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泪液排出系统疾病
一、溢泪(泪道阻塞或狭窄)
泪道阻塞(stenosis of lacrimal passage)常发生在泪点、泪小管、泪囊与鼻泪管交界处,以及鼻泪管下口。泪道前部由于管径狭窄,位置表浅,并与结膜囊毗邻相通,容易受到炎症、外伤、药物毒性的影响而发生阻塞。而鼻泪管的下段是解剖学的狭窄段,容易受鼻腔病变的影响出现阻塞。
泪道阻塞或狭窄属于中医学“流泪症”的范畴。
【病因病理】 1.西医病因病理 (1)泪点异常:
包括泪点闭塞、阙如,或者狭窄,致使泪液不能顺利流入泪道。
(2)泪小管至鼻泪管的狭窄或阻塞:
由于先天性闭锁、炎症、肿瘤、结石、外伤、异物、药物毒性等引起的泪道结构或功能不全,导致泪液不能排出。
(3)鼻腔疾病:
容易引起鼻泪管下段阻塞。
2.中医病因病机
多为肝血不足,泪窍不密,风邪外袭而致泪出;或气血不足、肝肾两虚不能约束其液,而致冷泪常流;甚或椒疮邪毒侵及泪窍,导致窍道阻塞,泪不下渗而外溢。
【临床表现】 1.症状
主要为溢泪,迎风流泪更甚,冬天寒冷或冷风刺激时流泪加重。
2.体征
可见泪液不时溢出睑缘。长期泪液浸渍,可引起慢性刺激性结膜炎,表现为结膜充血,下睑和面颊部皮肤潮湿发红,呈湿疹样改变。患者不断揩拭眼泪,长期可致下睑外翻,加重溢泪症状。按压泪囊区,无黏液或黏液脓性分泌物自泪点流出。
由于婴儿与成人生理结构存在一定的差异,所以临床上婴儿溢泪与成人溢泪有一定差别。
(1)婴儿溢泪:
泪液排出部在胚胎发育中逐渐形成,其中鼻泪管形成最迟,常常到出生时鼻泪管下端仍有一黏膜皱襞(Hasner瓣)部分或全部遮盖鼻泪管开口,一般在出生后数月内可自行开通。鼻泪管下端发育不完全,没有完成“管道化”,或留有膜状物阻塞是婴儿溢泪的主要原因。可单眼或双眼发病,泪囊若有继发感染,可出现黏液脓性分泌物,形成新生儿泪囊炎(neonatal dacryocystitis)。
(2)成人溢泪:
多见于中年人,因功能性或器质性泪道狭窄或阻塞造成溢泪,在刮风或寒冷气候症状加重。
①功能性溢泪:
相当多的成人溢泪并无明显的泪道阻塞,泪道冲洗通畅。溢泪为功能性滞留,主要原因是眼轮匝肌松弛,泪液泵作用减弱或消失,泪液排出障碍,出现溢泪。
②器质性溢泪:
凡因泪道阻塞或狭窄引起的溢泪都属器质性溢泪。最常见原因为肿瘤或泪道中存在泪石,女性较男性更易受累。
【辅助检查】
器质性泪道阻塞或狭窄可发生在泪道的任何部位,确定阻塞部位对于治疗方案的选择十分重要。泪道阻塞或狭窄的常用检查方法有:
1.染料试验
于双眼结膜囊内滴1滴2%荧光素钠溶液,5分钟后观察和比较双眼泪膜中荧光素消遗情况,荧光素保留较多的眼可能有相对性泪道阻塞。或在滴入2%荧光素钠2分钟后,用一湿棉棒擦拭鼻道,若棉棒带绿黄色,说明泪道通畅,或没有完全性阻塞。
2.泪道冲洗术
采用钝圆针头从泪小点注入生理盐水,根据冲洗液体流向判断阻塞及其部位。通常有以下几种情况:①冲洗无阻力,液体顺利进入鼻腔或咽部,表明泪道通畅;②冲洗液完全原路返回,为该泪小管阻塞;③冲洗液从上泪点或下泪小点注入后,液体由另一泪点反流者为泪总管阻塞;④冲洗时有阻力,且冲洗液部分自泪小点返回、部分流入鼻腔,为鼻泪管狭窄;⑤冲洗液自另一泪小点反流,同时伴有黏性或黏液脓性分泌物,为鼻泪管阻塞合并慢性泪囊炎。
3.泪道探通术
诊断性泪道探通有助于证实上泪道(泪小点、泪小管、泪总管)阻塞的部位,治疗性泪道探通主要用于婴幼儿泪道阻塞。
4.X线碘油造影
用以显示泪囊大小及阻塞部位。
【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要点
(1)溢泪。
(2)冲洗泪道时,泪道通畅,或通而不畅,或不通,但均无黏液从泪点溢出。
2.鉴别诊断 (1)慢性泪囊炎:
所溢之泪,多为黏液或黏液脓性,多伴有结膜充血。压迫泪囊区有黏液或黏液脓性分泌物自泪点流出。泪道冲洗时,冲洗液自上、下泪点反流,同时有黏液脓性分泌物。
(2)泪小管炎:
流泪,有分泌物,眼红。压迫泪囊区有黏液或黏液脓性分泌物自泪点流出。
(3)泪道肿物:
可触及肿物。
【治疗】 1.治疗原则
本病治疗,首先要分清是功能性溢泪还是器质性溢泪。功能性溢泪,可以中医治疗为主,配合西医局部用药;器质性溢泪则以西医治疗为主,根据病因选择适宜的治疗方法。
2.全身治疗 (1)中医辨证论治 ①血虚夹风证
证候 目无赤痛,迎风流泪;可兼见面色少华,头晕目眩;舌淡苔薄,脉细。
治法 补养肝血,兼祛风邪。
方药 止泪补肝散加减:木贼10g,防风10g,夏枯草10g,当归12g,熟地黄15g,白芍15g,川芎10g,沙蒺藜10g。水煎,每日1剂,分2次温服。
若流泪迎风更甚者,可加白薇、菊花、石榴皮等以祛风止泪。
②气血不足证
证候 泪下频频,泪水清冷稀薄,目无赤痛,不耐久视;兼见面色无华,神疲乏力,健忘怔忡;舌淡苔薄,脉细弱。
治法 益气养血,收摄止泪。
方药 八珍汤加减:人参10g,白术10g,茯苓10g,甘草6g,熟地黄15g,白芍10g,当归10g,川芎10g。水煎,每日1剂,分2次温服。
如迎风泪多者,加防风、白芷、菊花以祛风止泪;若遇寒泪多,畏寒肢冷者,酌加细辛、桂枝、巴戟天以温阳散寒摄泪。
③肝肾两虚证
证候 眼泪常流,拭之又生,泪液清冷稀薄;兼见头晕耳鸣,腰膝酸软;舌红少苔,脉细弱。
治法 补益肝肾,固摄敛泪。
方药 左归饮加减:熟地黄15g,山药10g,枸杞10g,茯苓10g,炙甘草10g,山萸肉10g。水煎,每日1剂,分2次温服。
若流泪较甚者,加五味子、防风以收敛祛风止泪;若泪液清冷者,加巴戟天、肉苁蓉、桑螵蛸以加强温补肾阳之力而助固摄止泪之功。
(2)中成药治疗:
杞菊地黄丸:口服,每次6g,每日2次。用于治疗本病肝肾两虚证。
(3)针刺治疗:
肝血不足、外感风邪证,以补法为主,可针肝俞、太冲、合谷、风池。肝肾两虚、约束无权证,以补法为主,针灸并用,可针肝俞、肾俞、涌泉、太冲。若流泪清冷者,可加艾灸神阙及同侧睛明穴温针(将针用火烧热,待温后再针)治疗。
3.局部治疗 (1)功能性溢泪:
可试用硫酸锌及肾上腺素溶液点眼,以收缩泪囊黏膜。
(2)婴儿泪道阻塞或狭窄:
大部分先天性Hasner瓣阻塞可在出生后4~6周自行开放,因此可先行局部按摩和抗生素滴眼剂点眼,鼻腔应用缓解充血的婴儿滴鼻剂等保守治疗。若不能自行痊愈,半岁以后可考虑泪道探通术。
(3)泪点狭窄、闭塞或阙如:
可用泪点扩张器扩张或泪道探针探通。
4.手术治疗 (1)睑外翻、泪点位置异常:
可于泪点下方切除一水平梭形结膜及结膜下睑板组织,结膜水平缝合后缩短,即可矫正睑外翻,使泪点复位。如患者有眼睑松弛,可同时做眼睑水平缩短术。此外也可试行电烙术,电灼泪点下方结膜,术后借助瘢痕收缩使泪点复位。
(2)泪管阻塞:
可试用泪道硅管留置治疗。泪道激光亦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利用脉冲YAG激光的气化效应打通阻塞部位,术后配合插管或置线,可提高疗效。对于泪总管阻塞,可采用泪小管泪囊吻合术。
(3)鼻泪管狭窄:
可行泪囊鼻腔吻合术。
【预防和调护】
1.户外工作者,可戴防护眼镜,减少风沙对泪道的刺激。
2.增强体质,或进行睛明穴按摩,有助于改善流泪症状。
3.预防泪道部位的创伤、炎症,可减少泪道阻塞。
二、慢性泪囊炎
慢性泪囊炎(chronic dacryocystitis)是一种较常见的眼病,由鼻泪管狭窄或阻塞,致使泪液滞留于泪囊内,伴发细菌感染引起。多见于中老年女性,特别是绝经期妇女。多为单侧发病。
慢性泪囊炎属于中医学“漏睛”范畴。
【病因】 1.西医病因病理
由鼻泪管下端狭窄或阻塞,致使泪液滞留于泪囊之内,伴发细菌感染引起。常见致病菌为肺炎球菌、链球菌、葡萄球菌等。沙眼、泪道外伤、鼻炎、鼻中隔偏曲、下鼻甲肥大等因素与发病有关。
2.中医病因病机
本病多因外感风热,停留泪窍,泪道不畅,积伏日久,泪液受染而变稠浊;或心有伏火,脾蕴湿热,流注经络,上攻泪窍,腐而成脓。
【临床表现】 1.症状
主要症状为溢泪。泪液多为黏液性或黏液脓性分泌物。
2.体征
检查可见结膜充血,下睑皮肤出现湿疹,用手指挤压泪囊区,有黏液或黏液脓性分泌物自泪点流出。泪道冲洗时,冲洗液自上、下泪点反流,同时有黏液脓性分泌物。泪囊内分泌物长期引流不畅,则泪囊可逐渐增大形成泪囊黏液囊肿。
慢性泪囊炎是眼部的感染病灶,泪囊中的致病菌及脓性分泌物反流到结膜可引起结膜炎症,在角膜存在损伤的情况下,可导致角膜溃疡。因此,应高度重视慢性泪囊炎对眼球构成的潜在威胁,尤其在内眼手术前,必须首先治疗泪囊感染,避免引起眼内化脓性感染。
3.并发症
治不及时,引起感染,可并发急性泪囊炎。
【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要点
(1)溢泪。所溢之泪为黏液或黏液脓性。
(2)指压泪囊区,有黏液或黏液脓性分泌物自泪点流出。
(3)泪道冲洗时,冲洗液自上、下泪点反流,同时有黏液脓性分泌物。
2.鉴别诊断 泪道阻塞或狭窄:
所溢之泪为水液性。指压泪囊区,无黏液或黏液脓性分泌物自泪点流出。
【治疗】 1.全身治疗 中医辨证论治 ①风热停留证
证候 患眼隐涩不舒,时而泪出,或自觉黏液粘睛,内眦头皮色如常,或睛明穴下方稍显隆起,按之不痛,但见有黏浊泪液自泪窍沁出;舌尖红,苔薄白,脉浮数。
治法 疏风清热。
方药 白薇丸加减:白薇10g,车前子10g,泽兰10g,桃仁10g,覆盆子10g,白芷10g,石膏10g,藁本10g,栀子10g,黄柏10g,当归10g,川芎10g,蛇床子10g,干地黄10g,茯苓10g,橘皮10g。水煎,每日1剂,分2次温服。
若黏浊泪液多而稠者,可加金银花、连翘、蒲公英以助清热解毒之功。
②心脾湿热证
证候 内眦头微红潮湿,可见脓液浸渍,拭之又生,脓多且稠;按压睛明穴下方时,有脓液从泪窍沁出;小便黄赤;或可见舌红,苔黄腻,脉濡数。
治法 清心利湿。
方药 竹叶泻经汤加减:大黄10g,黄连3g,黄芩10g,栀子10g,升麻10g,竹叶10g,泽泻10g,柴胡10g,羌活10g,草决明10g,赤芍10g,茯苓10g,车前子10g,炙甘草10g。水煎,每日1剂,分2次温服。
脓液多且黄稠者,可去羌活,加天花粉、漏芦、乳香、没药以加强清热排脓、祛瘀消滞的作用。
2.局部治疗
可用抗生素眼液滴眼,每日4~6次。滴眼前要先挤出分泌物,也可在泪道冲洗后注入抗生素药液。药物治疗仅能暂时减轻症状。
3.手术治疗
开通阻塞的鼻泪管是治疗慢性泪囊炎的关键。常用术式是鼻腔泪囊吻合术,术中将泪囊通过一个骨孔与鼻腔黏膜相吻合,使泪液从吻合口直接流入中鼻道。也可行泪道逆行插管术。近年开展的鼻内窥镜下鼻腔泪囊造口术,也可达到消除溢泪、根治慢性泪囊炎的目的。无法行吻合术或造口术时,高龄患者可考虑泪囊摘除术去除病灶,但术后溢泪症状依然存在。
【预防与调护】
1.及时治疗沙眼,可减少和防止本病发生。
2.对有鼻部疾病者,应及时治疗,可防止本病发生。
3.嘱患者点眼药前,先将黏液或脓液挤出,以便药达病所。
4.勿食辛辣炙煿等刺激性食物。
三、急性泪囊炎
急性泪囊炎(acute dacryocystitis),由毒力强的致病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或β-溶血性链球菌,或者少见的白念珠菌感染引起,多为慢性泪囊炎的急性发作,也可以无溢泪史而突然发生。新生儿泪囊炎的致病菌多为流感嗜血杆菌,如不采取快速、有效的治疗,易演变为眶蜂窝织炎。
急性泪囊炎属中医学“漏睛疮”范畴。
【病因病理】 1.西医病因病理
大多在慢性泪囊炎的基础上发生,最常见的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或β-溶血性链球菌。儿童患者常常为流感嗜血杆菌感染。
2.中医病因病机
本病多由心经蕴热,或素有漏睛,热毒内蕴,复感风邪,风热搏结所致;或由过嗜辛辣炙煿,心脾热毒壅盛,致气血凝滞,营卫不和,结聚成疮,热盛肉腐成脓而溃。
【临床表现】 1.症状
患眼充血、流泪,有脓性分泌物。泪囊区局部肿痛或额部胀痛。严重时可出现畏寒、发热等全身不适。
2.体征
泪囊区局部皮肤红肿、坚硬,压痛明显;重者,红肿连及患侧鼻梁及颜面,甚至眼睑肿胀,结膜充血水肿。甚至可引起眶蜂窝织炎。数日后泪囊区红肿局限,出现脓点,脓肿可穿破皮肤,脓液排出,炎症减轻。但有时可形成泪囊瘘管,经久不愈,泪液长期经瘘管溢出。
3.并发症
急性泪囊炎常并发急性结膜炎、边缘性角膜溃疡等,若为肺炎链球菌感染,会引起匍行性角膜溃疡。若为链球菌,感染扩散至泪囊周围组织时,可导致面部丹毒;感染向后扩散可引起化脓性筛窦炎。也可扩散到眼眶而引起眶蜂窝织炎、全眼球炎,甚而进入颅内引起脑膜炎而致死亡。
【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要点
(1)患者多有慢性泪囊炎病史。
(2)泪囊区局部红、肿、热、痛,重者可波及同侧面部。
(3)局部破溃脓出。
2.鉴别诊断
(1)内眦部外睑腺炎或皮脂腺囊肿继发感染:病变部位不在泪囊部,无溢泪。
(2)急性上筛窦炎:鼻骨表面疼痛、肿胀,红肿区可蔓延至内眦部,前额部头痛、鼻塞,患者常有发热。
【治疗】 1.治疗原则
对本病的治疗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取中西医药之长,及时控制炎症,防止并发症,待炎症稳定后考虑手术根治。
2.全身治疗 (1)西医治疗:
根据病因全身选用有效抗生素。如,头孢呋辛2.0g,静脉滴注,每日2次。
(2)中医辨证论治 ①风热上攻证
证候 患眼热泪频流,内眦部红肿疼痛,其下方隆起,可扪及肿核,疼痛拒按;头痛,或见恶寒发热;舌红,苔薄黄,脉浮数。
治法 疏风清热,消肿散结。
方药 驱风散热饮子加减:连翘10g,牛蒡子10g,羌活10g,薄荷6g,大黄10g,赤芍10g,防风10g,当归尾12g,甘草5g,栀子10g,川芎10g。水煎,每日1剂,分2次温服。
可于方中加白芷、浙贝母、天花粉以加强消肿散结之功。
②热毒炽盛证
证候 患处红肿焮热,核硬拒按,疼痛难忍,热泪频流,甚而红肿漫及颜面胞睑;耳前或颌下有肿核及压痛,可兼头痛身热,心烦口渴,大便燥结,小便赤涩;舌质红,苔黄燥,脉洪数。
治法 清热解毒,消瘀散结。
方药 黄连解毒汤加减:黄连10g,黄柏10g,黄芩10g,栀子10g。水煎,每日1剂,分2次温服。
可于方中加金银花、蒲公英、紫花地丁以加强清热解毒之功;若大便燥结者,可加大黄以通腑泻热;患处红肿热痛甚者,加郁金、乳香、没药以助活血散瘀,消肿止痛;欲成脓而未溃者,可加皂角刺、穿山甲、白芷以促使脓成溃破。
③正虚邪留证
证候 患处微红微肿,稍有压痛,时有反复,但不溃破;或溃后漏口难敛,脓液稀少不绝;可伴畏寒肢冷,面色苍白,神疲食少;舌淡,苔薄,脉细弱。
治法 补气养血,托里排毒。
方药 托里消毒散加减:人参10g,川芎10g,黄芪15g,当归10g,白芍10g,白芷10g,白术10g,金银花15g,连翘10g,陈皮6g,茯苓10g,桔梗10g,皂角刺10g,甘草5g。水煎,每日1剂,分2次温服。
若红痛有肿核者,可加野菊花、蒲公英、郁金以助清热消肿,活血止痛;溃后漏口不敛已久,面色苍白者,宜加玄参、天花粉、白蔹以养阴清热,生肌排脓,亦可配服十全大补丸或人参养荣丸。
3.局部治疗
早期可行局部热敷,滴抗生素眼药水。如炎症未能控制,脓肿形成,则应切开排脓,放置橡皮引流条,待伤口愈合,炎症完全消退后,按慢性泪囊炎处理。炎症期忌行泪道冲洗或泪道探通,以免炎症扩散。
【预防与调护】
1.忌食辛辣炙煿等刺激性食物。
2.本病病处危险三角区,急性发作时不可挤压患处,以免脓毒扩散。
3.有慢性泪囊炎者,应及时彻底治疗。
4.红肿热痛者,切勿采用泪道冲洗及泪道探通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