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印度音乐的两大支柱——拉格和拉斯
一 拉格
“拉格”(Raga)在印度音乐界被称为古典音乐的灵魂。印度古典音乐的特色实质就是建立在“拉格”之上的即兴演奏。甚至有的印度民族音乐学家认为,拉格是世界上最为丰富和最高的旋律形态。但是目前对于拉格这一概念的实质,古今印度学者和国外研究印度音乐的专家看法不一,众说纷纭。
“拉格”是Raga的译音。Raga一词源于古代梵语的词根Rgnj,其本义是“感染”(人的心灵)。印度古代音乐著作《桑吉特—达伯纳》中写道:“贤人称拉格是一种特殊组合的音响,它的音符和旋律运动像装饰品一样,使人为之陶醉。”也有学者将拉格解释为一种调式、音阶或旋律型。美国民族学家马尔姆认为:“拉格是一种音阶式旋律型。它既有基本音阶,又有基本旋律结构。”研究印度音乐的美国专家韦德见则提出不同看法:“在解释拉格时,人们总是急于得到一个简单的结论性的叙述:如拉格是一种曲调,是一种音阶。而实际上在西方并没有一个与拉格相同或相对应的概念。”《格罗夫音乐大辞典》“印度音乐”条目中写道:“拉格不是音调,也不是调式化的音阶,而是音乐和音调的延续。”“一方面它具有调式的功能,另一方面它具有旋律的特色。”的确,拉格不是用简单一句话就能界定的,只有在详细考察和研究拉格的各种具体运用情况之后,才能获得比较准确而全面的结论。
拉格的类型多种多样。每种拉格都有它自己特有的音阶、音程以及特定的旋律片段,并且表达某一种特定的情绪情感。可以说,拉格是一种表达特定情感的固定旋律结构,或者说是一种旋律的框架形态,有点类似于中国戏曲音乐中的曲牌。但与之不同的是,拉格仅仅提供一种旋律的框架,更重要的是即兴表演。有时即兴表演部分可占全曲的一半以上,甚至占全曲的90%,类似于中国民间器乐中的即兴演奏。
拉格的数量多达几千种。克里希纳南达·维亚斯在《拉格克尔帕-德鲁马》一书中记录了一个美丽的传说:16108个挤奶女郎化身为16108个克里希纳(神)。每个克里希纳唱一首具有不同节奏风格的拉格,于是就有了16108个拉格。
北印度人还把拉格加以人格化。他们提出6种主要的拉格:拜拉夫(B-haiarav)、马尔伐(Malava)、斯里(Sri)、兴都儿(Hindol)、第帕克(Dipak)、米格(Megh)。它们各有5 个妻子,即拉吉尼(Ba-gini),也就是次要的拉格。还各有8 个儿子及8 个儿媳即布特拉(Putra),也就是派生的拉格。这样加起来共有132 种拉格及拉吉尼。他们认为其中最重要的拉格只有6种,拉吉尼30种。北印度常用的拉格实质上只有50个左右,最多不超过200个。
拉格的来源很广,有的来自地方性的歌曲、民间音乐、祭祀和典礼音乐,还有的是著名诗人、音乐家的创作。拉格名称来源也多种多样,有的来自地名,有的与宗教有关,有一些是指具体事物。
南北印度拉格的分类方法是不同的。北印度把拉格分为10 种主要拉格群,这是由19 世纪印度著名学者马德康德确定的。这种分类比较简明,在北方流传较广,缺点是不能包括所有流行的拉格。南印度人则把拉格分为23种主要拉格和数目很多的次要拉格。它们主要是由音阶中7个音的排列顺序不同、音高变化不同而形成的。南印度的主要拉格实际上只是音阶,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拉格。只有对这种音阶加以扩展并编织成一种有特色的旋律结构时才能成为拉格。同一种拉格可以衍生出上千首旋律。
二 拉斯(Rasa)
“拉斯”是印度审美理论中最为重要的概念。其源自梵语,原义是韵味。拉斯是通过知识、情绪、感觉的综合效应而达到的,并被认为是永恒不变的。它是人的一种特殊的心理和情绪上的自然享受,可理解为情绪或心情。印度的表演艺术——音乐、舞蹈、戏剧、诗歌等,都是用来表现拉斯的,具有特殊的审美韵味。
拉斯通常分为9 种:斯林格(Shringara)、阿思雅(Hasya)、加鲁纳(Karuna)、拉乌德拉(Raudra)、维拉(Veera)、维巴塔沙(Vibbatsa)、巴亚纳卡(Bhayanaka)、阿德布塔(Adbhuta)、珊塔(Shanta)。
斯林格通常用于表现浪漫的爱情,特别是彼此分离的爱人之间的思念之情。有时还细分为离别和团聚时的两类爱情。阿思雅是指喜剧性的幽默或轻松愉快的心情。加鲁纳则指悲哀、孤独,盼望神祇或恋人时的心情。拉乌德拉大多指愤怒的情感,在戏剧音乐中常用类似雷电或暴风雨的音响来加以表现。维拉指英雄气概、荣誉感等。维巴塔沙指很难用音乐来表现的厌恶、憎恨的情绪。巴亚纳卡指恐惧的心情。阿德布塔指惊奇、兴奋的情绪。珊塔则指和平、宁静、悠闲的情绪。此外,还有人提出第10 种拉斯——巴克提,这种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表达虔诚、崇拜的意思,相当于第3、8、9三种拉斯的综合体。
古代印度音乐中一种拉格只能表现某种拉斯。每种拉格都有其主要拉斯的属性。但现代一个拉格的不同段落可以表现几种拉斯。选择合适的拉格才能正确地表达拉斯。在印度的音乐理论中,音阶中的7个音与不同的情感相对应。例如第五音(G)表现阳光、欢乐;第四音(F)表现和平、宁静。拉格根据这些音的特点加以选择组合,表达各种不同的拉斯。
三 拉格的形态特征
(1)旋律特点
印度人按传统的习惯把拉格中使用的乐音分为四种。(1)主音,也称为活音符,即在拉格中经常使用的起主要作用的音。每首拉格常通过突出主音而显示出其特性。(2)协和音,也是较重要的音,与主音相差四度。(3)辅助音。(4)不协和音,其与主音的关系不协和,避免或尽量少用。此外,还有一种被称为基础音,指音阶开始时的音,而主音通常不是基础音。
各种不同的拉格具有不同的特定旋律片段或短小乐句。它们被称为珀克德(Pakad)、安格(anga)、瓦那(Varna)等。音高的变化是拉格的另一特点。表演者很注意音阶中第二至第七级音的音高,常常有意识地降低或升高某个音,或用颤音使某个音偏高或偏低。有的拉格同样一个音在上行时往往会高一个微音程,而下行时会低一个微音程。
(2)装饰体系
装饰在印度音乐中是十分重要的,也是最有特色的。印度古代典籍《乐舞论》中说:“一首旋律没有了装饰就好像夜里没有月亮,河里没有流水,树上没有花朵,妇女没有了珠宝。”印度当代著名音乐家拉维香卡说得更好:“在我们的音乐中,从一个音进行到另一个音常常不是直线条的,而是一种精致巧妙的运动。各种装饰音和滑音可以软化、美化这种音的运动。在印度音乐中,装饰音是自然生长的,而不是从外面任意加上去的。这种修饰也是我们音乐的基础。印度音乐的特色是轻微起伏的曲线,精巧典雅成对的踞旋式的细部。”印度音乐的装饰丰富多彩,主要包括两部分。其一是由一组组乐音组成的各种装饰乐句阿拉受克尔(A1amkara),其二是15种装饰音卡马克(Gamaka)。装饰音包括各种滑音、颠音、摇摆音等。两者共同构成一种音乐装饰体系。各种拉格由于这些丰富和微妙的装饰而表现得淋漓尽致。装饰体系成为拉格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3)音乐结构
拉格作为一种旋律的框架,是印度古典音乐中的一种基本结构。几个乐段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组成一个拉格。
每个拉格一般由四部分构成,即阿拉普(A1ap)、安德拉(Antara)、桑贾利(sanchari)和阿胞基(Abhlgi)。阿拉普(A1ap)是前奏曲(引子)。它运用慢速散板表达比较平静的情绪情感。其主要目的是描述出本首拉格的特点和个性,以使听众慢慢熟悉这首拉格,从而使表演者和听众产生相应的情感。阿拉普通常没有装饰音。表演者逐渐把这首拉格中要采用主音和协和音介绍出来。拉格的形象也随之借助阿拉普逐渐地呈现在听众面前,使其熟悉在以后即兴表演中将要不断使用的音型。演唱阿拉普时除了用坦普垃琴奏持续低音外,一般不用其他乐器伴奏。当鼓这一节奏乐器进入音乐时,阿拉普结束,斯塔伊(Sthayi)即告开始。斯塔伊大都在低音区内进行,是围绕着主音的一段旋律,作为拉格的呈示部。安德拉(Antara),即拉格的变化部分,表达不同的主题,常以主音不断升高,并不时停留延长突出音色,随之用较多的短小音符进行快速的即兴演唱(奏)。这种极富艺术性的装饰音型充实和丰富了在阿拉普中勾画出来的音乐形象,使其显得更加华丽多彩。桑贾利是拉格的展开部分。其作用是对前两部分所表达的主题进行变奏、综合,表演者可以发挥其高超的技巧及丰富的想象力,引进新鲜有趣的音乐形象,创造出一个具体细致的旋律形象。阿胞基(Abhlgi)是陶醉之意,整首拉格音乐在这里达到最高潮,然后采用第一部分的一段音乐或旋律性的乐句来结束全曲。
四 拉格的时间学说
印度人认为拉格的表演与一天的时间段具有对应性。某种拉格只有在某一特定的时间段里表演才有价值。
古代印度音乐受宗教、节庆仪式的影响。不同宗教、节庆仪式所使用的拉格与特定的季节、时辰相联系,久而久之就成为一种习惯和规定,最后形成印度古典音乐中的时间学说。印度人的时间学说将24小时分为二、四、六或八段。不同段主音的拉格在与其相对应的时间段中表演。另外,印度有的拉格还与季节有对应关系,如米格拉格在雨季表演,伐斯坦待拉格在春天表演。
印度人将音乐节奏、节拍总称为塔拉。塔拉在印度音乐中极为重要。印度音乐中的节奏、节拍体系极为复杂。一个节拍周期最少3拍,最多的可达128拍,共有100多种,常用的有20种左右。印度音乐用得最多的节奏型有12 拍、14 拍、6 拍、16 拍等。此外,印度古典音乐中还有各种奇数节拍,如9拍、11拍、13拍、15拍、17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