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鼓舞士气,喊口号不如讲故事

1 帮助浮躁的下属静下心工作

一个农夫在地里种下了两粒种子,不久它们长成了同样大小的树苗。一棵树苗想长成参天大树,然后开花结果。另一棵树苗想赶快开花结果,无所图。不久后,果真后者开花结果,不过果实很苦涩,前者长成参天大树了。又过了好多年,参天大树果实累累,很大很甜。但另一棵树因为开花结果太早,最终枯萎掉了。可见早日开花不一定会有一个好结果,急于求成,最终却只落个悲惨的结局,所以平息浮躁,别急于求成吧。

实战场景

半年前,秦政义新招了一名助理,女孩儿,25岁,名校毕业,学习能力强,很多工作一教就上手,一上手就熟练,跟同事也相处融洽。原本一切都在朝好的一面走,然而,仅仅过了三个月,女孩儿便找到秦政义,提出辞职。秦政义专程推掉会议,跟她谈心,问起辞职的原因,女孩儿说:“本科四年,我科科功课都很优秀,念研究生,我只花了两年,导师赞叹。没想到毕业后工作了,每天处理的却是些琐碎的事情,没有成就感。”

秦政义知道,女孩儿这是浮躁了,觉得以自己的能力,应该做更有深度的事,晋升到更重要的职位上。但他并未直接斥责对方“天真”“浮躁”,而是先给她讲了上面那个果树的故事。接着,他又讲起了自己当年刚工作时的经历和心理变化。

听完后,女孩儿面有愧色,低着头说:“总经理,是我太浮躁了,我连现在的工作都还没能做到最好,就想更进一步,太可笑了。您放心,我不会再辞职了。”

最终,女孩儿安心回到了自己的岗位上,扎扎实实地提升自己的能力,没有再提辞职之类的事儿。秦政义这次劝诫,高就高在他没有直接跟对方说大道理。须知,大道理虽然简洁明了,但缺乏有血有肉的情节,多了一丝冷漠,少了一丝人文的关怀,管理者若是一上来就用大道理教育人,只会引起“被教育者”的不满、厌烦,乃至抗拒。

深度分析——抚平下属的浮躁心态

静下心体会,沉住气做事,这是我们当下很多人做不到的。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心态浮躁,做事讲求“快出成果”“快见成效”,没有耐心,缺乏循序渐进的认知。为此,管理者常常不厌其烦地对下属、新员工进行说教。然而,道理说多了,反而引发员工反感,浮躁的依旧浮躁,甚至连原本不浮躁的人,也在一次次“教育约谈”中浮躁起来。

心态浮躁,做事急于求成果,是很多人都会经历的过程。再加上,当今社会,竞争异常激烈,每年都有七百多万大学毕业生抢就业,又有越来越多的“海归”回国抢饭碗,再加上受2008年的金融危机影响,全世界包括我国已经连续好几年经济不景气,年轻人的生存压力急剧增大,买房、买车、结婚……沉重压力使他们时刻处于焦虑状态。

这种焦虑又通过年轻群体的父母们,蔓延至整个社会,所有人都感到不堪重负。追求快出成效,快出结果,几乎已经成为时代主题。在这种情况下,作为管理者,我们若不能先让对方紧张焦虑的心舒缓下来,贸然说教只会让对方觉得我们冷漠无情。

因此,当下属开始浮躁、焦虑,无心工作时,管理者首先要学会讲故事,为下属们提供暖心的人文关怀,再从中给出建议,指点明路。

2 问问下属:你在为谁工作

从前,有个上了年纪的木匠准备退休了。他告诉自己的东家,他不想再盖房子了,想和他的老伴过一种更加悠闲的生活。东家知道后,很是可惜地道:“你是方圆百里内最负盛名的木匠,我的工队因为有了你,才变得这么出名,有接不完的活儿。现在你想走了,我也不能强迫你,这样吧,你能不能再建一栋房子呢,算是你的封山作吧。”

木匠答应了。可是,木匠的心思已经不在干活上了,整天想着退休后的生活,渐渐地开始烦躁起来,不仅手艺退步,还偷工减料。木匠一完工东家就来了。

他拍拍木匠的肩膀,诚恳地说:“这栋房子就归你了,算是我送给你的礼物,感谢你这么多年来对我的支持,这是你自己的作品,相信一定会让你满意的。”

木匠听后,感到十分震惊,也十分惭愧,暗道:“太丢人了,要是知道这是在为我自己建房子,我肯定不会三心二意,偷工减料啊。”然而,说什么都晚了。

实战场景

谢莎颖最近就遇到这样一件事儿,在她部门中有一个农村来的女孩儿,因为家里穷,加上自己又贪玩儿,当年高中没读完就辍学了,跟着父母来城里打工,一年前进了谢莎颖所在的公司,被分配到她的部门。刚开始的时候,小姑娘还挺勤奋,努力工作。可最近不知道怎么回事,上班老是走神,小错不断,说她吧,她就说“我的任务完成了”。

可事实上,谁都看得出来,她已经没有刚开始那股认真劲儿了,谢莎颖觉得可惜,不想看到好苗子就这么沉沦,于是找她谈话。谢莎颖问小女孩儿,为什么最近不像刚进公司时那么拼命了,是遇到什么难题了吗。小女孩儿理所当然地说:“前辈们说了,上班不需要那么拼命,做好自己的就行了,太认真没用,都是为别人打工啦。”

谢莎颖笑了,就跟小女孩儿讲了这“最后一栋房子”的故事,小女孩儿听完,先是一阵沉默,然后说:“可现实里,公司不会给我一栋房子。”见女孩儿情绪稳定下来,愿意听自己说话,谢莎颖抓住时机,将自己对她的期望说了出来,并恳切地对她说:“你人聪明,又年轻,有闯劲儿和拼劲儿,是一颗好苗子,别跟那些不知进取的人学习了。他们就是因为觉得自己是在为别人打工,所以才一直打工。难道,你希望变成他们那样?”

最后,女孩儿被谢莎颖说服了,回去之后一改消极态度,重新认真工作起来,很快成为谢莎颖的得力干将。

深度分析——让下属明白自己工作的目的

作为管理者,在我们的管理生涯中,难免会遇到几个怀有类似想法的下属:那么拼命工作干吗,反正我只是个上班的,又不是我的公司,这么多人干活儿,就让他们卖命好了,我轻松一点是一点吧,拿多少工资干多少活儿,童叟无欺,这样才不吃亏呢。

面对这种员工,很多管理者深感头疼。对他说教吧,他抱着一副“死猪不怕滚水烫”的架势,任凭你说,他就是不听。不说吧,任由他们得过且过混日子,不仅影响团队的工作氛围,还耽误工作进度。直接将之开除吧,又不合适,毕竟没犯大错。

很多时候,管理者在面对这种抱有“打工思想”的员工时,不妨采取以退为进的问话方式,先问问他们,“你在为谁工作?”只有让他们意识到自己想要的是什么,自己工作是为了什么,然后再以故事循循善诱,才能使对方打开心门,听进劝告。

亚当·斯密说过,“自私自利”才是人们奋斗的驱动力。与其疾言厉色,对下属大说特说各种不努力工作的后果,不妨通过一些能引发共鸣感的故事,使员工自发地去思考不努力工作的后果。这样一来,不但能改善上下级关系,也能真正使对方改变。

3 为什么公司的规定要遵守

一个人出差,完成任务回家后与朋友聚餐,说:“我给你们讲个事儿。上个月,我去胶东时经过一村子,突然一条大狗从远处向我冲来。你们说,我该怎么办?”

一个朋友说:“跑肯定是不行的,最好是用石头打它。”

“对,乡下有句俗话叫‘狗怕蹲下’,你蹲下时,狗以为你要捡石头砸它,就会落荒而逃。当时,那条狗向我冲来,我一蹲它就转身逃跑了。”这人点点头,继续说道,“但是,当我正要继续赶路时,旁边过来一位大爷,捡起石头扔过去,正好打在狗腿上,那大狗哀叫了一声。我向大爷道谢,大爷生气却地说:‘年轻人,你这样是不行的,蹲下去就要打它,老不打,狗就不相信你了,会乱套,以后再有人遇到这样的状况怎么办?’”

听完,几人沉默。这人又说:“我觉他的话很有道理。狗怕人蹲下捡石头打它,是长期以来形成的条件反射,也算是人与狗之间的一个协议。倘若我们违反协议,蹲下去只是装装样子,没打它,一两次没事,次数多了,‘狗怕蹲下’就成笑话了。”

“那以后吃亏的还是我们自己。”一人有所感悟。

另一人赞同道:“看来,表面上,那位老爷子是在帮你打狗,但在更深层次上,也是为全村人长久的安全着想,是在维护一种秩序。难怪他会那么严厉地说你。”

这人苦笑道:“谁说不是呢,很多时候,不守规矩比暴力更可怕啊。暴力只是破坏表面的东西,而不守规矩却是破坏一种秩序,从深层次上把根基都动摇了啊。”

实战场景

当经理这些年,时常有员工因为上班迟到、在办公室吃东西、与客户吵架等违反公司规定的事被刘昌磊责问,起初,刘昌磊苦口婆心、引经据典,跟“犯事儿”员工们讲道理,讲为什么要遵守公司规定。但员工们不是爱理不理,就是拍桌子跟他顶嘴。

有一次,一个新人甚至当场质问他:“我才迟到一分钟,你就要罚我,凭什么?平时工作中,最认真的是我,小组业绩最好的也是我,最支持你工作的还是我,就因为这一分钟就取消我这个月的奖金,什么玩意儿,这狗屁公司,太没有人情味儿了。”

一时间,竟然说得刘昌磊不知道该如何反驳。为此,长久以来,刘昌磊都在向人请教学习,如何让员工遵守公司规定。直到有一次,他从网上看到这则故事,觉得有趣,就在一次与员工的谈话中,他将故事说了出来,发现员工态度缓和了。

深度分析——让下属明白公司制度的意义

刘昌磊的经历说明了,由于我国自古就是人情社会,讲究“法律不外乎人情”,在很多事情的处理上,往往讲究“不看僧面看佛面”。比如像遵守公司规定之类的事,因为与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固有认知起冲突,所以管理者在处理时,如果不能让员工做到心悦诚服,往往会激怒员工。这种时候,员工不会觉得自己有错,反而觉得自己冤得很。

但是,如果能够通过类似“打狗不能装样子”的故事,以我们身边经常发生的事、接地气儿的事来打动员工,使他们发自内心地认同我们的看法,意识到“不遵守规定”的严重后果,那么他们自然就能乖乖听我们说话了。这正是,“以德服人”也。

美国西点军校认为:“没有责任感的军官不是合格的军官,没有责任感的员工不是优秀的员工,没有责任感的公民不是好公民。”大到国家、社会,小到公司、学校,都存在相应的规章制度,在这些制度的维护下,国家才得以富强发展,公民才得以平安度日、努力工作创造社会财富。我们应该让员工认识到,规章制度是公司的立根之本。

不过,通过无数的实际例子来看,道理归道理,管理者如果只是将这些理论用“填鸭式”的方式硬塞给员工,通常不会取得成效。唯有以情动人,以生动的故事动人,让员工主动意识到不遵守规章制度的“可恶之处”,再辅以理论教育,方能奏效。

4 鼓励下属站出来承担自己的责任

一天,一名卡车司机接到公司一项任务,拉一车货物到附近的仓库。由于雇主很急,他需要立即出发。走到半路,卡车司机一个没注意,将停在路边的一辆轿车刮花了。其实,严格说起来,是这辆轿车违规停车了,这里本不允许停车,卡车司机完全可以一走了之,也没人发现。但考虑了很久,卡车司机还是用纸写明情况,插到轿车门柄处。

又过了几天,卡车司机突然接到了一个电话,电话那头的人,正是当日被他刮花车的车主。对方很客气,对卡车司机说:“兄弟,我很佩服你,真的。老实说,那天我开车到那里的时候,突然肚子疼,就停车去上了趟厕所。回来看见车被刮花,心里是很气的。但看到你留下了自己的联系方式,我就不生气了。修车的钱我自己付了,你放心。”

后来,卡车司机才知道,这位车主是当地某公司的总经理。又过了几年,那家公司涉足物流领域,需要卡车司机,这位总经理就想到了他,并亲自打电话邀请他。

实战场景

王景恒是一家公司的销售经理,有一次,他接到公司总部的电话,说他的小组中,有一位成员服务态度不好,将一位大客户骂了,而且骂得很难听,现在人家投诉到总部,并扬言要通过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尊严,让他赶紧找出“凶手”,以免事情闹大。

王景恒立刻找来组内所有的成员,看着一众年轻的面孔,他没有大发雷霆或拍桌子,只是将卡车司机的故事讲了一遍。众成员一脸茫然,不知道他要干什么,但看得出来,他们对这个故事挺有兴趣,听得很认真。就在故事结束时,王景恒话锋一转,说道:“其实,每个人都会犯错,但只要敢承认错误,并担起自己的责任,就算是冲突对立的双方,也可能互生敬佩,你们说是吗?就像故事中的卡车司机。”成员们意识到他想说什么。

果然,接下来,他将总部打电话的事说了出来,并鼓励大家不要怕,勇敢地承认自己的错误,是谁做的,只要承认了,给对方道歉,他会尽可能地向公司说情。

最后,一个小伙子承认是自己骂的,原因是那位客户当时先骂他,骂得很过分,年轻人血气方刚,就回了过去。不过,小伙子也说,自己没有说脏话,只是跟对方讲道理,言辞激烈了一些。最后,在王景恒的带领下,小伙子诚心诚意给客户道了歉。

客户见他们态度好,就没有深究,公司总部也惩罚了小伙子,但表示愿意再给他一次机会,留在公司。鉴于王景恒的处理方式很走心,组内成员更加信服他了。深度分析——鼓励下属勇于承担责任,但也要给予他们改过的机会在日常管理工作中,管理者常常会碰到这样的员工:在工作上“玩太极”,当工作出现问题,或有重大任务、难度较高的任务需要完成时,不肯站出来承担自己的责任,反而采取“踢皮球”的方式推诿责任——“这不是我的问题”“不在我职责范围呢”。

很多时候,管理者在面对这些员工时,要么斥责谩骂,一副痛心疾首的样子,要么以辞退、降级、扣钱罚款等相要挟,逼迫对方站出来承担责任。然而,这些做法是低效的,遇上职场老油条,不但得不到想要的结果,反而会使自己与下属产生疏离感。

面对这种情况,管理者不可一味地指责,应适当地采取怀柔之策,对员工采取鼓励的方式,为他们分析其中的利害关系,鼓励他们主动站出来承担自己的责任。

事实上,不仅仅是犯错之后承担责任,还有自己职责内应该承担的责任,以及有时候需要主动承担的责任,管理者都应该鼓励员工挺身而出。当然,承担责任就意味着肩上的担子变重,需要花更多心思认真对待。因此,强行逼迫员工是行不通的,只会适得其反,反倒是鼓励的手段,更能让员工接受,从而自发地承担自己的,或更多的责任。

5 引导下属在工作中及时总结经验

有一次,一名英国科学家做了这样一个实验:把一盘点燃的蚊香放进一个蚁巢,看看蚂蚁们会怎么做。刚开始的时候,巢中的蚂蚁惊恐万状,约20秒后,许多蚂蚁迎难而上,纷纷向火冲去,并喷射出蚁酸。可一只蚂蚁喷射的蚁酸毕竟有限。因此,一些“勇士”葬身火海,但它们毫不畏惧,前仆后继,不到一分钟就将火扑灭了。

一个月后,这位科学家又做了一次实验,把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到了同一个蚁巢。尽管这次“火灾”更大,但蚂蚁却有了经验,迅速调兵遣将,协同作战,有条不紊。仍然是不到一分钟,烛火就被扑灭了。并且,这一次蚂蚁无一遇难。科学家大为震惊,认为蚂蚁创造了灭火奇迹。更重要的是,蚂蚁们从经验中吸取教训的学习能力,不可思议。

实战场景

有一次,公司新招进来几名员工,在做新人培训的时候,陈国胜亲自出马,向大家讲了这个“蚂蚁救火”的故事。其间,他看到台下有几个年轻人脸上露出不以为然的神色,于是讲完故事后,他话锋一转:“其实吧,从你们脸上我已经看出来了,知道你们在想什么。你们一定是在想:‘这么俗套的故事,网上都有人说了,这是有人虚构的。’”

此言一出,台下的人顿时瞪大了眼睛,一名年轻人惊讶地说:“老板,您怎么知道,我刚才还真是这么想的,您实在太厉害了。”

陈国胜嘻嘻一笑,说:“这就是及时总结经验的力量啊。之前,我在培训你们上几届的师兄师姐时,他们也跟你们一样的表情,当时我不懂啊,就问他们。他们就告诉我了,说网上现在有很多这样的‘谣言粉碎机’,早已澄清,这个故事是有人虚构的。”

“但是,我可以明确地告诉你们,”陈国胜说,“我这个故事是真的,和你们看到的那个不太一样。并且,我也想借此告诉你们,虽然时代在变,你们年轻人的想法在变,但只要我及时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就能跟上你们的思维,猜到你们在想什么了。”

几名新人听后,都十分认同。陈国胜又乘胜追击,说道:“所以说,你们以后正式进入工作了,我也希望你们能像我一样,仔细观察,用心分析,及时总结经验,从失败和成功中吸取教训。如此,我敢保证,你们至少比那些不总结经验的人更快成长。”

深度分析——与下属互动,以实际行动引导下属总结经验

不断学习,及时总结经验,总是最有效的使人进步的方法,对蚂蚁尚且如此,对人类就更不用说了。当老板这么多年,陈国胜总爱用这个故事培训新员工。

人总是在不断试错中成长的,从一个新手变成老手,这期间变化的不只是时间,还有工作能力、遇到问题时采取的态度和心理变化等等,而这些知识,是书本上学不到的,只能靠员工一次又一次的实践,从中吸取教训,及时总结经验,然后提升自己。

对工作做经验总结,是做好各项工作的重要环节,也是迅速培养精英人才的高效渠道之一。如今,很多大公司、大企业都在采用类似的学习制度。通过对过去工作的总结,员工可以全面地、系统地了解以往的工作情况,还可以正确认识以往工作中的优缺点,更可以明确自己下一步的工作方向,使自己少走弯路,少犯错误,进而提高工作效益。

此外,通过经验总结,管理者也能及时发现团队中存在的问题,乃至自己在日常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而及时纠正,以免与员工产生隔阂,影响公司的绩效。

但是,这种经验总结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做出来的,需要经验丰富之人的指导和示范,这个时候,作为管理者,我们就需要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对员工进行引导。像陈国胜那样,将经典故事与自己的实际经历相结合,能让员工更信服,坦然地接受。

6 工作没有差不多

1967年8月23日,著名的苏联宇航员费拉迪米尔·科马洛夫独自驾驶联盟一号宇宙飞船进行绕月飞行,在经过一昼夜的飞行后,顺利完成任务的他启程返航。但当飞船进入地球大气层之后,准备打开降落伞减慢飞船速度时,科马洛夫发现,无论用什么办法也打不开降落伞。面对这一紧急情况,地面基地迅速采取措施,却无济于事。

最后,检查结果出来了,一切问题就出在一个小数点上,因为起飞之前,对轨道的计算结果偏差了一个小数点,造成联盟一号无法降落。基地负责人沉重地宣布:宇航员费拉迪米尔·科马洛夫只剩下两个小时的生命,两小时后,联盟一号就会坠毁。

在人生最后的两小时,科马洛夫与家人一一道别。当他12岁的女儿出现在电话那边时,他对泣不成声的女儿说:“爸爸就要走了,告诉爸爸,你长大了想干什么?”

“像爸爸一样,当宇航员!”女儿大声说道。

科马洛夫突然哭了,说道:“我的乖女儿,你真好,可我要告诉你,一定认真对待每个小数点,每一个标点符号。联盟一号今天发生的一切,就因为地面检查时,忽略了一个小数点,这场悲剧也可以叫作‘对一个小数点的疏忽’。乖女儿,记住它吧!”

“轰隆……”

整个苏联一片寂静,人们走向街头,向飞船坠毁的方向默默哀悼……

实战场景

杨一航就遇到过这样的员工,不管他怎么说,对方始终听不进去,工作中仍然是马虎大意,凡事只讲差不多。最后,无奈之下,他用这个家喻户晓的故事作为谈话的开场白,然后又介绍了当下最火爆的几个大企业,如华为公司、万达集团、阿里巴巴。

他说:“也许你认为科马洛夫的故事离我们太遥远,不切实际。但是,关于华为公司的严格制度,你一定有所耳闻。曾经,任正非为了提升自家产品的质量,特意花高薪从日本聘请了一整支团队作为公司的技术顾问,华为员工为了检查、改善机子的一个错误,可以在闷热的机房打地铺睡七天,不正是体现出他们对‘差不多’先生的摒弃吗?”

毫无疑问,这名员工最后还是被说服了,因为他一直以来,都对华为、阿里巴巴这些公司充满了崇敬之情。杨一航的话让他明白,“差不多”先生的确不可取。

深度分析——让下属做到精益求精

中国有句古话,行百里者半九十。意思是,走一百里,走到九十里的时候,路程才算走了一半,而这最后十里的重要程度就占到了一半。

美国人曾经提出过一个理念,即“零质量管理”。后来这一理念被日本人学会,并加以贯彻落实。结果,没过多少年,就催生出了举世闻名的“日本制造业”。

所谓的“零质量管理”,就是指一次把产品生产合格,达到零配件、零库存。这种质量管理对加工制造业的好处是难以置信的。通常,我们总认为一次就把产品生产合格只是一种理想主义,因为人总有失手的时候,多预备出一些零件,以备不合格时使用,这叫有备无患。然而日本人却从不提供多余的零件,因为他们相信一次能够把产品生产合格。

可见,绝大多数时候,决胜的关键就在于那最后的一点,如果我们凡事只求差不多,做不到精益求精,一步到位,那么最终的结果必然是为山九仞,功亏一篑。

但是,道理归道理,很多时候,在实际工作中,一些员工还是会不自觉地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在他们看来,自己不是宇航员,只是一份工作而已,大不了换一家公司。面对这样的员工,我们很多管理者倍感头疼,无计可施。

从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个高明的管理者,不单单要会讲故事,还要懂得将故事与时下流行的、热点的元素结合起来,以此形成符合时代背景的“教育方式”,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当然,管理者也必须向员工灌输这样一个理念:差不多,就是差很多。

7 任何一份工作都不容敷衍

王佳是一名文物修复员,他曾经修复过一幅《观音举杯图》的壁画,参与修复工作的还有另外一个女孩儿。两个人,修复一幅图,每天工作至少在十个小时以上,工作期间甚至连眨眼都要格外注意,以免失误损坏壁画。

为了剔除壁画细缝里的沉积物,王佳和同事用牙签一点一点地“抠”,有时候遇到“顽固”的沉积物,还必须用牙签蘸特制的化学药水,一毫米一毫米地涂抹,使其溶解,却又不伤及壁画主体。如此繁复的工作,花掉了他们两个月时间。

做完这些,他们还要用特制的填充物、固定物,将壁画缺失的部分复原,将摇摇欲坠的部分固定好,同时还要注意到,所有自己添加上去的东西,要保证是“活动”的,也就是要做到“可以安装上去,也要能取下来”,以保证将来出现更好的替代材料,后人能够轻松地取出他们添加的东西,用更好的材料重新修复壁画。

如此完整地做下来,这幅《观音举杯图》,耗费了他们整整三个月。

实战场景

杨世忠自己开了一家公司,他时常用这些平凡工人的事例来进行职工培训。他还讲过一个保安的案例,说在一个软件园,由于聚集在这里的IT公司很多,每天来这里上班的人也很多,轿车、自行车、电动车……各种车堆在一块儿,看上去很杂乱。直到这名保安到来之后,在他严格的管理下,整个软件园的停车乱象被制止了,众人赞叹。

每次讲这些案例的时候,他发现员工们都听得都很认真,有的人甚至表现得很激动。他说:“我从不跟他们讲:‘你们一定要认真对待工作啊,不能马虎、要认真、要踏实,这样才有前途。’我从不说这些,没用。你得告诉他们,他们当中的能人是什么样的,让他们意识到,自己也是有机会成功的,这样他们才会听你的,按你的指示去做。”

深度分析——用案例让下属明白:工作不容敷衍

在我们日常管理中,经常会听到有员工抱怨自己的职位普通,没有升职加薪的可能,前途暗淡,因而对工作敷衍了事,全不放在心上,大有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架势。这种想法是极其错误的,是对工作认识的不到位,若不制止,必会影响整个团队。

每一份工作都有其独特性,正所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任何一份工作,哪怕看上去再不起眼,再不时髦,只要踏实认真,总有一天会做出大成绩。

同样,做任何工作,只要用心去做,就一定会有更多的收获,如果不用心去做,那肯定做不好。工作不用心,往往会导致我们就工作而工作、就做事而做事,呈现出一种机械、重复和被动应付的状态。在具体工作中看不出问题,找不出原因,拿不出措施,还可能引发新问题。而在即将完工时敷衍了事,执行不到位,就容易在最后关头失败。

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当管理者向员工传输这样的理念,要求他们认真对待工作时,员工常常是一个耳朵进,一个耳朵出。之所以会这样,原因就在于:在平常的工作中,大多数员工所感受到的,就是“我的职位很普通,再怎么认真也没什么前途”。

可见,若要使员工真切意识到“任何一份工作都不容敷衍”的现实意义,管理者也应当下足功夫。如何使员工听从教诲,这也是管理者的工作,且常常被管理者忽略。多花时间收集一些平凡岗位上的工人事迹,用他们的严谨、认真和成功来激励自己手下的员工,这既能有效地鞭策员工,又能体现自己对待工作的用心,使自己更有说服力。

8 认清自身价值,才能努力使自己升值

有一个女孩儿,上班时总是无精打采、三心二意,临近下班的一两个小时,才象征性地忙一小会儿,敷衍上司,工作常常出错,事情干得一团糟。有一次,刚开完会,经理让她写份会议报告,结果报告上漏洞百出,错误频频,气得经理找她谈话。

但女孩儿显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对经理的问话爱答不理,最后被问得急了,一拍桌子,怒吼道:“一个月才给我3000块钱的工资,你还想我怎样啊?”

最后,女孩儿一气之下辞职了。她觉得,上班嘛,你给我出多少钱的工资,我就干多少活儿呗。然而,她却从未想过,自己的能力,是否配得上那份工资。

实战场景

有一次,新来的员工张春和向郭世豪反应,说自己的工资太低了,自己是985高校毕业的高才生,在学校成绩一直很好,现在加入公司,理应拿更高的工资,而不是和那些专科三本毕业的同事一样。面对张春和的诉求,郭世豪跟他讲了上面这个案例。

最后,郭世豪语重心长地对张春和说:“其实,我也可以给你开8000块的工资,但你觉得这样没问题么?其他同事会服气么?我工作的第一年,工资是全组最低的,一年下来都没涨工资。但是,我在这一年里努力提升自己。到了第二年,我都没跟上司谈涨工资的事儿,上司就主动给我涨工资,是以前的两倍多,成为全组工资最高的人。”

听着郭世豪的教导,张春和没有反驳,也没有不耐烦,而是十分感动地说:“老板,您的意思我明白,您放心,我这就回去认真工作,用结果证明自己的价值。”

深度分析——让员工认清自己的价值

如今,职场中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话,“辛苦辛苦读了那么多年书,收入竟然还不如农民工。我不干了,不干了!”“凭什么我的工资这么低,好歹我也是大学毕业,这点儿钱对得起我十几年寒窗苦读吗?”“这破公司,就知道压榨我的劳动力,辞职算了。”

这些话,大多数都出自职场新人,他们刚进社会不久,对自己的工资预期过高,总觉得公司亏待了他们,给的工资配不上他们的能力。面对这样的员工,管理者往往很难说服他们静下心来工作,稍不注意,就会把对方激怒,致使他们“怒而辞职”。

其实,这个时候,管理者若是直接跟员工说:“对不起,你现在的能力只值这个价。”这样的话,任谁心里都会感到难受,脾气冲一点儿的还会拍案而起。

作为管理者,我们要做的不是否定员工的价值,更不是告诉对方“你不行”,而是要想尽办法让对方知道自己的错误,而后改正错误,为我们的团队做出贡献。通过实际案例或历史上著名的典故,让员工自发地意识到自己的不足,这才是正确的做法。

古人云:“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很多员工对自己的低薪感到羞愧,殊不知,比起追问“能不能给我涨工资”,更重要的是“我现在到底值多少钱”。只有先认清了自己,才知道自己有哪些不足,应该往哪个方向突破,又该如何去做。而让员工明白这些,正是我们管理者应尽的责任。

9 一如既往对待自己的工作

弗朗斯西和杰克进入同一家公司实习,有一个月的试用期,凭表现转正。

实习开始了,两人都积极工作,几乎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很快,一个月的试用期即将结束,两人都坚信自己会被正式聘用。就在最后一天的晚上,两人正准备去上夜班,经理叫住他们,说:“很抱歉,通过公司人事部的考察,你们两人都没有通过公司的试用,上完这个夜班,你们就可以离开了。”说完,把这个月的工资交给他们后就走了。

两人都呆了,也不知道过了多久,弗朗斯西说:“上夜班了,走吧。”

杰克说:“你傻吗?我们已经被解雇了!”

弗朗斯西说:“可如果我们都不去上夜班,厂里的生产线怎么办?”

杰克说:“你想吃亏就自己去吧,我反正不去了。”

杰克离开了,弗朗斯西决定继续去上夜班。他想这怎么能算吃亏呢,公司给了自己一个月的薪水,虽然现在被解雇了,但那是明天的事,今天的夜班还得上。于是,他就像什么都没发生一样换上工作服,去上夜班了,依旧认认真真工作,毫不马虎。

第二天一早,当他收拾好东西,准备走人时,经理却迎了上来,说道:“恭喜你,弗朗西斯,你的试用期正式结束,请你明天到办公楼去接受新职位的安排。”

弗朗斯西不解,经理解释道:“你们两人都很优秀,但可惜的是,我们只招一位,和你的同伴相比,你对待工作的态度让我们敬佩。”

实战场景

王强是一家销售公司的区域经理,有一次,他因家中有事,就请了一上午的假,下午两点左右才到公司。谁知,刚一进门,他就看到一位员工正在偷玩手机。

他记得这位员工,是五个月前进入公司的,试用期的时候特别用功,每天都比其他同事来得早,走得晚,一度被他评为年度最佳新人。但令人没想到的是,三个月的试用期刚过没多久,这名新人对待工作的态度就来了个180度的大转弯。为此,王强还曾约谈过对方,但当时得到的回答是,“一下子接受新工作,有点儿不适应”。

但是现在看来,很明显这位新人在思想上开了小差。王强当即叫来这位新人,与对方进行了一次深刻的谈话。最后,他向对方讲述了弗朗西斯的故事。

深度分析——端正下属对待工作的态度

很多时候,工作态度比工作能力更重要。能力不行可以提升,但态度不好,就是对自己、对上司乃至整个公司不负责了。身为一个职场人士,对待工作绝不能前后不一,在试用期的时候表现得好,过了试用期就随意敷衍。这样做最终只能是害了自己。

无论从事什么工作,也无论在这个岗位上待了多久,只要一天不下岗,就应该始终如一地认真对待。另外,把每一天都当作“试用期”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可以“归零”。一个人在同一个岗位上待久了,取得一定成绩了,难免会心态膨胀,进而产生懈怠心理;又或者遭遇了失败,积累起沮丧、退却的负面因素。通过每天的“归零”,可以让人始终保持最初的心境,每天都以新面貌迎接挑战。这对于员工而言,是极大的好事。

无论什么时候,对工作都尽职尽责,这样的员工才有资格得到快速提升,也才能在职场里走得更远。如果只是在“试用期”才铆足干劲儿,试用期一过就懈怠工作,这对团队而言,有害无益。作为管理者,我们应让员工意识到工作态度的重要性。

不管做任何事,始终如一,持之以恒,都是奠定成功的基础。作为管理者,我们不能让员工在工作上有所懈怠,这既是为团队的利益着想,也是为了员工好。

10 如果你不够优秀,就会被淘汰

老鹰会喂食刚出生的小鹰,可是老鹰喂小鹰的方法并不是平等的,而是哪一只小鹰抢得最凶,就给哪一只小鹰。而那些抢不到食物的小鹰,往往会被饿死。这样一来,就能保证活下来的老鹰都是最凶残的,如此代代相传,老鹰也就成了鸟类中最为强壮的种族。

实战场景

唐晓军是一家小公司的老总,最近他辞退了一名加入公司已经5年的老员工。临走的时候,这名老员工忍不住向唐晓军讨说法,说自己即便没有功劳,也该有苦劳吧。

唐晓军没说什么,只是给他讲了这个老鹰的故事,最后告诉他:“你的确在公司待了5年,但你的工作经验还不到1年。”

深度分析——让下属具备“优胜劣汰”意识

所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在一个团队中,如果大家都很安逸,没有上进心,没有危机意识,日复一日重复着同样的工作,觉得干多干少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时间长了就会滋生厌倦心理,工作的积极性被打磨得一干二净,自然无法创造出好的效益,公司的发展就会大打折扣。

那么,当团队中有成员每天按部就班地上下班,他们从来不违反公司制度,但也从来不愿意主动担更多责任,如果没有领导安排工作,他们就默默无闻,甘愿做与世无争的老好人。

管理者要及时给这群看起来很稳定的职场中坚力量泼泼冷水,通过讲老鹰类似的故事帮他们建立危机意识。让他们认识到,如果他们愿意做没有危机意识的“鸡仔”,很遗憾,当“黄鼠狼”来的时候,就只有被吃掉的命运。

很多人在职场沉沦并非没有能力,他们原本都是雏鹰,只是在一种模式化的平和环境中待久了,忽略了或者忘记了自己还有飞翔的能力。对于管理者来说,要想让自己的团队更加出色,取得更好的成绩,就必须想方设法让每一个团队成员都“活”起来,比如,不时提醒自己的员工:部门设置考核指标,不达标就面临着淘汰或者换岗,适当的危机感,会让员工在工作中发挥得更好。

总之,职场是残酷的,不够优秀的人避不开被优秀者取代的命运。作为管理者,我们应该尽量帮助员工明白这个道理,并努力使自己变得优秀起来。

正所谓“胜者为王”。不管我们有再多的借口、再多的客观因素,失败了就只能是一个失败者,人们也许会同情,但绝不会乐意接受。因此,我们必须优秀,优秀到保证自己不被他人所淘汰。多学学老鹰,只有先把翅膀锻炼好了,才能成功地冲上蓝天。

11 工作从来没有捷径,只有脚踏实地

有一天,一个小职员赶着上班,神色焦急,步伐匆匆。因为今天有一件关乎他“身家性命”的大事——一场很重要的会议,会议中的表现将关乎他能否升职。

因此,他绝不能迟到。无奈,他昨晚太过紧张,以至于失眠,早晨起晚了。最糟糕的是还有二十分钟会议就要开始了,小职员急得快要哭出来,一路上不停地对司机说:“司机先生,我很赶时间,拜托你走最短的路,拜托了。”

司机不解,问道:“先生,是走最短的路,还是走最快的路?”

小职员惊讶了,好奇地问:“难道,最短的路不是最快的吗?”

“当然不是。”司机一口答道,“现在是上班高峰期,最短的路都会交通拥堵。你要是赶时间的话便得绕道走,虽然会多走一点儿路,却是最快的方法,耗时最短。”

听了司机的话,小职员决定走“最快”的路。途中,他看见不远处有一条街道,车辆如同鱼鳞一般,一辆紧挨一辆,水泄不通,心下明白过来,那正是他口中“最短”的路。司机所言没差,多走一点路果然畅通无阻,虽然不是“最短”,却是“最快”。

实战场景

有一次,公司新招进来一个人,名牌大学毕业,家里条件又很不错,这个小伙子能说会道,毫不怯场,为人也很机灵。但是,没过多久,他的问题就暴露出来了,那就是“投机取巧,总想着多认识几个精英前辈,或取悦上司,不肯踏踏实实工作”。

为此,经理刘磊磊特意将他叫到办公室,给他讲了这个故事。末了,经理又对小伙子说道:“你很聪明,应该把这份聪明用到工作上,而不是投机钻营。你想想,就算我现在把你提到较高层级的岗位上,您能把工作做好吗,能让那些前辈都听你的话吗?”

小伙子一愣,摇头道:“应该不能,我知道,有些师兄实在瞧不上我。而且,工作上的很多东西我确实还未搞明白。”

经理笑了,道:“那不就结了,你现在追求人脉关系,搞那些收买人心、投机取巧的小动作,就像是故事里那个一心走‘最短’路程的职员,看似走在‘近道儿’上,实际上反而将自己推向‘拥堵’的深渊。如果你现在踏踏实实工作,现将能力和业绩提升上来,到时候即使你不去拉关系,其他人也会主动找你,你说是不是这样呢?”

小伙子听后,恍然大悟,心想:是啊,我这么讨好前辈们,不就是想搞好我们之间的关系吗。可现在没业绩没实力,大家很难真心跟我结交。如果我先踏实工作,努力提高自己的能力,到时候不用我多说,他们也会主动接近我,这才是真正的“捷径”。

深度分析——打消下属“走捷径”的心思

职场中我们常能听到这样的话:“有没有什么方法,能让我快速成功”,“通往成功的道路是不是有捷径啊,跪求大神告知”,“时代变了,走捷径才是聪明人的做法”。

通往成功的路上真的有捷径吗,工作可以取巧吗?答案是否定的。无论是想要获得成功,还是把工作干好,从来没有什么所谓的“捷径”,只有“脚踏实地”。面对那些一心想着“走捷径”的员工,管理者很有必要向他们灌输正确的工作理念和态度。

一切的投机取巧,追根究底,其实都只不过是自欺欺人,不但不利于自己的提升,反而会蒙蔽自己的双眼,让人看不清自己的不足,找不到正确的前进方向。人在职场,唯一的“捷径”就是努力工作,脚踏实地地做事,真真切切地提升自己的能力。

世上没有空中楼阁,再高的楼也须平地起建;世上的路也没有一步到位的,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作为管理者,我们务必要让员工明白:团队需要的是踏实干事的人,而不是“寻幽探密”之人,一心寻找捷径,放在正事上的心思就少了,花的心思少了,做事的效率也就降低了。从这个角度而言,所有寄希望于“捷径”者,无不是缘木求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