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彪悍南北朝之枭雄的世纪
- 云淡心远
- 1052字
- 2021-04-02 12:27:40
义熙土断
随着谯蜀的平定,刘裕在朝野的声望更高了,加之刘毅、诸葛长民等实力派已先后被铲除,刘裕在东晋朝中已没有了强有力的政敌,他开始着手酝酿已久的一项重大改革。
这就是史上著名的“义熙土断”。
“义熙”是晋安帝当时的年号,而“土断”这个词的含义就复杂得多了,百度上是这么说的:东晋、南朝为解决侨置问题而推行的整理户籍及调整地方行政区划的政策。
侨置的由来,还得从西晋末年说起。
那时北方各地乱成了一锅粥,众多北方民众为躲避战乱,纷纷迁往江南,这些远离故土的北方人被称为侨人。实际上,从东晋皇族司马氏到先后执政的王、谢、庾、桓等各大士族都属侨人。
本着“胳膊肘往里拐,肥水只流自己田”的原则,东晋王朝实行的是侨人优待政策。
朝廷专门设置了为数众多的没有实土的侨置州郡县,对侨人和南方本地人实行差别化管理,侨人享有很多特权,既不用交税也不用服劳役。
但这种政策的弊端也是十分明显的——一方面侨置州郡与属地州郡并存导致行政效率低下,管理复杂,增加了许多不必要的麻烦和开支;另一方面对大量侨人的免税又使得朝廷财政不堪重负,从而不得不加大对南方当地人的摊派,导致民间怨声载道,不利于社会的稳定。
正因为如此,不少有识之士很早就提出了要实行土断——省并或撤销侨置郡县,以侨人的实际居住地为准,将其编入当地户籍,不再享受免税特权。
尽管土断对国家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但由于牵涉包括士族在内的广大侨人的利益,因此实施起来阻力很大。
就像逆激流而上的船只需要极大的动力、逆时尚而动的着装需要非凡的美丽一样,逆侨人利益而推行的土断也需要极大的魄力和非凡的实力,故而整个东晋百余年来真正取得成效的土断只有一次——公元364年由东晋最强权臣桓温主持的“庚戌土断”,但桓温死后,这项工作就人亡政息了。
比起当初的桓温,现在刘裕的魄力和实力都有过之无不及,土断之事自然也就再次被提上了议事日程。
公元413年,在刘裕的强力推行下,轰轰烈烈的土断工作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了。
众多侨置郡县被撤销,无数侨人的身份被注销,改成了江南本地户籍……
土断的成果是巨大的——朝廷收入大增,财政状况大为好转,同时百姓的负担也变得比较均衡,大大缓解了社会矛盾。
不过,这次土断仍然是不彻底的。
诏令中明文规定:居住在晋陵郡(治所今江苏镇江)的徐、兖、青三州侨人,不在土断之列。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北府军的主要成员大多是那里人,作为北府军的老大,刘裕不可能不照顾他们的利益。
曾经不可一世的世家大族,只能忍气吞声地接受了这样的改变。
他们无奈地认识到:天下已经不是当初“士族与皇族共有”的东晋的天下了!