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研究的形成与发展

俄语术语“гендер”一词源于英语术语“gender”,其初始意义是指语法的性范畴。进入哲学、社会学、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等学科的研究领域后,该词逐步获得了跨学科研究的学术地位,在语言学领域则获得新的意义,指的是社会性别(социальный пол)或社会文化性别(социокультурный пол),以区别于生物性别(sex,биологический пол),诚如А.В.基里利娜(2000:52)所说:“гендер这一术语的提出,就是为了排除将与生物性别的相关的所有社会文化差异归结为自然因素的生物决定论。”她在А.А.杰尼索娃主编的《社会性别术语词典》 中撰写了“社会性别语言学”这一词条,明确指出:“尽管社会性别不是语言学范畴(社会语言学及心理语言学除外),但通过分析语言结构可以获取以下信息:社会性别在不同的文化中发挥什么作用,男女两性的哪些行为规范可以加载不同类型的话语文本,关于社会性别规范、男性特征、女性特征的概念在时间上发生哪些变化,主要归属于女性或者男性的语体特征有哪些,不同的语言与文化对于男性特征、女性特征作何阐释,社会性别的所属不同会对掌握语言有哪些影响、与语言世界图景的哪些片段与主题范围有关。”(Денисова,2002:138—139)如此等等信息的研究形成了社会性别语言学理论的基石。

与西方学界相比,俄罗斯学界的社会性别语言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投入的研究力量大,目标明确,动作快,效率高,已经形成了较为厚实的学术积累。从20世纪70年代起,以О.Н.西莉娜为代表的一批俄罗斯学者开始研究俄语语音中的社会性别变异。1993年,著名俄语口语学家Е.А.泽姆斯卡娅[2]主持编写的《俄语及其功能实现·语用—交际方面》一书辟出专门章节讨论两性的言语差异问题。她在开篇中简介欧美国家的语言与性别研究情况之后,指出了俄语中生物性别和社会性别的区别,重点阐述俄语中的言语性别差异现象,勾画出了大致的研究轮廓,为尔后的社会性别研究奠定了基础。(周民权,2012:29)

此外,Е.А.泽姆斯卡娅还与М.А.基泰戈罗茨卡娅,Н.Н.罗扎诺娃合著了该书中的《男女言语的特点》一章,从语音、词汇、情感表达手段、形象手段(隐喻,比较)、评价等几个方面对男女之间不同的口语特点作了翔实的语用对比分析,并且明确指出:该项研究将回答一个问题:在各种不同的语言中,男女之间的言语如果存在差异,那么“其普遍的、通用的、跨民族的特点表现何在?除此之外,此类研究还有助于了解男女的个人心理与社会心理特点、同性群体与异性群体各自交往的现代社会结构特点,同时对于教育(包括教授幼男幼女的言语行为技巧,防止对不同性别的孩子进行学前和小学教育时出现失误)不无裨益。”(Земская и др.,1993:101)

莫斯科国立语言大学专门成立了由И.И.哈列耶娃教授领导的社会性别语言研究小组和语言实验室,以俄语为语料,从理论和实践上探讨男性和女性在俄语言语交际中的诸多差异,涉及教学法、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文化语言学、语用学等各个方面,其研究成果集中反映在论文集《语言和交际中的社会性别因素》(1999)中。进入新世纪以来,А.В.基里利娜带领该研究小组奋力攻关,成果斐然,在这一研究领域做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已经成为俄罗斯语言学界公认的研究社会性别语言的领军人物。1997年至今,她已经出版相关专著6部,发表论文40余篇。其代表作《社会性别:语言学方面》(1999)、《社会性别与语言》(2005)对社会性别语言研究的基本理论问题以及所在研究小组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作了全面的总结分析,被称之为俄罗斯学界“系统研究社会性别语言的代表作”。

值得一提的是1999年11月俄罗斯教育部组织召开的第一届“社会性别:语言·文化·交际国际学术大会”,与会著名学者分别来自独联体、德国、奥地利、芬兰、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和地区,议题丰富,收效甚佳,在世界语言学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如果说此前俄罗斯学界的社会性别语言研究处于起步形成期,那么,这次国际研讨会的成功召开则标志着其已经进入发展与提高阶段。

“社会性别:语言·文化·交际国际学术大会”基本上每年召开一次,迄今为止,已经举办了14届,每届都选定不同的研究主题,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研究者共同探讨,会后出版会议论文集,介绍和宣传会议研究成果。以2003年召开的第三届大会为例:大会展现了俄罗斯学界进入新世纪以来的研究成果,研讨的议题集中在四个方面:1.社会性别语言研究的普遍问题;2.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的社会性别的民族文化特点及其语言表征;3.篇章与对话的社会性别分析;4.文学与心理语言学中的社会性别实证研究。会议论文集选录了近60位学者的50篇论文,对上述议题分别进行了多维论述,有力地推动了社会性别语言研究的进一步拓展。

近几年来,随着研究不断深入,俄罗斯语言学家的研究视角从语言和社会关系及性差心理的研究逐步转向社会性别的交际语用探索,对各个交际单位中不同性别的俄语口语现象以及体态语言展开语用对比分析,使得这一研究进入以俄语口语为分析对象、以解释俄语为目的的发展阶段,逐步形成了一套以俄语结构功能语言学为基础、以言语行为、智力行为、一般行为模式为主题的社会性别语言研究体系。

[1] 该章部分内容首次发表于《当代俄罗斯社会性别语言学研究论略》一文(《中国俄语教学》2010年第3期)。

[2] Е.А.泽姆斯卡娅(Е.А.Земская),苏联著名语言学家В.В.维诺格拉多夫(В.В.Виноградов,1895—1969)院士的学生,莫斯科功能社会语言学派(Московская школа функциональной социа-лингвистики)的奠基人,以俄语口语研究见长,代表作有《俄语口语论纲》《俄语口语:一般问题·构词·句法》《俄语口语:语音·词法·词汇·手势》等,其中多处谈及社会性别语言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