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群众的思想呈现新的特点

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不仅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主义的生产力,也给人民群众的思想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在领导活动领域,虽然人民群众的概念依旧如此,但值得注意的是,人民群众的思想意识已经发生了多层次、全方位、深内涵的变化。正像胡锦涛同志当年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所说的:“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概括说来,人民群众的思想意识主要有以下三大变化:

(一)价值观念由一元变多元

我国的社会体制转型,实际上是一种整体性的发展转变,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全方位的社会变革,同样也冲击着人民群众原有的价值观念体系。

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的多样化,使得人民群众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重集体、轻个体的价值准则和重精神、轻物质的价值取向受到了动摇,人民群众一元的价值观被打破,代之以多元的价值观。

所谓一元价值观,就是“一个社会只有一种价值观,这种价值观在这个社会中具有核心价值观的地位,并发挥着对其他各种价值观的主导作用,那么这种价值观就具有‘一元’的性质。多元价值观则表明一个社会拥有两个以上相互作用的价值观。”廖小平:《价值观变迁与核心价值体系的解构和构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一元价值观,主要表现为集体主义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居于核心主导地位。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育发展壮大,这种一元价值观被打破,代之以一元主导与多元并存的价值观。

尽管集体主义依然是社会主导的价值观,但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物质利益至上的价值观也渗透到人民群众的价值理念中。

这种一元价值观代之以一元主导与多元并存的价值观,给新时代各级干部的领导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二)思维方式由简单变复杂

在计划经济时代,人民群众工作生活在大体相同的环境中。由于经济地位、政治地位、价值观念的趋同,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有一种感恩性的认同。因此,他们对党的号召、政府的指令、上级的部署、领导的要求,一般是采取不加置疑或不折不扣执行的态度。

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民群众工作生活在不同的经济环境中。面对着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形式、生活方式等多样化,面对着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和社会转型期大量凸现的现实矛盾,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和思维方式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他们对党和政府的评价更多的是以执政绩效为标准,对党和政府的认同更加理性化、功利化了。因此,他们对党的号召、政府的指令、上级的部署、领导的要求,不再是那种不加置疑、不折不扣执行的态度和思维方式,而是加以思考,加以置疑的复杂思维方式。

(三)民主意识由缺乏变增强

在计划经济的条件下,计划的强制性以及计划的无所不在,使得人民群众形成了一种依赖的被动适应心态,因此,他们习惯于按照各级干部的意志去做事,对各级干部言听计从,缺乏民主意识,缺乏主动的政治参与热情。

市场经济的建立,使这种传统的依赖以及被动适应的意识受到了根本性的冲击。近些年来,人民群众的政治参与热情在增加,民主意识在增强,他们对各级干部的依赖程度在逐步降低。人民群众已经不再习惯于对各级干部俯首听命,而是喜欢根据自己的意愿去做事。

“政府权力2.0”PK“民告官2.0”就说明了这一点。以往,就是借老百姓一个老虎的胆子,他也不敢告政府告领导,但现在民告官并不鲜见。

从2015年5月1日起,我国24年来首次大修的《行政诉讼法》正式实施。这部新版法律标志着中国“民告官”进入“2.0时代”。

政府权力在简政放权的背景下,在一系列制度规范下,应该讲,也是进入“2.0时代”。

据2017年6月13日中国新闻网报道:“2016年,全国各级法院共受理一审、二审和再审行政案件331549件,同比上升10.6%,新收加旧存案件共计386886件。2016年审结的一审行政案件中,行政机关的败诉率同比小幅上升。

“行政机关的败诉率同比小幅上升”,从另一个方面说明告官的主体——“民”的胜诉率上升了。

我在调研中,就曾经听到基层领导干部说过这样一段话:“现在的群众,是生活富了不求你,懂得政策不怕你,有了困难就找你,你要不办就告你。”

人民群众民主意识的增强,是社会的进步,但与此同时,也是对新时代各级干部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