鞋店叔叔的偏见

著写此书的作者之一奥里·布拉夫曼和他教哲学的叔叔在一次圣诞节家庭派对上聊天儿。叔叔研究的是语言和认识论,他俩讨论起了假新闻,以及在不远的将来它将会如何影响我们识别真相的能力。谈话的过程中,另一位叔叔加入了进来,他是一位理疗师,开了一家面向运动员的专业鞋店。这位叔叔是全国顶尖的跑鞋专家,他甚至还拥有一项制鞋机器方面的专利,这个机器可以测试出一双鞋子的稳固性是否适合某个特定的跑者。

一如家庭聚会上经常发生的那样,谈话转向了国际事务。鞋店叔叔说他曾经读到过一篇文章,其中讲述了一位哈佛大学的教授证明了关于气候变暖的科学论述是错的。“我的意思是,他说的没错,”鞋店叔叔说,“这个冬天旧金山的温度的确不高。”

哲学家叔叔当然是站在与鞋店叔叔对立的一端的,所以布拉夫曼管住了嘴没有出声,在一边安静地坐着“观战”。哲学家叔叔并没有针锋相对,而是问鞋店叔叔他是如何得出结论的。

鞋店叔叔说他是在网上读到这些信息的,他的一些朋友都是成功的商人,他们也读过并且认同同样的观点。哲学家叔叔提到了大量支持气候变暖言论的杂志和文章,但是鞋店叔叔根本就没怎么关注过这些杂志和文章。

正如布拉夫曼一样,我们也不打算在此评论气候变化问题的孰是孰非。但我们不妨从一个相信气候变暖言论的人的角度,来看看鞋店叔叔的观点。

我们需要注意到,鞋店叔叔不是在对一个毫无根据的观点喋喋不休,他实际上是理智的。他在自己认可的出版物上阅读关于气候变化的文章,同时关注他信任的人在社交媒体上说了些什么,然后才得出一个尽管有争议但却是理性的结论。他绝不是非理性的,而是通过吸收摆在他面前的信息和所谓的群体智慧得出了一个结论。换句话说,他不仅在查找和阅读相关信息,而且还通过一个在统计学上成立的方法来验证这些信息。他只是可能没有觉察到自己所仰仗的群体智慧也会有明显的偏见。

尽管我们有时会感觉自己比那些怀疑科学数据的人更优越,但我们很快就会遭遇与他们同样的命运。鞋店叔叔在收集信息和形成判断时,没有考虑到“数字回声”的时代因素。这并不是只会在他身上发生的情况。

就算动用所有可用的资源,我们也会很快发现自己无法辨别什么才是真相。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抗议事件就是这种情形。让我们再看看两个其他的例子。

首先,来看一起最近的闹剧。在机器人程序的帮助下,Twitter的算法得出了“路易斯安那州一家化工厂失火了”的结论,当地新闻甚至都报道了这起火灾。当他们派了一个记者前往现场之后,才最终了解了真相——路易斯安那州根本没有发生任何火灾事故!但是,如果当地新闻界被分散式网络所取代,又会发生什么呢?

换句话说,如果任何人都可以生产一个新闻故事,将会发生什么?在这个假火灾的故事里,社交网络上可能存在着同一个故事的两个不同版本。一个版本会说事实上没有火灾,还配有表明现场没有燃烧痕迹的视频;但是,同时也会有另外一个版本,绘声绘色地报道火灾,并附上照片来展示火灾和受害者情况。

现在来看看,在未来一项指控究竟意味着什么。比如,有消息说某个国家使用了化学武器,或者参加了某次战争,那么公众会有能力分辨它是否属实吗?

接下来的第二个例子可能会听起来更为荒谬。2016年12月27日,曼谷的一个抗议者向一幢政府大楼扔掷爆竹。Facebook上立刻有未透露名字的“可靠的第三方”发出预警说“这可能会引起爆炸”。紧接着就有其他用户开始排队汇报自己尚且“安全”的消息。Facebook上的预警链接了一条BBC的“突发新闻”,其中援引了曼谷发生爆炸的新闻画面,而事实上这个爆炸事件是发生在一年前的事情。但各个新闻节目看到了BBC的链接,就冲动地认为这明显是一次重大突发事件而忽视了录像上显示的时间,仓促地写出了自己关于此次“爆炸”事件的故事版本。

这个错误当然很快被发现了,Facebook上的预警消息也很快被删除了。在过去,新闻报纸可能根本还没有来得及印刷这个故事,播出错误报道的电视新闻节目就已经对其进行了纠正。但是,当新闻通过网络以指数级的点击速度传播时,“爆炸”的新闻几分钟内就会传遍全球,甚至在Facebook已经纠正了错误之后还在继续传播。现在,如果你在谷歌上搜索“2016年12月27日,泰国炸弹爆炸”,搜索页面的第一条很有可能就是那个基于错误信息传播开来的故事。

把这种情形叫作“假新闻”并不一定准确,因为它们可能是在没有任何故意欺骗意图的情况下发生的。一则不准确的新闻故事,哪怕这种不准确是无心之失,也会产生“数字回声”。哪怕源头信息可能已经被纠正了,但在分散式网络上回荡的回声也会经久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