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美容减肥的现代医学基础
一、皮肤解剖和组织学
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覆盖于人体表面,与眼结膜、口腔黏膜等相连接。保护着个体的独立存在,是人体的第一道防线,具有十分重要的功能。
皮肤组织是由表皮、真皮、皮下组织构成,它有丰富的血管、淋巴管和神经,此外还有毛发、皮脂腺、汗腺和指(趾)甲4种皮肤附属器。
皮肤的总面积,与性别、年龄、身高和体重相关。男性大于女性,成年人大于儿童,高大的人大于矮小的人。其总面积成年人1.5~2.0平方米,新生儿约0.21平方米。皮肤的重量大约占体重的16%。
皮肤的厚薄、粗细及弹性,因年龄、性别不同而异。一般而言,厚皮肤粗而紧,薄皮肤细而松,厚皮肤的弹性也比薄皮肤差。儿童的皮肤较成人薄。同一人不同部位的皮肤厚薄也不一样。
皮肤的颜色各人不同,即使同一人的皮肤,在各部位也深浅不一,因为种族、年龄、性别、营养、内分泌以及外界环境等均对之有影响。
(一)表皮
表皮主要由两类细胞组成,即角朊细胞和非角朊细胞。前者的特点为可产生角蛋白;而后者不产生角蛋白,包括已知的朗格汉斯细胞、黑素细胞和Merkel细胞等。
1.角朊细胞 角朊细胞是由外胚叶分化而来的上皮细胞,在其分化过程中形成具有保护作用的角蛋白。根据角朊细胞的分化阶段和特点,表皮由内向外依次分为基底层、棘层、颗粒层、透明层和角质层。
2.非角朊细胞 除角朊细胞外,正常表皮内还有黑素细胞、朗格汉斯细胞、Merkel细胞、未定类细胞和少量淋巴细胞。其中黑素细胞是合成和分泌黑素的树枝状细胞,来源于神经嵴而移行至表皮和毛囊等处,在皮肤,它位于表皮和真皮交界处,在暴露部位、乳晕、腋窝、生殖器及会阴部等处较多。黑素对日光、紫外线起屏障作用,保护深部组织免受辐射损伤。日光照射可促进黑素的生长。
(二)真皮
真皮位于表皮和皮下组织之间,是从中胚叶分化而来,由胶原纤维、网状纤维、弹力纤维、细胞和基质构成。真皮可分为乳头层真皮和网状层真皮两层,两层间无明确界限。乳头层靠近表皮且较薄,其上伸的乳头与下伸的表皮突相互交错。乳头层内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并有游离神经末梢和Meissner小体。乳头层的下方为较厚的网状层,内含较大的血管、淋巴管、神经、皮肤附属器和肌等结构。
(三)皮下组织
真皮下方为皮下组织,主要由疏松结缔组织及脂肪小叶组成,又称皮下脂肪层。脂肪的厚度,随身体部位、性别和营养状况不同而有差异。同时还有汗腺、毛囊、血管、淋巴管及神经等。
(四)皮肤附属器
皮肤附属器包括毛发、毛囊、皮脂腺、小汗腺、顶泌汗腺及指(趾)甲等。
1.毛发与毛囊 毛发由角化的表皮细胞构成,分布范围很广,几乎遍布全身。但指(趾)末节伸侧、掌跖、乳头、唇红、龟头及阴蒂等处无毛发生长。毛发分为长毛、短毛及毳毛。长毛如头发、胡须、阴毛及腋毛等。短毛如眉毛、睫毛、鼻毛及外耳道的短毛。毳毛细软、色淡、无髓,分布于面、颈、躯干及四肢。
毛发露出皮肤的部分为毛干,在皮肤毛囊内的部分称毛根。毛根末端略膨,为毛球。毛球下端的凹陷部分为毛乳头,为毛球提供营养,是毛发的生长点。毛球下端靠近乳头处称为毛基质,是毛发及毛囊的生长区,相当于表皮基底层及棘层,并有黑素细胞。
毛囊由表皮下陷而成。自毛囊口至皮脂腺开口处称为漏斗部,自皮脂腺开口处至立毛肌附着处称为峡部。毛囊壁由内毛根鞘、外毛根鞘及外周的结缔组织鞘组成。
人的头皮部约有头发10万根。在不同时期分散地脱落和再生。正常人每日可脱落70~100根头发,同时也有等量的头发再生。毛发的生长受遗传、健康、营养、激素等因素的影响。
2.皮脂腺 除掌、跖和指(趾)屈侧以外的全身皮肤都有皮脂腺。头、面及胸背上部等处皮脂腺较多,故称皮脂溢出部位。皮脂腺由腺体及导管构成。皮脂腺腺体呈泡状,无腺腔,外层为扁平或立方形细胞,周围有基底膜带和结缔组织包裹。导管部为复层鳞状上皮细胞,如导管堵塞,使皮脂排出不通畅,皮肤表面可向外凸出,出现丘疹。在皮脂腺丰富的面部、前胸部、背部便成了痤疮。
3.小汗腺 小汗腺有分泌汗液和调节体温作用。除唇红、包皮内侧、龟头、乳头、小阴唇及阴蒂外,小汗腺遍布全身,以掌、跖、腋、额较多。
4.顶泌汗腺(大汗腺)顶泌汗腺主要分布于腋窝、乳晕、脐窝、肛门及外阴等处。外耳道的耵聍腺、眼睑的睫腺和乳腺属变异的顶泌汗腺。顶泌汗腺的分泌活动主要受性激素影响,在青春期分泌旺盛。顶泌汗腺的分泌物为无臭的乳状液,排出后如被某些细菌分解,才会产生臭味。
5.甲 甲由致密坚厚的角化细胞构成,外露部分称为甲板,伸入近端皮肤中的部分称为甲根。覆盖甲板周围的皮肤称为甲郭。甲根之下和周围的上皮称为甲母,是甲的生长区。甲板之下的皮肤称为甲床。甲板近端可见新月状淡色区,称为甲半月。疾病、营养状况、环境及生活习惯等的改变可使当时所产生的指(趾)甲发生凹沟或不平。
(五)皮肤的血管
皮肤的血管依其大小、结构的不同有小动脉、微动脉、毛细血管、微静脉、小静脉及血管球之分,分布于真皮及皮下组织内。而表皮没有血管,由真皮毛细血管渗透来的组织液供表皮进行新陈代谢。
(六)皮肤的淋巴管
淋巴管在皮肤中比较少,所以不易见到。淋巴毛细管起源于乳头层的结缔组织间隙,盲端呈窦形,管壁仅为一薄层内皮细胞及稀疏的网状纤维构成。淋巴管向真皮下部延伸时,有很多瓣膜以防倒流,所以淋巴液只有单向流动。
(七)皮肤的肌肉
皮肤内最常见的有立毛肌,还有阴囊肉膜、乳晕和血管的平滑肌。面部表情肌属横纹肌。
(八)皮肤的神经
皮肤组织中神经装置特别丰富,有感觉神经及运动神经。通过它们和中枢神经系统的联系,可以产生各种感觉,支配肌活动及完成各种神经反射。
二、皮肤的生理功能
皮肤的生理功能主要有屏障、调节体温、吸收、感觉、分泌、排泄、免疫等。皮肤的正常功能对机体的健康很重要,同时,机体的异常情况也可在皮肤上反映出来。
(一)屏障作用
皮肤是人体的最大器官,由表皮、真皮和皮下组织构成一个完整的屏障结构,对物理性、化学性或生物性刺激有保护作用,并能防止体内水分、电解质和各种营养物质的丢失。
(二)调节体温作用
皮肤是热的不良导体,既可防止内热过多的散失,又可防止高的外热传入,对维持机体的恒定体温起着十分重要的调节作用。当外界温度或某些疾病使体温发生变化时,皮肤及内脏的感觉神经末梢产生的神经冲动和血液温度的变化作用于视丘下部的体温调节中枢,然后通过交感神经调节皮肤血管的收缩和扩张,从而改变皮肤中的血流量及热量的扩散,以调节体温。同时,皮肤的微循环和小汗腺也可参与调节体温,使体温维持在一个稳定的水平。
(三)吸收作用
皮肤是机体的保护屏障,但并非绝对地无通透性,某些物质可经皮肤吸收或渗入,这就是皮肤外用药物及化妆品的应用基础。外界物质经正常皮肤吸收的途径有3条:①透过表皮角质层细胞膜进入,这是皮肤吸收的主要途径;②通过皮肤毛囊皮脂腺或汗管;③透过角质层细胞间隙。
影响皮肤吸收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①不同部位的皮肤,因角质层的厚度不同,吸收能力亦有差异;②角质层水合程度高,则通透性增加,吸收作用增强。局部温度增高时,皮肤的吸收也增强;③皮肤吸收的速度与透入物质的分子结构、浓度、电离度及剂型有关。一般说来,脂溶性物质比水溶性物质易吸收。④各种原因引起的角质层或表皮全层损伤时,皮肤的屏障功能即减弱或丧失,吸收即增加。
(四)感觉作用
感觉神经的神经末梢和特殊感受器广泛分布于皮肤中,以感知体内外各种刺激,引起相应的神经反射,维护机体的健康。皮肤感觉一般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单一感觉,这种感觉是由于神经末梢或特殊的囊状感受器接受体内外单一性刺激引起的,如触觉、压觉、冷觉和热觉;另一类是复合感觉,是皮肤中不同类型的感觉神经末梢共同感受的信号传入中枢后,由大脑皮质进行综合分析而形成的感觉,如干、湿、光滑、粗糙、坚硬、柔软等感觉以及形体觉、两点辨别觉、定位觉、图形觉等。
瘙痒是皮肤的一种特殊感觉,常伴有搔抓反应。瘙痒产生的机制尚不完全清楚,有人认为痒和疼系由同一神经传导,或疼的阈下刺激可产生瘙痒。痒觉的阈值与人的精神状态、发生部位等因素有关。
(五)分泌和排泄作用
皮肤的分泌和排泄作用主要通过小汗腺、顶泌汗腺和皮脂腺完成。小汗腺分泌汗液,分泌作用主要受体内外温度影响,同时精神刺激和味觉刺激也可引起小汗腺的分泌。顶泌汗腺的分泌于晨间稍高,而夜间较低,其分泌与体温调节无关。顶泌汗腺液的成分除水外,还有脂肪酸、中性脂肪、胆固醇等。顶泌汗腺汗液无细菌、无臭味,当有细菌感染时可产生特殊的臭味,狐臭就是其中之一。
皮脂腺分泌不受神经支配而直接通过内分泌系统进行调控。皮脂腺分泌和排泄的产物称皮脂。皮脂具有润泽毛发,防止皮肤干裂的作用。另外,皮脂在一定程度上还可抑制皮肤表面某些细菌的繁殖。
(六)代谢作用
皮肤的代谢作用包括糖代谢、蛋白代谢、脂类代谢、水代谢和电解质代谢。这些物质的代谢可使皮肤更好地发挥身体屏障作用。
三、损美性皮肤病的病理学基础
在致病因素的作用下,皮肤可发生与其他器官相似的病理变化。如炎症、充血、贫血、萎缩、变性、坏死、瘢痕形成、代谢物质沉积、肥厚及肿瘤等。但是,皮肤有其特有的组织结构,因此,也有其特殊的病理变化。这些病理变化,与损美性皮肤病的性质和病因有密切关系,可以帮助临床诊断。
1.角化过度 指角质层异常增厚的现象。常伴有颗粒层和棘细胞层增厚,多见于扁平苔藓、疣、慢性皮炎等;如果是由角质层的细胞脱落减少所致,则颗粒层和棘细胞层并不增厚,此种情况见于寻常性鱼鳞病。
2.毛囊角栓 常出现于上皮角化过度的皮肤中,在大的毛囊或汗管开口处形成栓塞。常见于盘状红斑狼疮、硬化性萎缩性苔藓、毛囊角化症等。
3.角化不全 指在角质层内尚有细胞核残留,其下的颗粒细胞减少或消失。此种变化通常与真皮浅层及棘细胞层炎症水肿有关,多见于银屑病、慢性湿疹等。
4.颗粒层增厚 为嗜碱性的颗粒层厚度增加,常伴角化过度,如扁平苔藓、红斑狼疮、寻常疣、慢性湿疹等。
5.棘层肥厚 指棘细胞层增厚,常伴表皮突延长及增宽。通常见于银屑病、慢性湿疹等。
6.乳头瘤样增生 表现为真皮乳头不规则升高,伴有表皮轻度不规则增生,使表皮呈不规则波浪状起伏。可见于寻常疣等。
7.表皮萎缩 主要是棘细胞层萎缩。表现为表皮变薄,表皮突变平或消失,真皮与表皮交界呈直线状。可见于老年皮肤、红斑狼疮、麻风等。
8.表皮水肿 包括表皮细胞内水肿和细胞间水肿,两者常不同程度地并存。细胞内水肿是指棘细胞内发生水肿,细胞体积增大,胞质变淡,细胞核被推向一侧。水肿严重时,棘细胞因膨胀而破裂,残余的细胞膜互相连接呈海绵状。细胞间水肿使细胞间隙扩大,细胞间桥拉长而清晰可见,甚至出现棘突松解及表皮内水疱。常见于单纯性疱疹、带状疱疹、汗疱疹、湿疹、天疱疮、病毒性水疱、皮炎类皮肤病等。
9.基底细胞液化变性 表现为基底细胞空泡形成、肿胀或破碎,使栅状排列的基底细胞紊乱,甚至基底层消失,表皮与真皮界限模糊。此种病变可见于红斑狼疮、扁平苔藓、皮肤异色病等。
10.色素增多 指表皮基底细胞层及真皮上部黑素颗粒增多。可见于炎症后色素增多、Riehl黑变病、黄褐斑等。
11.色素减少 指表皮基底细胞层及真皮上部黑素颗粒减少或消失。见于白癜风、白化病、炎症后的色素脱失。
12.色素失禁 表皮基底细胞及黑素细胞损伤后,黑素脱离这些细胞到真皮上部,或被吞噬细胞吞噬。常见于色素失禁症、扁平苔藓、红斑狼疮、Riehl黑变病等。
13.纤维化和硬化 真皮内的胶原纤维增生且排列紊乱,伴有较多的纤维细胞称为纤维化。硬化指这些胶原纤维更加致密而变粗,呈均质化,比较透明,成纤维细胞减少。可见于硬皮病、瘢痕疙瘩、瘢痕等。
四、损美性皮肤病的病因
损美性皮肤病的发病因素与一般皮肤病的发病因素基本相同,大致可将其分为一般性发病因素和主要发病因素两大类。
(一)一般性发病因素
1.年龄 很多损美性皮肤病的发病与年龄有一定关系,某些疾病容易发生于某些年龄组。如儿童多发生色素性荨麻疹、色素性干皮病等;青春期易患寻常性痤疮、脂溢性皮炎等;中老年人则常出现角化病、皮肤瘙痒症、皮肤癌等。
2.性别 损美性皮肤病的发生与性别有一定的关系,如系统性红斑狼疮、黄褐斑、硬红斑以女性多见;痤疮、早秃及脂溢性脱发等以男性多见。须疮只发生于男性;妊娠纹、月经疹则只见于女性。
3.种族 有些种族的人易患某些损美性皮肤病。白种人顶泌汗腺及皮脂腺比黄种人多,所以痤疮和腋臭的发病率较高。白种人皮肤色素少,相比容易发生日光性皮炎和皮肤癌。黑种人银屑病的发病率较低。
4.气候与季节 有些损美性皮肤病与季节有关,如夏季易患痱子、癣症;而银屑病、湿疹在冬季加重;春、秋两季常见多形性红斑、玫瑰糠疹等皮肤病。
5.职业 很多损美性皮肤病与患者所从事的职业有关。如演员易发生油彩皮炎;矿工常见真菌性皮肤病;农民易发生稻田尾蚴皮炎、手足皲裂等。
6.个人卫生 讲究个人卫生可以减少或避免一些损美性皮肤病的发生,如头癣、足癣、皮肤干燥、皲裂等。
7.社会因素 某些损美性皮肤病的发生与生活条件及社会因素有密切关系。近些年来,我国的营养不良性皮肤病,如维生素A缺乏及糙皮病已极少见;而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人们使用化妆品越来越多,因此,化妆品皮炎的发生率大大增加。
(二)主要发病因素
1.外因 引起损美性皮肤病的外界原因有以下几种:
(1)物理性因素:摩擦及压力可引起鸡眼、胼胝。温度异常可引起冻疮、烫伤。放射线可引起放射性皮炎,太阳下暴晒可引起日光性皮炎。长期的潮湿、浸渍、搔抓等可引起皮肤瘙痒及其他皮肤病。
(2)化学性因素:许多药物、化学原料、染料及家庭日用化学物品(如染发剂、化妆品、洗涤剂等)可引起接触性皮炎或药物性皮炎。
(3)生物性因素:细菌可引起疖、毛囊炎、丹毒、脓疱疮、麻风及皮肤结核等。病毒可引起扁平疣、传染性软疣、带状疱疹、单纯疱疹等。真菌可引起头癣、体癣、手足癣及深部真菌病。生漆及荨麻可引起漆性皮炎或荨麻疹等。
2.内因 引起损美性皮肤病的内在原因有以下几种:
(1)遗传:有一些损美性皮肤病与遗传因素有关,如鱼鳞病、青少年白发、雀斑等。
(2)内分泌因素:在Cushing综合征中,因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可出现痤疮、多毛、满月脸等变化。甲状腺功能减退可引起皮肤黏液水肿。妊娠时可发生妊娠疱疹、黄褐斑等。
(3)代谢障碍:机体的代谢紊乱,也可引起皮肤的异常表现,如黄色瘤、皮肤淀粉样变、皮肤钙质沉着症等。
(4)神经精神因素:脊髓空洞症及周围神经损伤时,可引起皮肤营养性溃疡;精神因素可引起斑秃、胆碱能性荨麻疹、神经性皮炎、多汗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