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于业,普救含灵之苦——记北京协和医院 张抒扬

(蒋子涵 北京协和医院)
求学于北京协和医院就是被它著名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所吸引。张抒扬老师作为我的指导老师,对我的培养远不只是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住院医师,更向我和其他学员展现了严谨又开放的行医、治学态度和慈爱、无私的人格。

严肃的态度、严格的要求、严密的方法

在临床工作中,她教导我要有“严肃的态度、严格的要求、严密的方法”。住培初始,张老师就向我强调要潜下心来钻进临床工作中。她说,无论是有经验的主治医师,还是有威望的医学大家,都要从住院医师起步。因此首先要端正自己的态度,住院医师阶段是一个积累和吸收的阶段,要保持旺盛的求知欲,不仅从上级医师、同级医师身上学习,更要学会从护士、病人和家属身上求教。在实际工作中,她要求我们主动承担更多的病人周转,接诊更危重复杂的病人;她自己也是主动挑战危重疑难病人的表率。在心内科病房轮转时,每当听说要收张老师门诊的病人时,住院医师们都开玩笑说仿佛“如临大敌”,因为张老师的病人经常既危重又棘手,我轮转时所经历过的病人就包括不明原因的冠脉狭窄、嗜酸性粒细胞心肌病和黏多糖贮积症等。面对这些复杂的病人,需要学会梳理出鉴别诊断和治疗的思路。除了夯实临床基础知识和广泛查阅国内外文献外,张老师还强调了两个重要的诊疗途径:一是从病案库里寻找经验和线索,二是积极寻求多学科合作。
北京协和医院拥有丰富完整的病案库(老病历、老教授、图书馆是北京协和医院的“三宝”),在来协和医院以前,我并没有查阅老病历的习惯。刚进临床不久,我遇到了一个慢性心力衰竭急性加重的老年病人,经一系列的诊断发现是心肌淀粉样变性,但分型并不是常见的轻链型,而是甲状腺激素结合蛋白(ATTR)型淀粉样变性。张老师指导我从病案科调取了心肌淀粉样变性的病历进行回顾,初步分析了本院ATTR型淀粉样变性占所有心肌淀粉样变性的比例,大致了解了ATTR型淀粉样变性与其他亚型的不同。在这个过程中,我形成了从蛋白折叠异常到疾病临床表现的理论知识闭环,对这个疾病有了更全面的理解,更激发了我的研究兴趣。同时,通过阅读以前的老病历,我更深刻地意识到,书写病历不是枯燥乏味的日常工作,而是为日后他人研究、学习储备的重要资料,这使我后来在写病历时都力求精准。除了查阅老病历外,张老师还主张积极进行多学科合作。除号召我们参与心内科发起的多学科疑难病例讨论外,她每次还将其他科室请心内科会诊的病例信息和讨论会时间分享到学员群里,鼓励我们多参与其他科室的讨论,开拓临床思路,避免专科的管状视野。
除临床工作外,张老师在住院医师培养上,也同样主张采用严密的方法。在我住培开始前,张老师就对我的轮转安排提出了具体的计划和目标。尽管作为临床博士后需要尝试承担很多科研任务,但她却教导我不要急于做科研,而应以夯实临床基础为最重要的目标;科研应服务于临床工作,用于解决临床上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在这个理念下,她建议我在三年的培训过程中,每年的目标呈螺旋式上升:第一年主要用于夯实临床基础理论和知识;第二年要开始尝试分担上级医师的部分工作,如安排床位、叫病人和带教见习学生、实习学生及新住院医师;第三年则应更多地探索在临床工作中发现的研究问题。张老师的这些建议,让我得以在住培之初,就对自己未来几年有了较清晰的规划;这也充分体现出她对住院医师培养的重视,展现了她对住院医师培养制度的思考与认识。

潜心埋头深钻研,开放胸怀求合作

张老师在做研究时,也保持了和临床工作中一贯的严谨和细致。张老师近年的研究重点为罕见病,她牵头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罕见病临床队列研究”,从临床病例的跟踪随访和临床特点总结,到蛋白水平、基因水平的机制研究,再到新药物靶点的开发和新药的临床试验,建立了严密的研究体系。
尽管已是举足轻重的研究者,她却从未将视野仅局限于自己的研究领域内,而是对各学科报以开放的胸怀。这份“开放”既表现在对学员的想法的包容和支持上,也表现在积极寻求多领域合作上。在轮转时,因诊治病人时反复听诊和做心电图,我对心电图和心音的采集产生了兴趣。当我向她汇报时,她并没有因为我没有分担罕见病课题组的研究任务而责备我,反而尽她所能支持我。一方面她提供了关于专利申请、院内科研资助的各种渠道和建议,帮助我寻求课题资助和成果转化。而当我在心电信号分析中遇到瓶颈时,虽然这不是她擅长的领域,无法亲自指导我推进研究,但她不但没有放任我不顾,反而牵线了清华大学相关的教授和课题组与我合作。而她在自己的研究过程中,除经常邀请院内、院外其他科室共同合作外,更是主动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领域的研究者寻求合作。她这份深入钻研、开放胸怀的研究态度,在科研之路上激励着我前行。

关爱每一个生而不凡的生命

除行医治学外,张老师关爱他人、尊重他人的言行也让我非常敬佩。仍记得我在录取后第一次见到她,是在新生开学典礼的彩排上。她以北京协和医院副院长的身份来视察工作,她独自一人悄悄走到我们这些刚录取的新生身边,第一句话是“孩子们,饿了吗?中午饭吃上了吗?”得知统一订的餐还没到,她竟自掏腰包给我们买了酸奶加餐——尽管她自己上午连水都没顾上喝一口。除主动关心学员外,她也不吝啬分享自己的点滴体会:父母身体健康的喜悦、学员们为她庆祝生日的感动、老师去世时的悲伤与怀念……这些细腻的情感交流拉近了我们师生间的距离。在工作中,她也时刻展现了对每个人的尊重。例如,她曾数次邀请外院教授来办讲座,尽管她身兼数职、日理万机,且已经多次听过这个讲座,但还是每次都在台下听完全程,表示对教授的尊重和感激。
正因她是这样一个充满爱心、真诚、尊重他人的人,当我在台下看着她在中国罕见病联盟成立仪式上念到“关爱每一个生而不凡的生命”时,我相信这是她发自内心的呼喊。我也要将此铭记于心,在这份对生命的尊重和热爱中行医、治学,追随我她的脚步,为缓解他人的痛苦和改善他人的生活贡献自己的力量。
大医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誓愿普救含灵之苦”。张抒扬老师正是这样一位大医者,以自己的言传身教,润物无声,为我们树立了行医路上的榜样,指引了从业治学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