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企业节日研究:基于经济民俗学新视角
- 吴玉萍
- 3145字
- 2021-04-01 07:26:35
第一节 企业节日:一种新节庆的产生
节日,尤其是传统节日一直都是民俗学所关注和研究的对象。传统节日里会产生相应的消费,如春节里的对联、灯笼,元宵节里的汤圆、饺子,中秋节里的月饼、莲藕等,这些都是因为传统节日里伴随信仰或习俗而产生的消费。因此,节日里产生的经济,倘若与民俗相关,便成为经济民俗或者说民俗经济。民俗经济相较于其他的经济模式,具有相当大的稳定性。因为习惯不是一时能够改变的,而且习俗是经过几代人的传承形成,所以把握这样的消费习俗,根据消费习俗引起的消费即可成为刺激经济增长的活力因子。
民俗与经济相关的论述最早可追溯到司马迁。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指出:“皆中国人民所喜好,谣俗被服、饮食、奉生、送死之具也。故待农而食之,虞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1)这段话的前文指出了不同地方因不同的习俗而产生不同的生产群体。而商人则会根据这样的群体,综合他们的消费习惯和消费需求,以便满足各人类群体生活的需要。其实,这就是把握了一个地方群体民众消费习俗的先例,同时也是民俗经济的胚胎模式。
既然节日与民俗相关,民俗影响着消费,节日经济概念的产生便顺理成章了。“节日经济是指人们利用节假日集中消费、集中购物的行为,带动供给、带动市场、带动经济发展的一种系统经济模式。”(2)这里的节日经济包含两个方面,一个是节日经济,一个是假日经济。节日经济,很明显,就是我们所谓的传统节日,有的被列为国家法定假日,有的没有。比如说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这些传统节日已经被列为法定假日,形成了“过节+放假”的模式。有的传统节日没有被列入国家法定假日,如元宵节、中元节、冬至等等,只是过节,但不放假。但是不管是否被列为国家法定假日,都不影响民俗经济的产生。以冬至为例,北方都要吃水饺,这已经形成了一种固定的节日仪式,人们认为这样可以避免在寒冬里冻坏耳朵。因此,饺子在冬至日异常火爆,这就是因民俗行为产生的民俗经济。单看这一个习俗,产生的经济效益就不可小觑。比如,面粉、蔬菜、肉类等的食用量都会随之增长。这便是民俗经济。再以元宵为例。北方吃饺子,南方吃汤圆,同样能够产生巨大的市场效应。据相关市场估计,浙江宁波汤圆在江浙一带,几乎每家都会出现。再如端午期间,很多商家开展的来料加工教你包粽子就颇受消费者青睐,现场的销售基本都是一片火爆。这样的消费增值,基本是依赖民俗而产生。
除了节日经济,还有假日经济。所谓假日,也可分为两种,一种就是国家规定的给人们休息的日子,这是集体行为。再有就是个人行为,比如公司里个人的年假等等。不管是集体的假日还是个人的假日,给经济升温,自不必言说。这一点从国庆长假、五一小长假等可见一斑。“黄金周”带动的旅游、购物、饮食等经济收益给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非常可观。而个人的假日,通常都会选择出游或者购物,同样能够产生假日经济。因为没有传统节日的传承与认知,想要获得消费者的认同、刺激消费者的消费欲望,营销不可或缺。节日营销,顾名思义就是指在节日期间,利用消费者节日消费的心理,综合运用广告、公演、现场售卖等营销手段,进行产品、品牌的推介活动,旨在提高产品销售力,提升品牌的形象。归属上,节日营销是整个营销规划的一部分,而不是短期售卖活动,对于一些节日消费类产品来说,它的意义显得更为重要。
随着西方文化的涌入、社会的多元融合,一种新的节日经济也在悄然产生,这种新的节日即所谓都市现代节日。在城市里,这种节日很多,而且还会有相应的仪式活动。都市节日也有两种存在形态,一种是完全的西方节日,如万圣节。在西方国家,这样的节日作为传统节日,就能产生很大的经济效应。一项调查显示,2014年美国本土居民平均每人在万圣节花费250美元,而全美零售商联合会(NRF)对万圣节消费进行了数据统计,该节日为美国整体创造74亿美元的国民消费,花销涉及万圣节服装、糖果、装饰物以及万圣节派对等。英国CouponCodesPro.com公司对3300名美国成年人的调查显示,约有37%的受访者会在万圣节前花2到4周时间来准备。万圣节当天的索要糖果风俗(trick-or-treat)将平均消费39美元,万圣节服装平均60美元一套,节日装饰平均消费55美元,而筹备一场万圣节派对的平均消费为103.50美元。(3)由此可见,因节日民俗而产生的消费具有普遍性。万圣节在西方属于传统节日,流传到中国以后,成为都市节日,因为在农村,基本不会出现万圣节的相关活动。在中国的都市,万圣节的南瓜、面具、奇异服装等在万圣节前夕同样产生很大的经济效益。
另一种都市节日并不是完全照搬西方,而是有着本土文化之根,如情人节。在中国,七夕即为情人节。后来西方“2.14”的植入,导致七夕情人节的势头骤降。后来在传统文化复兴的背景下,中国的情人节慢慢抬头,很多商家在七夕当天的营业额也是飙升。但是,若将中国的七夕与西方的情人节相比,很多人还是更愿意过西方节日。2010年的正月初一,既是传统春节,又是情人节,50年难得的一次重合,双重节日罕见加话题性的炒作,当日相关的各大行业的销售额异常惊人。其实这种都市节日在本土化和全球化的冲突中,抵制与迎合相伴,有着自己的发明。但是有一点,那便是节日经济的可观。
有了上述节日的土壤,企业节日在中国的产生可谓水到渠成。企业节日可以是自身品牌创立的日子,如京东6.18购物节,每年6月18日是京东店庆日。在店庆月京东都会推出一系列的大型促销活动,以“火红六月”为宣传点,其中6月18日是京东促销力度最大的一天。根据京东集团公布的数据,截至2017年6月18日24时,自6月1日起累计的下单金额达1199亿元。(4)当然,在京东的企业节日里,其他电商也可以利用这样的节日搞一定的促销活动,比如天猫也加入到了6.18促销活动当中。虽然没有像京东一样公布具体的销量数字,但天猫方面表示,在6.18活动开始的7分钟内,天猫国际的成交量就已经破亿;10分钟后,服饰类商品成交量破10亿;快销类商品在开始后的半小时内同比增长了378%,天猫超市的销量也比去年同期增长了13倍之多。其他的还有小米科技的“米粉”节。小米公司是在2010年4月6日成立的,为了感谢“米粉”们对小米公司的支持与陪伴,回馈一路支持的粉丝,每年都会在这一天举办粉丝的盛大狂欢,进行对“米粉”的答谢活动,所以把这一天命名为“米粉”节。
另外一种企业节日的形式便是偶然间产生的。如阿里巴巴的“双十一”。“双十一”网购狂欢节最早始于淘宝商城(天猫)2009年11月11日举办的促销活动,当时参与的商家数量和促销力度均有限,但营业额远超预想的效果。于是11月11日成为阿里巴巴的企业节日,也是天猫举办大规模促销活动的固定日期。发展到后来,“双十一”有了更多的仪式,如祭拜阿里巴巴前任总裁马云,人们认为能够赢得财运。此外,因为“11.11”有着单身的意思,于是脱单派对也随之产生。
随着经济的繁荣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这使得消费者的需求开始由大众消费逐渐向个性消费转变。在以往,商家通常把定制营销和个性服务作为追逐市场利益的法宝,将卖场作为节日营销的主角。如沃尔玛企业深圳店曾开辟先例,让顾客自己设计礼篮或提供不同型号的礼篮,由顾客挑选礼品,不限数量、品种、金额,既可迎合不同的消费需求,又可充分掌握价格尺度。此法一经推出便受到消费者的欢迎,不仅大大增加了生鲜部的利润,也促进了其他部门的销售。但是,节日营销不能停留在价格战,让广告战、促销战等围绕价格战而展开,企业节日必须用文化来进行滋养。
企业节日对于企业来说,不管是偶然形成的还是专门制定的,其最初的设置目的是给企业带来增值效益。随着市场化的调节,企业节日的存在形式也呈现出不同的态势。有的企业节日每年都在持续,而且越来越符合节日的特点,且规模声势浩大;有的企业节日完全变成了促销日,失去了“节日”本该有的特点。因此,如何让企业节日越来越像节日,而不是促销日,这是企业所要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