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琴日记
  • 林华
  • 2756字
  • 2020-11-25 18:44:23

职业智慧

2012年2月8日 周三

当教师的工作,还有一个令人抓狂的事,那就是他们本人在社会音乐活动中取得的卓越成就、他的渊博知识和丰富的阅历,与他的教学成果之间却并无必然的联系。换句话说,作为教师的业绩,是通过学生的成绩反映出来的,亦即所谓“师因生贵”。但是挑选学生又不是教师说了算的事,学生能否脱颖而出,又是受到多种因素牵制的。

【山寂樵叟】

我注意到你连续两天说到了当音乐教师的难处,言语之中似乎显示了你是个“职业焦虑症”患者。但反过来说,这也表明了音乐教学并不是人人能够胜任的,因为这是一项不同寻常的活动,对于参加这项活动的两个角色——教师和学生——在心理品质上有着特殊的要求。

所谓“心理品质”,当然不包括音乐技能——这是毋庸置疑的前提,比如会弹琴、能辨音,等等——而是指智慧、胸襟、意志、情商等等方面的素质。

我认为,音乐教师在教学上至少得具有如下四种智慧才行:

1.品鉴智慧

音乐教师既以传授音乐为业,应该具有极高的音乐修养,对艺术音乐的见解,对作品的审美品鉴,等等。这种修养运用在教学上,首先是有很好的评价作品艺术价值及其教学价值的眼光,以便在教学中用以选材给学生练习或表演。

其次是识才的眼光。通过初次的聆听就能看准学生的音乐才能,并且不光只是充当伯乐的角色,而且还十分敏锐地知道学生的长处或可能出现的问题。

可以说,只有当我们拥有一大批具备高屋建瓴品鉴水准的教师,才可使我们的艺术音乐教育真正地走向国际水准。

2.引导智慧

音乐教学与其他学科的教学最不相同的是,它是以一对一为基本授课方式进行的。虽然就宏观而言,教学大纲规范着学生在一定的年限里必须完成一定的任务:达到怎样的演奏技能、了解怎样的风格,等等。但在细节上却又必须是因人制宜的:因为每个学生的基础、接受能力大不相同。因此可以说从来就不存在“一般的”音乐教学方法,而永远都是在共性原则上予以“具体”“特殊”方式作出的指导。亦即根据近期的具体教学内容,见机行事地把远期目标掺于其中。这种见机行事的能力,便是引导智慧。

有了这种引导智慧,使得教师在完成短期目标——让学生弹好每一首当前正在学习的乐曲——的同时,还能贯彻长远目标,亦即让学生的音乐才能得到发展,增强他的音乐理解力,丰富他的艺术思维。总之,把对一首具体作品的讲解和对音乐艺术的领悟之道结合在一起。

有了这种引导智慧,使得教师把帮助学生克服具体作品中的困难技巧的任务,与阐述钢琴弹奏的基本理念的任务结合在一起。

3.诊断智慧

日常上课时对学生弹奏的指导,需要的是诊断智慧。

之所以谓之智慧,那是因为一个音乐教师绝不能把自己降低为一个音乐欣赏者的地位。听了学生的弹奏,只说得出“音色不够明亮”“还可以歌唱些”,等等。这可是大部分音乐爱好者都可以说出来的话。

这种诊断的智慧表现在“一针见血”地、正确地指出在诠释音乐方面的审美观念问题,或者技能训练的不足之处,并且给出行之有效的改进方法。所谓“一针见血”,不是等学生的弹奏已经过了二页了才让他停下纠错,也不是弹了很多遍还支支吾吾说不出个所以然,更不用说连学生读谱错误都未能捉出来。

所谓正确,是指教师能立刻指出学生弹奏不够理想的原因,而不是还得琢磨一下,寻思是啥原因,真所谓是“钝刀子割肉”,说了半天都不到位。

所谓行之有效,即为了学生克服弹奏障碍而开出的药方,能够根据具体情况给出针对性的练习方法,而不是涂些万金油,诸如“慢练呀”“分手练呀”之类的话。

这种诊断,重要的是能够对学生形成错误的心理根源进行分析,这样才可能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

例如有的学生弹到八度就把手腕翘起,因为她担忧手小会碰到其他的键;

例如有些学生在弹远距跳动时,手臂总是不肯划一道弧线直接落到键盘上去,非得先要摸到键盘,才肯按下,这常常会影响速度,更影响某些音色的触键要求,究其原因,也就是怕弹错;

例如有的学生体格魁梧,自以为胜人一筹的有利条件,因此见figure_0022_0004便砸,手腕青筋暴出,凶相毕露。

而对那些初次来到自己门下的学生,那教师更要从他习琴历史的角度进行思考:

例如以前的老师只会训斥,弹错音就加以严厉苛责,以至于学生的弹奏总是小心翼翼,一错就立即改正,从头至尾盯着手指,不敢看谱,也根本不知道自己弹的是什么,只求不错就好;

例如以前的教师要求“每个音都要给我弹清楚”“每个手指都要举高”。这往往是造成学生弹奏没有层次、音色没有变化、华彩句弹不快的深层原因;

例如以前的老师严格要求速度准确,学生弹奏就一直在赶拍子,没有任何可以暗示出结构的迹象。

当然,也不是所有的毛病都是心理问题。某个音没弹好,可能是学生对怎样弹好这个音根本就没有什么想法,但也可能只是手指功力不够而已,这就需要教师的智慧判断。关键是我们以往的教学对学生的心理负担关注较少。如果有了深入的思考,那么我们给出的诊断就不会再是头痛医头的治标。

4.表述智慧

音乐中的种种意象,[1] 往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可是我们的教学目标却必须是让学生得到明确理解。当然,教师可以在琴上示范表达自己的要求,但最终还得用适当的语言表述。

但是可千万不要小看了它:教师的语言就是学生的世界观、艺术观最主要的信息来源,也是学生走在艺术道路上的信心来源,也是他的音乐兴趣得到增强的动力。因此教师必须具有表述的智慧,具有激励起学生情感和启发他们想象的语言能力。

这当然并非易事。面对不同年龄、不同文化程度的学生,而且他们心理素质还各自不同,音乐教师得选择不同的语言:有的只须简单提示,学生便已心中有数;有的需要反复解释,而且还得按捺着火气,话不能说得太重,对待未成年的学生更要斟字酌句,不然惹哭了就没有什么教学效果了;有的必须用一些形象化的比喻才明白。

不管怎样,语言幽默风趣,学生总是比较乐于倾听的。

通常情况下不要用否定句评判学生的弹奏,因为只须一两个词汇就足以对他的信心、自尊构成巨大的打击。

也不要用否定句下达指令,因为那并不能精准地表述你的要求。

【乡音无改】

你说的诊断智慧,尤其是说到要从心理上去解决学生的心理负担,我特别有感受。去年在阿凯迪亚[2] 教一个学生弹斯卡拉蒂的一首奏鸣曲,当中有一段左手跳得很远、速度又快,更兼右手又有涟音,那学生老是把左手句子的最后两个音弹成三十二分音符(见例中第3小节)。

例1 斯卡拉蒂《D小调奏鸣曲》

让他分手练、慢练都不奏效,后来我明白了,他是担心第四小节的A音来不及弹。于是就进行心理治疗,先是和他说,那里正好是个句读,稍微晚些合乎情理,于是他的焦虑解除。然后再让他寻找低音应该出现的恰当时间。

注释

[1].意象——包含情或意之象,既可能是外界信息被主体感受到之象,例如夕阳,亦可能以表象为材质构成,如音调进行、乐思动机、和弦进行。参阅拙作《音乐审美心理学教程》《音乐审美的民族心理》以及《音乐审美的符号操作与艺术解释》。均由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出版。

[2].洛杉矶的一个卫星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