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耕生产

串换种子

每年秋收时,农家都要挑选颗粒饱满的粮谷、豆类留作种子,善加保管在通风透气无鼠虫害之处。春耕之前,亲戚邻里之间便开始串换种子,其方法是以粮换粮、以豆换豆或粮豆互换。这种习俗的好处是,通过串换减轻了种子退化的程度,串换地越远越佳。

大连南部地区种子串换量较大的有大豆、谷类、地瓜、土豆等。金州大魏家后石村石灰窑子屯产的地瓜皮薄、肉质好、红瓤甘甜,周边三十里的农民都闻名到那里串换。现今种子多由种子公司经营,农民需要的种子多从种子公司购买。

清明慰劳耕牛

耕牛被农民视为家中一“口”,是一家人的臂膀,耕地拉车,一年四季都离不开。每年清明节这天,也就是春耕大忙季节开始之前,养牛的农家都要用煮熟的高粱米喂牛,让牛饱餐一顿,再将牛角涂上红色,让牛光彩一番,以示慰劳,因为接着繁忙的田间农活便开始了。

农忙送饭到田

农村有“春争日,夏争时”之说,指春种和夏收这两个季节最忙,农活时间性很强,播种不及时或收获不及时都会影响收成。所以住处离田间较远的农户,为了节省走路时间,都是由家妇将做好的饭菜送到田间地头给干活的人吃。一般是早晨和午间送两次饭,也有加送间食(贴晌)的。在农忙的关键日子里,农民天不亮就下地干活,干在田间,吃在地头,直到太阳落山才能回家吃饭。

拔麦增餐

俗语“糜熟一朝、麦熟一晌”,指的是糜子、小麦等作物如不及时收割,便会籽粒脱落丰产而不丰收。故麦收季节劳动强度大、时间性强。为了保证劳动力的体力,拔麦子这天,参加拔麦子的都享受吃五顿饭的待遇,即早、午、晚三顿外加上午和下午的中间饭(也有叫“间食”的),而且饭菜质量好,有能“垫饥”的干饭、肉等。

收割

插犋捎地

插犋又称“搿犋”,是一种农户之间以畜力互助为主的劳动形式。在自耕农时期,大牲畜大多是半年闲,多数农家只能养一头(匹)牛(马),农忙时两户或几户农民将各自的单畜合成一犋(两头牛或两匹马拉一台犁、车),或耕地或拉车,各户轮换作业。无畜的农户则以人工抵换畜力,解决无畜的困难。插犋这种生产形式多发生在邻里关系较好或有亲戚关系的农户之间。解放初期,在实行互助组之前,农村就有插犋形式出现,有些农户因插犋关系而形成插犋组。农村中还有些既无畜力又缺劳力的农户,就把自家土地找畜力较富裕的农户代耕,谓之“捎地”。捎地的报酬有的是付钱,有的是秋后付粮食或饲草。

栽瓜种豆

昔时农民播种完大田之后,为了充分利用土地,就在房前屋后空隙地栽瓜种豆。农村有“山青葫芦,地青瓜”之说,即山变绿了就可种葫芦,大田作物小苗出来了,则是种瓜的适当季节。谚语云:“种瓜发家,种豆吃肉。”种瓜种豆既可解决平时吃菜之需,又可绿化庭院,美化环境。入夏之后,农家院中多是藤蔓绕架,瓜果飘香。

耕地起垄

入伏挂锄

“入伏”前后,农田作物耙锄结束,加之雨季到来,农民该歇口气了,谓之“挂锄”。其间,天气炎热,阴雨连绵,农民习惯“歇伏”,即在一个时间段里基本不事农作,或维修农具或休息娱乐,是农民一年中最悠闲的时光。歇伏时间长短视农活的松紧情况而定,一般在20天左右。解放前,歇伏期间,伙计(长工)可以离开主人家外出逛逛,也可以留在主人家帮助干点零碎活。这期间也是农民寻求文化娱乐生活的最佳时节,利用村头、树下或茅草棚请说大鼓书(评书)、唱驴皮影等的民间艺人表演,也可到附近城镇观看野台戏,其祥和、古朴的气氛令人回味无穷。

不撅腚栽葱

大连地区旧时有一种说法:“栽葱撅腚,辣的要命”,意思是说撅屁股栽葱辣气太冲。故农家栽葱时习惯蹲着栽。其实葱是否辣与栽葱的姿势并无关系,可能与栽葱的深浅略有关系。尽管上述说法没有什么科学依据,但大家还是约定成俗,代代相传。

瓜果李枣 谁见谁咬

在瓜果香、桃李熟的季节,不管谁家瓜田李桃,只要主人在场,便可随便品尝,不需付酬。有时主人会主动请客人尝鲜,称之为“瓜果李枣,谁见谁咬”。但主人不在场时摘食人家水果便被视为不道德的偷窃行为,所谓“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即指此而言。

三春不如一秋忙 闺秀小姐下厨房

农村秋收季节是一年中最忙碌的时节,一家老少中除失去劳动能力者外,都要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壮劳动力收割,老人孩子看场院或捡拾地里散弃的粮豆,或到田间送饭送水。富人家小姐秋收时也要下厨做饭,替换灶上参加秋收的灶妇,故称“三春不如一秋忙,闺秀小姐下厨房”。

帮工打场

农村打苞米(玉米)是一项劳动强度大、时间要求急的农活,其传统习惯是某一户定于哪一天打苞米,要根据苞米仓子的大小,预计好用工量,需在头一天到左邻右舍或亲戚家约好帮工,第二天早晨把帮工请到家里吃早饭。打苞米时一人一把连枷,将仓子里的苞米放到场院上,一起拍打脱粒。苞米要在一个上午全部打完,下午开始扬场(净),傍晚时将扬净的苞米用袋子装盛,扛进家中的粮囤里。晚上,主人家要用好酒好菜招待帮工,一是对大家表示感谢之情,二是庆贺一年的劳动成果装进粮囤。改日,再约定到另外一家打苞米,互帮互助,同享丰收的欢乐。

换蛋抱鸡

旧时农户都是自家孵化小鸡雏饲养。每年春季气温回升时,若发现自家有母鸡蹲窝时,农妇则要走家串户到养有公鸡的人家去串换鸡蛋(以蛋换蛋),用自家的母鸡孵(抱)小鸡。遇有这种情况时,邻居们都能热情帮助,互相关照。

脱谷

盛粮入仓

昔时粮食在脱粒入仓(囤)时,都要用口袋盛粮,一袋袋地装入仓(囤)内。口袋有定制,一般用帆布制作,长约4尺、宽约1.5尺,一袋盛3斗,约66公斤。盛满后扛粮人(棒劳力)手握口袋嘴(口部),独自扛上肩,从场院扛到家倒入仓(囤)中。每人来回扛了几趟都要记住数,最后将扛粮人总袋数合在一起,便知道共产了多少粮食。这是旧时农民最简便易行又比较准确的计算入仓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