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权力转移的潜流

孙中山在南北和谈中明确表示只要清帝退位,即可宣布解职,称“如清帝实行退位,宣布共和,则临时政府决不食言,文即可正式宣布解职,以功以能,首推袁氏”。[49]清政府虽有“宗社党”极力反对议和,但迫于各方压力,尤其是宗社党首领良弼遭暗杀,清隆裕太后1月30日召开御前会议,决定自行颁布共和。2月3日,清政府宣布:前据岑春煊、袁树勋等,统兵大员段祺瑞等,电请速定共和国体,以免生灵涂炭等语。现在时局阽危,四民失业,朝廷亦何忍因一姓之尊荣,贻万民以灾祸?惟是宗庙陵寝关系重要,以及皇室之优礼、皇族之安全、八旗之生计、蒙古、回、藏之待遇,均应豫为筹划,着授袁世凯以全权,研究一切办法,先行迅速与民军商酌条件,奏明请旨。[50]此谕重点在保全“皇族”利益,并“着授袁世凯以全权”。12日清帝退位诏书中更是极力推崇袁世凯:“袁世凯前经资政院选举为总理大臣,当兹新旧代谢之际,宜有南北统一之方,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与民军协商统一办法,总期人民安堵,海宇乂安,仍合满、汉、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予与皇帝得以退处宽闲,优游岁月,长受国民之优礼,亲见郅治之告成,岂不懿欤。”[51]一方面暗示将清政府政权移交予袁世凯,而非“民党”;另一方面希望袁世凯作为清政府信赖者,能为清政府谋取移交政权后的利益。

13日,孙中山履行承诺向参议院辞职,并推荐袁世凯。[52]14日,参议院决议接受孙中山辞职。15日,临时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第二任临时大总统,当时到会者17省,共计17票,袁以全票当选。是日,参议院致电袁世凯,将袁与华盛顿比较:“本日开临时大总统选举会,满场一致,选定先生为临时大总统。查世界历史选举大总统满场一致者,只华盛顿一人,公为再见。同人深幸公为世界之第二华盛顿,我中华民国第一华盛顿。统一之伟业,共和之幸福,实基此日。务请得电后即日驾莅南京参议院受职,以慰全国之望。共和万岁,中华民国万岁。”[53]参议院对袁世凯赞誉有加,将之与华盛顿作比。与舆论界在孙中山被选作临时大总统时,将孙中山与华盛顿作比不同,此时强调袁世凯所得选票为“满场一致”,而彼时强调孙中山为“开国伟人”。袁世凯则在15日发表通电,表明几点意思和态度:1.不能南行,因“北方危机隐伏,全国半数之生命财产,万难恝置”;2.不再论“清帝委任”,但其称“北方各省军队暨全蒙代表,皆以函电推举为临时大总统”,所以“未遽组织者,特虑南北意见因此而生,统一愈难,实非国家之福”。袁世凯欲将统治合法性来源置于北方军民之意愿,而非来自南方临时政府与孙中山之推荐;3.如要“舍北求南”,定要其南行,则“与其孙大总统辞职,不如世凯退居”,而由“南京政府将北方各省及各军队,妥筹接收”,而“世凯立即推归田里,为共和之国民”。[54]此语实为胁迫南方政府,袁世凯派出专使赴南京“从长计议”,可谓软硬兼施。

到3月初,孙中山迫于各方压力,放弃袁世凯南京就职以及将临时政府设于南京的要求,3月6日向临时参议院提出政府咨文。是日,临时参议院即行讨论,决议:“一、由参议院电知袁大总统,允其在北京受职;二、袁大总统接电后,即电参议院宣誓;三、参议院接到宣誓之电后,即复电认为受职。”[55]孙中山向袁世凯妥协,参议院向袁世凯靠拢。

通过对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前孙中山、参议院、清政府的态度分析,明显感觉到权力逐步向袁世凯集中。自辛亥革命后,各方对袁世凯出山寄托厚望,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是“虚位以待”袁世凯,正是如此动乱时刻需要强人稳定局面,可见连孙中山本人也无可奈何。而临时参议院虽绝大部分参议员为同盟会员,他们却与孙中山为首的南京临时政府在多个问题上矛盾,[56]对袁世凯好感日增。更有甚者,清政府早将全权交予袁世凯,难怪当时有“清帝委任总统”的说法。各方权力错综交织,最终让袁世凯坐上了“临时大总统”宝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