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琴日记
  • 林华
  • 1351字
  • 2020-11-25 18:44:25

狂热爱乐

2012年2月18日 周六

林教授前天的注释,从理论的层面总结了学习音乐应有的心理能力的条件。我们完全可以按这些条件去考测准备投考本科的高中毕业生,因为他们已经有了自觉意识,可是对于尚处在懵懂时期的这些少年,恐怕判断的标准就不可能是那样知性化,更不可能要求他们有理性思维的水平了。

我曾经接触过一些才十多岁的学生,对音乐的热爱显示出一种极度的狂热,可谓真正的以此为乐:所有的空暇时间都会拿来浏览各种乐谱聆听碟片;结交的朋友只是习琴同好;谈论的话题多以欣赏心得……音乐成了他们的生活中心。

去年米基[1] 带我去他的一个同学桑迪家过圣诞。那小子正和他的另两个朋友轮番在琴上“比武”,在书柜里抽出一本拉赫玛尼诺夫的《音画练习曲》,逐条比试谁的视谱能力更好。还不等这“比武”有个啥结果,桑迪又思维跳跃忽然问我是否喜欢古尔德弹的巴赫,之后他就模仿了这位怪杰的作风弹了一段阿列曼德。他的朋友艾伦则问米基,喜欢布伦德尔弹的贝多芬还是阿格丽奇弹的贝多芬。和这样的孩子接触,你会觉得他们整个身心都是沉醉在音乐世界中的。

因此,要问这些孩子的自觉意识中是否有正确的学习动机,他们哪知道选择音乐是为了告诉人们自由心灵的意义?!但你绝对可以相信,只要有这种热爱,他们就必定会成功的。

【山寂樵叟】

青青说的这段小故事,老夫不禁想起幼时在附中“玩音乐”的情景。对的,确实是在“玩”。那时年幼无知,两小时的练琴时间对我们这些初学的孩子来说,难捱得很,因此常常在一排琴房之间互相串门,看看其他小伙伴们都在练些什么。这一来二去的,就把整本苏联教材、整本小奏鸣曲集之类的各首曲子都听熟了,虽然每个人只是弹了其中的一首而已。有时听到哪个同学弹的乐曲好听,自己还会背着老师偷偷的练来玩呢。

到了稍大些的时候,开始对巴赫感兴趣了,于是即兴地改奏他的赋格,有时还在澡堂里唱众赞歌,那仿佛从天堂里传出来的和谐,使我们震栗,因为那样的纯净、超脱,在我们当时的生活中可是没有的啊。就像小克里斯多夫第一次听到管风琴的洪流那般,[2] 那真是知道了何谓崇高。

有一年,校园竹篱外的小河里浮起一具落水的女尸和一具童尸,那孩子手中还拿着半个苹果,那情景让我们感到既神秘又恐怖。于是有几个小伙伴立刻扭头奔回琴房,开始在琴上胡乱的即兴,发泄自己的感受。有时在节日的聚会上,那些程度较深的同学会尝试着在琴上即兴“音乐肖像”,让大家猜测,他企图描画的是谁。

唉,斯乐不可作也。

【乡音无改】

樵叟的音乐童年回忆,也让我想起莫扎特二十一岁那年在旅途上给他爸爸信中写过的一句话:

莫扎特

“创作是我唯一的快乐,唯一的嗜好。”

这就告诉我们,只有对事业超乎寻常的热爱,并在其中享受着无比快乐的热爱,才可能让人们不顾一切地奔向这具有磁力的目标。

【山寂樵叟】

之所以会想到往事,因为青青说得有理,对考官来说,学习音乐者的应有素质、习得技巧、心理能力以及发展潜能等的条件,当然应当通过认知理论上的检验,但对于年幼的孩子,他们哪知道那么多。他们只是在习琴过程中得到这样的快乐体验而已。但这也就可以说是具有学习音乐的心理素质了,最后也很可能就会从原先只是“无心插柳”的一般学学玩玩,却最后走到专业道路上去了。你许博士不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吗?哈哈!

注释

[1].许雪青的儿子,见《学琴日记》。

[2].见罗曼•罗兰《约翰•克里斯多夫》第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