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以意识形态、精神文明和文艺、传媒等为内容的文化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要建设能反映最广大人民利益和需要,源于人民大众实践又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文化。
“文化”这个概念,有广义、中义、狭义、深义等区别。广义文化是指人化的一切,其内涵历史地看,有农业文化、游牧文化、海洋文化、工业文化、信息文化等;逻辑地看,有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观念文化和行为文化。概括起来,就是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文明、制度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中义文化,是指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社会意识形态和精神文明。大致相当于我国各级宣传部、文明办所管辖的范围。狭义文化,通常指文学艺术、广播电视、新闻出版和图书馆、博物馆等,大致相当于我国各级文化行政部门所管辖的范围。深义文化,是指人们的心理素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理想信仰等精神文化。文化概念的广义、中义、狭义和深义之间是相互渗透的。由于“文化”概念的内涵复杂,在现实生活中使用得也很广泛,实际上在不同情况下,人们赋予这个概念的含义是很不相同的。就当代中国的文化建设而言,实际是在中义、狭义和深义的结合上来使用“文化”概念的,但有时也可以延伸到广义文化的层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相对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而言的中义“文化”概念,其内涵包括社会意识形态和精神文明。在此意义上的文化,既是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的反映,又是为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提供价值目标、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的国家软实力。它既从属和服务于上层建筑,又服务于经济基础、社会进步和人的发展。
文化作为相对于政治、经济而言的社会现象,具有政治和经济双重价值,因而既属于上层建筑的重要内容,也具有经济基础的基本功能。它不仅是政治、经济的反映,而且是能为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价值目标、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的国家软实力。文化产业还是伴随人类需求高级化而产生的新型产业形态,已经从国民经济的边缘向中心内聚,出现了产业结构向文化业态发展的趋势。文化也是千姿百态的精神花朵,是人类生产、生活的条件和方式的产物。没有人类社会固然不可能有文化,但没有文化也不可能有人类社会。过有文化的生活,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特征之一。文化以其坚韧的生命力、广泛的覆盖力和强劲的渗透力维系着人类的共同生活,也彰显着各民族及国家的凝聚力和软实力。一个民族或国家在世界上能不能留下足迹以及留下什么样的足迹,能不能对人类有所贡献以及有什么样的贡献,归根到底要看它的文化成就和文化特色。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就能够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只有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建设都搞好,使它们相互促进、协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顺利推进,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才能实现。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内容,十九大报告强调了五个方面:1.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2.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3.加强思想道德建设。4.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5.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
这就告诉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内涵就在于,它始终坚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源头和根脉,始终坚持以中国革命文化为基础和依托,始终坚持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主题和主线,推动中华文明、科学社会主义和中华民族不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也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我们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本质,就在于它内涵了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了中华民族最独特的精神标识,开启了中华民族最广阔的精神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