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世家》·新世界·三家分晋
哀公四年,赵襄子、韩康子、魏桓子共杀知伯,尽并其地。
幽公之时,晋畏,反朝韩、赵、魏之君。独有绛、曲沃,馀皆入三晋。
烈公十九年,周威烈王赐赵、韩、魏皆命为诸侯。
太史公曰:……悼公以后日衰,六卿专权。故君道之御其臣下。固不易哉!
————《晋世家》
烈侯六年,魏、韩、赵皆相立为诸侯。——《赵世家》
周纪,威烈王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资治通鉴》
“三家分晋”历来被史家被视为春秋之终、战国之始。司马光更是将其列为《资治通鉴》的开篇之作。周威烈王封三家为诸侯。三家分晋是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事件,更是中国文化史上一次无比剧烈的动荡。
历史的记载者没有一个不是寄托自己的政治理念在里面。太史公的《赵世家》,三家分晋似乎更是展现了赵氏集团的奋斗历程,最终实现建国大业是赵氏的荣光。而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对三家分晋完全采取了批判的态度。
司马光说:天子之职莫大于礼,礼莫大于分,分莫大于名。这个所谓的礼制,就是西周时期倡导的社会秩序。礼的内容极其广泛,上到国家治理体系,下到普通人的衣食住行,无不囊括,甚至上升到法的高度,不可僭越。
司马光认为诸侯犯上作乱,诸侯对抗天子,卿大夫最抗诸侯,家臣对抗卿大夫,是国家混乱的开始。三家分晋,某种程度上摧毁了礼仪制度,是司马光所不能接受的。这也是他在《资治通鉴》开篇论述三家分晋,指出礼制才是国家免于祸乱的根基。
司马光认为“三晋之列于诸侯,非三晋之坏礼,乃天子自坏之也。”表达了他都对周烈王的不满。周室东迁,礼崩乐坏,但是天下共主的局面尚能维持。春秋五霸也会打着“尊王”的旗号,哪怕只是形式上的也说明整个东周的社会礼法体系仍然对天下有一定的约束力。包括后来三家分晋,韩魏赵的领袖也象征性的向周室申请。从表现上看造成三家分晋的是赵、韩、魏,是但是根源上周天子主动放弃了礼制的威信,使得韩魏赵名正言顺的列为诸侯。非三晋之坏礼,乃天子自坏之也。这是司马光的批判。
太史公对晋之绝祀,感叹“君道驭臣固不易哉!”,而到了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洋洋洒洒,“臣光曰:……”凡千几百字,痛心疾首“非三晋之坏礼,乃天子自坏之也。”他的论调代表了汉以降几千年来儒家正统的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