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华养生(传统文化)
- 小哇工作室
- 2912字
- 2020-11-26 17:10:41
第二章 中华养生的基本内容
第一节 日常起居养生
○ 疾病的产生
疾病的产生,和很多方面的因素有关,诸如气候变化、饮食偏差、外部环境、自身阴阳、气血虚损、情绪、睡眠质量……
中医认为,五运六气与自然界的气候变化对人体的生理状况有着密切关系。气候变化的因素关系到两个方面,一是在天,即风、热、湿、燥、寒、火谓之六气;二是在地,即金、木、水、火、土谓之五行。依据五运六气学说,每年气候一般变化是:春风、夏热、长夏湿、秋燥、冬寒。并认为一般的发病情况多是:春季肝病较多,夏季心病较多,长夏脾病较多,秋季肺病较多,冬季肾病较多。
中医最基本的病理概念就是寒热、虚实、燥湿等。生理、病理概念是寒热虚实(即气滞、血瘀、痰饮、积聚)。病因作用于人体,能否致病,关键取决于人体的抵抗力和免疫力。如果人体内部气血运化失调,脏腑、组织、系统的生理运化功能产生故障,人体的免疫力降低,长时期的睡眠不足及质量不佳,摄取的水分又少,再加上外邪的侵入,身体就会产生疾病。概而言之,疾病的发生和变化,就是人体本身的正气和邪气此消彼长的两方面。
关于对疾病的认识,道教认为很多病症完全是自己一手造成的,《仙经》中云:“性命之限,诚有极也,嗜欲之情,故无穷也(生命是有限的,而欲望是无穷的)。以有极之性命,逐无穷之嗜欲,亦自毙之甚矣(以有限的生命,追逐无穷的欲望,这比自杀还厉害啊)。”《道德经》告诫说:“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说明了“欲望”是健康乃至生存生命中的第一大杀手。所以调节情志(指心态)是养生保健的重要环节,也是预防各种威胁身心健康的一剂良方。古人云:“欲养形,先调神。”(调神,即调心;泛指减少、克制私欲。)
需要指出的是,大病的产生是由小病引发的,小病可以诱发并转变各种不可预测的疾病,故身体不适都应该高度重视。平时除加强自身锻炼外,还应注意季节气候变化、饮食调整,特别注意要保证睡眠时间及质量,每天多喝水、粥、汤等,这些都是预防及抵御疾病最有效的方法。
○ 起居宜忌
起居宜忌,是指在日常生活及起居等方面的宜和忌。宜者,是对身体有帮助、有益的方面;忌者,不利于身体健康的诸多方面,需要注意和禁忌。
关于日常起居宜忌,《抱朴子养生论》中说:“无久(指长时间)坐、无久行、无久视、无久听。”认为久坐伤肉,久行伤筋,久视伤肝,久听伤肾。不饥勿强食,不渴勿强饮。因为不饥强食则脾伤,不渴强饮则胃胀。身体要经常运动、锻炼;吃东西一次不宜太多,以减轻肠胃负担。劳勿过极,少勿至饥。冬天一定要吃早餐,夏天晚上睡觉前不可饱食。早起不在鸡鸣前,晚起不在日出后。心内澄(指心静)则真神守其位,气内定则邪物(指病症)去其身。行欺诈则神悲(指心虚、害怕),行争竞(指争名夺利、勾心斗角)则神沮。欺侮于人减富贵,杀害于物必伤年(指减寿)。要常以宽泰自居,恬淡自守,如此则身形安泰,灾害不干。并说:“养生之理,尽以此矣。”
《道藏》洞神部方法类18册492抱朴子养生论文物出版社、上海書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影印版
日常起居养生,涉及到我们每个人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如能勤行此道,则健康有望,长寿可冀。《太上保真养生论》说:才不至(指才疏学浅)而极思者,则志伤;力不胜(指力量不够)而极举者,则形伤;谋不至(谋略不足)而极图者,则智伤;势不加(指形势不利)而极奋者(指勉强努力),则气伤;积忧不已(指忧虑过度)魂神衰,积恶不已(指心里怨恨多,亦指干的坏事)魄神散。同时指出:喜怒过多神不归室,爱憎无定神不守形。汲汲所欲(指欲望)神则烦,切切所思神则散。久言久笑神气伤,久坐久立筋骨损;寝寐失时(指睡眠没有规律)肝胆伤,跳走暴喘胃腑伤,喧呼诟怒胆气伤。所以养生之要,唾不及远,行不及骤(走路不可过急,指太快)。耳不久听,目不久视,坐不至疲,卧不及倦。先寒而后衣(感觉凉了再添加衣服),先热而后解(身上热了再减少衣服)。不欲极饥而便食,食诫过饱(不要等饿极了再吃饭,吃也不能过饱)。不欲极渴而便饮,饮诫过多。食若过饱则症块成(指肠胃等病),饮酒过多则损肝伤肾。不要过于安逸,也不能过度劳累。醉中不欲奔车(指醉酒不能驾车奔走),饱时不欲走马(泛指吃饱后不能颠簸急行)。不能多食生冷食物,不可多吃厚脂美味。不欲饮酒当风(喝酒后不能当风而卧,易中风邪),不欲沐发后露脑(洗头后须吹干,方能上床入睡,否则易患头风等症)。冬天不宜太暖,夏天不宜太凉。冬极温则春有狂疫生,夏极凉则秋有疟疾发。
懂得健康之理、养生之道,贵在坚持,要将生活作息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联系起来,形成规律、养成习惯。不要过度消耗精气神,把握尺度。过劳易伤脏腑,过逸会导致气机不畅。古人主张劳逸“中和”,有常有节,才是健康长寿的秘诀和保障。
○ 避风如避箭
风,指自然之风,亦包含潮气、湿气、寒气、冷气等。古人有“风寒所灾,百毒所伤”之说。以此来形容风邪对人体极易造成的伤害及程度。
《黄帝内经·素问》说:“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外避邪风,内存正气,病还能发生吗)。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
人为什么极易中年而夭折,或手足、身体、面部瘫痪者,这是怎么回事呢?《灵枢经》告诉我们说:由于“数中风寒,血气虚,脉不通,真邪相攻,故中寿而尽也”。《丹亭真人玄谈集》中说:“瘫痪,始于中风,原其病(得病的原因),皆由体气虚弱,荣卫失调,或为喜、怒、忧、思、悲、恐、惊所伤,或为酒色劳力所致。因而真气耗散,腠理不密,风邪乘虚而入(真气耗散,未加防范是因;风邪乘虚而入,致病瘫痪是果)。故刚开始有麻木疼痛者,乃风湿也。有口眼歪斜者,乃风中经络也。如左身不遂(左半身中风不能动),手足瘫痪者,乃血虚与死气也。如右身不遂,手足瘫痪者,乃血虚与湿痰也。如左右手足皆瘫痪者,乃气血大虚也。”文中指出一旦气血虚损,自己又对潮、湿、风、寒未加防范,邪风则乘隙而侵入神经、经络之间,是成为手足、身体、面部致瘫的根本病因。
道教养生,很重视防风避风,有“避风如避箭”之说。如唐代著名高道、医学家孙思邈在《千金翼方》中说:居住之室,必须固密,不要有缝隙,因为风气吹入,久居感觉不到,但极易伤风,如四肢不遂,或失音不能语者,皆由此而得也。《保生要录》中也说:“常居之室,极令周密,勿有细隙致风气得入,久居善中人风者(人容易中的风邪),是天地之气也。能生成万物,亦能损人(天地之气,能生万物,亦能损害人的身体)。初入腠理之间,渐至肌肤之内,内传经脉,达于脏腑,传遍既广(邪风在体内无处不入),为患则深。”同时也指出:凡睡眠,不能贪图凉爽,卧于风口,易招风得重症。当然,随着电气化的发展,现在用电风扇对着身体吹而入睡,或把空调的温度调得很低,以贪图一时之爽,故着凉生病、中风患者也越来越多。
《道藏》洞神部方法类18册520保生要录文物出版社、上海書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影印版
《老老恒言》在谈及风邪致病时说:“风者,百病之始也。”关于湿寒之邪气,《内经》中则强调说:“地之湿气,感则害皮肉筋脉(中了寒湿之气,则损筋脉、骨节风湿及皮肤疮疡等症)……故霉雨时尤宜远湿。”
所以,欲养生者,对于风、寒、潮、湿、冷之害,不可不知,更不可不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