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赴召
赵明诚是在赴任湖州的涂中(古人涂途不分),冒大暑,感疾死在建康。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中回忆说,赵明诚将“过阙上殿。遂驻池阳,独赴召。六月十三日,始负担,舍舟坐岸上,葛衣岸巾,精神如虎,目光灿烂射人,望舟中告别”,一副回光返照的样子。他还嘱咐船上的李清照,如果途中遇到情况,“必不得已,先弃辎重,次衣被,次书册卷轴,次古器,独所谓宗器者,可自负抱,与身俱存亡,勿忘也。”遂驰马去。
这一切后来看,都不是什么好兆头。自古以来,官员去别处任职是寻常事,干吗要交代得那么详细,甚至说出了与身俱存亡这种不吉利的话。
很多人为赵明诚鸣不平,认为赵明诚是被李清照折腾死的,主要证据是,赵明诚的才华不行,处处被李清照压着。再有就是赵明诚的酒量不如李清照大,如果李清照一次能喝一斤,赵明诚顶多喝二两,弄得妻子很不尽兴。这还不算,据《清波杂志》卷八载:到了江宁后,李清照雪日每登城远览以寻诗,还戴着斗笠穿着蓑衣(把自己穿得暖暖和和的),得句必邀其夫赓和,明诚每苦之也。
其实不光是诗人,宋代的画家也对雪景有着异乎寻常的兴趣,范宽的《雪景寒林图》,王诜的《渔村小雪图》,梁楷的《雪景山水图》,夏圭的《雪堂客话图》以及马远的《寒岩积雪》和《晓雪山行图》等,便是证明。也许是大自然一片凋敝的景象,暗合了那个时代文人内心的审美追求。有意思的是,雪景中的山普遍要比平时陡峭(可能是我的错觉),而当年画家画雪景的时候,往往采取往画上吹铅粉的方法。但它只能得到一时的效果,时间一长,比如过了几百年后,白颜色中含的铅粉便会出现返铅的现象。
另外,赵明诚的处境确实令人同情,江宁扼守着通往建康的水上要道,从汴京南下的宗室都安置在这儿。面对金兀术的大兵压境,身居守城要职的赵明诚,无论如何都难有吟诗作画的雅致。但这也不应该成为李清照的一条罪状,如此说来,李清照之前写过的很多跟天气有关的诗句,比如昨夜风疏雨骤,比如薄雾浓云愁永昼,比如恨潇潇无情风雨,种种恼人天气等,岂不都是以牺牲赵明诚的健康换来的?
实际上从“冒大暑,感疾”这几个字看,赵明诚死于中暑(也有一说是死于疟疾),而在当时,并没有治疗这病的特效药。所以宋代有所谓的瘴病一说,主要说的是在湿热地区发生的各种病症,轻则忽冷忽热、呕吐头疼,重则失语昏迷乃至死亡。说来说去,就是北方人对南方的生活不适应。刚到南方的时候,连李清照也抱怨“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赵明诚去湖州赴任时正值六月中旬,正是南方开始燥热的时候。加之赵明诚急于赶路心火旺盛,感疾也就不足为奇了。
不管怎么说,赵明诚反正是死了。而且死后还被人写了一笔。据王学初云,说赵明诚在江宁知府任上,竟做出了一件上不了台面的事:“谢伋携唐阎立本画《萧翼赚兰亭图》过江宁,明诚借去不归。谢伋字景思,上蔡人,谢克家之子(谢克家与赵明诚为中表),著有《四六谈麈》。此事见宋施宿《嘉泰会稽志》卷十六,桑世昌《兰亭考》卷三所载吴说跋,跋长不录。据吴跋:此图乃江南李后主故物。周谷以与其同郡人谢伋。伋携至建康,为郡守赵明诚所借,因不归。”不过还是宁可相信赵明诚的为人,他要是不死的话,肯定会把这幅阎立本的画还给人家。
再有就是罢守江宁,史料对这段大多语焉不详,似乎有意为赵明诚开脱。大多只是说建炎二年(1128)九月,赵明诚接替死于建炎元年七月的翁彦国起知江宁府,但于次年三月被罢免,因为他在御营统制官王亦的叛乱前夜,与通判府事朝散郎毋丘绛、观察推官汤允恭弃城而逃。
其后绛、允恭皆抵罪,但是在同年五月,赵明诚被重新任命为湖州知事。从处理情况看,朝廷还真是宽宏大量(可能是顾不得这许多了),没把赵明诚弄到山西煤矿去挖煤,或者发配到海边某个无人小岛上去喂蚊虫。(见《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二十》)
从李清照这边的角度讲,她对老公的死是有预感的,不然不会在跟他分开之后写下“天上星河转,人间帘幕垂”这么黑色的诗句。从这首《双调南歌子》的创作时间分析,应该是在李清照独自回到池阳以后,也是赵明诚出事前,李清照写的最后一首词。此时的赵明诚还在赶往湖州赴任的途中。
李清照在七月末,得到老公卧病的消息,遂解舟,一日夜行三百里(江宁至建康不过一箭之遥),赶往建康探视。八月十八日,赵明诚卒于建康,也就是说,李清照赶到建康时,赵明诚还没死,李清照还有给老公端茶倒水的机会。李清照想起来,赵明诚赴任的时候,头上还戴着花,如今这花还在,不过已经枯萎了。可以想象一下当时的情景。昏迷多日的赵明诚醒来,看到服侍在床边的李清照,便问,江宁如何了?李清照如实回答,失守了。赵明诚又问,宗器呢?看到李清照吞吞吐吐,还没等她回答,赵明诚一口气没捯上来,便撒手归天了。其实李清照之所以没马上回答,是因为边上有人,她不想让这些人知道宗器的下落。李清照为此一直后悔不迭,早知道说个“还在”不就完了吗。
老公死后,李清照写诗时再也没人跟她赓和,喝酒、喝茶也没了伴侣,于是便开始“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了。而建康,也就是今天的南京,则永远成了李清照的伤心之地。
清明上河图(节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