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企业节日研究:基于经济民俗学新视角
- 吴玉萍
- 4363字
- 2021-04-01 07:26:35
第二节 企业节日:作为新节庆的影响及问题
企业节日作为一种新节庆,它的巨大商业价值亟须开发,但开发得是否得当、合理,直接影响着节日的持久性。好的企业节日不仅能够帮助树立企业的形象,而且还能涵养企业的精神,让企业更具文化。企业节日如何具有长久性?如何创造最大的经济效应?只有通过民俗经济的推行实现民众的认同性消费,形成认同性经济,才能帮助企业更好地完成终极目标,最终实现盈利。
既然企业节日是企业的文化项目,是作为企业文化战略来施行,那么企业节日的影响必然深远,能够对市场产生正面效应。“市场习俗是企业‘有组织的记忆’。在企业里,习惯与惯例起了知识与技能的储存仓库的作用。多数工作技能都与企业习俗相关联,多数企业行为都是直接或间接地反映着企业的习惯和惯例。说它是‘有组织的记忆’,这是因为不论是‘熟练工作’还是‘非熟练工作’都包含一定的实际知识,或随时间推移而获得的和依惯例形成的实际技能。事实上,一个企业多数技能都是由一套有联系的习惯组成的,它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形成,并广泛地扎根在企业有关成员的头脑中。在许多场合它是企业成文制度和不成文制度的补充或直接表现形式,其中心价值包含着一种‘善’的判断(即‘应当这样’)。习俗还影响着企业的刚性定价原则。当然,习惯价格的刚性,并不是指一个固定不变的价位点,而是指与市场最佳联系的灵活的价位波动区间。”(5)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习俗对于企业的重要性,对于企业把握市场规则的重要性。
那么,习俗如何体现?如何让一个企业通过习俗去占领市场呢?企业节日是一个好的切入口。企业节日如果仅仅停留在管理学、市场营销的视域中去研究,那么对于市场的把握或许没有将企业节日放在民俗学的视域中去研究实现的价值高。在民俗学的视域中研究企业节日,对于企业来讲,能够增强企业的文化品牌,增强员工的向心力和团结性;对于民众来讲,企业节日能够完成他们的身份转变,民众能够从一个他者转变为参与者。这样,企业节日不仅是企业的节日,更会因为“节日”的独特效应吸引全民的主动参与,成为全民的节日。在这样的节日里,企业、民众形成一种互动,成为共同体。因此,企业作为设置节日的主体,不再停留在利益既得者这样一元的身份,而是与民众一样,成为节日的一部分。民众同样不再是单纯的消费者,而会与企业一同过节,与企业有着共同的信仰,参与到共同的仪式中去。
分析企业节日的问题,首先要讨论一下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在一定社会文化背景下,一个企业内部的管理文化,是一个企业价值观念、经营理念以及指导思想的总和,是一种现代管理理论和管理方式的结合,是一种精神动力和文化资源的存在模式,是企业生存的灵魂和发展的方向盘,能够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内驱力。从管理学领域追溯,企业文化理论的形成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彼时,整个国际经济形势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日本在短短二十多年的时间里,由一个战败国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成为美国企业的主要竞争对手,这促使人们对这一现象进行深刻反思。经过深入分析,人们发现在企业竞争过程中,是企业文化使日本迅速崛起,是企业文化对日本经济发展起了主要作用。于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企业界掀起了一股创建企业文化的热潮。同理,中国也是一样,企业文化热潮只有更甚。在近二十年以来,不管是何种规模的企业,对于企业文化的重视越来越成为企业的主流风向。
“在中国,企业文化有着中国特色。我国的工业企业,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继承和发展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同时,不断融合和借鉴世界各国企业的先进文化,建设和形成了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一般典型的代表有:品牌文化、情感文化、人才文化和信用文化等。”(6)这些文化有着西方特点,也有着中国本色,如品牌文化。虽然品牌最早可能源于西方,但是在中国,对于品牌的意识也越来越得到强调和重视。至本世纪初,“中国在经过二十余年的改革开放后,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地增长。消费市场在经过商品数量短缺、品牌单调和贫乏的卖方市场后,已发展到市场商品琳琅满目、品牌众多的买方市场。在这个大背景下,居民消费的品位提高,品牌概念逐渐深入人心,大多数消费者已开始从‘商品消费’进入‘品牌消费’阶段。”(7)2016年6月20日,国务院正式向全国发布《关于发挥品牌引领作用,推动供需结构升级的意见》的重要文件,这是关于中国品牌建设与发展等方面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文件。2017年4月24日,国务院又发文《国务院关于同意设立“中国品牌日”的批复》,同意自2017年起,将每年5月10日设立为“中国品牌日”。(8)自此,中国品牌日正式诞生。2017年5月10日为中国第一个“中国品牌日”。
再如情感文化。中国是一个讲人情的社会。企业作为一个封闭的小型社会,对于人情的讲究也是有着极大的体现。虽然市场竞争激烈,但是情感开道依旧是不变的规律。对于企业和企业的员工来说,情感是将全体员工联结在一起的重要纽带,是形成企业认同的重要前提。情感文化不光体现在企业内部,还体现在企业的营销过程中。企业与消费者的关系并非单一的买卖关系、利益关系,企业与消费者的情感交流也是生产经营的动力,是认同性经济产生的前置要因。企业生产出的既是产品也是一种文化,消费者购买的不仅是企业的产品和品牌,也是一种情结反映。生产经营者和消费者在市场交易中和市场循环过程中,完成了对一种文化的再认同,也创造了一种时尚文化氛围。在这种文化氛围中,企业能更好地构建企业文化。
企业节日凝聚着企业文化的诸多特点,应当说是企业文化的物化表现形式。企业节日的品牌文化、情感文化、人才文化、信用文化等,无一不可以在企业节日中呈现。企业节日作为一种重要的时间标志,是推广自己产品和品牌的最佳销售平台,能够在企业节日创造出巨大经济效益。企业节日首先是一个节日,既然是节日,那必然是共庆的日子,也是联络企业与民众的好时机。在企业节日当天,民众通过参与的方式,通过一系列的仪式,便能够完成身份的转变,从完全的客体转变为节日中的一分子。如小米科技的“米粉”即为如此。在小米科技的企业节日——“米粉”节上,所有的“米粉”都可以对小米手机说出自己的感受。这样的举措不仅能够帮助企业更好地改良自己的产品,同时也能够让民众或者说消费者作为企业一分子的身份出现,增强对企业的认同。从一个到两个,从两个到多个,这样的认同可以无限制地传递下去,产生的结果就是人人都会将自己视为企业的一分子,一旦新品出来,都会加入到购买的大潮。由此,认同性经济便自然而然产生了。其他如人才文化、信用文化在企业节日中同样不可或缺。没有人才,企业节日的设置便不能很好地完成。在这里,我们需要提出的是,企业节日想要完美地展现出“节日”的属性,民俗学的人才不能少。因为只有懂得民俗的人,才会知道节日里需要做什么,以及做这些的意义。
企业节日同样存在多种问题。企业节日与传统节日不一样,传统节日经过多年的文化认同,已经成为一种民俗。而企业节日则不然,企业节日应当说还是一种新民俗,在很多学者眼中,甚至说不上是民俗,倘若发展不好,很容易走向“泛民俗”,继而消失。“1962年,莫塞尔在《民俗学杂志》上发表了《论当代的民俗主义》一文。他描述了大量借助经过较多加工处理的民歌与民间艺术来宣传本地区文化、吸引外地游客的行为。这些行为有政治上的目的,但更多的目的则在商业上。这种现象被莫塞尔称为‘民俗主义’。莫塞尔认为:任何脱离了自身生存的土壤而被作为表演题材孤立地提取出来的‘民俗’,都是二手的假货,不能和历史真实互为混淆。”(9)他还指出:民俗研究者们不应该对此信以为真,把这种假民俗当成是真正的传统文化来研究。莫塞尔所指的“民俗主义”其实正是民俗文化产业,而并非民俗本身。莫塞尔也意识到“民俗主义”与民俗本身的区别,他虽然批评了“民俗主义”不是真实的民俗,但对“民俗主义”存在的理由给予充分的理解,肯定了“民俗主义”在吸引旅游者,提高民俗艺术的艺术境界等方面的文化功能。在莫塞尔的时代,民俗文化产业还不很发达,但他已经意识到民俗文化产业与民俗本身的区别。
其实,企业节日也存在这种问题。企业节日该定位为民俗还是民俗文化产业,需要经过实际的验证。民俗与民俗文化产业有不同之处,但也有共通性。“民俗文化是隐藏在人民生活与思想中的象征符号。每个民俗文化符号,都传达着特定的民族的、民俗的、历史和文化的内涵。民俗文化符号以物质或精神的形式融入商品之中,即会产生‘超值’现象。发掘、生产、销售这种‘民俗文化符号’,是第三产业今后发展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民俗文化产业。”(10)民俗带动着民俗文化产业的发展,民俗文化产业也促进民俗的日益加深与固化。
如果单从时间维度看,企业节日断然不能称为民俗。因为按照有的说法“构成传承现象,有一个起码的时间要求,即要延续三代以上,否则不足以称为传承”;(11)或者按照德国民俗学界所认为的“大约需要历经七十余年,约三代人”。(12)如此,企业节日不能算作传统意义上的民俗。然而,“新民俗”的时间却没有严格的要求,所以,将企业节日定位为新民俗,当无不妥。新民俗的产生方式有多种,有的是用新形式表现传统民俗内容,如新春拜年由本人提着新年礼物登门的形式变为短信拜年、电话拜年、微信拜年等新形式,传统的压岁钱也变成微信红包的形式发放;有些是扩展了传统民俗内容,如除夕守岁变为集体狂欢,春节团圆发展成全家出游等;有些是无任何相应传统内容而因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变化而产生的新民俗,如都市节日的产生,圣诞节、万圣节等。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文化产业的民俗文化含量越来越大,商品的民俗文化附加值越来越高。利用它可以为经济发展服务,忽视它有时又会成为经济发展的阻力。正是这种积久成习的文化传统,对民族共同心理素质的形成起着举足轻重的影响。所以尊重民族的风俗习惯,承认民族在独特的语言环境、地域环境和经济生活环境中形成的民俗,不仅是搞好民族团结的基础,也是经济政策制定的可靠依据。”(13)这些都体现了民俗文化产业的重要性。
企业节日虽然不能称之为传统意义上的民俗,但可以将企业节日视为新民俗。新民俗在时间方面没有特别的规定,而且企业节日就是因为市场的关系而产生的新民俗。这种新民俗能够因民俗文化产业的带动得到更好的推广。企业产出的物质设施和物质产品是产业化的物化形式,是一种符号,是印着企业特殊意义的符号。企业的每一项活动(企业节日)、每一件器物(企业的产品)、每一个仪式(企业节日仪式)都是按照特定的主题进行编码、演绎,它们传达的是企业的民俗文化信息,能够集中反映民众的消费心理或审美心理,是能够创造出经济效益的民俗文化符号。如此,企业节日的民俗特质在“节日”属性的彰显下,在民俗文化产业的经济力量支持下,以经济腾飞与发展带动民俗文化发展,以传统民俗文化的发扬光大促进经济的繁荣,发展的道路应该会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