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7章 "势"为哪般

《楚世家》·灵王·太史公的“势”为哪般?

太史公曰:楚灵王方会诸侯於申,诛齐庆封,作章华台,求周九鼎之时,志小天下;及饿死于申亥之家,为天下笑。操行之不得,悲夫!势之於人也,可不慎与?

说实话,太史公对楚灵王的论语比较算的上公正,没有全盘进行否定,明确的指出楚灵王曾经雄心勃勃,志吞天下,但是没有一个好的结局,最终饿死,也有说法是自缢而死,这么一个轰轰烈烈,大肆张扬的楚灵王居然如此狼狈的死去,操行之不得,悲夫。在太史公看来,灵王操行上有问题。后面一句“势之於人也,可不慎与”,这里的势作何理解呢?有的理解为权势,说灵王这人权欲膨胀,是造成他可悲结局的原因,这种说法应该算是比较的普遍。但是也未必准确。太史公说的“势”,也可以理解为天下形势,没有遵循一时的形势,妄想图谋超越时代,可不慎与?要谨慎的对待形势。

为什么说这个势不能纯粹的理解为权势呢?看春秋史,为了权势父子相杀兄弟相仇太多太多了,太史公也没有提到要慎重,为什么楚灵王这里,反而提到对于“势”可不慎与?

楚灵王即位,当时的国际背景正是第二次弭兵盟后,史料记载二次弭兵之后,中原确实没有了大的战事,晋楚相对消停,各国家也志在休养生息,或者忙于内乱,对于争霸的热情消减了很多,或者已经厌倦了争霸。就是说灵王即位,面临着晋楚共霸的局面。

但是据《左传》记载,灵王即位后,并不满足于与晋国共霸天下,野心勃勃,初,灵王卜曰:“余尚得天下!”不吉。投龟,诟天而呼曰:“是区区者而不余畀,余必自取之。”灵王自己占卜,希望能称霸天下,但是结果不理想,很恼怒,发恨一定要像先人庄王一样,问鼎中原,独霸天下。

于是即位初,即选择郑为突破口,北上争霸。先是楚灵王责备郑不来楚朝新君,郑国这边很为难,就派人去晋国咨询意见,这事该怎么办,让晋国出个主意。“君实有心,何辱命焉。君其往也!苟有寡君,在楚犹在晋也。”晋国的态度并不强硬,不反对郑国朝楚。

第二年,灵王变本加厉,“愿假宠以请于诸侯”,希望效仿齐桓公衣裳之会,征求晋国意见,实际上是什么意思呢,晋国清楚,楚灵王要独霸天下,要有一个会盟的形式来承认楚国为霸主。很明显,要么承认要么打,但是晋国仍然选择了退让妥协的态度,“晋、楚唯天所相,不可与争。”楚灵王会蔡、陈、郑、许、徐、滕、胡、沈、小邾等国国君,以及宋世子佐、淮夷于申。鲁、卫、曹、邾等国未来与会。申之会,是楚灵王图谋复霸的一次尝试,不过这次会盟晋国没有参加,理由是家里很忙,“有社稷之事”。

这次会盟后,楚灵王召集各国军队伐吴,先攻围朱方,攻克后,执杀齐庆封,灭其族。还军时,又灭赖,在赖筑城。楚灵王复霸心愿初步实现,所谓“召诸侯而来,战国而克,城竟莫校,王心不违。前后两次伐吴都不能胜。楚灵王再次北进,趁陈国内乱,借机灭陈,将陈国纳为楚地,设陈公。又在申地召见蔡侯,蔡侯畏惧,“王贪而无信,唯蔡于恨。今币重而言甘,诱我也,不如无往。”但不敢不去,蔡灵侯果然被杀,灭蔡。

楚灭陈围蔡,天下震动。于是晋国组织诸侯希望施压楚国,但是没有诸侯愿意出兵,无可奈何只好派人去楚国为陈蔡求情,但是楚灵王一点面子都不给,这次晋国丢尽了脸,也显示出晋国其时国力衰弱,不足以领袖诸侯。晋国示弱,更激发了灵王图谋天下的雄心,他曾经在与右尹子革谈话中,追及先王熊绎侍奉周天子,却得不到宝器,受尽歧视,今应向周“求鼎以为分”;又谓“昔我皇祖伯父昆吾,旧许是宅”,也应索回。这些虽只是话题,但确实表达了楚灵王恢复霸业的意愿。

综上所看,楚灵王被批判的有二,一是破坏了第二次弭兵之约,虽然没有发生战事,但是各国对楚灵王的毁约非常不满,更重要的是灭陈与蔡,这是最大的忌讳,甚至要向周天子要求分鼎,比楚庄王问鼎还要拽;在灵王之前,没有哪一个霸主强国,包括楚国楚庄王,都不敢轻易灭人国,这符合中原文化中“存亡继绝”的精神,灭陈与蔡,直接扯下了“尊王”的面具,让各国心惊胆寒。

由此看,太史公所谓的“势之於人也,可不慎与?”,当然可以作权势讲,批评灵王权欲熏心,破坏弭兵之盟,继而灭陈与蔡,妄想分周天下,这是其一;另一面,天下虽然礼崩乐坏,大体还是遵循不灭人国,但是灵王反其道而行之,得罪了儒派的史家,于是骂名滚滚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