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基于核密度估计的长三角县域居民收入差距演变趋势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长三角地区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前沿地带,其城乡居民收入也随之快速增加。与此同时,城镇居民之间、农村居民之间以及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也在不断扩大,收入分配不均日益成为阻碍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对长三角一体化格局与城乡协调发展极为不利。因而陆续有学者从收入差距评估、格局演变、影响因素、不平衡性、适度性测度、原因与对策等方面对长三角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行了研究(张震,2003;黄祖辉等,2005;韩留富,2007;黄国华,2009;刘文房光婷,2010;史红亮等,2010;孙敬水汪庆芝,2012;杜建国等,2013;宋伟轩等,2013)。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研究方法大体可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对衡量收入差距的统计指标进行估算,如计算收入分布方差、基尼系数、城乡收入比等;第二类是采用非参半参统计方法对整个收入分布进行估计。而第一类方法立足于采用单一(或多个)指标对城乡收入差距进行总结性描述,不能全面反映所有信息。在非参数计量模型中,密度函数核估计方法采用分布函数的形式描述城乡居民收入和经济发展差距,可以全面反映收入分配与经济发展的统计信息及其动态变化过程,从而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青睐(Aziz et al.,2001;Sun,2005;张瑜,2006;陈昌兵,2007;徐现祥王海港,2008;胡学锋王鹤,2009;吴玉霞,2012)。鉴于此,本书以长三角地区74个县域单元1991—2011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分析对象,运用密度函数核估计法,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进行了非参数估计,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城镇居民内部、农村居民内部及城乡居民之间收入差距的变化情况与收入分布的演变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