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耕信仰
填仓
填仓亦称“填囤”。农历正月二十五,农村家家户户做黄米干饭改善生活,同时盛一碗供在粮仓或粮囤里,碗里插一双筷子,供奉“神虫”,祈求年景丰收,秋后能把粮仓(囤)填得更满。
伺犁
每当大地回春耕地解冻时,农民便要套上牲畜耒犋先在田间耕一个来回,谓之“伺犁”,即试犁的意思。有的农户在伺犁前还要烧上几张纸,以祈求一年中风调雨顺、人畜兴旺、庄稼丰收。
犁
瓜田盖小庙、种花
每当甜瓜(俗称“香瓜”)快要成熟的时候,瓜农都要在瓜田的地头地脑选一个地点,用几块石板或砖头盖个“小庙”,庙前种几株凤仙花(俗称“假桃花”)。其意思是供瓜神欣赏,保佑多结瓜、结好瓜。也有人认为瓜田栽假桃花是因其红艳又有特殊气味,可以驱蛇。此习相沿成俗至今仍兴。
祭虫王爷
旧时农民缺乏科学知识,遇到蝗虫或夜盗虫(黏虫)成灾便束手无策,认为是“虫王爷”降灾,便到田头烧香焚纸,祈求虫王爷消灾。解放以后,随着科学知识的普及,主要是通过药物防治病虫害,祭虫王爷陋俗已被彻底废弃。
忌孕妇进场院
旧时农民迷信场院有“场神”,场神若是高兴,粮食就会越打越多。场神见到孕妇身怀六甲就要回避,粮食就要少打,故不让孕妇进场院。实际上,场院活非扬即簸,哈腰的活非常多,不让孕妇进场,乃是对孕妇的一种保护。
忌说“了”“不满”等字眼
旧时农民在粮食下场和装囤时忌说不吉祥的话语,如粮食下场时不能问“了没了”,不能说“快了啦”等带“了”字的话;粮食进囤时不能问“满没满”,也不能回答“不满”等带“不满”的话,意思是怕粮食被说跑了。
粮囤放“神虫”
大连地区农村每年春节蒸馒头时,必蒸几个蟒蛇盘伏状的“神虫”,每个粮囤里放几个,祈求神虫主宰粮囤,让粮食吃不完。这种习俗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农民对缺粮的忧虑和对粮食的珍惜。
牛棚与粮仓
不吃净囤底粮
旧时农民无论如何缺粮,也不肯把囤底吃光吃净,若吃光囤底则意味着穷到底了。客观上说,这也是贫穷农民所留有的一点余地,因为一旦家有病人或孩子,囤底粮总可救燃眉之急,表现了农民的淳朴和善良。
单日不踩酱
旧时农家吃的大酱都是自家制作。制作时多选择在农历腊月二、四、六、八等双数日子。先是把大豆烀烂搋成酱块,挂置在房梁上存放,待第二年开春时碾碎加盐放到缸里,发酵后即做成大酱,可食用对头一年。搋酱不取单日,是认为单日不利于酱麯酵母菌的繁殖,做出的酱味道不好。其实这是毫无科学根据的,只是一种口耳相传的习俗而已,实际上农民也并不全都是双日搋酱。
要命糖瓜与救命饺子
旧时买东西允许赊账,按规矩赊欠款要在当年年底前还清,对没有按时偿还的,商家要派人登门讨要。讨债的时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吃过糖瓜开始,到腊月三十(过大年)发子、吃过年饺子为止。这七天是欠债户最难熬的日子,无钱还债的只好外出躲债,七天不敢回家,故称“要命糖瓜,救命饺子”。躲过年关,债务就转到下一年了,可以慢慢地还。
新生幼畜戴红布条
在农村,新出生的马驹、骡驹、驴崽、牛犊等刚能站立时,农民会在其脖子上系上红布条,既有对幼畜的出生表示庆贺,也有避邪、祈求幼畜健康成长之意,因为它们的出生也负载着农民对生活的希望。此外,春节前夕农民还要在牛圈、马厩处贴上“牛羊满圈”“骡马成群”等春联,祈求六畜兴旺。
马驹
养护猪崽
不用槐木当檀柁
旧时农民忌“坏”字,因“槐”与“坏”谐音,故建房时不用槐树当檀柁。其实,重要原因是槐树易遭虫蚀不耐用。后来有人发明用沤制的方法,将新伐的槐树檀柁埋在厩圈或土中沤制一两年后,虫即不再腐蚀,其质地坚硬、价格便宜,后来槐木成为建房主要檩材。
八月十五庆丰收
大连地区农谚云:“七月十五定旱涝,八月十五定收成。”其意是过了七月十五,这一年是旱年涝年已成定局;到了八月十五,是丰年歉年也基本成定局。不管丰年歉年,每逢八月十五日,农民都要举行家庭庆祝仪式。此日晚上,一家人把苹果、梨、葡萄等鲜果和月饼摆放在庭院桌子上,在明亮月光下举行“圆月”仪式,让月神品尝丰收果实,庆祝丰收祥和。祭月之后,全家人在月下尽享水果之甜美和生活之祥瑞。
分拣苹果
玉米丰收
猫冬
进入严冬之后,农民开始享受一年中一段难得的没有农活的时光。旧时“小雪”过后,田间及场院农活全部结束,伙计(长工)可以算账回家。农民可以利用这段时间串亲访友,或进城赶集,或待在家中干些零散活计,谓之“猫冬”。在旧社会,即便在猫冬季节,贫穷人家衣食无着,也要想着法子上山采石、打柴或做些零工以补贴家用。富人家则可无忧无虑地“猫”在家里避寒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