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 潜心育人——记福建省立医院 王滔
(黄婷 福建省立医院)
在福建省立医院儿科,有这样一位老师,他胖乎乎的脸上总是带着笑容,给人特别温暖的感觉。他热心教学、幽默风趣,对学生总是悉心教导、循循善诱,即使已是多年主任医师级别的专家,却未有丝毫架子,对患儿与家属总是亲切问诊、耐心指导;临床工作繁忙的他仍然身兼数职,管理着医院继续教育相关的多项事务。他就是我们敬爱的导师——王滔老师。
医院的“多面手”
每次看到王滔老师,都是那么行色匆匆。他除了门诊、病房、教学的工作外,还承担了大量的住培管理工作,我们学生有事找他,甚至要去“堵”才行。王滔主任已经从事住培管理10多年,对于医院的住培制度、教学、考核及学员待遇,都付出了很大心血。他对我们学员特别关心,从吃穿住行、学习情况到心理感受,面面俱到,做我们最坚实的后盾。
王滔老师不仅是一位优秀的住培管理者,同时又是一位出色的儿科主任医师。他常常对我们说,其实他心中最在乎的角色是儿科医生。省立医院儿科门诊平均每天每个医生要看40多个患儿,面对儿科医生的不足,他不辞辛苦,还在分院增加门诊量,尽全力投入儿科临床诊治和研究工作,用平凡的事迹诠释了一名儿科医生救死扶伤、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品质。他那强烈的事业心、高度的责任感和对工作的认真劲儿无不让我们折服,他那质朴、平易近人和为病人无限关怀、无私奉献的品行无不让我们为之赞叹。
老师的“超能力”
儿科医生的缺乏,除了待遇因素之外,与很多医生特别是年轻医生,对于儿童这种“不明物种”望而生畏,不知如何与之交流沟通有关。王滔老师教育我们说:“儿科是哑科,儿童天性害羞,害怕见到医生,对医务人员天然恐惧,一定要做好医患沟通,要通过与儿童的沟通,让他们在平静、放松的状态下就诊,这样,治疗就成功了一半。一名让儿童不恐惧甚至在家里常常念叨的医生,一定是一名成功的儿科医生。”
他有一种很自然的亲和力,特别是他的微笑,让很多小朋友感觉很亲切。当然,除此之外,他还经常在诊室准备很多零食和小玩具,不配合的小朋友很快就会“缴械投降”,乖乖配合。我们看见好多孩子见他就像多年的挚友、家中的亲人,一点儿也不恐惧,亲切地称呼他滔滔爷爷、滔滔爸爸、滔滔叔叔。他常常通过自己的示范,教育我们如何做好与小病人的沟通。
潜心的钻研者
一段揪心往事,曾让王滔老师潸然泪下,不忍触碰。几年前,一对夫妇来到福建省立医院就诊,带着他们刚刚出生的第3个孩子。这个孩子和他们前面的2个孩子一样,入院治疗几天就夭折了,但夫妇俩意外地给老师送了锦旗。原因是他们终于知道了孩子们的致死元凶,是一种罕见病,一种严重联合免疫缺陷病。王滔老师感慨:“3个孩子的代价,近七八年的时间,奔波省市数家医院,真相大白,终于可以避免悲剧重演。”当时医疗小组讨论该病例,老师总结发言时哽咽了,眼圈发红。“这一过程似乎可以更短些,代价更轻些。”他说,“原发性免疫缺陷病患儿是折翼的天使,我们一定要为这类孩子寻找生的希望。”
作为王滔老师的研究领域之一,原发性免疫缺陷病属于罕见病,能看罕见病的医师也很罕见。在纷繁的表象里,寻求疾病的真相,是许多罕见病病人面临的窘况。由于罕见疾病的发生概率很低,医生们所能获得的研究资源非常有限,因此许多病人都是往返各大医院,却一直很难确诊。
王滔老师常教导我们,要细心面对患儿的临床问题,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原发性免疫缺陷病常常混杂于常见的感染性疾病中,需要仔细鉴别。有一次,一个5岁小男孩,因为肺炎就诊,胸片也提示肺炎,放射科医师出具的诊断也提示肺炎。王滔老师自己阅读胸片时,发现在左侧腋下有一个钙化的淋巴结,再补充询问家属,发现小病人既往每年发作5到7次肺炎,告诉我们该患儿可能存在“慢性肉芽肿病”,并嘱咐我们进一步完善相关实验室检测。很快后续的实验室结果显示,该患儿中性粒细胞呼吸爆发功能缺陷,第二代测序结果也提示该疾病——慢性肉芽肿病。
用心的解惑者
福建省立医院作为拥有优良传统的教学医院,开办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已有多年历史,提起医院的住培事务,必定要提到王滔老师。在他的带领下,住培、专培基地的教学活动井然有序地开展着;为了更好地提升住培学员的能力,王滔老师在全院推行了迷你临床演练评估(Mini-CEX)与操作技能直接观察法(DOPS)考试,很大程度上丰富了医院住培考核的形式,通过这些考试,我们也学习到了很多专业知识与技能,受益匪浅。
作为儿科专业的资深硕导,王滔老师总是授人以渔,将最宝贵的临床经验传授给我们。当我们在专业上遇到瓶颈时,他总是不时地对我们进行启发与点拨,引导我们积极思考,努力学习,争取成为一名优秀的儿科医生。他常常提醒我们,不能放过任何一个临床问题,要合理地解释任何一项异常的临床检测指标,仔细分析,要有“看山不是山”“透过临床表象,寻求疾病的真相”的慧眼和法眼。
行医的热心者
王滔老师常教导我们:医者,先做人,后行医。在行医生涯中,他始终把医德看作自己作为一名医生应有的灵魂。还常教导我们,医德在医疗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一个好医生不是靠好的包装、好的宣传而知名,而是靠好的医德、精湛的技术而得名。
常常下班时间到了,患儿的化验结果还未出来,“主任,能等等我们吗?”“你们放心,一定等的。”这句看似简单的话,却体现出王滔老师对病人深切的关怀与同理心。
他所接诊的患儿病情重的经常有不少,老师从不怕麻烦,把自己的手机号码对患儿家长公开,24小时接受电话咨询,甚至还建立一个专门的微信随访平台,免费为所就诊的患儿答疑解惑。
他立足平凡的岗位,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医者的精神,用爱和汗水呵护着患儿的健康平安,用坚守和责任诠释着大爱无疆。在他身上,我们看到了作为一名优秀的医生,应当时常关心患儿的病情,拥有亲切的问诊态度,训练自己灵敏的临床思维。在学习医术的道路上,有王滔老师这样一位出色的医生引领着我们,我们定能精于医术,不忘初心。王滔老师教会我的,远不止于知识,他是我的良师,更是我的益友。相处虽短,涌泉终生。授课有限,获益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