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前的小溪,就是母亲一家的小菜园,每天都会吃一到两餐鱼。淘好米烧起火煮着饭,就拿个小网和木盆,下到溪里捞两三网,就够一餐甚至两餐的菜了。
溪里头的鱼多得非但不怕人,反而要咬人!
脚一下水,就会涌上无数条鱼争抢“美食”,它们中以石光鱼与花翅膀最喜欢咬人,尤其是人的脚上有伤疤,咬一口就跑了,痛得人大喊大叫,急忙冲上岸来。
母亲她们除了把鱼做菜吃,也常烧鱼做零食吃。先剖开鱼肚去除内脏,放在盆子里,再在鱼肚里放进手指大小的粗盐(在1980年以前,人们吃的都是粗盐,小的也有玉米粒大小,大的有大拇指大小,人们经常在做菜前拿斧子或者刀把盐捶小块点儿)。
然后把鱼丢进火塘中央,烧到两边焦香,扒出来就吃,吃几口抹一下脸,加上汗水,满脸黑一道黄一道,活像一只小花猫。
有盐的地方就咸得要命,没盐的地方又焦又香又甜又细嫩。
小孩子家又没有什么事,抓到几条鱼就回家烧一回,一天烧好几次鱼来吃。
我母亲她们从一岁多就开始吃鱼,祖父祖母叫孩子们小心别让鱼刺卡住喉咙,其实母亲她们从来也没有被鱼刺卡住过。
石光鱼数量最多,个头也大,一般有二三两到五六两一条,大个的有一斤多到两斤重,肉也多刺也少,最受孩子们欢迎,无刺的粘石板次之。
抓鱼,煮鱼,烧鱼是母亲童年最美好的回忆之一。
但是,母亲她们从来都舍不得吃娃娃鱼,一是因为娃娃鱼数量稀少,即使在60年前也属于珍稀物种。二是它只吃害虫和石菖蒲,又不伤害人,大家和平共处。
娃娃鱼是两栖动物,有时住山上,有时住水里,和青蛙一样。
它有圆圆的头,褐色的身子,四条腿就是它划水的四条“桨”,划起水来像乌龟,还有一条扁扁的长长的尾巴。
母亲她们经常把它抓起来,放在大石头上逗它玩一会儿,摸摸它的头,捏捏它的尾巴,抓着它的脚掌欣赏它尖尖的小指甲。它的身体滑溜溜的,格外讨人喜欢。然后,在祖父祖母的催促下,恋恋不舍的把它放回水里。
还有一种狗仔鱼,叫声像小狗一样。身子其他地方都像娃娃鱼,但它不会像娃娃鱼可以长到四五斤重,狗仔鱼只有1~2两重,身上也是滑溜溜的。
狗仔鱼也是两栖动物。也有人煮过狗仔鱼吃,它的肉质很硬,又木木的,不细嫩也没有甜味,据说公的还有点酸味。
由于不好吃,大家都不吃它们啦,我们家从来也没吃过。
相比娃娃鱼因为受大家喜爱而不被吃,在人类这里它们的待遇似乎差了那么一点。
现在,不管是娃娃鱼还是狗仔鱼,都有30多年没见过了,希望它们没有被灭绝,而是躲在某个小角落里苦苦求生存。
上一次见到娃娃鱼,还是1985年夏天,我的一个堂哥和他的姓陈的朋友,在小雷皮涔口钓鱼时钓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