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界文学名著导读80部
- 王苑苑 王兆平
- 3369字
- 2021-04-01 09:48:14
愤怒的回顾
(Look Back in Anger)
约翰·奥斯本
戏剧,1956
[英国]约翰·奥斯本(John Osborne,1929—1994)
全剧共三幕。
在英国中部某市,一间阁楼上住着三个年轻人。一个是吉米·波特尔,二十五岁,脾气不好。一个是克里弗·鲁易士,是吉米的好朋友,年纪和吉米差不多,身材矮小,面孔棕黑,神情安详,有点懒散。另一个是艾丽逊·波特尔,她是吉米的妻子,二十五岁,身材苗条,面孔微黑,眼睛又大又亮,十分漂亮。
四月的一天傍晚,天气寒冷,屋外乌云满天。屋里两个男人在读报,艾丽逊正用熨斗给克里弗烫裤子。吉米心情十分烦躁,只看了一小会儿报就将它丢下,穷极无聊,开始向克里弗找岔子。克里弗不理睬,知道他是在借机发泄心中的郁闷。吉米只好转而找艾丽逊的岔子。他挑衅,讽刺,挖苦,甚至咒骂。时而说收音机声音太大,时而说熨斗响声太吵人,时而又说他宁愿同以前的情人曼住在一起。而当时吉米只有十八岁,曼却有二十八岁。艾丽逊面对吉米的一连串无理取闹,只是默默忍受。但是,克里弗却终于忍不住了,他跳起来和吉米扭打在一起,从沙发上滚到地板上,从房间一头滚到了另一头。这一场发泄使吉米终于平静下来。但是,他们却撞倒了熨衣服的案子,熨斗烫伤了艾丽逊的胳膊。吉米回到了自己的屋子。克里弗赶快为艾丽逊包扎,并极力安慰她。艾丽逊这时再也忍不住了,向克里弗诉说起了自己的苦闷。原来吉米看破红尘,生活放荡不羁,心情惶惑不安,不愿工作,只想寻找刺激来发泄心中的不满。两人经济收入十分微薄,生活已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她不敢劝吉米,就连自己怀孕了也没敢告诉他。说着说着,悲伤得忍不住抱住了克里弗。正在这时,吉米从屋子里走了出来,看见他们这样也毫不介意,拿了张报纸坐在沙发上读。克里弗明知吉米进来了,也并不分开。过了一会儿,吉米心情完全好了,便和克里弗说笑打闹了一阵。克里弗出去买酒去。吉米向艾丽逊道歉,两夫妇言归于好。艾丽逊正想告诉吉米自己怀孕的事,克里弗进来说有艾丽逊的电话。艾丽逊出去接电话,吉米在屋里乱翻,翻出了艾丽逊母亲的来信。他想起岳父岳母的来信从来不提自己,因而怒火大发。艾丽逊回来说电话是海伦娜打来的。她是艾丽逊的好友,但却是吉米的仇敌。因为有要事,她要借住吉米家。吉米一听便大发雷霆,艾丽逊气得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两星期后,海伦娜住进了这个家。一天黄昏的时候,屋里只有海伦娜和艾丽逊两人,艾丽逊向海伦娜滔滔不绝地回忆往事。艾丽逊出身资产阶级家庭,过惯了舒适安宁的生活,在四年前一个偶然的机会里,她认识了穷大学生吉米,并逐渐爱上了他。家里极力反对,尤其是她母亲,想尽了各种办法企图阻止这件事。面对这一切,她仍然不改决心,毅然脱离家庭和吉米结了婚。结婚时他们没有得到母亲的祝福。婚后,吉米脱离了他早就厌恶的大学生活。但是,他没有钱,也没有找到工作,只好寄住在他的好友休的家里。休和吉米一样,对社会强烈不满。他们这一批年轻人悲观厌世,酗酒放荡,无所事事,用一切消极的办法向社会挑战。同时休又不得不靠母亲摆一个糖果摊来维持生活。休的母亲一生穷苦,人极善良,好助人为乐,对儿子和儿子的朋友十分热爱,因此,吉米等一批年轻人都十分尊敬她。只有艾丽逊认为她十分无知和愚昧。当然休对艾丽逊也看不顺眼,认为她是资产阶级小姐,经常对她冷嘲热讽。与此同时,休和吉米还带着一伙人经常去艾丽逊认识的资产阶级家庭混饭吃,讹诈钱财,说什么这是向资产阶级进行战斗。这样,使得艾丽逊父母对吉米更无好感。到后来,休的思想十分悲观,认为英国已无可救药,就只身去了海外。吉米在休的母亲的帮助下,摆了个糖果摊,勉强度日。因此,吉米性情多变,处事乖舛,为人狂放,言辞尖刻。艾丽逊对吉米的这一切都无能为力。海伦娜听了以后,认为艾丽逊目前最好的办法就是回娘家,让自己平静下来,使身心得到治疗。这时,吉米进屋来,见了海伦娜,又开始向她挑衅。两人恶言恶语,互不相让。吉米又转而攻击艾丽逊的母亲,用恶毒的话咒骂她,气得两个妇女毫无办法。这时,有电话找吉米。他走了以后,海伦娜明确告诉艾丽逊,必须马上摆脱吉米,立刻回家。两人正要出门上教堂,吉米回来了。原来休的母亲病得奄奄一息,很希望见见吉米夫妇。吉米在电话上答应了,回来劝艾丽逊一起去。但是,艾丽逊对此毫无兴趣,她和海伦娜一同走了,留下了吉米一个人。
艾丽逊的父亲雷德芬上校接到了艾丽逊的电报。第二天晚上,他来到了吉米家。海伦娜帮助艾丽逊整理好东西,父女二人连夜走了。临走时,艾丽逊给吉米写了一封信,请克里弗转交。但是克里弗不愿意看到别人精神受折磨,又叫海伦娜转交。吉米回来读了信,气得大骂艾丽逊。海伦娜听不下去,就尖刻地指责吉米不近人情,只顾自己,不管妻子,并告诉他艾丽逊已经怀孕。吉米却辩解说,他之所以生气,主要是因为艾丽逊对休的母亲不尊敬,缺乏起码的同情心。海伦娜听了吉米的狡辩,又爱又恨,走上前去打了他一个耳光。正当吉米发呆的时候,她却扑上去,狂热地吻起他来。
几个月后的一个星期天晚上,吉米和克里弗又坐在沙发上读报。吉米又只读了一小会儿就烦躁地将报纸扔下,然后去向克里弗寻衅。克里弗先是不理睬,后来终于忍不住了,又和他扭打一通,两人在地板上滚来滚去。经过这一通发泄后,吉米平静下来了。克里弗走后,海伦娜扑向吉米,她一边温柔地倾吐爱情,一边狂吻吉米。正当两人甜言蜜语之际,门口突然出现了艾丽逊。她全身被雨淋得透湿,披散着头发,脸色苍白,十分疲倦。面对这个场面,三个人都惊愕了,吉米赶快走了出去。
艾丽逊与海伦娜毕竟是老朋友,吉米走了以后,她们和好了,开始探讨起吉米这一类人来。她们认为只有法国大革命那样的时候才适合吉米他们的生存,可惜他们这群愤怒的青年错生在20世纪中期的英国。想到这些,艾丽逊不由得对吉米又爱又恨。她想起自己在娘家待的几个月,虽然每天强迫自己不去想吉米,但心中却时时在惦念着他,最终她还是跑了回来。在她身上已经没有多少资产阶级小姐味儿了。海伦娜看到艾丽逊这种情况,便对她说,自己虽然也很爱吉米,但是她不愿尝到在这儿混下去的痛苦,非走不可。这时吉米走了进来。他对两个女人的谈话和决定毫不理会。海伦娜收拾好了自己的东西。临走时,吉米看着她,冷漠地说:“人们谁也不能逃避生活中的痛苦,包括爱情中的痛苦,你绝不可能舒舒服服地陷在里面,而不弄脏自己的双手。”海伦娜终于走了。这时吉米又转而责备艾丽逊冷酷,对休的母亲去世泰然处之。他又大谈他们初恋时在花前月下的恋情。这使艾丽逊十分感动,哭着向吉米承认错误:“我错了!我错了!我不愿意变成一个毫无心肝的人,我也不愿意变成一个圣者。我愿意变得无可救药,我愿意变成一个道德败坏的无用的人!”于是两人破涕为笑,又紧紧搂抱在一起。
三幕剧《愤怒的回顾》的作者奥斯本是英国当代著名剧作家。1956年本剧轰动了英国剧坛,而奥斯本本人也因此被看作50年代英国文学新流派“愤怒的青年”的带头人。
作品介绍
约翰·奥斯本(John Osborne, 1929—1994),英国剧作家。出生于伦敦郊区富勒姆,奥斯本的童年是在贫穷和疾病的痛苦中度过的。他没有接受完整的中学教育,后来也一直靠自学读完大学学业。先后在商业杂志谋事,又担任过小演员的教师,1948年转而演戏,也担任导演。他在剧团时,即开始与人合作写剧本。直到1956年,《愤怒的回顾》在伦敦皇家剧院首次公演,奥斯本才一夜之间成为伦敦剧界红得发紫的人物。
《愤怒的回顾》很快从伦敦搬向欧洲主要城市以及大洋彼岸的纽约等地的舞台。奥斯本也因此被看作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英国文学新流派“愤怒的青年”的领袖。从此他几乎是每年都有新作品问世。他对当代英国的批判,还体现在《卖艺人》和《苏伊士运河西岸》等作品中,另外还创作有《路德》和《汤姆·琼斯》等剧本。
《愤怒的回顾》主人公吉米出生工人家庭,靠自学获得知识。他对周围社会的虚伪性有高度的敏感性,但又找不到知音来分担他的郁闷和痛苦,因而感到孤独。他极端憎恶他所在的那个冷酷的社会、无聊的生活和伪善的人们,可惜他并没有去寻找解决这些社会问题的办法,转而愤世嫉俗,甚至绝望,使这个有才智的知识分子只能单枪匹马向整个世界发出响亮的强烈的抗议。
《愤怒的回顾》表现了整整一代人积承起来的不满情绪,写出了战后青年对社会、人生探索的步子,它使英国戏剧从描写上层社会的客厅转向反映中下层人民的生活,从而掀起了英国戏剧改革的新浪潮,由此产生了一代新的剧作家,如品特、威斯克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