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坊巷遗韵:衢州水亭门历史文化街区
- 吴宗杰
- 3409字
- 2021-03-27 02:30:47
天皇巷
天皇巷,原名天王巷。与“曲曲”的黄衙巷不同,站在天皇巷口,能一眼看到巷子另一头的新河沿。清嘉庆年间《西安县志》记载:“天王巷在天王塔下东首。”民国《衢县志》记载:“天王巷在天王寺西首,因名,由水亭街通新河沿。”
江先顺的万成布店旧址
衢州人想象的天皇巷与天王寺(曾令兵)
衢州有句老话,“看不见天皇塔,眼泪水滴滴嗒”。据文史资料记载,“当时,进城的人,在离城一二十里就能看到它朦胧的轮廓,这就意味着—城里快到了。出城的人,走远了就回头看看,这就意味着—离家要远了”。然而,如今在天皇巷,已经看不到天皇塔的踪影。根据一份1953年的档案,天皇塔在1952年被拆除。
据历史档案《衢县人民政府税务局房地产税编查表》,天皇巷有多处住宅都是王善条、王开善所有。此外,还有许多祖辈在此的中小人家。因此,大家喜欢用王家、陆家、孙家、潘家和张家等来称呼巷的特定区域。到民国时,拥有天皇巷最多房产的是王家,主人王善条曾在天皇巷拥有多处房产。据90多岁的郑怀琰老人回忆说,天皇巷大的房子都是他的。从1954年到1962年,王善条和郑怀琰从30多个人当中被选出,给国家养蜂。1949年后天皇巷居委会的负责人祝汝涛现在已经90岁了。他对天皇巷的历史如数家珍。在他的印象里,王善条手很巧,会做鸟笼。根据祝汝涛老人当年编写的《衢县人民政府税务局房地产税编查表》和他本人的回忆,天皇巷的很多房子曾经属于住在乡下深山里的王开善。而王开善本人则从没来过天皇巷,都是家里的长工和小辈来打理生意和房屋出租等事情。衢州档案馆的史料显示,1952年,位于新河沿的省立衢州中学扩建,部分新河沿的居民在新河沿的房产换到了当时的天皇巷4号、5号。同时期,王开善和王仁通“将坐落衢城天皇巷全部房屋赠送”给省立衢州中学,“请即日起营业”。
天皇巷13号的白色小楼就曾是王开善的房子,简约的线脚勾勒柱头和门楣,南北两侧各有一间西式八角小阁楼,当年的推拉门扇至今还保存着。现今的居民都说这是一栋“法式小洋楼”,带有“欧式风格”。民国时做过税务局,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一直由衢州婺剧团越剧团和杂技团使用。
天皇巷的陆家曾在水亭街开了一家“穗丰米行”。陆家后代陆浩泉生在天皇巷,长在天皇巷。“穗丰米行”由陆浩泉的父亲及其兄弟三人合开。小时绰号叫“陆得吃”的陆浩泉在家排行老小,在街上吃了小食从来不用自己付钱,因为他爸爸会来给他付,所以街上的商贩也乐得让他多吃。
祝汝涛老人和陆浩泉都记得,叶半城家的账房先生潘贵来当年就住在陆家的对面。那时,陆家和潘家都是大门朝向天皇巷,而不像如今这种分别南北朝向,门对门的格局。
陆浩泉六岁的时候进入鹿鸣小学读书。用他的话来说,也不是上学,不过是“找个地方关起来,因为近”。小学校就设在位于天皇巷最北段的天妃宫。他的二哥跟姐姐当时也在天妃宫上小学。《衢州文史资料》(第七辑)曾有记载:“1946年7月26日……自此,鹿鸣小学迁至天皇巷天妃宫。”后来鹿鸣小学再次搬迁,至小西门附近。今天那里有新华小学。从此,陆浩泉上学校就要穿过长长的天皇巷,经过热闹的水亭街,沿着城墙走到学校。调皮的时候就抓住城墙粗壮的蔓藤攀上三四米高的古城墙,翻进学校的墙头。城墙上有时有水果店铺晒的花生等小食,小孩子就一路吃了过去。40年代,鹿鸣小学频繁更换校长、教师和校址等,自1912年至1949年间,鹿鸣小学前后更换了19位校长。衢州的书香世家郑永祚就曾经担任过鹿鸣小学的校长。
天皇巷民居
鹿鸣小学搬迁之后,天妃宫就用作粮仓,称作“两分仓”,也就是“第二分仓”。天妃宫也叫做天后宫,据民国《衢县志》记载,“天后宫,福建会馆,在西隅天王巷,闽商新建,俗称新天后宫,以别于老天后宫。清康熙十九年封天妃为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宏仁普济天妃,随又加封天后,春秋致祭,嘉庆五年奉旨文武官员朔望行香。六年,闽商鸠资重建,庙貌扩新”。作为福建会馆的天妃宫,土生土长的衢州老人回忆,“这是福建人造的。福建人到这里来做生意,要有地方招待”。如今的天妃宫,是老人们听戏的地方。每周都有那么几天,住在附近的老人,衢江对岸的老人,新城区的老人,都会到天妃宫来,花三块钱买一张戏票,喝一口自带的茶叶泡的茶,看看戏,聊聊家常,赶在儿孙到家之前回家去。
曾经的江山公所就跟福建会馆斜斜相对,坐落在天皇巷西侧最北端。民国《衢县志》记载:“须江公所,即江山会馆,在天王巷朝东,斜对新天后宫。宣统间由旅衢江山人捐资,嗣又募诸江邑居民。民国初年始购民屋,今已拓阔基址,改建一新。”〔79〕如今,江山会馆的原址建筑了一栋现代楼房。
王汉卿老人的哥哥王迪元就在须江公所跟着有名的江山先生周浃念书。他本人在江山读私塾时的先生正是周浃先生之子。老人至今还能背诵当年江山的私塾周先生教给他的吟诵。根据王汉卿老人的回忆,当年的须江公所有三个门,两个厢门中间一个大门,还有三个踏步。因为以前要做戏,进门第一进曾经搭有戏台。观众在两层的楼中看,两边是小孩,下面则是大人看戏的地方。当年的须江公所,与现今仍然在演戏的天妃宫非常相似。1949年前,戏院不在天妃宫。陆浩泉老人和住天王古寺的居民姜谓春都记得,建国以前,天皇巷南侧有间戏院。陆浩泉小的时候,戏院演戏到十点就打开大门了,小孩就趁这个时候进去看戏尾,戏要一般唱到十一二点。演出的都是金华戏,如婺剧。他们小时候都要去玩。姜谓春和水亭街徐大丰麻饼店的伙计刘芳昌都记得,当年的戏院名叫胜利剧院。浙江有很多的戏班轮流来唱,签合同唱几本。唱完之后,换个戏班来唱。几乎天天有戏唱。姜谓春这样在天王古寺下住了五十多年,他记得胜利戏院的后门通到县西街。
紧挨天妃宫一侧的有一户人家,天皇巷14号,主人叫张斌,现年85岁。房子坐东朝西,五开间两搭厢,前后两进,整体格局,梁架保存一般。房子虽然不算豪华,但颇具江南民居风格。花格子窗下围着小院子。老人说:“这已经是烂房子,是我太公留下的,有两百多岁了,我就出生在这个房子里。”张斌是长子,父亲张承德1949年前曾是鹿鸣镇镇长,太公在水亭门开布店,家庭富足,也算是个公子哥。至今在天皇巷还有他一排店面房出租。从朝巷的大门进入,可以看到一排精心料理的花坛,上面有石榴、兰花、茶花等。张斌指着这些花坛和其中破损的兰花盆说:“这都是日本人敲掉的,我留下来也是作为纪念,是古董了。”〔80〕老人身体已非常虚弱,但谈到水亭门的过去,便眼神一亮,回忆自己小时候,敲锣开道,嬉老佛爷,跑遍衢州32条街,76条巷,九楼八阁十三厅。邻居说张斌老婆做徽州烧饼很好吃,但前几年去世了。张斌说:“老太婆也死了,我一个人,苦的啊,一下子就不行了。”如今他躺在椅子上,每天主要吃盒饭,还说:“我吃快餐店里的,五块钱一餐,一荤两素,蛮好吃的。”讲到子女,他说都孝顺,还为自己拥有一个大家族而自信。“弟弟来看我,我吃不消,上海都不敢去。上海有三个妹妹。家里人很多,有五十多个,各个都是很亲很亲的。”谈到今天水亭门的变迁,老人无限感慨,他用三垮形容自己的心境:“马路开通了以后水亭门就垮了;1949年以后家族垮了;老婆死了自己身体也垮了。”老人摇摇晃晃把我们送出大门,并再关上,几个月后我们就听说老人去世的消息。
张斌家被日军敲破的花盆
根据周浃先生的孙子周叶典和王汉卿老人回忆,当年天皇巷两端巷口各有一个跟天妃宫红墙一般颜色的木制圆门,门顶上有木刻龙雕。曾经矗立在红楼后天皇塔与两扇红色圆门勾勒了当年天皇巷的景观轮廓。黑瓦片,白石墙。只有今天天妃宫低回婉转的唱腔,隐约回应着须江会所遥远的胡琴咿呀。王汉卿老人指认正对小天皇巷出口的弄堂说:这里以前还有一个天官像,很大。
张斌目送采访人
现代的天皇巷也是故事不断,天妃宫旁35号的古民居大院有以年轻人为主创业的影视室。工作室已为十几家企事业单位制作了专题片。业主说:“选择天皇巷为基地,主要是看中这里深厚的文化氛围,它能给我带来灵感。”天皇巷居民也有民间能人,86岁的郑才柄,化了三年多时间,用毛笔完成了《新千字文》,共有20多页,颇有新意。《新千字文》开头写道:“日月星辰,宇宙亘古。春夏秋冬,二十四节。暖热凉寒,万物消长……”
天皇巷红楼西眺周王庙
今天柯城区下属有天皇巷社区,是由以前新驿巷、天皇巷、大西门、县学街大部分四个居委会合并而成。1949年档案显示当时天皇巷办公室曾举办过几个保的保长选举活动,包括峥嵘镇二十二保、二十三保、二十四保、二十五保、二十七保等。第二十四保来参加选举的公民有110人。当时正是时局动荡,故许多选上的人纷纷递交辞职信。
(谢洁怡、吴宗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