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眼科针灸疗法概要

针灸疗法实用有效,无毒副作用,是眼科临床应用十分广泛的治疗手段。许多眼病配合针灸治疗比单用药物疗效佳,见效快;一些疑难眼病使用针灸疗法常可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故古今医家均对针灸疗法非常重视。近年诸多基础及临床研究证实,针刺具有显著改善眼部各组织的血液循环状况,调节眼肌功能,促进泪液分泌,调节眼压,增强视神经视网膜的功能,保护高眼压状态下的视功能,提高大部分眼病患者的视力,止痛等作用。现将眼科常用的针灸疗法简介如下。
一、体针疗法
体针疗法是根据辨证论治的结论在全身穴位上用毫针进行针刺治疗,以疏通经络,调理脏腑,畅旺气血,达到扶正祛邪,解除病痛的目的。“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因此虽是治疗眼病,但取穴的原则是以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理论为基础,根据临床表现,辨明寒热虚实进行选穴,此即“辨证取穴”。“诸脉者皆属于目”,眼部经络气血丰富,更易受到疾病影响而紊乱失调,故眼周穴对眼疾的治疗作用更直接、快捷。且有时局部病变并未引起全身气血变化而舌脉等无异常表现,即所谓“无证可辨”,此时一般以取眼周穴为主,即“局部取穴”。临床应用时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掌握,多数情况下需要局部取穴和辨证取穴相结合。
《内经》有“刺面中溜脉,不幸为盲”的记载。眼部组织娇嫩,痛觉敏感,眶内血管丰富,容易出血,眼球壁如被刺破还可引起眼内出血、外伤性白内障等,所以眶周穴位针刺操作时一定要认穴准确,手法轻巧熟练,一般不施捻转提插手法;出针时要按压针孔数分钟以防出血。一旦出现皮下或眶内出血,应冷敷后加压包扎,除皮肤青紫外一般不会造成损伤或加重病情,也不会影响针刺的疗效。因眼涵神水、神膏,精血充盈,为体阴用阳之窍,易为热邪所伤,故古人有眼部禁灸之说;且如在眼周施灸,操作不慎极易伤眼,所以如非必须,眼周不宜施灸。
现将眼病常用穴位介绍于下。

(一)眼周穴位 承泣:

在眼球与眶下缘之间,目正视,瞳孔直下0.7寸,紧靠眶缘缓慢直刺0.5~1.5寸,不宜提插。主治目赤肿痛、流泪、夜盲、口眼歪斜、眼睑 动、视神经萎缩及诸多眼内疾病。

睛明:

在目内眦头上方1分处。嘱患者闭目,轻推眼球向外,在眼球与鼻骨间凹陷处缓缓进针0.5~1寸,不宜提插。主治迎风流泪、目眦痒痛、目赤肿痛、翼状胬肉、近视、夜盲、色盲、角膜生翳障、小儿疳积上目及诸多眼内疾病。

上睛明:

在睛明穴上数分,主治基本同睛明。此穴疼痛及出血倾向较睛明为轻,故可代替或与睛明穴交替使用。

攒竹:

在眉头内侧凹陷中。向下斜刺0.3~0.5寸。主治眉棱骨痛、眼睑下垂、迎风流泪、目眩目痛、眼珠疼痛、视物模糊、近视、结膜炎症等。

鱼腰:

在眉正中,下对瞳孔处。平刺0.5寸。主治眉棱骨痛、眼睑 动下垂、眼珠偏斜、口眼歪斜、目赤肿痛、角膜生翳等。

球后:

在眶下缘外1/4与3/4交界处。沿眶下缘从外下向内上,向视神经孔方向缓刺。主治视网膜色素变性、视神经萎缩、老年性黄斑变性等诸多眼内疾病。

阳白:

在眉中点(鱼腰)上1寸。向下平刺0.5~0.8寸。主治胞睑振跳、上睑下垂、开睑无力、目外眦痛、多眵、小儿雀目等。

丝竹空:

在眉梢处的凹陷中。平刺0.3~0.5寸。主治眼睑 动、倒睫、目眩头痛、视物昏花。

四白:

在瞳孔直下1寸,当眶下孔凹陷中。直刺0.2~0.3寸。主治目赤痒痛、流泪、角膜生翳,以及口眼 斜、眼睑 动、头痛目眩、近视、视物无力等。

瞳子髎:

在目外眦旁0.5寸,眶骨外缘凹陷中。向后平刺或斜刺0.3~0.5寸。主治目赤、目痛、目痒、迎风流泪、多眵、角膜生翳、视神经萎缩、近视、远视等。

印堂:

在两眉头连线的中点。向下平刺0.3~0.5寸。主治上睑下垂、斜视、目赤肿痛、头眼疼痛等。

太阳:

在眉梢与目外眦连线中点处旁开1寸凹陷中。直刺或斜刺0.3~0.5寸。主治麻痹性斜视、口眼 斜、目赤肿痛、目眩目涩、视神经萎缩、夜盲等诸多内外眼病。

颧醪:

在目外眦直下,颧骨下缘凹陷处。直刺0.3~0.5寸。主治口眼 斜、胞睑振跳、迎风流泪等。

(二)全身相关穴位 巨髎:

瞳孔直下,与鼻翼下缘平齐处,直刺0.3~0.5寸。主治口眼 斜、眼睑抽动、青盲、远视不明等。

地仓:

在口角外约0.4寸,直刺0.2寸或向颊车方向平刺0.5~0.8寸。主治昏夜不见、胞轮振跳、口眼 斜、目不得闭等。

颊车:

在耳垂前下方,用力咬牙时隆起的咬肌高点处;或开口取穴,在下颌角前上方一横指凹陷中。直刺0.3~0.4寸,或向地仓方向斜刺0.7~0.9寸。主治口眼 斜、胞睑振跳。

迎香:

在鼻翼外缘中点,旁开0.5寸,当鼻唇沟中,直刺0.1~0.2寸,或斜刺0.3~0.5寸。主治口眼 斜、结膜炎症、怕日羞明、鼻塞流泪。

听会:

在耳屏间切迹前,听宫穴下,下颌骨髁状突后缘,张口凹陷处取穴。直刺0.5寸。主治口眼 斜、目眩泪出、目视不明。

角孙:

在耳壳上角之凹陷处。平刺0.3~0.5寸,可灸。主治胞睑及结膜炎症、角膜生翳、紧涩难睁、干涩昏花、视一为二等。

翳风:

在耳垂后方,下颌角与乳突之间凹陷中。直刺0.8~1.2寸,可灸。主治口眼 斜、角膜生翳膜、畏光流泪、头痛目眩、目昏视渺、视一为二及诸多眼内疾病。

完骨:

在乳突后下方凹陷中。直刺0.5~1寸,可灸。主治目泣泪出、目视不明及诸多眼内疾病,本穴可与风池穴交替应用。

天牖:

在乳突后下方,胸锁乳突肌后缘,平下颌角处。直刺0.8~1寸。主治目视不明、视一为二、开角型青光眼、视网膜血管阻塞等。

头临泣:

在阳白穴直上,入发际0.5寸处。平刺0.5~0.8寸,可灸。主治头眼疼痛目赤多眵、流冷泪等。

目窗:

在头临泣穴后1寸。平刺0.5~0.8寸,可灸。主治外眦赤痛、角膜生翳、视神经萎缩、近视等。

风池:

在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之间凹陷中,平风府穴处。向对侧眼睛方向斜刺1~2寸,可灸。主治头痛目眩、流泪、目内眦痛、目珠斜视、上睑下垂、视一为二、视物变形变色、视网膜血管阻塞、视神经萎缩、夜盲、白内障、视物昏花、青光眼等诸多疾患。

曲鬓:

在耳上偏前入鬓发1寸,平角孙穴处。向后平刺0.5~0.8寸。主治目外眦痛、目赤肿痛。

颔厌:

在头维穴至曲鬓穴弧形线的上1/4与下3/4交界处。平刺0.5~0.8寸,可灸。主治偏头痛、目外眦痛、头风目眩、目无所见。

悬颅:

在头维穴至曲鬓穴弧形线中点。向后平刺0.5~0.8寸。主治目外眦痛、头风疼痛。

悬厘:

在头维穴至曲鬓穴连线的下1/4与上3/4交界处。向后平刺0.5~0.8寸。主治目外眦痛、偏侧头目痛。

脑空:

在风池穴直上1.5寸。平刺0.5~0.8寸。主治头痛风眩、眼胀目瞑、视物不见、各种青光眼。

风府:

在后发际正中直上1寸。正坐位伏案,头微前倾,项肌放松,向下颌方向缓慢刺入0.5~1寸。主治头眼疼痛、目赤肿痛、角膜生翳、视一为二。

脑户:

在风府穴直上1.5寸。平刺0.5~0.8寸。主治目赤肿痛、畏日羞明。

后顶:

在强间穴直上1.5寸。平刺0.5~0.8寸,可灸。主治偏头痛、目眩。

百会:

在后发际正中直上7寸。平刺0.5~0.8寸。主治头痛、目暴赤肿、涩痛难开及各种眼内疾病、视力下降者。

前顶:

在百会穴前1.5寸。平刺0.3~0.5寸,可灸。主治头风目眩、小儿雀目。

上星:

在前发际正中直上1寸。平刺0.5~0.8寸,可灸。主治迎风流泪、目赤肿痛、视物昏蒙。

神庭:

在前发际正中直上0.5寸。平刺0.3~0.5寸,可灸。主治头痛目眩、目赤肿痛、角膜生翳、羞明流泪、小儿雀目。

神聪:

在百会穴前后左右各旁开1寸。平刺0.5~0.8寸。主治脑瘫失明、眼睑抽搐。

翳明:

在翳风穴后1寸。直刺0.5~1寸。主治白内障初起、视网膜色素变性、视神经萎缩、视网膜血管阻塞、近视、远视、视一为二。

天府:

在上臂内侧腋前皱襞下三寸,位于肱二头肌外侧沟中。直刺0.5~1寸,可灸。主治目眩昏渺、近视。

太渊:

在手腕桡侧横纹头凹陷处。直刺0.2~0.3寸。主治大小眦处赤脉、疼痛羞明、角膜生翳。

商阳:

在手食指桡侧,离指甲角0.1寸许,向上斜刺0.2~0.3寸,可灸。主治视神经萎缩。

二间:

在食指桡侧指掌关节前凹陷处,直刺0.2~0.3寸,可灸。主治目昏不见、口眼 斜、睑缘赤烂、羞明畏光。

合谷:

在第一二掌骨中间之凹陷处。直刺0.5~0.8寸,可灸。主治偏正头风、口眼 斜,迎风流泪、暴赤肿痛、角膜生翳膜、小儿雀目等诸多眼内外疾病。

曲池:

在屈肘横纹桡侧端凹陷处。直刺0.8~1寸,可灸。主治目赤肿痛、视物昏花。

臂臑:

在曲池与肩髃的连线上,曲池穴上7寸处,直刺0.5~1寸,或斜刺0.8~1.2寸,可灸。主治视神经萎缩、目干涩不适、角膜生翳。

神门:

在掌骨后根,腕骨与尺骨相接处内侧凹陷中。直刺0.3~0.4寸,可灸。主治头晕目眩、视物昏花、视无为有、电光夜照诸症。

少泽:

在小指尺侧,离指甲角0.1寸许处。斜刺0.1寸。主治结膜红赤、角膜生翳。

前谷:

在手小指第二节末端和第三节前端相接外侧横纹端,握拳取穴。直刺0.2~0.3寸。主治角膜生翳、目痛泪出、目胀欲脱。

后溪:

在第五指掌关节后尺侧横纹尖处,仰手握拳取穴。直刺0.5~0.8寸,可灸。主治角膜生翳、头目疼痛、流泪、眦烂痒痛。

腕骨:

手背尺侧,豌豆骨前凹陷中,赤白肉际处。直刺0.3~0.5寸。主治结膜红赤、角膜生翳、迎风冷泪。

养老:

在腕后一寸陷中,即尺骨小头桡侧凹陷中。向肘方向斜刺0.3~0.5寸,可灸。主治白内障初起、视物昏花、视神经萎缩。

五处:

在头正中线入前发际1寸,旁开1.5寸处。平刺0.3~0.5寸。主治头晕目眩、视物昏花、流泪。

承光:

在五处后1.5寸。平刺0.3~0.5寸。主治视神经萎缩、远视不明、眩晕目痛、角膜生翳膜。

络却:

在承光后1.5寸。平刺0.3~0.5寸,可灸。主治开角型青光眼、目无所见。

玉枕:

在后发际正中直上2.5寸,旁开1.3寸。平刺0.3~0.5寸,可灸。主治目痛、视力骤降、近视。

天柱:

在后发际正中直上0.5寸,旁开1.3寸,当斜方肌外缘凹陷中,直刺或斜刺0.5~0.8寸,不可向上方深刺,以免伤及延髓。主治目赤肿痛、视一为二及诸多内眼疾病,本穴可与风池穴交替应用。

中渚:

在手掌第四与第五掌指关节间,掌骨小头后缘之凹陷中,当液门后1寸,握拳取穴。直刺0.3~0.5寸,可灸。主治目眩头痛、角膜生翳膜、视物不明。

大骨空:

在手大指背侧指关节横纹中点,屈指骨陷中。以灸为主。主治风弦赤烂、目赤肿痛、眼内涩痛、怕日羞明、角膜生翳、闭角型青光眼、视昏。

小骨空:

在手小指背侧,近侧指间关节横纹中点处。以灸为主。主治目赤肿痛、角膜生翳、迎风流泪、烂弦风等。

内关:

在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直刺0.5~1寸,可灸。主治神光自现、目视不明、云雾移睛、偏头痛、目偏视、开角型青光眼、闭角型青光眼等。

外关:

在腕背横纹上2寸,桡骨与尺骨之间,与内关相对。直刺0.5~1寸,可灸。主治迎风冷泪、风弦赤烂、暴赤肿痛、近视、角膜生翳膜、隐涩难开、视一为二等。

膈俞:

在第七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斜刺0.5~1寸。主治视网膜色素变性及各类慢性内眼疾病。

肝俞:

在第九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斜刺0.5~1寸,可灸。主治结膜红赤、角膜生翳、眦赤痛痒、泪出多眵、眼珠上视、小儿雀目、视物昏暗及诸多眼内疾病。

三焦俞:

在第一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直刺0.8~1寸,可灸。主治肝肾不足、黄斑变性、小儿雀目、视神经萎缩。

肾俞:

在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直刺0.5~1寸,可灸。主治目昏头眩、视物昏蒙、视神经萎缩、近视、远视、色盲及诸多眼内疾病。

足三里:

在犊鼻穴下三寸,胫骨之外约1寸。直刺1.5~2寸,可灸。主治胞轮振跳、上睑下垂、视物无力、视一为二、视神经萎缩等诸多眼内外疾病。

三阴交:

在内踝直上三寸,胫骨后缘凹陷中。直刺0.5~1寸,可灸。主治肝脾肾三阴不足、上胞睑启举乏力、视物昏蒙及多种眼内疾病。

解溪:

在足背踝关节前的横纹中点,当拇长伸肌腱与趾长伸肌腱之间凹陷处。直刺0.4~0.6寸,可灸。主治面目浮肿、头痛目眩、结膜红赤、角膜生翳。

申脉:

在外踝下缘中点凹陷中。直刺0.3~0.5寸,可灸。主治口眼 斜、目内眦痒痛、目赤肿痛、斜视。

太溪:

在内踝高点与跟腱水平连线中点处凹陷中。直刺0.5~0.8寸,可灸。主治视物昏蒙、目内干涩。

照海:

在内踝尖直下1寸凹陷中。直刺0.3~0.5寸,可灸。主治目赤肿痛。

光明:

在外踝高点上5寸,腓骨前缘处。直刺0.5~1寸;可灸。主治目痒目痛、角膜生翳膜、视网膜色素变性、视神经萎缩及各类眼内疾病。

阳辅:

在外踝高点上4寸,腓骨前缘稍前处。直刺0.5~1寸,可灸。主治外眦赤痛、偏侧头目痛、畏光流泪。

丘墟:

在外踝前下方,趾长伸肌腱外侧凹陷中。直刺0.5~0.8寸,可灸。主治目赤肿痛、角膜生翳膜、目视不明。

地五会:

在第四、五跖骨之间,当小趾伸肌腱内侧缘处。直刺或斜刺0.5~0.8寸,可灸。主治目赤肿痛、目痒。

足窍阴:

在第四趾外侧趾甲角旁约0.1寸。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主治目赤肿痛、目眩。

大敦:

在足大趾外侧趾甲角旁约0.1寸。斜刺0.1~0.2寸。主治视网膜血管阻塞、眼内出血、闭角型青光眼等。

行间:

在足背第一、二趾间缝纹端。直刺0.5~0.8寸,可灸。主治流泪羞明、目暝不欲视、口眼 斜、肝虚雀目、视神经萎缩等。

太冲:

在足背第一、二趾骨之间距行间穴约1.5寸凹陷中。直刺0.5~0.8寸,可灸。主治口眼 斜、目赤肿痛、角膜生翳等。

蠡沟:

在内踝尖直上5寸,胫骨内侧面的中央。平刺0.5~0.8寸,可灸。主治目赤肿痛、双目干涩、夜盲。

曲泉:

在屈膝内侧横纹头上方凹陷中。直刺1~1.5寸,可灸。主治目痛、目痒干涩、色素层炎、闭角型青光眼、开角型青光眼。

气海:

在脐下1.5寸。直刺0.5~1寸,可灸。主治气虚视物昏花诸证。

膻中:

在胸骨中线上,平第四肋间隙。平刺0.3~0.5寸,可灸。主治视物昏花、目赤流泪。

关元:

在脐下3寸。直刺0.5~1寸,可灸。主治各类虚性眼内疾病、视物昏花、目干涩、视网膜色素变性等。灸之具有眼部保健作用。

命门:

在第二腰椎棘突下凹陷中。直刺0.5~1寸,可灸。主治黄斑变性、视网膜色素变性、视神经萎缩、小儿雀目、目睛直视等。

大椎:

在第七颈椎棘突下。斜刺0.3~0.5寸,可点刺放血或刺络拔罐,亦可灸。主治眼睑抽搐、胞轮振跳、目赤流泪、风赤疮痍、视神经萎缩、各种青光眼、黄斑变性、劳伤虚损目昏等。
二、耳针疗法
耳针疗法是在耳廓穴位或压痛点用毫针或环针进行针刺,或以子实类物质按压刺激以治疗眼病的方法。此法操作方便,治疗范围较广,并对疾病的诊断也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一)常用耳穴 眼:

在耳道五区的正中。主治眼睑、两眦、结膜、角膜、虹膜的急性炎症,青光眼,眼底病及青少年近视、远视、弱视等。

眼底动脉:

在耳垂三区下方中点。主治眼底血管栓塞及炎性病变等。

眼底:

在耳垂二区上方中点。主治眼底急慢性及陈旧性病变等。

目1:

在屏间切迹前下。主治外眼的急性炎症、青光眼、屈光不正及弱视等。

目2:

在屏间切迹后下。主治外眼的急性炎症、青光眼、屈光不正及弱视等。

内分泌:

在屏间。主治泡性结膜炎、过敏性眼睑皮肤炎、结膜炎、青光眼、眼底病等。

脑:

在对耳轮的内侧面。主治麻痹性睑外翻、上睑下垂、视路及视神经的病变等。

肺:

在心穴的上、下及后方,呈马蹄型。主治结膜、巩膜的急慢性炎症、眼底视网膜、黄斑部水肿等。
图6-1耳廓分区及耳穴定位示意图

皮质下:

在对耳轮的内侧面。主治同脑穴。

肾上腺:

在下屏尖。主治眼底病、屈光不正及弱视等。

心:

在耳甲腔中央。主治缺血性视神经病变、视网膜血管病变、近视、弱视等。

胃:

在耳轮脚消失处。主治上睑下垂、麦粒肿、前房积脓等。

脾:

在肝穴的下方,紧靠对耳轮缘。主治上睑下垂、麦粒肿、睑腺炎、眼底病、近视等。

眼睑:

在屏上切迹同水平的对耳轮上,耳轮穴内侧,主治上睑下垂、麦粒肿、睑腺炎、睑缘炎、眼睑痉挛、麻痹性睑外翻等。

肝:

在胃与十二指肠穴的后方。主治角膜、虹膜、视神经的急慢性炎症,近视,弱视等。

肾:

在对耳轮下脚下缘,小肠穴直上。主治老年性白内障、眼底病、近视等。

交感:

在对耳轮下脚端。主治葡萄膜炎、青光眼、眼底病、近视等。

角膜:

在三角窝,近对耳轮上脚中点。主治角膜病变。

视神经:

在对耳轮上脚末端。主治视神经的病变等。

目内眦:

在耳轮结节上方的耳舟部,指穴旁。主治急慢性泪囊炎、泪道狭窄、翼状胬肉、内斜视等。

晶状体:

在对耳轮上脚与对耳轮下脚之间。主治白内障等。

泪囊:

在耳轮上,靠近对耳轮上脚末端。主治急慢性泪囊炎、泪道狭窄等。

耳尖:

即耳轮向耳屏对折时,耳廓上面的顶端处。主治红眼,及外感风热、肝阳上亢引起的目赤肿痛等,常点刺放血。

(二)操作方法

患者取坐位,选准穴位。或用毫针柄轻轻触压耳廓找出压痛点,然后常规消毒,用毫针对准耳穴或压痛点快速进行针刺捻转,以患者感到剧烈疼痛又能忍受为度。可留针1~2小时,间歇进行捻转。或用特制环针埋穴,但时间不宜过长,一般3~5日为一个疗程,疗程之间可间隔5~7日。或用细小质硬之子实类药物(如王不留行籽、绿豆等),粘在胶布上贴压耳穴,嘱患者每日自行揉按数次,3~7日为一个疗程,休息2~3日后再行第2个疗程。
注意针刺时勿刺穿耳廓;有耳廓冻伤或耳廓有炎症者、有习惯性流产的孕妇,均不宜用耳针。对年老体弱、高血压或低血压、心脏病患者,手法宜轻,留针时间要短,且针刺前后要适当休息,以防意外。对胶布出现过敏引起耳廓红肿痒痛的患者应及时中止贴压耳穴。
三、穴位注射
穴位注射是在特定的穴位上注射药物以达到治疗眼病的目的。这种疗法具有穴位治疗与药物治疗的双重作用。主要适用于慢性内障眼病,如白内障、玻璃体混浊,视神经萎缩、陈旧性脉络膜视网膜炎、视网膜色素变性、缺血性眼病等。

常用药物:

维生素B 12,当归注射液,复方丹参注射液,复方樟柳碱注射液等。

操作方法:

每次根据病情选具有针对性治疗作用的穴位3~5个,宜辨证取穴与局部取穴相结合。穴位局部常规消毒后,每穴每次注射药物0.3~2ml。每日或隔日1次,一般10次为一个疗程,如有效可休息3~5日后行下一疗程。
四、头皮针疗法
是中医针灸疗法与西医学关于大脑皮质层功能定位理论相结合的治疗方法。针刺部位为视区,在枕外粗隆水平线上,旁开枕外粗隆1cm,向上引平行于前后正中线之4cm的带状区域。主治视神经萎缩、视网膜色素变性、癔症性黑矇等。

操作方法:

取坐位或侧卧位均可,选好针刺激区,常规消毒,2.5~3寸的26~28号毫针,平刺于头皮下,捻转进针,勿刺至骨膜。达到该深度后快速捻转,不做提插。使有明显麻胀痛针感后,留针15~30分钟,其间再捻转2次。起针后用棉球压迫针眼数分钟,以防出血。
五、梅花针疗法
梅花针为丛针,一般集针5枚为一束,呈梅花状,安于一弹性良好的针柄前端。通过叩击浅刺相应部位的皮肤、腧穴,通过孙络-络脉-经络通路以运行气血,通经活络,驱邪扶正,达到治疗多种眼病的目的。常用治结膜炎、斜视、上睑下垂、麻痹性睑外翻、近视、白内障、青光眼、视神经萎缩、视网膜色素变性等。

(一)针刺部位 头部:

沿督脉、膀胱经、胆经由前发际至后发际之各自之区域、两侧头部由上向下之区域。

颈部:

沿胆经的循行,耳后、颈项两侧之区域。

眼部:

第1行:从眉头沿眉毛向眉梢部;第2行:由目内眦经上眼睑至瞳子髎;第3行:由目内眦经眶下缘至瞳子髎。

脊背部:

第1行:脊柱两侧膀胱经之第一线;第2行:脊柱两侧膀胱经第二线。由上至下。

(二)方法

用梅花针叩刺上述部位。叩刺手法分轻、中、重三种。轻刺用力轻,针尖接触皮肤的时间越短越好;重刺用力稍大,针尖接触皮肤的时间可稍长;中刺用力介于轻重之间。叩刺法一是弹刺,即运用腕部上下活动和针柄的弹性使针在叩刺部位上点刺。注意针尖起落要与被刺部位皮肤平面呈垂直方向,即针要垂直弹下,又垂直弹起,防止针尖斜刺和向前后左右拖拉起针,以减少疼痛和出血;用力要均匀,即叩刺的速度要均匀,弹叩幅度一致,防止快慢不一,用力不匀。
六、放血疗法
又称三棱针疗法,是以三棱针在选定的穴位上点刺放血,或点刺后结合拔罐,达到泻热祛邪、疏通经络气血壅滞之目的,以治疗眼病的方法。点刺穴位多为经络井穴及阳明经、肝经、胆经穴,多用治实性、热性眼病。操作方法:选穴后局部常规消毒,医者左手拇、食指捏起或按定穴周皮肤,右手持三棱针快速点刺穴位皮肤,深约0.1寸,令流出或挤出少许血液。刺络拔罐者点刺后按常规拔火罐方法在该处拔罐,令流出较多血液(约0.5~2ml)。治疗后擦净皮肤,嘱患者暂勿沾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