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长的告别——与典典的对话
什么是摄影?怎么拍照?
有人说,摄影的终极意义在于怎么拍,或许是对这两个问题的一次“完美”回答,也很轻松,而实际上并不会让摄影师因此而顿释疑惑,甚至越陷越深。
典典:匡叔,最近我看了吕楠跟萨尔加多的几本专辑,觉得要把这些由画面组成的精彩语句修炼成一篇语义通达感人至深的文章,确实很不容易。感觉拍照就像画人像素描一样,先得把眼睛、嘴巴、耳朵、手这些特写练好了,然后再慢慢练习画头像,最后再形成自己的风格。对应过来就是先把描写这些精彩语句的拍摄能力练好,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主题,然后再有目的地进行拍摄,这样长期坚持下来最后才能形成一套作品吧。
失焦:是的,就像我们写一个作品一样,最开始有一些架构,有一些灵感,比如一个小小的故事原型作为引子,然后慢慢深入。
典典:匡叔,你是看到哪个摄影师的作品给你带来了触动然后才投入到摄影这个“毁终身”的爱好里的?
失焦:森山大道吧。在这个之前,看过布列松以及很多马格南的摄影师,也曾经模仿他们,但是一直没有心得,后来偶然看到森山大道的北海道,才发现摄影可以这么拍。
失焦:你这个问题很好。
典典:恩,我觉得问这个比较重要,算是摄影的起点吧,每个人对于摄影的起点是不一样的,有的人是受家人影响(比如父母、亲戚喜欢拍照),有的人是看书受到的影响,有的人是看身边的朋友在拍照被带动起来的。起点不一样,眼界不一样,喜好不一样,拍出来的片子也不一样的。
失焦:摄影最开始跟个人气质和修养有关,最终也是跟个人气质和修养有关。功夫在诗外。
典典:那是因为什么事给你带来了影响让你抓起了相机?
失焦:我是2010年底接触相机,之前因为各种原因连相机都没有摸过,当时是因为我要做爸爸了,用相机记录孩子的到来,那次没有做到,直到第二个女儿到来的时候才做到的。
二妹出生记之一
二妹出生记之二
二妹出生记之三
二妹出生记之四
典典:没做到是觉得当时拍得不够好,没把那种初为人父、新生命到来的感觉抓住么?
失焦:那个时候不自信,其实摄影水平不存在提高,只是一个自我放松的问题,那个时候端起来相机很重,后面越来越轻松,直到相机在你手中消失,你就可以静下心来拍出内心的感受。
典典:恩,直到相机成为你身体的一部分,成为你观看世界的眼睛,这样拍出来的照片才真切吧。
失焦:相机就是你的眼睛,两者无异。眼睛实际上也是心灵的窗户。摄影也就是心相的一种对外表现。
典典:说起给家人拍照,我会想起日本摄影师森友治拍的《家庭日记》还有美国女摄影师莎莉·曼(Sally Mann)的《亲密家庭》(Immediate Family),感觉前者注重的是家庭的温馨,后者的拍摄更能反映出她那几个孩子在青少年时期的青涩与懵懂吧。
失焦:森友治的片子如同他的名字,是日记。日记主要在于记录。《亲密家庭》主要是亲密二字。主题在于叙述一个关系。摄影师有个破题的问题,跟八股文一样。
典典:你这么一说倒是很明显了,匡叔你拍的片子应该也不少了,现在有形成一些主题的集子了吗?
失焦:有六七个小组吧。
典典:都是什么样的主题呢?
失焦:旅行的《香港》,情绪的《臆想症》《陌生》,家庭的《心心》,彩色的《比喻》和正在进行中的一个系列。
典典:我记得你之前去参赛获奖的照片就是在香港拍的,那个地方对你来说有什么特别之处吗?
失焦:很早以前的。属于模仿与自我转型阶段。那个片子拍完我就自我转型了。
典典:拍那组片子的时候你是模仿的谁呢?
失焦:AlexWebb一些,森山一些吧。
典典:看来那时候森山大道对你的影响很大啊,你在香港拍那组照片的时候对这个城市是什么样的感觉呢?
失焦:故城。
典典:哦?这个说法我倒是蛮意外的,是对你个人来讲觉得熟悉?还是说香港是个保留着鲜明近代历史痕迹的城市?
失焦:我其实就是到油尖旺拍了,感觉这里是个旧城,不是这个时间的城市。
典典:油麻地、尖沙咀、旺角这3个地方么?
失焦:是的。这个地方其实也没怎么发展了,很多年看过来,就是那个样子。我们现在大陆发展太快了,现实很快就变成记忆了。这个地方保留了人的记忆。
典典:感觉后面2个地名经常在90年代的港片中听到,油麻地貌似是近几年火起来的。你去的时候是哪年?
失焦:2012年左右。
典典:我记得森山大道在他那本《犬的记忆》里有这样一段话(大意如此)每个人对自己的城市都有他的记忆,但是随着城市的改变的,个人的记忆也会很快改变,让人记不得以前的样子。感觉用这段话来描述国内的状态很贴切,但当时油尖旺地区给你的印象应该不是这样吧。
失焦:人这个记忆啊,一种是清晰的,比如我们小时候第一次上台。一种是模糊的,比如小时候吃过某种东西,二十年后吃到,又回忆起来。对我来说,油尖旺是一个模糊的记忆,需要再吃一次才能回忆的。
典典:正因为有这样模糊的记忆才需要照片来帮助我们记录那时候的情形,借此加深我们对那个时候、那个地方的记忆与感触吧。
失焦:差不多。
选自《香港》
典典:匡叔刚才你说的情绪那组《臆想症》、《陌生》描述的是什么样的情绪呢?
失焦:希望重生还没有破壳的感觉。
典典:这几张是臆想症那一组里的吗?
失焦:是的。
典典:眼睛那张很有意思,就是在公司边上拍的吧。以前路过的时候有看到这个场景,你当时拍这个是因为什么呢?
失焦:是,后江埭路。因为那只眼睛似乎在洞察什么?
典典:从这张仰拍的角度看过去,这个眼部的模型给人有些紧张、疑惑的神情。
失焦:因为没有答案。所以只是臆想而已。
选自《臆想症》
典典:这样倒是满切题的。海边那两张是什么触动你摁下快门呢?
失焦:寂与一些荒诞吧。但是都是一种困境的状态。
典典:困境?
失焦:是的。
典典:那算是你当时心态的描述还是这个情景本意的表达呢?
失焦:情景。摄影师不能过分投入自己的情感宣泄到里面。
典典:说起这个让我想起罗兰·巴尔特在他书里的一段话,大意是说当摄影师摁下快门的时候,这张照片就包含了4个内容:
一是摄影师想表达的内容;
二是被拍摄对象想表达的内容;
三是照片呈现出来表达的内容;
四是观看照片的人他们感受到的内容。
这四个内容是不尽相同的。
失焦:是的,观看是第二次创作,摄影师很难解释自己的作品,只是一个创作者。而且,摄影作品指向也不能太明确,指向太明确的作品没有生命。
典典:所以,这样的摄影作品它的表达就存在一个模糊与不确定性,这跟新闻摄影强调主题鲜明是不一样的概念。
失焦:是的,新闻要表达一个准确的题材。但是好的新闻作品仍然需要隐喻,这个隐喻只是不能太强烈,而艺术作品隐喻要更强烈一些。
典典:明白了。匡叔你选一张近期你拍得比较满意的照片给我看看吧。
失焦:这张吧,在北海道拍的。
摄于北海道
典典:当时这个场景触动你的是什么呢?
失焦:像我心中的故乡,我想家了。
典典:看来乡愁是个绕不开的主题,不管走到哪儿都会不时记起。
失焦:故乡是根,滋养了我们儿时的心灵,也是我们的源泉。
典典:所以有打算拍故乡的照片么?
失焦:有,必须,我还在酝酿乡愁,让情更切。
典典:最后一个问题。匡叔你是学结构专业的,结构专业给我的印象一直是很理性、注重现实,但看你的片子更偏向艺术的感觉,强调一些情绪的表达,这算一种互补吗?
失焦:现实和理性是米饭,艺术是牛奶。
典典:这个比喻很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