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哲学关键词50讲(汉英对照)
- 吴怡
- 1166字
- 2020-11-26 15:02:27
2)“一”的运用
道的实践,“一”在中国哲学家的运用上,至少有六种情况。
一是抱“一”。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老子》第十章)这里“一”是指道。老子用的词是“抱一”,意思是使自己和道合一。换言之,无论你做什么事,都必须遵循道。
二是合“一”。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自其异者视之,肝胆楚越也;自其同者视之,万物皆一也。”(《庄子·德充符》)庄子的思想是道贯通万物,而万物也存在道中。因此,我们要体认万物与我是一体的,我们也实际生存在道中。
三是“一”以贯之。
孔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孔子出去以后,其他学生问曾参:“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论语·里仁篇》)孔子不像道家一样强调“一”,也不告诉我们“一”是什么。但是,依照他的思想,“仁”是基本的德性或是中心思想,相当于“一”。他强调那些实际对父母行孝,对君上尽忠,对人民仁爱和对万事尽己之心,都是以仁“一”以贯之的。
四是专于“一”。
“闲邪则固一矣。然主一则不消言闲邪。有以一为难见,不可下功夫,如何?一者无他,只是整齐严肃,则心便一。一则自是无非僻之干。此意但涵养久之,则天理自然明。”(朱熹《近思录》卷四引《二程遗书》卷十五)程颐是宋朝理学家,强调专“一”的方法。大凡心之所想,行之所为,持久地专注于善,或照着天理去做,就不会有偏差。大多数的宋明理学家也把“一”当他们最主要的方法去修养心性。
五是无欲之“一”。
“或问:‘圣可学乎?’濓溪先生曰:‘可。'‘有要乎?’曰:‘有。'‘请问焉。’曰:一为要。一者无欲也。”(朱熹《近思录》卷四引周敦颐《通书·圣学》)周敦颐是宋朝理学家,也名周濓溪,受道家的影响,此处“一”的意义就是无欲。
六是归“一”。
“僧问赵州:‘万法归一,一归何处?’州云:‘我在青州,作一领布衫重七斤。'”(《碧岩录》第四十五则)赵州从谂是唐朝禅师,常以好像不相关的话回答学生的问题。“一”是超越万物,不附属于任何事物的。何为“万法归一”?我们不能得到答案,因为这是一个不能问的问题。一般而言,“一”在佛法中象征真如,也是究竟法,中国禅宗旳意思是真心。在此点上真心是不须要讨论的。在这里,我们强调为何禅师总是给人困惑?其实他们提出“万法归一,一归何处”,就是用这话刺激学生去达到证悟。
怡按
就修养功夫来说,如何能“一”?尝试言之,可以有以下各端:
(1)无欲:无欲则心不外逐,内心自能归于纯一。
(2)主静:静则不躁动,内心自然宁静而清明,清明则一。
(3)存诚:闲邪存诚,无邪则心念归一。
(4)致虚:虚其心,则心无挂碍,旷然而明澈,明澈则一。
(5)安命:顺从天命,心无旁骛而一。
(6)素位:素其位而行,别无所求,心念即能专一。
(7)顺道:一切所为,顺道而行,自能“道通为一”(《庄子·齐物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