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坊巷遗韵:衢州水亭门历史文化街区
- 吴宗杰
- 2693字
- 2021-03-27 02:30:48
柴家巷
《衢州地名志》(113页)上记载柴家巷“位于市区西北,北起水亭街,南至宁绍巷、小柴家巷口。长7.5米,宽3米,水泥路。以姓氏得名,为宁绍巷居委会所辖”。其中的“长7.5米”应是“750米”。而地名志还提到“小柴家巷”,称其“位于市区西北部,从宁绍巷向东,曲折延伸与小皂木巷相连,长154米,宽1.5米,水泥路。柴家巷派生地名”。但是,“小柴家巷”在《衢县志》(220页)中却并无记载,倒是有“李家巷”的记载:“皂木巷内小衖,通药皇庙旁。”也许《衢县志》中的“李家巷”就是今天的“小柴家巷”。
《衢县志》(219页)记载:“柴家巷,北通水亭街,东转县西街,一横一直,有宁绍乡祠。”其中“宁绍乡祠”亦即宁绍会馆,而宁绍会馆现在来看是位于宁绍巷上,但是郑永禧《衢县志》上并无“宁绍巷”的记载,可见,宁绍巷是后来才取的名字;而从《衢县志》记载柴家巷有“一横一直”来看,而很可能宁绍巷原来就是柴家巷的一部分。或者“宁绍巷”就是记载的“护领巷”:清嘉庆十六年《西安县志》(239页)记载:“护领巷,即皂树、柴家二巷内横衖。”郑永禧《衢县志》(220页)记载:“护领巷,姚志谓即皂木、柴家二巷横衖,今属柴家巷,西通太平坊处。”太平坊在上营街,故宁绍巷无疑就是护领巷。这条巷,应该与巡辖巷、护领巷、贡院巷等一样出自明代的官署。
李吉安在《浅谈明清府志中衢州街巷名的文化内涵》一文中说:“衢州境域属姑蔑,秦为太末,是浙江最早建县的13个县之一,其历史在浙江堪称悠久。南朝陈永定三年置信安郡后,衢州在唐宋元明清一直为历代州、府、路、道治署所在,衢州城作为浙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历来是州府衙署驻地。明清之前,街巷史料缺失。明清之后,这种区域行政中心地位在衢城街道地名中得以反映。”〔81〕其中,李吉安就提到明代的护领巷等地名与历代政府机构设立、官制设置有关,是一定年代的政治体制的反映。护领巷等街名到民国才消失。
柴家巷之“柴氏”
“柴家巷”以姓氏得名,但这里的居民中已无后人可考。据说此巷曾居住过“旧时王谢”豪门望族,是五代后周皇帝的周恭帝后裔,宋朝时封为“崇义公”,故《衢县志》(1124页)记载柴家巷之柴氏为“崇义柴氏”,“旧在城西隅柴家巷,周恭帝后。叔夏封崇义公,收掌二帝位版,权就衢州景福院奉安,子孙遂家于衢。今城内但存柴家巷地名,祠不可考。”周恭帝乃是赵匡胤“陈桥兵变”时被废掉的后周小皇帝。不过赵匡胤对被他灭掉的君主还是仁慈相待,规定子孙后代都不许杀柴家人。《嘉靖府志》记载,称其先祖家住西京(今洛阳),“宋嘉祐四年(1059年),诏柴氏最长一人封公奉祀。政和八年诏云:‘我艺祖受禅于周,而恪封之礼未尽,择柴氏最长见存者,为周恭帝后,袭封崇义公,监周陵庙,以示继绝之仁’”(见《衢县志》2449页)。柴家到衢州是在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宋史》(119卷)记载:绍兴五年(1135年),诏周世宗玄孙柴叔夏为右承奉郎,袭封崇义公,奉周后。二十六年,叔夏升知州资序,别与差遣。以子国器袭封,令居衢州。朝廷有大礼,则入侍祠如故。《嘉靖府志》又记载:“绍兴五年,袭封叔夏请于朝云:周六庙,在河南府;嵩、懿、庆三陵,在郑州。臣今收掌二帝位版,权就衢州景福院奉安,从之,岁以春秋仲月望祭牲牢。遇郊,遵景祐诏旨,官其子一人。叔夏卒,国器嗣,次天麟。叔夏佥衢幕时,余寇起芝溪,夜至城下,守王公曮委之捍御,故寇不得冲突衢。既置庙院,乃命莘监建之,大有安宅、国宝,国宝、国光、春卿皆迭主祠事。安宅字居仁,能时(诗),有《小艇集》。国宝字唯贤,亦能诗,人传其《严陵十咏》。元后,其家寖微,有孙一人。”(见《衢县志》2449页)后周被认为是周室后裔。《论语》曰“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也就是通过承继绝祀的世族,实现文献互征,得以继承包括周室等先贤遗产。由此可见,今天的柴家巷乃是一代君王,历经传承,留下来的可考证的印迹,是孔子继绝世之仁的见证。崇义柴氏要比大部分南宋过来的望族都要历史更久、更深。
柴家巷
柴家巷上溯周室,乃是尧舜“继绝世”文化留下来的印迹(柴家巷老照片)
《衢州姓氏》中介绍今天衢县柴氏,全县约4000余人,主要分布在航埠、华墅、横路、岭头等地。柴家巷的崇义柴氏分支在大洲、全旺,廿里等地。《衢县志》还记载西乡有柴家,其始祖是周恭帝族弟柴禹锡次子。《衢州沧州柴氏宗谱》以崇义公为其溯源祖。2006年5月15日在浙江省衢州市召开首届柴氏历史研讨会,其中提到后周柴氏,奉柴荣皇帝为祖先。由此来看,今天衢州柴氏相当一部分是柴家巷出去的。
柴家巷意象
如今柴家巷柴氏似乎已经消逝在历史的长河里,它经历过多少岁月沧桑,可能一时间也难以想象。发生在这一巷子里的故事,与其古老的建筑,即使阅读千遍,恐怕也难以真正领悟。85岁的徐先熙老人是上营街西河徐氏的后人,提到柴家巷,他说自己小时候是不敢去的。至于原因,因为柴家巷里有鬼。到底是什么鬼,徐先熙老人却说不清楚。今天我们知道,在柴家巷13号,与罗汉井巷对着曾经有一个三圣庙,民国时香火很旺,1949年后一对做篾匠的老夫妻流落在此。再向南走几步就是曾被称为进士厅的深宅,该宅子今天也让王汉卿老人仰慕三分。就在边上,据说有黄石麟家的一个道院,当年依照衢州习俗,他的第一、二个老婆死后棺材摆此好多年,每天都点着油灯的。不过今天这些“鬼”的气氛已经是感觉不到了,倒是1940年,日军在柴家巷上空投下的鼠疫细菌,至今仍留下深深的伤痕。柴家巷是鼠疫细菌爆发的重灾区。第一个病例就是今天柴家巷9号吴土福家8岁女孩吴士英。至今他家房子仍留着因疫情而烧掉的房子痕迹。此外黄权一家死了9人,阜城纸庄、顺昌南货店等等,都有屈死枉死的冤魂。
柴家巷口的宁仙裁缝楼
柴家巷在水亭门一带的诸多小巷中与众不同的一个特点是井多。从小在柴家巷长大的周雅庆说:“柴家巷有两个特点,一个是井多,十户人家七户有井。如3号、4号有井,斜对面又是井。另一个是这巷里的老人大多长寿,八九十岁的老人很普通。”井多一定和衢江的水有关系。那长寿的原因是什么呢?“文革”时期,柴家巷曾经一度改名叫和睦巷。邻里和睦相处,深巷里平静的特殊环境,也许是老人们长寿的重要原因(见《阿祥博客》)。
柴家巷的小巷韵味很浓。从水亭门进去的柴家巷1号,就是一幢风格别致的小楼,当年是裁缝店。裁缝名叫宁仙,她85岁的老公傅志金今还健在。再朝里走,西边是“一大染坊”,东边是“达源号钱庄”,以及周宣灵王庙的行宫。这些建筑虽然年久失修,但仍然不失其丰硕浑厚、朴实厚重的风格。而从宁绍巷一侧进入,任家祠堂躲在稍加改造过的民居背后,边上是阜城纸庄与黄石麟民居,古旧斑斓。当年拍摄电视剧《血洒黎明》选择此段小巷,如今门墙上还留下“吴风棋局”四个大字。
(张崇、吴宗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