,即今镜湖也。”(20)谢灵运《游名山志》曰:“破石溪南二百余里又有石帆,修广与破石等度,质色亦同。传云,古有人以破石之半为石帆,故名彼为石帆,此名破石。”(宋本《艺文类聚》卷八)《太平寰宇记》卷九六《江南东道八》:“石帆山,在(会稽)县东南十五里。”(21)元嘉七年春谢惠连离开始宁任彭义王义康法参军。则此诗大约作于元嘉五年或六年。这是现存较早的写会稽镜湖的诗歌。谢惠连《泛湖归出楼中望月》亦作于此时。据《文选》李善注该诗中之湖即谢灵运《山居赋》中始宁的大小巫湖(22)。元嘉七年春谢惠连离开始宁至建康从浦阳江出发,在钱塘遇风,作《西陵遇风献康乐》,谢灵运答以《酬从弟惠连》。

南齐时期会稽士族虞骞作有《寻沈剡夕至嵊亭》,《水经注校证》卷四〇:“江水北径嵊山,山下有亭,亭带山临江,松岭森蔚,沙渚平静。”(23)高似孙《剡录》卷一:“(嵊)县有嵊山(郦道元《水经》曰:嶀山与嵊山相连),又有嵊亭(《十道志》曰:剡至嵊亭绝湍险,商客往来皆以装束。齐仆射张稷宰此县,生子名嵊,字四山。虞骞《至嵊亭诗》:命楫寻嘉会,信次历山原。扪萝上云纠,与石下雷奔。澄潭写度鸟,空岭应鸣猿。榜歌唱将夕,商子处方昏)。”(24)写出嵊亭之气势。孔皋《会稽记》曰:“余姚县南百里,有太平山。”孔稚珪《游太平山》:“石险天貌分,林交日容缺。阴涧落春荣,寒严留夏雪。”(25)可知太平山在会稽士族孔稚珪的故乡。该诗因为《艺文类聚》的引录而得以留存,有可能所引录的只是其中一部分,但就引录部分看已是佳构,短短四句凸显了太平山的森林茂盛、山势嵚崎。齐末沈约在会稽剡县作有《游沈道士馆》(26)

梁武帝天监十八年(519)至普通三年(522),琅邪王籍随太守萧绎在会稽(27),作有著名的《入若耶溪》。《梁书》卷五〇《文学传·王籍》:“除轻车湘东王咨议参军,随府会稽。郡境有云门、天柱山,籍尝游之,或累月不反。至若邪溪赋诗,其略云:‘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当时以为文外独绝。”(28)施宿《嘉泰会稽志》卷一〇:“若邪溪在(会稽)县南二十五里,溪北流与镜湖合。”(29)若邪溪在若邪山下,今绍兴南。以后世律诗的评判标准看“蝉噪”一联诗犯了合掌对,二句皆以动衬静。

天监九年(510)至十年,刘孝绰任上虞令,留有诗作。《梁书》卷三三《刘孝绰传》:“出为平南安成王记室,随府之镇。寻补太子洗马,迁尚书金部郎,复为太子洗马,掌东宫管记。出为上虞令,还除秘书丞。”(30)《梁书》卷二《武帝纪》:“天监六年夏四月己酉,以江州刺史王茂为尚书右仆射,中书令安成王秀为平南将军、江州刺史……七年五月癸卯,以平南将军、江州刺史安成王秀为平西将军、荆州刺史……十一年十二月己未,以安西将军、荆州刺史安成王秀为中卫将军。”(31)刘孝绰约天监六年随安成王秀到江州,七年十月随安成王秀由江州至荆州,八年回到建康不久即补太子洗马,掌东宫管记。九年夏出为上虞令。十年秋冬之际回到建康任秘书丞,十一年春夏之际又回到荆州任安成王秀咨议。刘孝绰《上虞乡亭观涛津渚学潘安仁河阳县》云:“此城邻夏穴,矗茂筠篁。孝碑黄绢语,神涛白鹭翔。”(《文苑英华》卷一六二)此诗作于任上虞令时。上虞接近山阴大禹陵,此地竹林茂密,孝碑是指上虞孝女曹娥之碑,此处大约正是写在曹娥江观涛。

徐陵在梁代曾任上虞令,其《内园逐凉》诗云:“昔有北山北,今余东海东。纳凉高树下,直坐落花中。”(宋本《艺文类聚》卷五),上虞治今浙江绍兴市上虞区,距海不远,所以诗中的东海东正指上虞。萧纲有《纳凉》,庾肩吾《奉和太子纳凉梧下应令》是对萧纲之作的唱和〔萧纲中大通四年(532)九月方移居东宫,此时早非纳凉季节。故萧、庾之作,最早作于中大通五年夏〕,而徐陵该诗是对随萧纲在东宫纳凉的回忆之作。要知徐陵之作创作时间需考索徐陵任上虞令时间。梁武帝虽然在中大通三年五月丙申(即五月二十七日,西历531年6月27日)已下诏立萧纲为太子,但因立萧纲为太子朝中有争议,反对派指责萧纲及其僚属徐摛等创作浮艳的诗文,故并未立刻策拜,而是将徐摛出为新安太守(因为立萧纲为太子已是五月底,这一外任至早在六月),徐摛前往新安后,梁武帝即于中大通三年七月乙亥即七月初七(西历531年8月5日)正式策拜萧纲为太子。《陈书》卷二六《徐陵传》:“中大通三年,王立为皇太子,东宫置学士,陵充其选。稍迁尚书度支郎。出为上虞令,御史中丞刘孝仪与陵先有隙,风闻劾陵在县赃污,因坐免。久之,起为南平王府行参军,迁通直散骑侍郎。梁简文在东宫撰《长春殿义记》,使陵为序。又令于少傅府述所制庄子义。寻迁镇西湘东王中记室参军。太清二年,兼通直散骑常侍。”(32)可知徐陵先出为上虞令,其间被御史中丞刘孝仪弹劾而免官,过了一段时间才起为南平王行参军,之后替萧纲《长春殿义记》作序,迁镇西湘东王中记室参军。徐陵何时遭刘孝仪弹劾呢?《梁书》卷四一《刘孝仪传》:“大同三年,迁中书郎,以公事左迁安西咨议参军,兼散骑常侍。使魏还,复除中书郎。顷之,权兼司徒右长史,又兼宁远长史、行彭城琅邪二郡事。累迁尚书左丞,兼御史中丞。在职弹纠无所顾望,当时称之。十年,出为伏波将军、临海太守。”(33)《资治通鉴》卷一五八《梁纪十四》:“大同四年冬十月,散骑常侍刘孝仪等聘于东魏。”(34)刘孝仪任御史中丞犹在大同四年(538)十月出使东魏之后。据《梁书》卷三《武帝纪下》:“大同三年闰九月甲子,安西将军、荆州刺史湘东王绎进号镇西将军。”(35)则徐陵大同三年冬前往荆州任镇西湘东王记室,这样一来徐陵前往荆州反而比任上虞令受到刘孝仪弹劾还要早,这不是与上文所引《陈书·徐陵传》中的履历矛盾吗?似乎《陈书·徐陵传》记载徐陵为官先后顺序十分错乱,其实并非如此。《南史》卷三九《刘孝仪传》:“使魏还,除中书郎。累迁尚书左丞,长兼御史中丞。在职多所弹纠,无所顾望,当时称之。出为临海太守。”(36)所谓长兼御史中丞,即刘孝仪并非大同五年迁尚书左丞后才兼御史中丞,而是长期兼任御史中丞,则中大通中刘孝仪已兼御史中丞。显然《南史》所序正确。上文已述,中大通五年(533)夏徐陵尚与庾肩吾等随萧纲在东宫纳凉,则徐陵出为上虞令至早在中大通五年夏秋之际,是时刘孝仪已兼御史中丞,《陈书·徐陵传》记载御史中丞刘孝仪弹劾上虞令徐陵是符合史实的,其所述徐陵为官先后并不错乱,徐陵是诗约中大通五年秋作于上虞。那么中大通七或八年徐陵从上虞令任上回到建康任南平王行参军,南平王为谁呢?《梁书》卷三《武帝纪下》:“中大通五年,三月丙辰,大司马南平王伟薨。”(37)可知此南平王定非萧伟,萧伟卒后,世子萧恪为南平王,所以徐陵即为南平王萧恪行参军。

大约太清三年(549)三月台城陷落,庾肩吾得间逃出建康往东行,吴郡被侯景叛军攻占,庾肩吾又逃亡会稽郡,在经过夏禹庙时作《乱后经夏禹庙》,这是现可知较早的写会稽大禹庙的诗歌。是年十二月侯景将宋子仙攻陷会稽,庾肩吾被执而作《被执作诗》。

二、临海郡

《宋书》卷三五《州郡一》:临海太守,本会稽东部都尉。前汉都尉治鄞,后汉分会稽为吴郡,疑是都尉徙治章安也。孙亮太平二年立……永嘉太守,晋明帝太宁元年,分临海立(38)。东吴太平二年(257)从会稽郡分出之临海郡,辖境大致相当于今浙江省辖台州市、宁波市南部(宁海县、象山县)、温州市、丽水市(不包括遂昌县),治章安(今浙江台州临海市东南章安镇)。东晋太宁元年(323)从临海郡中分出永嘉郡,此后临海郡只包括今台州市、宁波市南部(宁海县、象山县)。

临海地区首次出现在诗歌中就与王筠之创作有关。《梁书》卷三三《王筠传》:“中大通二年,迁司徒左长史。三年,昭明太子薨,敕为哀策文,复见嗟赏。寻出为贞威将军、临海太守,在郡被讼,不调累年。大同初,起为云麾豫章王长史,迁秘书监。五年,除太府卿。”(39)萧统去世于中大通三年(537)四月,萧纲是年五月立为太子,七月正式策拜。是年九月十二日萧纲东城私忏,作有《蒙预忏悔诗》,王筠有《奉和皇太子忏悔应诏》《又和皇太子忏悔》,则王筠出为临海太守至早在中大通三年九月下半月。王筠“在郡被讼,不调累年”与徐陵在上虞令任上被弹劾不同,徐陵是被弹劾而罢官;王筠是被讼后,一任临海太守秩满没有被召回建康也没升官,而是滞留临海,故云不调累年。王筠何时回建康任豫章王长史呢?结合王筠《东阳还经严陵濑赠萧大夫》考证之,诗题中之“萧大夫”指中散大夫萧子范,《梁书》卷三五《萧子范传》:“为宣惠武陵王司马,不就,仍除中散大夫,迁光禄、廷尉卿。出为戎昭将军、始兴内史。还除太中大夫,迁秘书监。”(40)《梁书》卷三《武帝纪下》:“大同三年五月丙申,以前扬州刺史武陵王纪复为扬州刺史。”(41)因萧子范未上任宣惠武陵王司马,而除中散大夫,也就是说大同三年(537)五月丙申之后,才可称萧子范为大夫,王筠从临海回建康途经严陵濑作是诗,称萧子范为萧大夫则是诗至早作于大同三年五月丙申后,可知王筠中大通三年(531)初冬至大同三年夏秋之际在临海,确实是“不调累年”。王筠十分重视自己在临海时期的文学创作,在编文集时将在临海创作的诗文独立编为十卷。其《早出巡行瞩望山海》:“高门惟壮丽,修雉亦骈罗。层楼已门几,复道亦经过。昧旦清阴上,风气入纤萝。云起垂天翼,水动连山波。奔涛延澜汗,积翠远嵯峨。”(《文苑英华》卷一六二)是谢灵运在今温州地区描写东海后,再次在诗歌中出现对东海的描述。王筠《答元金紫饷朱李》是对金紫光禄大夫元法僧赠朱李的答谢〔王筠曾作有《(嘲刘孝绰)元广州景仲座见故姬》,元景仲乃元法僧之子,可见王筠本与元法僧家族有交往〕,元法僧中大通四年(532),领金紫光禄,是年王筠已在临海,当然也有可能是年夏王筠尚未前往临海,但如此则与《梁书》本传中的“寻出为贞威将军、临海太守”不合,所以在没有确切史料支撑的情况下,还是以王筠中大通三年冬出为临海太守比较妥当,故是诗大约中大通四年(532)夏作于临海。《初学记》卷一一《职官部上》:引司马彪《续汉官志》云:“尚书省在神仙门。王筠《和刘尚书诗》曰‘客馆动秋光,仙台起寒雾’。”(42)可知诗中之“仙台”正是指尚书省,据“客馆”“秋光”“寒雾”可知作于某年深秋客居他乡时,而王筠生平居他乡约只有任临海太守时。是诗当为王筠在临海期间与在建康任都官尚书的刘孺异地唱和时作。《梁书》卷四一《刘孺传》:“中大通五年,为宁远将军、司徒左长史,未拜,改为都官尚书,领右军将军。大同五年,守吏部尚书。其年,出为明威将军、晋陵太守。”(43)则中大通五年(533)至大同四年(538)刘孺为都官尚书,结合上文所云王筠在临海时间,该诗大约于中大通五年至大同二年的某个秋季作于临海。王筠有《摘园菊赠谢仆射举》,《梁书》卷三《武帝纪》:“中大通五年冬十月庚申,以吏部尚书谢举为尚书右仆射……大同三年二月己丑,以尚书右仆射谢举为右光禄大夫……九年三月,以太子詹事谢举为尚书仆射……太清二年春正月辛丑,以尚书仆射谢举为尚书令。”(44)可见谢举中大通五年十月至大同三年二月,大同九年三月至太清二年(548)正月为尚书仆射,因王筠中大通六年(534)一届太守任期满后至大同三年滞留临海,而谢举在朝中任职,故诗中王筠自称野人,谢举与王筠皆为萧统东宫学士,二人颇为熟识,故王筠摘园菊遥赠谢举。诗云:“重九惟嘉节,抱一应元贞。”(宋本《艺文类聚》卷八一)可知作于重阳节。是诗大约中大通六年(534)秋至大同二年间某个重阳节作于临海(45)

三、永嘉郡

永嘉郡,晋明帝太宁元年(323),分临海郡而立,辖境大致相当于今浙江省辖温州市和丽水市大部,治永宁(今浙江温州市),现可知较早的永嘉郡诗歌作于南朝宋,主要作于永嘉治所一带。

谢灵运永初三年(422)出为永嘉太守,八月十二日到郡,景平元年(423)九月离开永嘉一共在郡一年,《宋书》卷六七《谢灵运传》:“少帝即位,权在大臣,灵运构扇异同,非毁执政,司徒徐羡之等患之,出为永嘉太守。郡有名山水,灵运素所爱好,出守既不得志,遂肆意游遨,遍历诸县,动逾旬朔,民间听讼,不复关怀。所至辄为诗咏,以致其意焉。在郡一周,称疾去职,从弟晦、曜、弘微等并与书止之,不从。”(46)谢灵运不是优秀的太守,但他的题咏使得永嘉地区第一次进入文学视野。这一年间创作了不少描写永嘉山水的诗篇。谢灵运在永嘉留下了约二十五首诗,其中写永嘉山水的有十八首。永嘉地区的奇山异水如赤石山、绿嶂山、仙岩山、南亭山、孤屿山、白石山、盘屿山、瞿溪山等,因谢灵运的歌咏,始为世人所知,方志中在介绍这些山水时即以谢诗为例。如《游赤石进帆海》:“首夏犹清和,芳草亦未歇。水宿淹晨暮,阴霞屡兴没。周览倦瀛壖,况乃凌穷发。川后时安流,天吴静不发。扬帆采石华,挂席拾海月。溟涨无端倪,虚舟有超越。仲连轻齐组,子牟眷魏阙。矜名道不足,适己物可忽。请附任公言,终然谢夭伐。”(奎章阁藏《文选》卷二二之李善注)等,是较早描写大海的诗篇,谢灵运祖籍陈郡阳夏,谢氏南渡居建康,谢灵运一支侨居始宁,始宁虽离东海不远,然终不靠海,谢灵运出任永嘉太守,是他第一次直面浩瀚地大海并扬帆海上,大海给这位才高八斗的诗人以丰富的诗思。贵族文人的底蕴,悠游的生活,对山水的喜好,加上绍兴、永嘉、富春江沿岸等地的各自独特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特点成就了谢灵运的诗歌创作,也因为有谢灵运,这些地区或首次进入诗歌或首次得到大幅度的描写。谢灵运是南朝较少的在居住地和任职地都大量从事诗歌创作描写当地风光的诗人。元嘉十年(433)谢灵运在广州被杀,是武人次等士族掌握政权后,为加强皇权统治,而对依然保持较大独立性的高门士族文人的一次警告。自此以后南朝极少有像谢灵运这样如此有贵族气的文人,也较少有文士如大谢般在地方任职而以游览写诗为主要生活,此后的齐梁文士基本都有担任诸王记室、参军等经历,逐渐成为帝王的附庸,齐梁谢朓沈约等虽亦任地方官,但是他们更多的是依靠王权,在不同的诸王幕府中周旋,任地方官时虽亦有少数诗歌留下,但游览赋诗已非其为宦生涯的重要部分。

《梁书》卷四九《文学传·丘迟》:“天监三年,出为永嘉太守。在郡不称职,为有司所纠,高祖爱其才,寝其奏。四年,中军将军临川王宏北伐,迟为咨议参军,领记室。”(47)丘迟天监三年(504)出为永嘉太守,天监四年十月参加临川王宏任主帅之北伐军,故丘迟居永嘉最多一年,虽然亦如谢灵运在郡并不称职,但丘迟并非谢灵运似的贵族文人,亦未有史书记载丘迟在永嘉曾经以探访山水为能事,他在永嘉并未留下写当地景致的诗歌。丘迟在永嘉的诗歌可知的只有《题琴朴奉柳吴兴》(宋本《艺文类聚》卷四四),吴兴太守柳恽善琴,丘迟在永嘉得佳琴材以赠恽并作是诗,是诗大约作于天监四年春。

四、东阳郡

东吴末帝孙皓宝鼎元年(266)分会稽郡立东阳郡,治长山(今浙江金华市),辖境大致相当于今浙江省辖金华市、衢州市以及丽水市之遂昌县。

《资治通鉴》卷一一四《晋纪》:“(义熙三年)殷仲文素有才望,自谓宜当朝政,悒悒不得志;出为东阳太守,尤不乐。何无忌素慕其名;东阳,无忌所统,仲文许便道修谒,无忌喜,钦迟之。而仲文失志恍惚,遂不过府;无忌以为薄己,大怒。会南燕入寇,无忌言于刘裕曰:‘桓胤、殷仲文乃腹心之疾,北虏不足忧也。’闰(二)月,刘裕府将骆冰谋作乱,事觉,裕斩之。因言冰与仲文、桓石松、曹靖之、卞承之、刘延祖潜相连结,谋立桓胤为主,皆族诛之。”(48)则义熙初殷仲文曾任东阳太守,《送东阳太守》义熙初作于东阳(治今浙江金华),是现可知较早作于东阳的诗歌。

谢灵运景平元年(423)秋自永嘉回始宁途中经过东阳作有《东阳溪中赠答》二首:“可怜谁家妇,缘流洒素足。明月在云间,迢迢不可得。”“可怜谁家郎,缘流乘素舸。但问情若为,月就云中堕。”(《玉台新咏》卷一〇)此二诗描写东阳溪上青年男女,具有民歌色彩,由贵族诗人写来别有一番风味,这不是刻意的模仿,对该地的风土人情的实际写照使得该诗具有民歌风格。

谢灵运虽然是现可知较早在东阳一带作诗者,但谢灵运是以民歌写东阳之风俗,未书写东阳之景,且谢灵运是到永嘉途中路过东阳,不可能在此地较多写诗,较早写东阳之景且较多在此地作诗者是南齐时任东阳太守的沈约。《梁书》卷一三《沈约传》:“隆昌元年,除吏部郎,出为宁朔将军、东阳太守。”(49)沈约为竟陵八友之一,因此在萧鸾掌权后一度受到猜忌出为东阳太守。《太平寰宇记》卷九七《江南东道九》:“《名山略记》云:‘有长山,在东北,县因之为名。’隋改长山为金华。按金华即长山别名。今为金华县焉。长山在(金华)县南二十里,一名金华山。即黄初平初起遇道士教以仙方处……溪水。《郡国志》云:‘金华县因山为石城,南临溪水。高阜上有楼名曰玄畅楼,宋沈约造次吟咏于此处。’赤松涧。赤松子游金华山,以火自烧而化,故山上有赤松之祠。涧自山而出,故曰赤松涧。”(50)则金华乃山名,为道士修道处,沈约《游金华山》诗即紧扣金华山与道士之关系。赤松涧源于金华山,此地因赤松子而闻名,所以沈约《赤松涧》诗围绕赤松子而写。受到高峻的玄畅楼的感染,其《登玄畅楼》诗颇有气势:“危峰带北阜,圆顶出南岑。中有凌风树,回望川之阴。涯岸每增减,湍平互浅深。水流本三派,台高乃四临。上有离群客,客有慕归心。落晖映长浦,焕景烛中寻。云生岭乍黑,日下溪半阴。信美非吾土,何事不抽簪。”(宋本《艺文类聚》卷六三)写因登楼所见而思乡,俨然具体而微之《登楼赋》。沈约在玄畅楼题写了八首杂言诗,总名“八咏诗”,使得玄畅楼亦沈约的妙笔使金华之景第一次集中进入诗歌中,金华山、玄畅楼、赤松涧因为沈约的歌咏而成为金华的历史文化名胜。在永嘉期间沈约曾泛舟永康江,作有《泛永康江》,诗中“山光浮水至,春色犯寒来”(宋本《艺文类聚》卷八)之句清新奇秀,“浮”“犯”二字,炼字极佳。

沈约在东阳作有《赠沈录事江水曹二大使》。《文馆词林》卷一五八录该诗,下有小注“东阳郡时”(51),可知该诗作于沈约任东阳太守时。《南史》卷五《齐本纪》:建武元年(494)十一月诏遣大使观省四方(52)。林家骊先生据此以为沈录事和江水曹是观省大使,到东阳一带视察,沈约以是诗赠之(53)。“戒途在日,复路回舟。霜结暮草,风卷寒流”可知是时正为冬季,林说可从。《南齐书》卷一六《百官志》:“凡公督府置佐:长史、司马各一人,咨议参军二人。诸曹有录事,〔功曹〕,记室,户曹,仓曹,中、直兵,外兵,骑兵,长流,贼曹,城局,法曹,田曹,水曹,铠曹,集曹,右户,十八曹。”(54)齐明帝在即位前曾为使持节、都督扬南徐二州军事、骠骑大将军、录尚书事、扬州刺史,开府仪同三司,可以置十八曹。沈录事、江水曹即其属官,亦为其亲信。明帝即位后,仍重用他们,派他们观省四方是可能的。沈录事、江水曹,事迹未详。据沈约该诗云:“伊我洪族,源浚流长。奕奕清济,代有兰芳。”则沈录事当为沈约族人。《文馆词林》卷一五八还录沈约《赠刘南郡季连》,有小注“东阳郡时”(55),可知该诗亦作于沈阳任东阳太守时。《梁书》卷二〇《刘季连传》:“建武中,又出为平西萧遥欣长史、南郡太守。”(56)《南齐书》卷六《明帝纪》:建武元年(494)十一月丙戌,以辅国将军闻喜公遥欣为荆州刺史(57)。建武元年十一月刘季连随萧遥欣前往荆州时,沈约已经在东阳,该诗大约是建武元年冬沈约在东阳闻知刘季连任南郡太守,作是诗遥赠之。诗云:“山邦务寡,陕辅任隆。才否虽异,劳逸不同。幽岩何有,丹桂为丛。结枝以赠,寄之飞鸿。”“山邦”句谦指自己任东阳太守,“陕辅”句指刘季连任南郡太守,“寄之飞鸿”正可见该诗为遥赠。

沈约《赠留真人祖父教》:“金华东山留真人诞钟灵性,独悟怀抱,日饮霞食卅余载。”(弘仁本《文馆词林》卷六九九)则留真人正为金华东山人。沈约作《留真人东山还》:“寥戾野风急,芸黄秋草肥。我来岁云暮,于此怅怀归。”(宋本《艺文类聚》卷七)沈约隆昌元年(494)春至建武三年(496)春在金华,则该诗作于建武元年(隆昌元年十月改元建武)或建武二年岁末。沈约离开东阳前作《去东阳与吏民别》诗云:“霜载(再)凋秋草,风三动春旗。”(宋本《艺文类聚》卷五〇)沈约隆昌元年(494)春任东阳太守至建武三年(496)春离任经过了三个春季、两个秋季。是诗建武三年春作于东阳。

梁武帝天监十二年(513),刘峻隐居东阳金华山之首紫岩山,作有《始居山营室》(58)。诗云:“凿户窥嶕峣,开轩望崭。激水檐前溜,修竹堂阴植。香风鸣紫莺,高梧巢绿翼。泉脉洞杳杳,流波下不极。”(宋本《艺文类聚》卷三六)与刘峻《东阳金华山栖志》:“东阳实会稽西部,是生竹箭。山川秀丽,皋泽坱郁。若其群峰迭起,则接汉连霞。乔林布濩,则春青冬绿,回溪映流,则十仞洞底,肤寸云合,必千里雨散。信卓荦爽垲,神居奥宅。是以帝鸿游斯铸鼎,雨师寄此乘烟。故涧勒赤松之名,山贻缙云之号。”(《广弘明集》卷二四)所述金衢盆地之风物相通。《梁书》卷三五《萧子云传》:“大同七年,出为仁威将军、东阳太守。中大同元年,还拜宗正卿。”(59)则大同七年(541)至中大同元年(546)萧子云任东阳太守(治今浙江金华),王崇炳《金华征献略》卷一七《来宦传》:萧子云,字景乔,大同七年以散骑常侍拜仁威将军东阳太守……其在东阳有《赠海法师游甑山》诗(60)。然而王崇炳没有说明认为该诗作于东阳的原因,据《浙江通志》卷一七:“甑山,《元丰九域志》:‘甑山,其形似甑。’《名胜志》:‘在(东阳)县西南十里,高三百二十丈,周二十里。’《寰宇记》:‘昆山顶上有孤石,高三十丈,其形类甑。即此山也。下有白云洞,深五丈,广如之。’”(61)可知东阳有甑山,因此《赠海法师游甑山》即作于任东阳太守时。萧子云还有《落日郡西斋望海山》,中大通三年萧子云出为贞威将军、临川内史,临川治今江西抚州市临川区,金华一带虽不靠海,但距离大海较之临川近得多,且始终描述的是江东一带风俗景致,故是诗约作于萧子显东阳太守任上。

太清三年(549)侯景陷台城,江总避地会稽,后流寓岭南,途经东阳郡境留有诗篇。《陈书》卷二七《江总传》:“台城陷,总避难崎岖,累年至会稽郡,憩于龙华寺……总第九舅萧勃先据广州,总又自会稽往依焉。梁元帝平侯景,征总为明威将军、始兴内史,以郡秩米八百斛给总行装。会江陵陷,遂不行,总自此流寓岭南积岁。天嘉四年,以中书侍郎征还朝,直侍中省。”(62)《梁书》卷五《元帝纪》:“大宝元年十二月壬辰,以定州刺史萧勃为镇南将军、广州刺史。”(63)则江总最早于大宝二年(551)投靠萧勃,直至陈文帝天嘉四年(563),此期间江总在岭南。在前往岭南途中经过东阳郡太末县(治今衢州市龙游县)作有《入龙丘岩精舍》。《浙江通志》卷一八:“龙丘山,《龙游县志》:‘在县东四十里。’《后汉书·郡国志》:‘《东阳记》太末龙丘山有九石,特秀林表,色丹白,远望尽如莲花。龙丘苌隐居于此,因以为名。’”(64)诗云:“法堂犹集雁,仙竹几成龙。聊承丹桂馥,远视白云峰。风窗穿石窦,月牖拂霜松。暗谷留征鸟,空林彻夜钟。阴峰未辨色,迭树岂知重。溘此哀时命,吁嗟世不容。无由访詹尹,何去复何从。”(《文苑英华》卷二三三),据诗中景致,可知作于大宝二年(551)秋,诗中的龙丘之景亦染上逃难时“溘此哀时命,吁嗟世不容”的忧生之嗟。这是现可知较早的作于龙游县的诗歌。

六朝浙东诗总表

注:每一郡皆列二栏,前一栏为作者人数,后一栏为诗歌数。

由于部分作者在几个郡作有诗歌,所以据上表统计六朝时期浙东诗歌创作人数时因去掉一些重复,这样现可知各代浙东诗作者约为:东晋31人,南朝宋5人,南朝齐4人,梁代9人。陈代现无可知的在浙东作诗者。所以六朝时期现可知浙东诗作者约47人,现存诗约113首。六朝浙东诗作者以侨姓士族文士为主,其中侨居于该地区者有孙绰、孙统、谢安、王羲之、王肃之、王玄之、王凝之、王徽之、王涣之、谢灵运(此十人居于会稽),李颙、李充(二人居于临海),殷仲文(居于吴兴),刘峻(晚居东阳),其中约只有谢灵运较多在其居住地作诗。现可知浙东诗的本土作者约只有虞骞、孔稚珪等。虞骞和孔稚珪在故乡会稽创作诗歌,虽然各只有一首,但皆描写了故乡的山水。就区域而言,会稽郡是浙东诗歌创作最繁荣兴盛的地区。会稽郡是侨姓士族在浙东最大的聚居地,所以在东晋时期该地就成为浙东诗歌主要的创作地。东晋时期,孙绰等居于会稽的文人即尝试在对自然的哲思中描写山水的美。东晋会稽诗总数较多,也与兰亭雅集作诗有关。到刘宋时期,谢灵运在前代居于会稽地区文人创作成就的基础上大量创作山水诗,最终推动山水诗创作走向成熟,并使会稽诗歌创作达到了六朝时期的顶峰。东阳郡虽然东晋至梁皆有可知的诗歌,但总体创作不繁荣,诗歌创作主要集中在沈约任太守时期。所以该郡只能属于次兴盛区。在临海、永嘉二郡创作诗歌的文士最少,临海郡现可知只有南朝梁时期王筠任太守时作过四首诗,其中一首描绘了当地所见的大海。永嘉郡在刘宋初谢灵运任太守时有较多的诗歌创作,但谢灵运离开后,该地诗歌创作即归于沉寂,此后终南朝之世亦未复兴。

南朝时期部分在浙东为官的文人,还与其他地区的文人作诗异地赠答。比如,梁代丘迟在永嘉与在吴兴的柳恽作诗互赠。王筠在临海先后作诗酬答在建康的元法僧、谢举。可见该时期异地诗歌赠答已有一定规模,浙东至建康,以及至闽地,邮路已有进步,为异地诗歌赠答提供了交通基础。虽然缺少文献,但可以想见文人之间异地诗歌赠答的同时也会有书信往来,在书信中会提到在各自为官地的见闻,这些与诗歌异地赠答一同促进了不同地区间的文化交流。

总之,六朝时期浙东诗歌创作的兴盛区与地区的开发程度有一定的关系,浙东不是传统的吴地世族聚居地,六朝时期的浙东诗以侨姓士族为创作主体,同时较依赖著名文人到某地为官进行创作,而由于所在地文化发展水准还较低以及文士在为官时还来不及提升当地文化水准,当地本土文人的诗歌创作并没有因著名文士的到来而有较大起色,所以虽然文士为官时进行的诗歌创作会提升当地的诗歌数量,但文士离开后,当地的诗歌创作仍然归于萧条。浙东本土文人诗歌创作的繁荣要等到唐代,但六朝时期浙东地区的诗歌创作,为唐代浙东诗提供了文化和创作实践基础。

(作者单位:上海师范大学)


(1)本文历史地理政区依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中国地图出版社,1982年。现政区据杜秀荣、唐建军:《中国地图集》,中国地图出版社,2011年。

(2)[唐]房玄龄等:《晋书》,中华书局,1974年,第1544页。

(3)[宋]司马光:《资治通鉴》,中华书局,1956年,第2996页。

(4)[宋]施宿:《嘉泰会稽志》,中华书局编辑部:《宋元方志丛刊》,中华书局,1990年影印本,第7075页。

(5)[南朝梁]钟嵘著,曹旭集注:《诗品集注》(增订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第28页。

(6)[唐]房玄龄等:《晋书》,中华书局,1974年,第2390页。

(7)[唐]房玄龄等:《晋书》,中华书局,1974年,第187页。

(8)[唐]房玄龄等:《晋书》,中华书局,1974年,第193、195、196页。

(9)[宋]施宿:《嘉泰会稽志》,中华书局编辑部:《宋元方志丛刊》,中华书局,1990年影印本,第6923页。

(10)[唐]房玄龄等:《晋书》,中华书局,1974年,第2009、2010页。

(11)[唐]房玄龄等:《晋书》,中华书局,1974年,第202、211页。

(12)[宋]王象之著,李勇先校点:《舆地纪胜》,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569页。

(13)[南朝梁]萧子显:《南齐书》,中华书局,1972年,第352页。

(14)[南朝梁]沈约:《宋书》,中华书局,1974年,第1754页。

(15)[明]张元忭:《万历会稽县志》,明万历刻本。

(16)[元]刘履:《风雅翼》(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370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影印本,第128页。

(17)[明]李贤等:《明一统志》(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472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影印本,第1110页。

(18)[南朝梁]萧统编,[唐]吕延济等注,俞绍初等点校:《新校订六家注文选》,郑州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1383页。

(19)[南朝梁]沈约:《宋书》,中华书局,1974年,第1774页。

(20)[宋]施宿:《嘉泰会稽志》,中华书局编辑部:《宋元方志丛刊》,中华书局,1990年影印本,第6860页。

(21)[宋]乐史撰,王文楚等点校:《太平寰宇记》,中华书局,2007年,第1929页。

(22)[南朝梁]萧统编,[唐]吕延济等注,俞绍初等点校:《新校订六家注文选》,郑州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1366页。

(23)[北魏]郦道元著,陈桥驿校证:《水经注校证》,中华书局,2007年,第945页。

(24)[宋]高似孙:《剡录》,中华书局编辑部:《宋元方志丛刊》,中华书局,1990年影印本,第7197页。

(25)[唐]欧阳询撰,汪绍楹校:《艺文类聚》,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145页。

(26)[南朝梁]沈约著,陈庆元校笺:《沈约集校笺》,浙江古籍出版社,1995年,第209页。

(27)许逸民先生以为天监十八年(519)萧绎接替邵陵王纶为会稽太守。萧绎为丹阳尹在普通三年(522)十月袁昂去职进号中卫将军后。[南朝梁]萧绎撰,许逸民校笺:《金楼子校笺》,中华书局,2011年,第1423、1427页。

(28)[唐]姚思廉:《梁书》,中华书局,1973年,第713页。

(29)[宋]施宿:《嘉泰会稽志》,中华书局编辑部:《宋元方志丛刊》,中华书局,1990年影印本,第6880页。

(30)[唐]姚思廉:《梁书》,中华书局,1973年,第480页。

(31)[唐]姚思廉:《梁书》,中华书局,1973年,第45、47、52页。

(32)[唐]姚思廉:《陈书》,中华书局,1972年,第325—326页。

(33)[唐]姚思廉:《梁书》,中华书局,1973年,第594页。

(34)[宋]司马光:《资治通鉴》,中华书局,1956年,第4899页。

(35)[唐]姚思廉:《梁书》,中华书局,1973年,第82页。

(36)[唐]李延寿:《南史》,中华书局,1975年,第1013页。

(37)[唐]姚思廉:《梁书》,中华书局,1973年,第77页。

(38)[南朝梁]沈约:《宋书》,中华书局,1974年,第1036—1037页。

(39)[唐]姚思廉:《梁书》,中华书局,1973年,第486页。

(40)[唐]姚思廉:《梁书》,中华书局,1973年,第510页。

(41)[唐]姚思廉:《梁书》,中华书局,1973年,第81页。

(42)[唐]徐坚等:《初学记》,中华书局,1962年,第259页。

(43)[唐]姚思廉:《梁书》,中华书局,1973年,第592页。

(44)[唐]姚思廉:《梁书》,中华书局,1973年,第78、81、87、93页。

(45)[清]王筠《和萧子范入元襄王第》是对[梁]萧子范《入元襄王第》的唱和,萧子范在南平王萧伟幕府多年,自然与萧伟有很深的感情,而王筠又与萧子范熟识,南平王萧伟中大通元年曾为萧统太子太傅,亦即与王筠同样曾为昭明太子属官,故大同三年王筠回建康后与萧子范一同参观萧伟故宅,且诗中有参观萧伟宅的具体描述,故不能因为萧伟中大通五年三月卒时王筠正在临海,而以为是诗作于临海,是诗当作于王筠回建康后。

(46)[南朝梁]沈约:《宋书》,中华书局,1974年,第1753页。

(47)[唐]姚思廉:《梁书》,中华书局,1973年,第687页。

(48)[宋]司马光:《资治通鉴》,中华书局,1956年,第3595页。

(49)[唐]姚思廉:《梁书》,中华书局,1973年,第233页。

(50)[宋]乐史撰,王文楚等点校:《太平寰宇记》,中华书局,2007年,第1950页。

(51)[唐]许敬宗编,罗国威整理:《日藏弘仁本文馆词林校证》,中华书局,2001年,第74页。

(52)[唐]李延寿:《南史》,中华书局,1975年,第141页。

(53)林家骊:《沈约年谱汇考》,范子烨主编:《中古作家年谱汇考辑要》第二卷,世界图书出版西安有限公司,2014年,第622页。林先生以为沈录事疑指沈詹事即沈文季,江水曹疑是尚书水部郎江祏,二人为齐明帝心腹,为官省大使是可能的。可备一说。本文对沈录事、江水曹为谁姑存疑。

(54)[南朝梁]萧子显:《南齐书》,中华书局,1972年,第313页。

(55)[唐]许敬宗编,罗国威整理:《日藏弘仁本文馆词林校证》,中华书局,2001年,第75页。

(56)[唐]姚思廉:《梁书》,中华书局,1973年,第307页。

(57)[南朝梁]萧子显:《南齐书》,中华书局,1972年,第86页。

(58)赵建成:《刘孝标年谱汇考》,范子烨主编:《中古作家年谱汇考辑要》第二卷,世界图书出版西安有限公司,2014年,第711页。

(59)[唐]姚思廉:《梁书》,中华书局,1973年,第515页。

(60)[清]王崇炳:《金华征献略》,清雍正十年(1732)刻本。

(61)[清]沈翼机等:《浙江通志》(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影印本,第519册,第507页。

(62)[唐]姚思廉:《陈书》,中华书局,1972年,第344、345页。

(63)[唐]姚思廉:《梁书》,中华书局,1973年,第116页。

(64)[清]沈翼机等:《浙江通志》(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影印本,第519册,第52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