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头痛

头痛指由于外感与内伤,致使脉络拘急或失养,清窍不利所引起的以头部疼痛为主要临床特征的疾病。头痛既是一种常见病证,也是一个常见症状,可以发生于多种急慢性疾病过程中,有时亦是某些相关疾病加重或恶化的先兆。包括西医学中的偏头痛、紧张性头痛、丛集性头痛及慢性阵发性偏头痛等。
刘老认为,头痛主要与风、瘀、虚有关,因此多从外邪、内风、瘀、虚论治,常用疏风散邪、平肝息风、活血通络、补益匡正之药,并权衡两类药物的主从。
治外邪各法常用如下药物:疏风,常用苏叶、荆芥、防风、藁本、白芷、辛夷,或薄荷、蝉衣、菊花、蔓荆子等药;散寒,常用细辛、吴茱萸、白附子、肉桂、附子、生姜等药;清热,常用石膏、夏枯草、草决明、生地、牡丹皮、黄连、黄芩、胆草、金银花、连翘、大青叶、重楼等;化湿,常用藿香、佩兰、石菖蒲、苍术、厚朴、羌活、独活等。
治肝,指以疏理肝气、平息肝风为主的一类治法。包括疏肝理气和平息肝风两类药物,前者用柴胡、香附、枳壳、川楝子、青皮等药;后者用全蝎、蜈蚣、僵蚕、钩藤、天麻、白芍、白蒺藜等药。
治瘀,指以通行血脉、消散瘀血治疗瘀病为主要作用的一种治法。常选用川芎、丹参、益母草、红花、郁金、延胡索、莪术、蒲黄、三七粉等药物。
治虚,指通过扶助正气,补益虚损,使清阳得升,脑髓得养的治法。常选用益气养血药如黄芪、党参、桂枝、仙鹤草、当归等,用温肾益髓之药如附子、淫羊藿、熟地黄、山药、菟丝子等。
阳虚气弱,清阳不升
案1
周某,女,34岁。初诊日期:2012年7月11日。
头痛加重6天。
患者素有头痛病史,近日因劳累致疼痛加重,不能工作,经当地医院住院治疗已6日,无明显疗效,故转来我处。刻下症见:头空痛,昏蒙不爽;恶心欲呕,面色 白无华,神疲懒言,形寒肢冷;舌淡、苔白,脉沉细弱。查:血压70/40mmHg。
证属阳虚气弱、清阳不升,治宜益气温阳。
处方:西党参15g,制附片10g,仙鹤草30g,黄精15g,玉竹15g,桂枝10g,枳实10g,甘草10g,陈皮7g,7剂。每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
二诊(8月20日):服药当晚即头痛缓,呕恶止;3剂后,头痛止,体力及精神好转,已能上班。刻下:面色转华,神旺肢温。血压100/70mmHg。效不更方,续服7剂,诸症愈。
此后患者头痛偶有发作,每自服上方3剂即愈。
《素问·脉要精微论》谓:“头者,精明之府。”头为髓海之所,又为诸阳之会,受五脏六腑之精气的濡养。阳气旺盛,则清阳可上出清空,髓海清明;阳气亏虚,清阳不能上承于头面,脑髓、经脉失养,不荣则痛。本案患者血压低于正常,并见面色少华、神疲乏力等症,结合舌脉,知病由阳气虚、清阳不升所致。方中党参益脾补气,附、桂温补肾气;仙鹤草又名脱力草,能治脱力劳伤;黄精、玉竹益气阴,枳实行气,实验研究表明,三药均有升提血压的作用。本案用药精简,而疗效颇佳。一如本案之用药,刘老常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结合现代药理研究成果运用中药,药虽少而力尤宏,效果尤著。刘老常谓,现代药理研究成果扩大了中药主治范围,也细化、增加了中药使用指征,积极汲取相关知识,对临床提高疗效十分有益。
血虚不能上荣
案2
罗某,女,38岁。初诊日期:2008年3月7日。
头痛近3年,劳累后加重。
患者禀赋素弱,近3年来,每于劳累后头痛发作,发则绵绵难愈;多方求治,疗效不显。刻下症见:头痛、头昏,不耐劳作;面萎无华,神疲肢倦,心悸不宁,月经量少;舌淡,脉细弱。
因血虚不能上荣而痛,故重在养血。
处方:熟地黄30g,当归15g,白芍10g,川芎10g,阿胶(烊化,冲兑)10g,黄芪30g,白芷10g,细辛3g,露蜂房10g,茯神15g,7剂。每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
二诊:服药1剂而痛缓,3剂痛止,体力恢复。前方去细辛,加菟丝子30g,并嘱服八珍颗粒善后,后头痛未再发,月经量正常。
患者头痛绵绵,伴头昏、心悸,且面白、舌淡、脉细弱,为血虚之征。血虚头痛与气虚头痛其疼痛程度多较弱,且均可见神疲乏力、脉弱,但血虚者多面色萎黄无华,并有心悸、寐差、月经量少等症,可相鉴别。今血虚,脑络不荣,故绵绵作痛。以四物汤加阿胶养血补血,又可柔肝缓急止痛;《杂病广要》谓:“血虚头痛……虽宜补血,又必兼养其气,以血非气不生也。”方又加黄芪,补气以生血。更入细辛、露蜂房温阳散寒止痛。头痛止后,又入菟丝子补肾填精,并可调节内分泌,防止早衰。待头痛止后,继以八珍剂补气养血、巩固疗效。
肾精不足,髓海空虚
案3
严某,女,48岁。初诊日期:2001年11月9日。
头痛伴月事愆期1年。
患者1年来头痛时作,且月事愆期,二三月一行,且量少色淡。刻下:头空痛,头昏;面色萎黄,耳鸣健忘,腰酸脚软,寐差,时烘热汗出;舌淡,脉细。
此肾精不足、髓海空虚之证,治拟滋肾填精、安神通络为法。
处方:熟地黄30g,怀山药15g,山萸肉10g,菟丝子30g,枸杞子15g,仙茅7g,黄柏7g,炒酸枣仁30g,三七粉5g,醋延胡10g,川芎10g,全蝎3g。每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
二诊:头痛、头昏已无,烘热汗出亦止,唯夜寐欠安。原方去全蝎,加生龙骨、生牡蛎各15g,继服14剂。
药后寐转安,月事以时下。嘱服六味地黄丸以竟全功。
本案头痛,伴耳鸣健忘、腰酸脚软,是肾虚证无疑。肾者,藏先后天之精而生髓。肾精亏,则髓海空虚,络脉失养,故头空痛而昏。以六味地黄丸中“三补”以填精益肾。因患者正值围绝经期,阴阳两亏,阴虚则内守无功,相火妄动,故月事渐稀,出现烘热、汗出等火热上炎的症状。由是乃取二仙汤之仙茅、黄柏,既补肾温阳,又可滋肾清火。针对头痛,予川芎、全蝎活血祛风止痛,妙在入三七、醋延胡以活血镇痛,酸枣仁宁心安神而止痛。刘老认为,痛症均为心神之变,宁心安神可帮助缓解疼痛,故治疗痛症常形神并治,辅以镇静、安神之品。
瘀热阻络(脑震荡)
案4
吴某,女,17岁。初诊日期:2001年4月5日。
后脑与颞部剧烈刺痛半小时。
患者头部撞伤后昏迷,急送入院抢救,约半小时后苏醒。后脑与颞部疼痛剧烈,如锥刺刀割,须服止痛药方可稍缓,移时疼痛如故。又值高考之期不远,甚为焦急。经病友介绍,故来求诊。刻下:头痛呻吟,神情凄苦,面色晦暗;舌紫黯,脉细涩。
此外伤损伤脑络,瘀血停滞化热;治当凉血化瘀,通络止痛。
处方:生地黄15g,赤芍15g,白芍15g,川芎15g,桃仁10g,红花6g,全蝎10g,露蜂房10g,炒酸枣仁10g,三七粉5g。7剂,每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
二诊:头痛大减,已能勉强上课,头昏;寐差,思维迟钝;舌黯,脉细。处方:北黄芪30g,熟地黄15g,白芍15g,川芎10g,全蝎10g,炒酸枣仁30g,夜交藤30g,三七粉(分冲)6g,醋延胡15g,生龙骨15g,生牡蛎15g。7剂。
三诊:头痛、头昏止,眠安,稍觉乏力。处方:北黄芪15g,西党参10g,熟地黄15g,当归10g,白芍10g,川芎10g,枸杞子15g,北五味10g,茯神10g,北山楂10g。14剂。
患者药后体力恢复,头痛及头昏未作,顺利考入大学。
此例头痛因头部遭受撞击所致。刘老指出,外伤之早期以瘀热为患居多。脑府经受猛烈外力冲击,脑络受损,瘀血内停,壅遏化热,络脉挛急而作痛。如本案其痛剧烈,如刺如割,且面色晦暗,舌紫黯、脉涩,均为瘀血阻滞之征。治宜凉血散瘀、息风定痛,方选桃红四物汤加减,易熟地黄为生地黄,因其功擅活血祛瘀,能治外伤后诸症,《神农本草经》即谓其“主折跌绝筋,伤中,逐血痹”,且其性甘寒,是凉营血、散瘀热之佳品。因瘀血阻滞,络脉失养,脉管挛急,化生内风,故佐以全蝎、露蜂房以息风解痉止痛,配合酸枣仁、三七粉宁神止痛,又有活血养血之用。
二诊时,头痛明显减轻,觉思维迟钝、寐不安,以外伤后气化受阻,新血不生,兼之瘀血阻滞,使魂舍不安,故夜寐不宁。故以益气养血、平肝通络为法。方用四物汤去当归,并加大剂量黄芪益气以生血活血;伍酸枣仁、夜交藤养心血而安神,龙骨、牡蛎平肝阳以宁神,更入三七、延胡以祛瘀血、安魂舍、止疼痛。三诊时患者症状续减,头痛昏已无,寐转安,唯觉乏力,故以扶正为主,继以益气养血为法,更入枸杞、五味子以补肺益肾,伍茯神健脾宁神,山楂活血、助运化。
瘀血阻络,肾虚不荣(脑外伤后头痛)
案5
李某,女,40岁。初诊日期:1996年8月24日。
头部剧烈疼痛2年。
患者2年前因车祸撞伤头部致昏迷,急送医院检查,未发现头颅骨折及颅内出血;约3小时后苏醒,因无其他不适故带药出院(具体用药不详),病休3天后上班。孰知稍用脑即头痛难忍,无奈又请假治疗,但头胀痛仍剧,兼头晕,辗转多处治疗,病情无明显缓解,不能坚持正常工作。刻诊:头痛难忍,呻吟不止;面色晦暗,形体瘦削;腰膝酸软,月事愆期而少,心烦不寐,健忘;舌淡黯,脉沉细。
证属瘀血阻络、肾虚不荣,治拟补痛荣络、化瘀通经。
处方:北黄芪30g,熟地黄30g,怀山药15g,山萸肉10g,北枸杞10g,淫羊藿10g,川芎15g,白芍10g,细辛3g,土鳖虫5g,露蜂房10g。每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
二诊(9月2日):头胀痛大减,心烦亦平,仍寐差。处方:北黄芪30g,熟地黄30g,怀山药15g,山萸肉10g,北枸杞10g,淫羊藿10g,川芎10g,三七粉6g,延胡索10g,炒酸枣仁30g。
三诊(9月10日):头痛止,寐转安,已可工作;仍乏力,月事愆期。处方:北黄芪30g,熟地黄15g,怀山药15g,山萸肉10g,菟丝子30g,覆盆子30g,枸杞子10g,泽兰15g,艾叶10g。
患者服药后精神转佳,月经周期正常,经量增多。嘱服人参养荣丸调养。
本案脑外伤后头痛已2年,其瘀血久留,新血难生,肝失所养,营络不荣,渐至肝肾精气亏虚。而脑府为髓海,为肾精所上承、滋养。肾精亏虚,则髓海失养,脑府不充,使头痛昏更甚。因此,刘老认为,本病之后期以肾虚血瘀为主要矛盾。正如《景岳全书·头痛》所谓:“凡诊头痛者当先审久暂,次辨表里。盖暂痛者,必因邪气,久病者,必兼元气……所以暂病者当重邪气,久病者当重元气。此其大纲也。”该患者面色晦暗、形体羸瘦、腰酸膝软的为肾精亏虚、瘀血内停之证。《经》云:“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是以选用药之味厚者,如熟地黄、山药、山萸肉滋补肾阴,并伍枸杞、淫羊藿温肾、益精气,入大剂量黄芪扶助正气。其止痛者,重用川芎,配白芍,活血柔肝以止痛;土鳖虫、露蜂房专入络脉,搜剔久瘀重浊,逐瘀通络以止痛;又佐少量细辛,温络散寒而止痛。二诊时,头痛大减,乃去阴柔之白芍,以及细辛、土鳖虫、露蜂房之搜逐性烈之品;因有不寐,故加酸枣仁以养心安神,及三七、延胡索以宁神镇静,又可活血止痛。三诊时,头痛若失,仍月事愆期,故改用补益冲任精血之方,其后月经复常。
肝阳上亢(高血压)
案6
陈某,男,48岁。初诊日期:1998年5月11日。
头掣痛而昏近半年。
患者近半年来因事业不顺,常自郁闷焦虑,渐致头掣痛而昏;曾测血压160/90mmHg,未服用降压药。刻诊:头掣痛,如有重压;面红,心烦易怒,夜难入寐;舌红、苔薄黄,脉弦。
此肝阳上亢之证,宜平肝潜阳。
处方:夏枯草30g,钩藤15g,天麻10g,白蒺藜10g,全蝎10g,白芍15g,石决明30g,川牛膝10g。每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
二诊:头痛减,心烦焦躁亦缓,入睡仍难。测血压140/85mmHg。处方:夏枯草30g,钩藤15g,白芍10g,天麻10g,炒酸枣仁30g,夜交藤30g,三七粉6g,醋延胡10g,生龙骨30g,生牡蛎30g。
三诊:头痛明显减轻,寐安。测血压130/80mmHg。仍以二诊方进退,调治数月,头痛消失。
肝阳上亢型头痛、头昏临床较为多见,尤其是高血压常见头部胀满、掣痛且昏,并伴有面色红赤、心烦易怒、脉弦劲等证候。因肝体阴而用阳,若肝阴或肾阴不足,则易出现阴不涵阳、致使气阳郁结,甚则化为亢阳上扰清空,本案即属此类头痛。今仿天麻钩藤饮之义,用天麻、钩藤以平肝息风;妙在重用夏枯草,以清肝热而解郁窒,则胀痛可除;今血气亦随风阳上逆,故除用石决明重镇潜阳外,还需伍川牛膝引血气下行。诸药调配得当,肝阳亢奋之势得以平抑,故二诊时患者头痛、心烦均明显缓解,血压亦有所下降。治已取效,故仍守原法,因其睡眠不安亦影响疾病康复,需积极治疗,入酸枣仁、夜交藤以安神助眠,三七、延胡养肝血、通肝脉、宁魂舍,且能宁神止痛;因肝阳上亢之势已缓,故去石决明,改用生龙骨、生牡蛎,既可续平肝阳,又能宁神定志。药后,诸症均缓解,血压已降至正常范围,故仍守方调治,以竟全功。
风阳阻络(偏头痛)
案7
刘某,女,31岁。初诊日期:2004年6月15日。
右侧头顶疼痛近1年,呈发作性掣痛、胀痛或刺痛。
近1年来常右侧头顶疼痛,呈发作性掣痛、胀痛或刺痛,严重时头痛难忍,须服止痛药方可渐缓,伴头胀、烦躁、口苦咽干,头痛多反复发作,持续时间较短,无失眠多梦。查见头痛貌,急躁状,面红耳赤,舌偏红苔黄,脉弦。脑血流图、脑电图等检查未见明显异常。
西医诊断:偏头痛;中医诊断:头痛(风阳阻络)。治以平肝潜阳,息风通络,方用天麻钩藤饮加减:天麻10g,钩藤15g,山栀10g,黄芩10g,夜交藤10g,川芎6g,石决明30g(先煎),决明子30g,益母草10g,全蝎3g(研末冲兑),甘草5g,生龙骨30g(先煎),生地黄15g。7剂。
二诊:服上方3剂后症状减轻,7剂后头痛未作,头胀、烦躁、口苦咽干消除,舌偏红、苔薄黄,脉偏弦。原方续服5剂。
偏头痛在临床上十分常见,其发病与自主神经、血管舒缩功能、体液物质等因素有关,中医认为本病系由风邪、气郁、阳亢、痰浊、瘀血,或阴阳气血亏虚,脑络失养所致。刘老师认为,本病实证以风、痰、瘀为主,虚证以阴血亏虚为多,与肝、脾、肾关系密切,尤其与肝脏关系最为亲密,如临床常见证型的肝阳上亢,肝气郁结、肝肾阴虚、瘀血阻络等证均与肝脏的疏泄条达功能失常有关。肝阳上亢是临床常见证型,采用天麻钩藤汤加减,酌情加用蝎蚕等虫类息风药、龙牡等平肝潜阳药可以提高疗效。
风痰瘀阻(偏头痛)
案8
邓某,男,46岁。初诊日期:2005年11月17日。
发作性头痛3年。
患者发作性头痛已3年,开始时以左侧头项为主,每1~2个月发作1次,以后出现双侧头痛,每月发作数次,严重时1周发作3~4次,常因生活中小事不遂心而发病,突发突止,每次持续30分钟至数小时不等,为两侧头项部剧痛,呈锥钻或裂开感,十分痛苦,服普通止痛药疗效不佳;发作时伴头胀、心烦、头昏、胸胁闷胀、恶心纳差。就诊时见其抱头向壁,大汗淋漓,面色苍白;舌黯、舌下络脉青紫、苔白腻,脉弦。既往无特殊病史,但心情压抑。
西医诊断:偏头痛;中医诊断:头痛(痰瘀阻络兼感风邪)。治以祛风化痰、活血通络,方用川芎茶调散合二陈汤、活洛效灵丹加减。处方:川芎10g,防风10g,薄荷6g,僵蚕10g,陈皮8g,法半夏10g,胆南星6g,全蝎3g(研兑),丹参15g,当归10g,乳香6g,白芍15g,甘草5g,夜交藤15g,赤灵芝15g,蔓荆子10g,郁金10g。7剂,每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
二诊:服药后头痛已4天未作;舌淡、苔薄腻、舌下络脉青紫,脉弦。原方去蔓荆子、薄荷,续服7剂。
三诊:头痛未作,余症消除;舌黯淡、舌下络脉略显青紫、苔薄白,脉沉。前方去陈皮、法半夏、夜交藤,续服7剂。
偏头痛为临床常见之病,刘老师认为,其病突发突止,来去速疾,是为风象,因其痰瘀交结阻于脑络,故久久不愈;其头痛较剧,可伴有其他相关症状,未发病时也可没有任何症状。刘老师认为,本病治法首重风、痰、瘀,即祛风化痰活血止痛,在临床证候典型时自不必言,在证候不典型时,亦可采用此法治疗,根据风、痰、瘀的偏轻偏重酌情调整药物,并可加用虫类息风通络药如全蝎、僵蚕等以增强疗效。刘老再三叮嘱:本病有一定的诱因,注意小心避免,可减少发作。
肝风痰瘀(偏头痛)
案9
李某,男,40岁。初诊日期:2006年3月19日。
头痛反复发作2个月余。
患者近2个月来反复出现头痛,以双颞部搏动性疼痛为主,痛甚则伴恶心;纳可,眠欠佳;舌黯红、苔薄黄,脉弦滑。诊断为头痛。其证属肝风痰瘀,治以息风化痰,活血止痛。方以平肝通络汤加减,处方:白芍40g,天麻10g,丹参30g,川芎15g,石决明30g,珍珠母30g,全蝎3g,生甘草15g。7剂,每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
二诊:服药3天,头痛明显减轻,现睡眠欠佳,舌黯红、苔薄黄,脉弦滑。处方:白芍30g,生甘草15g,全蝎粉3g,蜈蚣2条,蜂房15g,细辛3g,延胡15g,枣仁10g,川芎15g,生龙骨30g,白蒺藜10g,天麻10g。7剂。随访1个月,未发头痛。
偏头痛属中医头痛范畴,本病往往反复发作,甚者严重影响患者正常生活、工作。本例辨证属肝风痰瘀型,故拟平肝通络汤,以天麻、石决明、珍珠母平肝息风;丹参、川芎、全蝎、蜈蚣、延胡等活血通络止痛;白芍、甘草缓急止痛。全方共奏息风化痰,活血止痛之效。
风寒束表,湿热郁滞(眶上神经痛)
案10
黄某,男,35岁。初诊日期:2006年4月10日。
眉棱骨痛10天。
患者平素体健,旬日前,当风午睡,醒后感头昏不适,翌晨眉棱骨胀痛明显,服解表药,仍疼痛不止,至傍晚时头痛自止,自觉病愈。孰料次日日出时眉棱骨疼痛如故,服止痛片可缓解,移时复痛,至日落时其痛自止。如此辗转反复十余日,针药并用,亦未能解,苦不堪言。求诊时眉棱骨痛剧。
刘老忆年少时曾患此疾,先严谓为眉毛风,用选奇汤,三剂而愈,故拟此方加味。
处方:羌活10g,白芷10g,黄芩10g,防风10g,甘草10g,生姜3片。
患者服药1剂痛缓,3剂愈,头痛未再作。
眉棱骨痛多为外感风邪,经气郁滞,与内热或痰湿相裹胁,使清阳不展,故而作痛。足太阳膀胱经起于睛明,经眉头之攒竹穴,过前额,上达巅顶。该经脉主一身之表,风寒外感,使经气束缚,若患者素有肝胃郁热,一遇经气郁闭,清阳不布,则邪热、痰浊乃乘虚蜂起,猖獗为患,遂成寒热错杂之证。治病必求于本,今虽为热证,但风寒外束为病之主因,故治疗仍宜温散风寒,解除膀胱经气之郁滞。选奇汤出自《兰室秘藏》,专治眉骨痛不可忍。方中羌活、防风以辛散风寒、除湿通经,入黄芩清肝泄热,佐生姜散寒护中。选奇汤治眉棱骨痛有卓效,勿以其方平淡忽之。
气郁痰阻(紧张性头痛)
案11
霍某,女,25岁。初诊日期:2005年5月16日。
头胀痛半年。
患者近半年来,因工作学习紧张,出现头痛发胀,为两侧持续胀痛,工作学习稍紧张则症状加重。在多家医院检查经颅多普勒、CT、脑电图等均未见异常,服止痛药可短暂缓解。除头痛外,尚伴胸闷、胁胀、口腻纳差、口苦、寐差;舌淡红、苔白腻,脉弦。
西医诊断:紧张性头痛;中医诊断:头痛(气郁痰阻证)。治以疏肝理气、化痰通络,方用柴胡疏肝散合二陈汤加减。处方:柴胡10g,枳实10g,香附10g,白芍15g,甘草5g,葛根15g,法半夏10g,陈皮8g,茯苓15g,川芎10g,黄芩6g,蔓荆子10g,僵蚕10g,赤灵芝15g。7剂,每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
二诊:服上方3剂后症状减轻,7剂后头痛明显减轻,正常的学习、工作不受影响;胸闷缓解,仍口腻纳差,无口苦;舌淡红、苔薄白,脉弦。原方去黄芩、葛根、香附,加郁金、山楂各15g,鸡内金、白豆蔻各9g,继服7剂,调理善后。
紧张性头痛早期多见气郁之证,或兼痰阻,如本例即是,日久必见瘀、虚之象,临证当审之。方用柴胡疏肝散合二陈汤加减,入葛根,助白芍、甘草解肌缓急;加川芎以活血止痛,伍僵蚕可助祛风化痰之功。此外,本病多因工作学习紧张、伏案工作久所致,在治疗中一是要注意精神放松,工作学习不要安排得过于紧张,生活起居有节,以防止病情进一步加重。另外,适当配合按摩或针灸或理疗等可增加疗效。
气虚血瘀
案12
陈某,女,36岁。初诊日期:1998年7月1日。
反复左侧额颞部头胀痛1年。
患者因反复左侧额颞部头痛1年就诊。现症:头痛,呈中度胀痛,多于劳累后诱发,伴头昏目眩,失眠多梦,神疲乏力。舌淡黯,苔多薄白,脉细涩。脑血流图:左侧大脑前、中动脉痉挛。诊断为头痛。其证属气虚血瘀,治以益气活血,通络止痛。方以自拟活血安神汤加减,药用:黄芪30g,丹参15g,生蒲黄15g,延胡索15g,川芎l0g,枣仁15g,首乌藤30g,生龙骨(先煎)30g,生牡蛎30g(先煎),全蝎(为末兑入)3g,甘草5g。水煎服,每日1剂,连服14剂。嘱:调情志,勿过劳,注意休息。
二诊:1998年7月14日,头痛减轻,头昏及神疲乏力消失,失眠多梦减轻,舌淡黯,苔薄白,脉细。处方:活血安神汤加灵芝30g。水煎服,每日1剂,连服14剂。头痛,头昏及神疲乏力消失,睡眠基本正常。随访1个月,诸证未见加重。
刘老辨治头痛多从肝风、痰浊、气虚、血瘀等论治,本例辨证属气虚血瘀型,故拟活血安神汤以治之。方中黄芪、甘草益气;丹参、蒲黄、延胡索、川芎、全蝎活血通络止痛;枣仁、首乌藤、生龙骨、生牡蛎养心安神。全方共奏益气活血,通络止痛之效。
气血亏虚,瘀血阻络(蛛网膜囊肿)
案13
王某,女,34岁,长沙市天顶乡农民。初诊日期:2004年3月7日。
反复左颞侧及头部隐痛、刺痛或胀痛伴头昏半年。
患者反复头痛头昏半年,西医确诊为“左颞侧蛛网膜囊肿”,服过许多中西药物,症状不缓,而求诊之。病人表现为左颞侧及头部隐痛、刺痛或胀痛,常因劳累或情绪不佳而发作或加重。伴多梦、乏力,口干等,诊之舌淡红苔薄黄,脉沉细弱。师云:此气血亏虚,瘀血阻络之头痛,当益气养血,活血通络,药用四物汤加味:太子参30g,当归10g,制首乌15g,延胡15g,三七粉(兑入)6g,三棱10g,白芍30g,甘草7g,生牡蛎30g,山慈菇10,川芎10g,露蜂房10g,7剂。
二诊:服上方7剂后头痛症缓,乏力多梦明显,去三棱、莪术,加生黄芪、赤灵芝,再7剂,另嘱:调情志,避劳累。
三诊:头痛已不明显,乏力多梦明显减轻,后继续调理月余,诸症悉平。
头痛一证,始载于《内经》,《素问·奇病论》云:“帝曰:人有病头痛以数岁不已,此安得之?名为何病?岐伯曰:当有所犯大寒,内至骨髓……”头痛为一临床常见病症,有实证,有虚证,亦有虚实夹杂证。无论西医诊为何病,中医临床仍须按自身理论辨证施治,实者去实,虚者补虚,虚实夹杂者,自当补虚泻实,临证之中,须当详审证候,随症加减。久痛不愈多因虚致瘀头痛,先以去实治瘀为主,后以补虚调气血为为。后调理,并注意调情志,适劳逸。
脑脉瘀滞兼气虚(偏头痛)
案14
吴某,女,45岁。初诊日期:1998年7月16日。
头痛反复发作12年,加重4个月。
患者因头痛反复发作12年,加重4个月,于1998年7月16日来我院神经科就诊。患者12年来头痛反复发作,常因劳累或情绪波动而诱发,平均6~10日发作1次。近4个月来症状加重,曾服“镇脑宁”、“西比灵”等效果不显。发作时痛如针刺,持续2~3小时,以右额颞为主,部位较固定,伴昏眩、失眠、乏力等症,症状明显时伴恶心、眼胀等表现,查舌黯淡有瘀斑,脉细弦。经颅多普勒检查示:右侧大脑中动脉流速增快,血管轻度痉挛。
西医诊断为“偏头痛”。患者以头痛为主症,中医辨病为头痛。发作时痛如针刺,持续2~3小时,以右额颞为主,部位较固定,伴昏眩、失眠、乏力等症,症状明显时伴恶心、眼胀等表现,查舌黯淡有瘀斑,脉细弦,故辨证为脑脉瘀滞兼气虚。治以益气活血,通络止痛,予黄参通络汤加减治疗,处方:黄芪30g,丹参15g,川芎10g,醋玄胡10g,白芷10g,羌活5g,炒枣仁30g,夜交藤30g,生龙骨(先煎)30g,生牡蛎(先煎)30g,全蝎(为末兑入)3g,甘草5g。
二诊:服上方7剂后患者头痛,昏眩、失眠等症状明显减轻,效不更方。
服上方至第3周,头痛及昏眩、失眠等伴随症状消失,复查经颅多普勒已基本正常;随访半年,患者头痛及昏眩未作。
本方具有益气活血,通络止痛之功效,故可适用于偏头痛、脑震荡、脑动脉硬化症所出现的头痛如针刺、痛处固定不移者。该方处方配伍特点有四:一是气血同治:喜在活血通络药物中配伍黄芪,增强活血化瘀药物的作用。二是形神俱调:临床上头痛多兼见脑神不安症状,大量活血治形药物的基础上配伍枣仁与夜交藤养心安神,龙骨与牡蛎重镇安神,有助于头痛的缓解。三是心肝同治:脑络痹阻,脑神不宁或脑髓不足,均易引动肝风,活血宁心的同时,加天麻、钩藤、白芍、全蝎平肝息风以心肝同治。四是必配消导药:治头痛的方药之中,多常规配伍山楂、麦芽、内金等消导药,以助药物之吸收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