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楔子:都是天花惹的祸
- 铁血博弈:康熙和他的大臣们
- 金满楼
- 6253字
- 2020-11-09 17:32:25
作为清军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顺治虽然在位时间不长,但是关于他的传闻倒是不少。如名列清初“三大疑案”的“顺治出家”,当时就被传得沸沸扬扬。在此基础上,电视剧《康熙王朝》也栩栩如生地再现了以下情节:
董鄂妃病死后,顺治万念俱灰,其定下日期,让行森法师为自己剃度出家。得此消息,孝庄太后大惊失色。她命人将行森的师父玉林火速请到皇宫。玉林命人将行森捆绑起来,架起柴火,要当众烧死这个胆敢为皇帝剃度的罪人。
这时,因为许久不见行森赶来,顺治随即命手下人为自己剃度。但旁边的小和尚都不敢动手,最后还是苏麻喇姑给顺治剃去了头发。走出皇宫,顺治发现行森已被架上火堆。他急命玉林立刻住手,后者却反问道:“请问尊驾是何人?”
玉林的言外之意是:如果顺治是皇帝,那命他住手,理当奉行;如果顺治自认为是佛门中人,则无权对他下令。这时,行森不顾自己的安危而告诫顺治:你已遁入空门,法号“行痴”,切不可再回皇帝之身。
最终,行森被烧死,顺治则坚持出家。无奈之下,孝庄太后只能宣布顺治猝死,改由8岁的玄烨继承皇位,是为康熙。
应该说,以上情节在逻辑上十分妥帖,而且其剧情也并非空穴来风。近百年来,关于顺治出家的各种野史传闻很多。如《十叶野闻》中说,顺治在董鄂妃死后心情抑郁。某日,他独坐便殿,偶见梧桐叶从树上飘落而突有了顿悟:
“人生在世,不过数十寒暑,追逐名利,何时可已?我虽贵为天子,承国亦有十八年,长此营营,何时方得满意。世事如浮云过眼,事后追维,味同嚼蜡,不如真修悟道,实为无上上乘。我幼时即有此念头,如今饱经世患,勘破情网,若不解脱,更待何时?”
言罢,顺治即命御前会议大臣玛尼哈特等入见,令其好生辅佐幼主,之后便换上黄袈裟,戴上喇嘛帽,疾行出了东华门。孝庄太后闻讯赶来后,见事已无可挽回,只得命侍卫一路护送。这一送,就将顺治送到了五台山。《清室外纪》中也说,五台山有一长老,平日言行举止及所穿衣帽与平常和尚迥然相异,看似有帝王之相。据说,当时寺中还有这位长老的遗像,像上涂有金漆,和景山寿皇殿中的顺治像十分相似。而且,值得注意的是,长老遗像穿的并非僧袍,而是黄龙袍。还有人说,这位长老在世时,康熙皇帝曾三次到庙中与他相见,而长老并不对康熙行叩首之礼。
《清诗纪事》中,收录了一首名为《西山天太山慈善寺题壁诗》的诗:
我本西方一衲子,因何流落帝王家!
十八年来不自由,江山坐到几时休!
这首诗,也有很多人认为,作者不是别人,正是顺治本人。
那么,顺治究竟是死于天花,还是真的在五台山出家?从民间来看,更多的人愿意相信后者。其主要原因是:顺治与董鄂妃那段轰轰烈烈的爱情故事令人唏嘘。董鄂妃死后,顺治为爱出家听起来更加符合逻辑,而且顺乎人情。
当然,要说起董鄂妃,这确实是清宫史上的一段传奇。而且在她的身上,至今也有很多不解之谜。
曾有人说,董鄂妃是江南名妓董小宛,后来被掳入宫。也有人说,董鄂妃是顺治弟弟博穆博果尔的福晋,后为顺治所夺。清宫秽闻,令人脸红不齿。那么,这两种说法,哪个是真,哪个又是假呢?
民国初年,清史学者孟森先生在《心史丛刊》中考证认为:董鄂妃不可能是董小宛,因为后者是明末清初与陈圆圆、柳如是齐名的江南名妓,但后来成了名士冒辟疆的小妾。从时间上推断,顺治成年时,董小宛已然是阿姨级人物了,断不可能入宫和顺治产生爱情。孟森认为,民间之所以将董鄂妃混同于董小宛,可能只是姓氏称谓接近而已。
那么,让顺治一见钟情而且终生不渝的董鄂妃又是谁呢?据官方档案记载,董鄂妃系清朝内大臣、正白旗鄂硕之女。她是在顺治十三年(1656)入宫,之后深受顺治的宠爱。
董鄂妃入宫后,于当年八月二十五日被封贤妃。仅过了一个月,顺治又以“敏慧端良、未有出董鄂氏之上者”为由,将她晋封为皇贵妃。这样的晋封速度,在整个清宫史上可谓腾云驾雾,独此一例。
有人说,董鄂妃入宫时已经18岁,其年龄超过了清宫选秀的规定,因而其入宫很可能不是正常渠道。作为重要的辅证之一,时在宫中服务的耶稣会传教士汤若望有这样一段记载:
“顺治皇帝对一位满籍军人的夫人产生了一种火热的爱恋。当这军人因此申斥他的夫人时,竟被听闻此事的天子亲手打了一个耳光。这位军人随后因愤怒而死,也许是自杀而死。皇帝随即将这位军人的妻子收入宫中,并封为贵妃。”
那么,汤若望说的这位军人究竟是谁呢?有人认为,他不是别人,正是顺治的弟弟、襄亲王博穆博果尔,其福晋即董鄂妃,也就是后来顺治的皇贵妃。据清朝皇室家谱《玉牒》中记载,襄亲王死时为16岁。而董鄂妃是18岁进宫,正是其丈夫死后不久。
博穆博果尔是比顺治小3岁的同父异母弟弟。其生母为原林丹汗大福晋那木钟。林丹汗败亡后,那木钟率部落归降后金,由此成为皇太极“一后四妃”中位列第三的麟趾宫贵妃。后来,那木钟与皇太极生有一子,即博穆博果尔。
那么,有人要问了,襄亲王博穆博果尔是顺治的弟弟,董鄂妃也就是顺治的弟媳,那她如何会成为顺治的妃子?这不太离奇,太过荒诞了吗?难道其中另有隐情?
据说,已为人妇的董鄂妃之所以会出现在顺治的视野并使少年天子一见倾心,这与当时清宫实行的一个制度有着莫大的关系。那就是大臣命妇须轮流到后宫侍奉皇太后,以示对皇室的忠诚。也许,正是在董鄂妃奉命入宫时,顺治与她不期而遇,由此擦出了爱情的火花。
这一说法,也非空穴来风。顺治十一年(1654)四月,孝庄太后突然叫停命妇入侍制度,理由是“严上下之体,杜绝嫌疑”。或许就是在这一时期,孝庄太后已经听到一些关于顺治和弟媳董鄂妃的风言风语。为了杜绝后患,孝庄太后考虑再三后,就干脆停止这一制度,以切断顺治同董鄂妃见面的途径,并试图将他们的爱情扼杀在萌芽当中。
在随后的两年中,宫中看似风平浪静。但实际上,孝庄太后的禁令似乎并未起到作用。据说,顺治和董鄂妃在暗中仍有往来,事情也最终传到了襄亲王博穆博果尔的耳中。当红杏出墙的董鄂妃被丈夫“斥责”后,顺治一怒之下,竟打了自己的弟弟、这个满腹委屈的丈夫一个耳光。由此,襄亲王在当年七月怨愤而死,而董鄂妃却作为未亡人进宫成为顺治的妃子。
从时间上看,这一叙述还真没有什么大的破绽。因为博穆博果尔在顺治十二年(1655)二月被封为和硕襄亲王,后死于次年七月。就在博穆博果尔去世这年的八月,董鄂氏被封为贤妃,九月被立为皇贵妃。
当然,说董鄂妃是顺治的弟媳也不是没有破绽。毕竟,顺治不同于他的部落先祖,其在汉人大学士的引导下熟读儒家学说,深知礼义廉耻的重要性,说他能够做出此等有悖常伦的事,似乎也不太可信。而且,在博穆博果尔死时,他的实际年龄才14岁半,因而他究竟是不是董鄂妃的前夫,档案上其实并没有记载。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说董鄂妃是顺治弟媳的推测大多基于汤若望的那条记载,但后者说的“满籍军人”,显然和亲王差别甚大。试想,如果这位“满籍军人”真是博穆博果尔,那汤若望不可能不做区分。而且,作为亲王福晋,理应由他人服侍而不是服侍他人。其以“命妇入宫”的途径与顺治擦出爱情火花,似乎也有些情理不通。据笔者揣测,清宫档案上对董鄂妃的记载之所以支离破碎,很大程度上也确实折射了其来路不明的事实。而一向对清宫事务乃至秽闻秉笔直书的汤若望,他的记载想必也不是凭空捏造。因此,董鄂妃很可能就是已经出嫁的妇人,而其丈夫很可能是某个宫中侍卫,或许为某勋贵大臣之子也未为可知。以此而论,清宫的“命妇入宫”制度与汤若望记载的事件也就具备了相应的逻辑性。只是由于缺乏进一步的史料,董鄂妃究竟是以何身份入宫,目前仍是一个不解之谜。
不管怎么说,董鄂妃不仅进了宫,而且在进宫仅一个月就被封为皇贵妃,地位仅次于皇后。不仅如此,顺治还特意为董鄂妃举行了极为隆重的册封典礼,同时大赦天下。这种做法,在整个清朝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
董鄂妃的超常待遇,很大程度上也是顺治对此前“包办婚姻”的一种反抗与反弹。因为他的后妃多数是由孝庄太后指定,她们要么来自蒙古草原,要么就是满洲世家。换言之,都是一些文化程度不高、面容并不姣好、身材也不风流的满蒙女子。
由此,从小饱读诗书、性格又十分倔强的顺治与这些满蒙妃子没有什么共同语言,甚至两次闹出“废后”的风波。然而,在整个皇宫为此忧心忡忡时,董鄂妃的出现却改变了顺治对爱情与生活的看法。
董鄂妃和这些满蒙妃子的经历可能不太一样。在顺治二年(1645)后,其父鄂硕随军南征,此后五六年间其父一直在杭州附近驻扎。董鄂妃或由此受到江南文化的影响和熏染,其天资聪慧,好读书,精书法,善解人意,有一种温柔娴静的气质与风韵。正因为这种不同寻常的新鲜感,顺治一下子就被董鄂妃深深地打动了,并就此开始了一段翻天覆地般的爱情。
进宫不久,董鄂妃就怀孕产下一子。新生儿的到来给她带来全新的生活和无尽的欢乐,同时也让顺治感到由衷地欢喜。后者竟不顾之前已有子嗣的事实而宣称这是“朕之第一子也”。然而,命运多舛的是,这位皇四子未满周岁,甚至还没来得及取名,就永远地消失在幽静隐秘的紫禁城中。这一下就把董鄂妃推进了无尽的痛苦深渊。
为了安慰董鄂妃,随后顺治追封这位夭折的皇子为和硕荣亲王。顺治还专门为他修建了陵寝。但是,董鄂妃此后仍是一病不起,并在病痛中挣扎了三年后不治身亡,年仅22岁。尽管只有四年的姻缘,但悲痛欲绝的顺治仍旧追封董鄂妃为“孝献庄和至德宣仁温惠端敬皇后”,并亲笔为她写下了数千字的《端敬皇后行状》,哀悼之心,透于纸背。
董鄂妃魂归西天后,顺治由于过分悲痛,精神开始恍惚,身体也每况愈下。这年冬天,为了让董鄂妃的葬礼办得更加隆重,顺治未按常例去南苑避痘而是亲自操办,最终累得心力交瘁,天花病毒由此乘虚而入。这时,迭遭打击的少年皇帝早已意志消沉,痊愈无望。
顺治十八年(1661)正月初七凌晨,在太阳尚未升起之时,23岁的顺治皇帝驾崩于养心殿。而这时,距董鄂妃去世仅四个月而已。
在电视剧《康熙王朝》中,顺治令行森法师带领众僧为董鄂妃祈福,木鱼钹镲齐鸣,颂号之声齐作,场面十分浩大。不过,在真实的历史上,这一情节却是发生在董鄂妃去世后。
由于董鄂妃同样信奉佛教,在其去世后,顺治特请湖州报恩寺禅师行森(时在京城,姓黎,字慈翁,号茆溪)为之主办丧事。当时,皇宫内108位僧人,白天铙钹喧天,晚上烧钱施食,大小官员轮流值班,场面极其铺张郑重。董鄂妃发殡之日,顺治令八旗二、三品官员轮流抬棺,并令30名宫女太监殉葬。
当然,顺治令宫女太监殉葬一事后来被劝止。但在顺治驾崩后,为了浇灭孝庄太后的怒火和保全自己的家族,据说董鄂妃的堂妹贞妃毅然决定为顺治殉葬,以牺牲自己来换取孝庄太后对整个家族的宽恕。
顺治驾崩后,由于其死得过于突然,民间大都不相信官方的天花之说,而认为这是清廷在掩人耳目。因此,大多数人认为顺治其实已经离开皇宫,出家做和尚了。
当然,“顺治出家”只是民间流传的野史。在清朝的各种官方记录中,都清楚地表明顺治是因病去世,而非出家。如《清实录》中记载:
顺治十八年辛丑春,正月,辛亥朔。越七日,丁巳夜子刻,世祖章皇帝殡天。先五日壬子,世祖章皇帝不豫;丙辰,遂大渐。
《清史稿·圣祖本纪》中亦记载:
顺治十八年正月丙辰,世祖崩,帝即位,年八岁,改元康熙。
民国初年,清史专家孟森在《世祖出家事考实》一文中对“顺治出家”的传闻做出详细论证。其中明确指出:顺治好佛不假,但其死于天花,终于帝位,绝没有离宫出家。
孟森一文的主要依据,是顺治朝礼部侍郎兼翰林院掌院学士,顺治遗诏的草拟人王熙的所撰《年谱》。其中,王熙详细记载了顺治病死前的基本情况:
“初六日,三鼓,奉召入养心殿,谕‘朕患痘势将不起,尔可详听朕言,速撰诏书,即就榻前书写……’随勉强拭泪吞声,就御榻前书就诏书首段。随奏明恐过劳圣体,容臣奉过面谕,详细拟就进呈,遂出至乾清门下西园屏内撰拟,凡三次进览,三蒙钦定,日入时始完。至夜,圣驾殡天,血泣哀恸。初八日,又同内阁拟上章皇帝尊谥,又同内阁拟今上皇帝即位年号,又为辅政大臣撰誓文。”
此外,时在宫中担任词臣的张宸也记载道:“辛丑正月,世祖章皇帝殡天,予守制禁中二十七日。先是初二日,上幸悯忠寺,观内监吴良辅祝发。初四日,九卿大臣问安,始知上不豫。初五日,又问安,见宫殿各门所悬神对联尽去。一中贵向各大臣耳语,甚仓皇。初七日,释刑狱诸囚狱一空。传谕民间毋炒豆,毋燃灯,毋泼水,始知上疾为出痘。”之后,张宸又详细记述了顺治的整个治丧过程。
作为顺治病逝前后的亲身经历者和目睹者,王熙与张宸均记载了顺治死于天花,而绝非出家。这无疑是极有说服力的。
当然,“顺治出家”的传说也确实事出有因。如民国史学家陈垣即认为:“顺治出家之说,不尽无稽,不过出家未遂而已。”据其研究,从顺治十四年(1657)起,顺治就与当时南北名僧木陈(林木陈,别号山翁,法号道忞)、玉林通琇(姓杨,字玉林,世称玉林国师、玉林通琇)、憨璞(姓连,名性聪,字憨璞,号明觉)、行森等人有密切交往。顺治曾封玉林为“国师”,并请玉林为自己取法名“行痴”,号“痴道人”,且执弟子礼。此外,顺治还请行森为自己剃度。如《续指月录》中记载:“玉林到京,闻森首座为上净发,即命众聚薪烧森。上闻,遂许蓄发乃此。”
如此看来,电视剧《康熙王朝》中关于顺治出家及火烧行森的情节大概由此演绎而出。只是真实的历史是,顺治虽然想剃度但最终未能如愿,而行森也并未被烧死。
以情理论,顺治之所以想出家,一方面是想亲自为董鄂妃和爱子超度亡魂;另一方面,恐怕也是厌倦了宫中的生活,即所谓“看破红尘”。
然而,顺治的举动很快惊动了孝庄太后。后者一再对其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但都没有动摇顺治的念头。于是,孝庄太后不得不请来了高僧玉林。据载,玉林曾与顺治有过一番交谈,后者曾反诘:“佛祖释迦牟尼和禅祖达摩,不都是舍弃王位出家了吗?”玉林听后冷静地答道:“佛祖和禅宗是悟立佛道,而当今世间需要皇上护持佛法正义。所以,您应该继续做皇帝。”
玉林的一番规劝,终于让顺治回心转意,打消了出家的念头。不过,他虽然不能出家,但仍然心有不甘。于是他让最得宠的太监吴良辅作为自己的替身在悯忠寺出家,以了自己的心愿。次年正月初二,顺治还亲自前往悯忠寺参加吴良辅的剃度仪式。后来,顺治的遗体和生前所有物品在景山寿皇殿全部火化。而主持火化的人,正是高僧行森。
由于顺治因天花而骤然驾崩,其临终前和孝庄太后商议后,遗命皇三子玄烨继承帝位。之所以如此,其中的一个主要原因是:玄烨之前已经出过天花。以此而言,天花在终结了顺治生命的同时,也在无意中帮了玄烨一把,并将他推上了皇帝的宝座。
关于这事,时在宫中并被顺治尊为“玛法”(满语“爷爷”的意思)的传教士汤若望在回忆录中提供了一个更为详细的版本:顺治曾打算从兄弟中选一个继承人,但其提议遭到孝庄太后和亲王们的反对。最终,在汤若望的建议下,顺治舍弃了年龄更长的皇子福全而选中了玄烨,原因是“这位年龄更幼的皇子在髫龄时已经出过天花,不会再次受到这种病症的伤害”。
此外,据《清圣祖实录》中记载:玄烨6岁时,“尝偕皇二子福全、皇五子常宁问安宫中,世祖各问其志”。当时,常宁仅3岁,不能回答;福全答“愿为贤王”,玄烨则说长大后“愿效法皇父”,勤勉尽力,“世祖皇帝于是遂属意焉”。这一场景,也在电视剧《康熙王朝》中得到体现。而在康熙继位不久,某次孝庄太后曾当着众臣的面问他:身为天下之主,今后有何打算?康熙答:“臣无他欲,唯愿天下乂安,生民乐业,共享太平之福而已。”
以上两说,均见于《清圣祖实录》,前说是真是假难以定论,后说是否事前有所准备而具有表演性质,自然是见仁见智的问题。但不管怎么说,年仅8岁的玄烨就这样登上了帝位,后来的事实证明,这是他的幸运,也是清朝之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