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从看了毕淑敏短篇军旅小说《在陵园的台阶上吃糖》后,才有出门带糖这个概念的。女作家写道:“在高原上,凡是外出,可能遭遇种种意外……想生存下去,你必须要有热量。糖就是最好的能量……”后来,我又看到一个纪录片,讲到二战时中国南方一个十五岁的少年,救了一个被日本军飞机炸伤的美国空军驾驶员。少年动用家里几年舍不得花的钱,买来了几颗糖,给这位伤员补精力。在艰难的年代里,糖,往往不是奢侈品,相反,它们身负一种救死扶伤的使命。
我们都知道出门要带水,其实出门带糖也很重要。出门是什么意思?就是离家。我奶奶总说:“在家日日好,出门朝朝难。”家里一般都会备有各种身体、生活所需的物品。出门时没有办法都带上。上班、旅游、办事、开车跑远途等等,不方便带许多吃的,那么最好就要带上水和糖。这两样既方便带,又能在最快的时间里,补充身体所需要的水分和热量,恢复机体的力气。
带什么糖也有讲究。冬天可以带巧克力,因为巧克力的营养和热能最好。夏天带巧克力怕它融化,可以考虑别种。现在糖果种类非常丰富,有奶糖、姜糖、薄荷糖、酸梅糖、水果糖,甚至咳嗽糖等等,按质地的不同有硬糖和软糖等,可以视个人不同的需求和喜好来定。
儿时老家不富裕,吃到糖的机会不多。记得有一次我生病超过一星期,情绪低落。三姨来了,从上海带来可爱的米老鼠糖。妈妈、奶奶就拿那些糖来鼓励我,让我快快好起来。一看到那些糖,我的眼睛顿时就亮了。别说是吃,一个六十年代中国小女孩一眼看到米老鼠糖,那种感觉简直就像上了天堂看到天使一般。收集漂亮的糖纸还是她们的一件大乐事!
从那时候起,吃糖就只是一种额外的、绝对的享福。如今,人们却是不敢太过享受这个福分了,理由大家都明白。不管怎样,现在我们知道,糖果带给人的,不只是一种口感上的快乐;关键时刻,糖果还可能救人一命,有如它在战争年代那般。(原载《世界日报》家园版)
-
附:我的小小说《椰子糖》
-
周六我在公司加班时,突然一阵晕眩,摔倒在地。和我一同加班的琼扶起了我,问:“琳,你怎么了?没事吧?”
我头很晕,浑身乏力并颤抖。我用手指着我办公桌的抽屉说:“请你打开那个抽屉,拿两颗糖给我好吗?”琼打开了那个抽屉——“椰子糖!”他说了一句。两颗椰子糖下肚,我感觉好了一些。聪明的琼见状,立刻冲了一杯糖水给我喝。我的精神恢复了过来。
离开公司时,琼不放心我自己坐公车,亲自送我回家。“到我家玩玩吧?”半路上他问。他家就在公司和我家的中间。4个月来,他一直邀请我去他家玩,我一直都没去。“好。”这次我满口答应。
到了琼的家,琼的父亲汤姆森先生站起来和我打招呼。他正在桌上整理着什么。琼告诉他父亲我今天发生的“状况”。汤姆森先生听了若有所思,说:“嗯,身边常带着糖,这很好。”又补充道:“有时可以救命哦!”
琼向我解释说:“我爸爸和你一样,出门都要带糖。你看——”他指了指桌上的一个小玻璃器皿,那里满装着糖。“椰子糖!”我忍不住叫了一声。“是的,是椰子糖。”汤姆森先生说,“这习惯是我爸爸传给我的。我正在整理他那些老照片。”我一看,果然,桌上的书书本本堆里,放着不少照片。
琼一听就来了劲,“对了,琳,我还没来得及告诉你呢,我爷爷是空军,二战时到了中国。有一次他的飞机被敌军击落。他受了伤,被一个中国少年救起。那少年给了我爷爷几颗椰子糖……怎么了?”琼见我眼睛睁得大大的,就打住话头问道。
世上有这么巧的事吗?!我的心跳加速了起来。“你没事吧?”琼担心了起来。我先是摇摇头,然后说:“琼,我也还没来得及告诉你我爷爷的故事。”“你爷爷的故事?”汤姆森父子俩一起向我靠近了过来。
“嗯。我爷爷15岁那年,在山地里遇见一个受伤的美国飞行员。敌人还在搜捕,于是我爷爷把他背到树林里一个安全的地方,脱下衣服帮他包扎伤口。飞行员流了很多血,很虚弱。我爷爷跑回村子叫了人来帮忙,还用他一直舍不得花的保命钱,买来了几颗椰子糖,当场给那个飞行员吃了……”莫名的情绪让我语咽。
“你爷爷现在在哪里?”汤姆森先生急切地问。
“他……他过去也常常提起那位年轻的美国飞行员……”(原载《人民日报》海外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