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中医
北宋天圣五年(1027),宋仁宗赵祯让王惟一做了两个针灸铜人。王惟一做过尚药御奉(正五品下,掌合与御药及诊候方脉之事),对针灸很有研究,著有《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一书。铜人于正统八年(1043)才做好,由青铜冶炼而成,形象为直立青年男子,上半身裸露,下半身穿着服饰,胸背前后可以开合,里面还有浮雕脏腑器官。铜人是为了练习针灸做的,上面标注十四条经络以及三百五十四个穴位,扎针之前先要把铜人涂一层蜡,而且还要穿上衣服。穴位扎准了“针进而水出,如果有误则针不能入”(如果换成现代科技,铜人还会说好疼好麻之类的)。
铜人制成后,一件放在翰林医官院,一件放在大相国寺人济殿中,现在的大相国寺还存有针灸图石壁堂刻石。没过多久,铜人就被金人惦记上了,他们曾经以索取铜人作为一项议和条件,后来有一件还是被金兵掠走了。再到后来,两件铜人均下落不明,据说有一件在日本东京博物馆(不过尚有争议)。现在的国博和故宫各有一件针灸铜人,但都是明清时期制作的。因为不想排长队没完没了接受安检,就没去看。
周密的《齐东野语》对宋朝的针灸铜人也有过记述:“又尝闻舅氏章叔恭云:昔倅襄州日,尝获试针铜人,全像以精铜为之,腑脏无一不具。其外俞穴,则错金书穴名于旁,凡背面二器相合,则浑然全身,盖旧都用此以试医者。其法外涂黄蜡,中实以水,俾医工以分折寸,按穴试针,中穴则针入而水出,稍差,则针不可入矣,亦奇巧之器也。”(见周密《齐东野语·针砭》)这里说的针,就是针灸的针。
我曾经就针灸铜人请教过陈飞。陈飞年纪不大,在一家杂志社工作,之前学过中医,据说有行医执照,所以我们都管他叫老中医。平时吃饭,他还喜欢给朋友(特别是女的)号号脉捏捏颈椎什么的。不但如此,老中医在他四十多岁时,吃自己配的药方,生了一个儿子。关键是老中医会针灸,我有一年初春因为感冒,导致嗅觉失灵,试过很多办法(比如用凉水洗脸、迎风吃大葱等),都不起效果,最后还是老中医扎针扎好了。
老中医说学习扎针,一开始主要是练习指力,就是在一沓(大约两寸多厚)纸上,用针在上面慢慢捻,直练到给病人治疗的时候,一针就能扎下去。针扎到真皮层时最疼,因为神经末梢主要在这层,如果扎半天扎不进去或者找不到穴位,能把病人疼死。老中医说练习扎针的时候,没有用过针灸铜人,都是同学之间互相扎,也有在自己身上练习的。除了要找准穴位,还要掌握用力,比如不能让针断在肉里。
民国年间有个叫金针王乐亭的,曾经六寸金针治疗淋巴结核(中医叫瘰疬)。老中医说,在抗生素发明普及之前,结核就是绝症,而且还传染,发病率很高。中医认为人有四大绝症:风、痨、蛊、嗝。痨就是结核。最有意思的是王乐亭的所谓金针就是用黄金做的,金针不同于钢针,扎的时候需要另外一番拿捏。我记得“文革”期间(还是之前)曾经用针灸治疗聋哑人,主要就是扎哑穴,这个穴位过去记载为禁针,不能轻易扎,估计那时候的赤脚医生也是豁出去了。据说当时有人把被扎好了的聋哑人组织起来,让他们唱《千年的铁树开了花》和《大海航行靠舵手》。后来又过了一段时间突然不宣传了,据说扎出了问题。
老中医说人的危险穴位主要是胸腹部位以及脊柱和脑后,因为是在重要的脏器和延髓、脊髓附近,除了截瘫外,胸腹部扎不好会导致气胸,危及生命。
针和灸是分开的,北方用灸,南方用针。过去古人有九种针,功能不太一样,现在主要用其中的毫针。《内经》中说明针灸的起源: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风寒冰冽,其民乐野处而乳食,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焫。故灸焫者,亦从北方来。南方者,天地所长养,阳之所盛处也。其地下,水土弱,雾露之所聚也。其民嗜酸而食胕,故其民皆致理而赤色,其病挛痹,其治宜微针。故九针者,亦从南方来。
过去针都是反复使用,现在的针基本上都改成一次性的,因为针消毒费时费力,成本更高。如果没消毒好,还会造成感染。
我又请教老中医,后来历朝历代都做过针灸铜人,比如嘉庆年间就做过男女和儿童的针灸铜人(都是裸体),那么,男女的穴位是否有不同的地方。老中医说,男女(包括儿童)身体上的穴位完全一样,生殖器上没有穴位(即便有也不会轻易扎)。历朝历代之所以都做针灸铜人,主要是为了对之前标注的穴位做出修正。
其实宋代针灸铜人并不是最早的针灸教学模型,2013年在成都老官山汉墓出土过一件经络漆木人,身上也是标注着很多穴位(可惜没扎着针),同时出土的还有大量医书竹简,据说是敝昔留下来的医方。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发现,因为敝昔就是扁鹊。传说扁鹊是战国时期的老中医,鸟首人身,会做心脏移植手术,让很多患者起死回生,但一直缺乏考古方面的证据。现在看来,扁鹊还真是确有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