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哲学关键词50讲(汉英对照)
- 吴怡
- 387字
- 2020-11-26 15:02:46
3)物欲
“物”在道家和佛家那里,有一个负面的意思,有时也发生在儒家思想中。庄子说:“一受其成形,不亡以待尽。与物相刃相靡。其行尽如驰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庄子·齐物论》)慧能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坛经·般若品》)孟子说:“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物交物,则引之而已矣。”(《孟子·告子》)在这里所有引用的“物”都是指物欲,就是对外在物质的贪执。
怡按
魏晋时期的佛家僧肇,曾在他的《物不迁论》中说过:“近而不可知者,其唯物性乎!”就这一点来看,僧肇是受庄子思想影响,承认有物性。在印度佛学中,物无自性是空的。中国哲学与印度佛学的主要不同是,前者主“有”,后者主“空”。所以作为中国哲学的禅宗,尽管一面受般若“空”的影响,不免讲“空”,但骨子里讲自性重物性,仍然强调“有”。所以僧肇的重“物性”,倡“物不迁论”,实是从庄子到禅宗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